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要我说,这铁壳就该去了,换成金银纹饰壳......琉璃灯,金银盏,再配上这不冒烟的髡人火油,乖乖,五哥,你说福州城里的大户,肯不肯500两买一盏”林保安见五哥在意煤油灯,这时两眼发光,随便就想出来一条以包装占领市场的月饼路线。

    林保全没有答话,坐起身,翘起二郎腿,拿起桌上的煤油瓶,玻璃镜,他开始一样样细看起来。

    许久之后,林保安抬起头,这一刻他眼中似乎明亮许多,张口问道:“不算公帐上的银子,老家你有多少现银”

    “私银”林保安一时间没有反映过来,想想后才说道:“这个大约不多,一千多两吧,要回去问婆娘。”

    “怎么才这么点”林保全听到数字后,皱起眉头。

    “都在货上押着。”林保安见族兄脸色不好,有点期期艾艾的回道:“婆娘年节盘了间锦缎铺子,新进些泉州锦,又买了小厮......咱们本就没多少银子啊,大头不都是公中的”

    林保全听到这里不禁摇摇头:“这趟回去要买船,你想法子凑钱出来。”

    “买船买船大头也应该从公账......”林保安说到这里,突然间停住嘴巴,在和族兄对视一眼后,林保安明白过来。

    “咱们还要养着那帮废物到什么时候”林保全见族弟明白过来,也就不再掩饰自家的想法:“新船就你我二人出银子买,不要别家的股,放着这么好的买卖再不搏一铺,何时搏”

    林保安这时已经完全明白了族兄的意思,想想后,他脸露难色:“五哥你既然打定主意,我自无二话,就是怕银子不凑手:兴安平号当初是2000银子买回来的,再备办一船货的话,还得万把两银子,咱们没这么多啊!”

    “两千银子不够!”林保全这时长身而起,不停在屋里来回踱步:“新船是你我兄弟安家立命的本钱,要买就是八百料的大船,船料要好,船要新,怕是三四千银子才够。”

    无视此刻张大嘴的族弟,林保全越说越兴奋:“卖,统统卖掉!绸缎铺子盘掉,小厮卖去堂子,婆娘的头面首饰都拿去典掉!咱们这趟回去,日子不过,脑袋当掉也要凑出来船钱和货钱!”

    “唉,可惜了那个小厮,模样俊俏,我爹蛮喜欢。”林保安见五哥决心已下,向来唯林保全马首是瞻的他,这时再没有二话,迅速转变思路,已经开始考虑怎么从老爹手里卖出小厮了。

    “你爹!对,你那死鬼老爹埋下去的棺材本也要挖出来,嗯,这么一来,再算上我家那些老本......江湖上朋友再筹措一些,也就差不离了。”

    林保安的表情已经有点呆滞:“族中相借一点岂不是更便宜”

    “那帮废物的银子少借为妙。”林保全用一种“你懂得”眼神看了看族弟。

    见族弟点头后,他这才说道:“这帮髡人眼下立足未稳,正是千金买马骨的时候。你我这趟只一船铁料,就得了观天测位的这许多好处,可见此地急需船商往来。”

    林保全这时走到桌旁,轻轻用手指弹了弹桌面上那一盘铁艺鲜花中间突出的花蕊,然后得意地说道:“咱们自家买的船,装什么货是你我说了算。便是头几趟只运铁料,有那积分法子托底,咱们也不亏。”

    顿一顿后他继续说道:“眼下大员开埠的消息还未传出去,咱们因缘巧合来此,算是消息上占了便宜。这积分一说,在我看来就是不论贵贱,依多为胜,铁料这等粗货反倒占便宜。等积分攒出来,这些金银盏,水晶镜咱们先行兑到手,到时拿到福州杭州一出手,嘿嘿,嘿嘿。”

    林保全说到这里,和族弟对视一眼,小屋里顿时传出来一阵招牌式的坏蛋笑




第153节 妹子
    林家哥俩从港务局的移动房里出来后,互相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蕴含着的激动和兴奋。

    罗教授低息贷出来的,是总价约5000两的珍珠和银子,这笔款子顿时解决了哥俩的燃眉之急。如此一来,他们回去后再筹措资金,会轻松很多,后续只要跑一趟福州,把珍珠出手,兄弟俩就离摆脱家族困缚,拥有自主创业的第一条货船的梦想,近在迟尺啦!

