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不像平炉和高炉,一旦开炉就必须一直维持运作,日夜不停。电炉的好处就在这里:随开随停,有料可以连续冶炼,没料......下班回家玩老婆。

    这是目前最适合窑区原材料条件的炼钢方式,唯一的缺点就是能源消耗大,然而穿越众最不在乎的就是这点。

    ......

    随着陈景泰一声令下,控制房里客串操作员的邹国庆一脸笑容地按下电钮。这时电炉头顶一根黑色的石墨电极柱缓缓落下,电极插入到炉膛里后,随即和炉底电极产生剧烈的电弧反应,冶炼开始。

    先是有规律的,明亮的光线从炉盖缝隙中冒出,然后随着电极柱的深入,电弧加大,温度剧烈升高,光线开始变得剧烈起来,本来亮度就不高的车间里这时变得和迪吧一样,明暗闪烁。不久,生铁开始融化成液体,这时缝隙里开始随着电弧的明灭,往外喷射出火红的铁渣,滚滚的浓烟和热风也同时从炉内冒出。

    轰响,闪光,浓烟,火雨......炉子里这一刻仿佛有个劣质鬼怪片剧组在行动,声光效果刚刚地。

    看到头顶的收烟系统开始正常工作,陈景泰松了口气,截至现在,融化期算是安全渡过,系统一切运转正常。回头扫一眼安全线之外站着的喜客们,发现还是有几位没搞过工业的老兄脸色有点发白,陈景泰微微咧下嘴——这种加了整流器的直流电炉,已经算是动静很小很先进,想当年自己当学徒的时候那种老式交流电炉才叫凶猛呢。

    随着炉膛里的固体完全转化为液体,陈景泰指挥控制室开始调整电极柱插入的深度,当炉内的钢液平稳翻滚时,前期炉料里的石灰已经充分和生铁反应,他这时下令出渣。

    出渣会排出一部分硫磷,头顶的天车这时缓缓行动起来,一根明黄色的吊杆带着一个钢爪滑动到电炉上方——捞渣机。钢爪在剧烈的烟尘和喷溅的钢水中轻松捞走了漂浮在钢液上的废渣,整个过程不需要人为操作。

    捞渣机这种可有可无的插件是陈景泰力主进口的:完全没有经验的穿越众和明人炉工,每天在高温烟气和钢渣喷射的环境中跑到炉前出渣......这种极度危险的工作完全不适合现有的局面,每一个穿越众和明人炉工都是极度珍贵的,现在不进口捞渣机,等死的人多了,一样得进口。

    ......

    出完渣后,炉内的环境就从融化期进入下一阶段:氧化期,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除磷脱碳。

    理论上这时候是需要往炉内吹氧气的——不但能脱碳,而且加速炉内反应,剧烈的碳氧气泡上浮,能将废渣都带上来,一举多得。不过嘛,穿越众眼下没有纯氧,陈景泰往炉里补了一点石灰之后,就静等炉内自己反应......这等于是用电能的消耗规避一些流程。

    开炉40分钟后,他拿到了现场化验的结果,发现钢液的磷含量已经达到要求,于是他下令第二次出渣,然后关




第141节 农场
    看着眼前火红的钢水渐渐冷却成钢锭,陈景泰再一次陷入恍惚中:这里真的是17世纪吗高质量的电炉,被反复去除杂质的钢水,先进的炉前化验,漂亮的型砂模具......这一切应该出现在21世纪才对啊!

    而自己在21世纪被拆毁的那个破厂,才和这片蛮荒之地般配嘛——没有任何质量管控的冶炼过程,抬着坩埚露天往地沟里浇灌钢水的民工,热轧完因为杂质太多,不得不用焊枪修补破洞的钢板......

    ......