    林氏兄弟现在对这帮髡人的看法,也改变了很多......屁股歪了,看法自然就歪了。现在罗教授在两人的眼中,已经变成了仗义疏财的宋公明哥哥,而赤崁新区也变成了好人扎堆聚义的梁山泊,这帮人除了头发短一点,再没有缺点。

    ......

    回去合计一番后,两人发现诸事已然办妥,现在就等着去窑区参观一圈后,过几天搭船顺利回家。

    兴安平号运来的货物,已经入仓交割完毕,而大员眼下能出口的四种粗货,林氏也酌情选购了其中两款,作为返程所用。

    这四种粗货是:木料,红砖,食盐,土水泥。

    砖头林家不需要,闽北本地就产青红砖。虽说大员出品的红砖笔直整齐,比当地土砖质量高,但是闽北说白了就是个十八线贫困山区,没有那么多富户消费奢侈品,运砖头远不如运盐划算。

    木料更不用说,有明一代,福建出产的杉材都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建筑和船料来源。

    林保全选的是盐货和水泥。

    窑区出产的盐货,今天正在装船。盐货里有一小部分是盐场试生产出的粗盐,其余是窑区出品的细盐。

    无论粗盐还是细盐,品质都远远超过兄弟俩惯常见到的各种杂盐。工业化生产的细盐和后世小袋装的超市盐没有区别,洁白细腻,毫无杂质,咸味纯正,后味甘甜。林保全当时第一口尝到盐货样品后,就决定回程时把货仓都塞满盐包。

    然而当他在赤崁转悠两天后,突然发现工地上的土水泥也比较好用,于是货仓里又添了一点水泥。

    土水泥其实并没有多土,所有包括石灰,粘土和炉渣在内的配料,和后世并没有区别。台南平原矿产资源匮乏,唯独在后世能够得上工业开采标准的,就是石灰岩资源。穿越众的水泥配料其实相当良心,石灰比例肯定是超过县长小舅子家的小水泥厂产品。

    然而配料再好,设备跟不上也没用。后世用来焙烧水泥的,爆米花一样不停旋转的那种回转窑,眼下工业部还不打算进口——体积太大,配套设施太多。

    没有回转窑,就只能用老式的层叠法焙烧,这种焙烧方式原料受热不均,所以成品的效果差强人意。

    当然,即便是老式水泥,效果也足够震撼到林保全这种土著,所以兴安平号在回程的时候,还会捎走几十包土水泥回埠贩售。

    这些粗货外加火绳枪和两门小炮,已经完全超过了兄弟俩的预期。另外,梁山好汉们这几天正在突击培训兴安平号上的一些船员,荷兰人遗留下来的火药被用来打炮放枪,培训学员如何杀人放火......讲真,穿越势力如此周到的服务,也没谁了。

    ......

    两天后,林氏兄弟终于如愿以偿,被获准来到窑区参观。

    参观效果自然是相当强劲,唱秦腔的老头第一次看李贞贤阿姨的扇子舞,震撼也不过如此。

    到处都是响亮的轰鸣声和尖利的啸叫,脸上蒙着布片的工匠,喷射着火花的砂轮,被大铁锯瞬间切开的大木。

    还有那宛若地府般的炼钢车间......巨大的铁炉吞吃掉铁料,头顶滑动着的铁爪,铁炉吐出的通红铁水,蓝色的精钢锭......