    晃晃脑袋回到现实,陈景泰一边接受各路喜客们的道贺,一边开始考虑今后。眼下虽说第一批钢水成功出炉,但是钢厂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烟气预热炉料系统是必须的,轧钢系统也是必须的,冷热轧都要有,热轧出钢筋,冷轧出马口铁,这之后当然就是机床,机床之后冲压机......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另外的重点是:要抓紧自产包括各种炼钢添加剂,钢包,以及电极,电缆这些耗材,这才是钢厂能维持下去的当务之急。

    穿越众现在相当于强行点亮了钢铁科技树中段的一个节点,然而这个节点发亮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早日向下打通其余节点,才能避免由于耗材问题而停止生产。

    随着目前穿越势力在大员的摊子越铺越大,几乎所有生产生活军事医疗这些方面都需要进口物资来支撑消耗;所以眼下窑区基地要尽可能的向制造业上游挺近,将各类基础耗材的自产率提高,否则的话,进口物资箱迟早会演变成消耗品补充箱,整个体系发展节奏会停滞下来。

    ......

    第一炉钢锭成功出品后,当即获得论坛的大红置顶帖待遇,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有在帖子下面贺喜。

    而已经膨胀成狗的陈景泰,也洋洋得意得在帖子下列出了一长串他老人家指定的进口设备:热轧线,冷轧线,各种配套熔炼设备,各种联合加工中心,各种型号的cnc车刨铣磨机床,各种......

    老少爷们前一刻还在喜羊羊,下一刻就跪了。

    面对吵成一锅粥的局面,最后还是大办公室综合分析情况后,出面做出解释:当前没有那么多钢用来轧制。因为今后一段时间,从杭州运来的那点生熟铁,大部分都不需要炼成钢,只需要二次精炼后的精铸铁就足够。

    像造船的骨架,各种工业设备的底座,外壳这些费料的地方,其实大部分都用的铸铁,所以轧钢线还是要等。现在这点生铁进口量根本没必要上这些设备,钢厂下一步应该自建化铁炉,然后进口一点配套的机床和热辅助管道就够了。

    那么什么时候上设备呢这要看船厂进度。

    大员的战略态度目前是收缩的,因为穿越众并没有能打出去的拳头——船队,土著船员,可以不限量使用的自造枪支弹药和火炮,这些用来进攻的必要条件,现在都不凑手。

    只有组成船队,而且是外型和广船,福船差不多的中式船队,海军才划算派出领航船,带领船队闯过重重阻拦,去广州或者福州码头停靠,想办法购买大宗商品——“人口”,粮食,生熟铁,铁矿。

    所以,在船厂爆出船队之前,或者说,处理好郑芝龙问题之前,大员只能被动接收外部资源,这个效率很低,但是没办法,目前只能隐忍。

    ......陈景泰的狮子大张口被挡回去后,吃瓜群众们险险松了口气,要是让这货得逞,那起码今年上半年,大伙就要看他一人浪,这不能忍,进口物资嘛,人人有份才是王道......

    ......

    梁乐天



第142节 种点什么好
    农场的选址条件其实很简单:沿海的盐渍地不要,接近中央山脉的土地同样要:表层土下面不是坚岩就是铄石。所以,平原中间勉强算得上肥沃的微酸性冲积土地带,就是首选。

    再考虑到至关重要的电力供应,地址自然呼之欲出:窑区对岸,往上游一点的地方。

    新农场的位置离窑区很近,只要扯一根动力线过来,就能解决灌溉提水和给设备充电的问题,当然,想灌溉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修好水利。

    梁乐天一开始只给农场规划了200亩的地块,就是担心水利问题。农场的土地位置在窑区上游一点,新港溪分出来的一条支流从外围流过,正好用来灌溉,还不用担心窑区的工业污水。

    不过台南的大小溪河每年都有3个月的狂暴期,夏季洪水期和冬季涓流期的水量是天壤之别,所以梁乐天不敢掉以轻心,拨给他的300勇士,有200号人现如今都在整修这条支流——清掏,深挖,沿途修储水站,各种分流渠灌......