    古代铁场需要雇工的数量很多:“有凿矿者,有烧炭者,有煽炉者,其余巡炉、运矿、贩米、贩酒等役亦各数十人,是一炉常聚数百人。”

    林氏兄弟无法理解这种不需添碳,搅炉,拉风箱,只有几个貌似什么都没做的闲人,就能炼出精钢锭的神秘方式。兄弟俩从炼钢车间出来后,腿都是软的——狂野的炼钢过程和极端稀少的炉工,这两者的结合令他们感到诡异和恐怖。

    陪同参观的罗教授善解人意,赶紧带兄弟倆去不那么震撼的砖窑放松放松。

    砖窑效果不错,至少电力驱动的制砖机不吵也不闹,看着工人这头把砖泥铲进制砖机,那头就不停吐出来整齐的砖坯,林保安实在按不住心头疑问:他现在就想知道,这些机关铁器是怎么动起来的

    罗教授自然不可能给二位介绍法拉第同志,遇到这种说不清的时候,他只能用屡试不爽的东方天元不动如山**来解释——单手指天,面带神秘微笑,微微摇头。

    哦......这下林家人秒懂,看来这铁器无风自动的法子是髡人的不传之秘啊,怨不得这帮髡人在此地开山立柜,原来有秘法在手!

    林保全和族弟的观察视角向来不一样,族弟是微观,而他属于宏观。所以当族弟在打问人家的秘法时,林保全早就跑到一边,感慨地看着那川流不息,不停出砖的轮窑,以及砖场上那一望无际的红砖垛。

    在林保全眼中,木器厂那些分分钟被切片的巨木,在未来就是一艘



第154节 黄老爷
    阳春三月,小雨如酥,正是一年春好处。

    杭州城笼罩在一片迷离的细雾中,小桥乌篷行人瓦檐,若隐若现,山水蒙蒙。

    一顶凉轿正在青石路上缓缓前行。

    簇新的细呢凉轿装饰精美,轿身轿窗轿杠无不用料考究,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自用之物。抬轿的四个轿夫身穿同款细布号衣,步伐整齐,配合默契,显然训练有素。

    轿前引路的是两个身高体壮,一脸横肉,满身绸锦的豪奴;轿后跟着的长随和小厮,手中举着苏州产的油纸四君子伞,亦是绫罗满身。

    这一行脸上写满了“穷鬼退散”字样的奢遮队伍,此刻正走在太平坊外的青石板路上。位于杭州上城区的太平坊,富户云集,官绅扎堆,故而街面上时常有人修缮,青石板路平整光滑,一行人在小雨中步履很快,没多久,凉轿拐入一条路边的侧巷中。

    这条侧巷名叫古柳巷,巷口有一株盘虬卧龙的老柳。巷子两旁尽是丈五高墙,整条巷只有四户人家......这叫一体四户,听上去逼格略低,没有后世一体两户那么牛b。

    说话队伍就来到一扇朱漆大门前,这时早有那门子打开侧门,有负责上来迎候的,也有负责返身进宅,提气长喝的:“老爷回府喽......”

    凉轿一路不停,顺畅的拐入侧门,来到轿厅,四个轿夫这时齐齐住脚,一声轻喝,缓缓落下轿来。

    长随这时躬身在轿门旁轻轻说道:“老爷,进府了。”

    听到轿内传来“嗯”的一声后,长随这才轻轻卷起轿帘,轿后有两人这时极端默契的微微一抬轿杆:天启七年丁卯科杭州乡试第三十三名举人黄平黄志诚老爷,就从轿子里走出来了。

    好久未见的黄老爷颌下已然留出短须,此刻他头戴一顶黑纱四方平定巾,身穿苏坊的玉色湖丝大袖直缀,腰间挂着坠子,香囊,手指戴着玉环,气色丰瑞,体态沉稳。

    老爷下轿后,就在闻声而来的黄府大管家招呼下一路进府。沿途府中的管事、仆人、护院,婆子、仆妇、丫鬟、纷纷站在门前恭谦肃立,迎候老爷回府。

    黄府的主宅是三进,两旁有七八所偏院,后宅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园子,占地广阔,气派不凡。

    黄老爷目不斜视,身旁跟着管家,长随,小厮,一路跨过三进宅门,回到内宅的书房里。一进屋,四五个丫鬟便穿花蝴蝶一般开始伺候老爷更衣洗漱,端水饮茶。

    黄平洗完脸后,换上一身素淡的细布软袍,脚下穿一双草拖鞋,来到里屋,试试桌上的青瓷茶碗里水还烫,于是便拿起桌面上的一些信件和名帖,一一拆阅起来。

    ......

    黄志诚在中举后这半年时间里,已经渐渐适应了眼下这种做老爷的生活。就和后世那些一夜爆红的人一样,突然间你的一举一动都有人注视......猛然间活在聚光灯下的感觉,一开始还真没有那么容易适应。

    好在大明朝和后世还是有区别的,黄老爷很快发现,自己不需要担心什么:在自家的宅院里,他就是皇帝,他掌握着这所宅子里100多号下人的生死。

    ......

    明后期由于人口增长,大批农村失业人口进入城市,社会环境产生了剧烈变化,享乐,奢靡之风大涨。在江南地区,即便是寒素人家,一样“耻穿布素”,“家无担米,华衣鲜履”。

    这同时,社会蓄奴之风大起,中下等人家雇佣奴仆已是常见,更不用说缙绅阶层。富户大族阡陌连横,广置田产,家中仆役成千上百,实属平常。

    黄志诚中举以后,根据大员传来的命令,他开始一步步在杭州城里扎根,建立自己的人脉。

    要扎根,首先就是屋宅。

    因为黄老爷三山五岳的“朋友”比较多,各种诡异的事情估计今后也不会少,所以黄老爷家的屋宅必定不能太小。虽说理论上这些朋友是不会打扰他的,但是总得有备无患......万一哪天弟兄们要开杭州城,怎么说黄老爷家也能埋伏一个连不是

    本着这个原则,黄志诚中举后,就开始正式在杭州城里相宅子。好在到这个时候,已经不用老爷自己受累,新雇的管家,管事,汇合一票房牙满城乱跑,没用几天,黄老爷就盘下了古柳巷的这所大宅。

    宅子在上城区,是从一位致仕老爷手中盘下来的,占地广阔,适合黄志诚的要求。盘下宅子后,他又花了不少银子将宅子装修一番,这其中还包含着一些看似平常,实则很有深意的改动。

    搬进宅子后,黄志诚就随手雇了100多号各色下人用来充门面。如此大的宅子,理论上100多人略有点寒酸,然而黄老爷原配早逝,后宅无主,所以眼下这点人将就着够用。

    在置业添产的同时,黄志诚最重要的工作当然没有落下:交游。

    身负着刺探江南地区社会情报任务的黄老爷,在迎来送往,交友酬酢这些工作上付出了极大的精力。从科举同年,房师座师开始,黄老爷利用这些成为举人后自带的原始



第155节 希高堂
    屏风寨这个传奇之地,一切故事的起点,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消亡了。

    周通当初决定下山造反之后,就开始着手清盘资产。包括山脚下横塘村的村民在内,所有老弱陆续都被送走。这些人先是被分流到塘庄和摩云观,最终大部分都被送去大员安置。

    老弱送走后,最后一批留守的青壮,就按照指示,把屏风寨和横塘村盘给了当地胡乡绅;而这个时候,周通已然坐上了杭州丐帮的龙头交椅。

    胡乡绅得知消息后,倒也没有赖账——他知道自家的山货以后还要在周通的地盘上售卖。

    这种杀鸡取卵的清盘方式,有力地改变了穿越势力在初期人手不足的窘境。屏风山的人手或者在丐帮镇场,或者在摩云观镇场,或者去大员镇场,总之,弟兄们都很给力。

    黄志诚中举后,急需一个自己人,赵五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挑选出来,担任了黄老爷的联络官。

    性格稳重,行事妥帖的赵五田,在塘庄紧急培训几天后,换了个赵六的大名,就跑去黄宅做了个闲职管事的职位,专责内外勾连。

    ......

    所以当黄老爷要求把跑来打秋风的那些人交给赵管事时,吴大管家眼皮不眨就应了下来。他知道这位看似有点木纳的赵管事,实则是老爷心腹,前几波跑来求收留的台州泥腿子,交给这位赵管事后,就再无音讯......可见这厮平日里在外头干得都是何等样差事。
1...3334353637...1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