    农场周边现在已经看不到什么植被,秉承着穿越众一贯作风,由麻豆社服劳役的土人动手,新港溪对岸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扩展“腐地”运动。

    农场剩下的100号人手,这些天已经把200亩地基本清理出来:树林被砍伐后送去对岸,地里所有的树根石块都被挖出来,其余的低矮植被统统伐平,暴晒几天后一把火烧成灰,然后撒进土里当肥料。

    梁乐天他们坐着电三轮来农场的时候,这里正在进行第一次平整后的漫灌,水泵正在往新修的沟渠里不断提水。新开荒的土地现在根本不考虑产量问题,尤其是现在没有肥料和农药的情况下,现在的首要任务是除草。

    第一遍漫灌后,用不了几天,地里被焚烧时热量催化的草种就会冒头,到那个时候,大办公室答应梁乐天他们的电力拖拉机估计能到货,正好赶上犁地,将新草灭杀在地里。

    然后继续漫灌,继续犁地......这种朴实无华,蛮横,但是有效,不需要农药的工作还会视情况再重复一两次,直到被诱杀的野草数量降低到可以忍受为止。

    下一步就是播种。

    台湾气候终年温暖,台北是湿暖,台南是干暖。即便处于小冰河时代,台南最冷的冬季气候也没有低于过15c;所以常见的粮食现在都可以播种。

    当然,穿越众在可以预见的很长时期内,是不会种植水稻的。

    水稻是一种需要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东东。在良种,肥料,农药三宝齐备的情况下,亩产千斤不是梦;如果搞齐良种田配套设施,再从后世德鲁伊那里进口点超级杂交种,亩产1500斤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杂交种口感不好,不过这不重要——看到油腻的肥肉会眉花眼笑的赤崁人民,不会在乎水稻的口感。

    咳,以上都是做梦。

    良种,化肥,农药这三宝目前穿越众一样都没有,所以水稻这种高富帅也就帅不起来啦,就像离开豪车美女和爸爸的富二代,如果要强行种植,亩产能达到三四百斤,梁乐天估计就要烧高香。

    所以,老老实实先种点大豆探路才是王道。

    大豆属于自带流量的小花——天然固氮,所以在眼下一穷二白的梁乐天眼中,大豆就是最好的开路先锋。

    先种一季大豆,这个肯定要疯狂人工锄草n多次,然后在摸清楚当地的土肥气候这些条件后,农场再上马土豆,红薯,玉米三种爆人口专用大杀器,配合各种海产副食品,这才是穿越政权解决粮食自给的正确路线。

    至于水稻......只要杭州还是漕运总站,少数供大员老爷们吃的稻米还是不在话下的,不是有太仓白粮吗,皇帝都爱吃,大员这儿也蹲着一位呢,每天闲逛,骄奢淫逸,望之不似人君。

    &nb



第143节 疟疾和奴隶
    台湾从蛮荒时代到荷据时期,再往后郑氏拓荒,随后清代大移民,民国,一直到日据时期的20世纪初,人口都是处于增长阶段的。

    在这期间,大量涌入的外来移民掩盖了疟疾的高死亡率,事实上,直到20世纪初的日据时期,台湾才真正意义上有疟疾统计——日本人也遭不住了,准备全台大肆灭蚊,填埋死水,修建暗沟......

    1910年,日本人统计,最近5年间台湾土著平均每年死亡10832人,而日本人死亡221人,这个占当时人口比例是千分之3.62和3.28。

    数字乍一看似乎不高,然而这只是发病后的死亡率,当时还有一个统计数字,是日本官吏5年内的患病比例——千分之907。也就是说,之前5年内,几乎所有的日本官吏都患过疟疾,至于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的汉民......

    当时已经有了奎宁,没有奎宁的话,这些官员活下来的比例会很低,生活在寒带的本子会像早期欧洲人在非洲一样,大批死于疟疾。

    1941年7万美菲联军在巴丹半岛向日军投降......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疟疾爆发,打摆子不太严重,还能拿得动枪的士兵不到四分之一。

    1942年美军在瓜岛的部队无一例外全部患上疟疾,储备的奎宁很快消耗一空......

    这就是蚊子+疟疾最可怕的地方:强传染性,而且是重复传染,没有免疫一说,不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药物其实是无效的。

    在面对疟疾方面,台湾土著并不比南洋那些矮子强多少,事实上大家都一样,都在通过中古时代的肌肉秀来掩盖高死亡率——看似都能拉出来一票光着身子,肌肉强健的战士,然而这背后30岁的平均寿命,像割草一样成批病死的部落民,没人统计过。

    穿越众所在的17世纪,情况就是这么糟糕,台湾是一片蛮荒,没有后世几百年移民通过高死亡率换来的熟土,只有每进一步都要和蚊子殊死斗争的残酷。

    ......

    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疟疾+工伤的高死亡率,才令某些后世和平时代穿过来穿越众撕开虚伪,从而催生出大员政权的奴隶贸易。

    穿越众的基本盘是明人移民,这是政权的根本,不可动摇,事实上他们也没得选——从最基础的血统认知上,就已经把其他民族排除,更不要提信仰,肤色,发色这些明显的东西了。

    所以穿越众现在不得不建立两条成本差距巨大的人口输入渠道。

    明人这条渠道很便宜,摩云观的乞丐流民几乎不用花钱就能收罗到,即便每个养肥送到大员的明人,身上都担负着在摩云观吃肉穿衣看病住宿以及船费,每人50两银子也撑破天了。

    明人价格便宜,但是地位高:穿越众会让明人去窑区学技术,去部队参军,唯独不会把明人派去送死,物理+生物双重暴击——伐木拓荒。

    那么高死亡率的拓荒工作谁干只有买奴隶去干。

    海贸从汉唐时代以来,就是利润最高的商贸活动,17世纪正是地理大发现的年代,大航海时代方兴未艾,全球的航海家们都在高死亡率和高利润之间走着钢丝。

    在这个时代,随便从大明出发一船日用杂货,漆器,瓷器,锅碗瓢盆,土布,胭脂,缝衣针......无论这艘船北上日本,还是南下菲律宾,只要没有遇到海盗和风暴,那么到地头,船上的货物最少也能获得200%的利润。

    这就是海贸的特点,高风险伴随高利润,否则的话,家门口摆个摊得了,大小商贩们何必冒着风暴海匪病溺的危险出海呢

    说回奴隶贸易。

    现在的局面是,大员政权既没有本事自己派军队去南洋抓奴隶,又想要奴隶来开荒,所以穿越众没办法,只能找欧洲人买。

    &nb



第144节 林家兄弟
    波涛滚滚,海风劲鼓,蓝黑色海天之间一个小点仿佛一动不动:一艘600料的大福船,正在海峡中自西向东乘风而行,船头对准的,正是台湾方向。

    船主林保全此刻站在艉楼上正在极目远眺。林保全年近不惑,身材壮硕,方鼻阔口,古铜色的脸庞此刻看不出表情,从背后鼓来的海风,将他颌下的三縷黑须不断吹起,身上的短褐同样也兜满海风,衣袖鼓胀。

    这时从他身侧飘来一句言语:“五哥,外头风大,回舱吧。”

    林保全不用转头,知道是自家族弟林保安也上了艉楼:“老七,风向该不会有误吧”

    “五哥,你魔怔了。”和林保全面貌相似,只是两腮留着短髯的林保安摇头呵呵一笑:“风向都对,纵有陆地,也是望斗里伙计先看到......别在这杵着了,回舱,回舱。”边说他挽住五哥的臂膀就要回舱。

    “唉,总是心里不踏实......”林保全还是不放心,一边下舱,一边说到。

    ......

    林家兄弟是福州北部,紧邻着三都澳的福宁州人氏,那里在后世叫做福鼎县。

    林家在福宁州是本地豪族,家大口多,代代都有些小官小吏出仕撑门面,恶霸豪强也是常有出产。
1...3031323334...1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