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叛贼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夜深

    “儿一天比一天大了,看来要不了多久就能喊人了吧。”朱怡成心情舒畅地笑问道。

    “是呀,这小家伙这几日已在牙牙学语了,应该再过些日子就能喊父皇了。”生下皇子后,李娟儿恢复的不错,除了面容依旧美丽外,也因为生孩子后原本单薄的身体稍稍有了些肉,反而看起来更雍容华贵。

    “假以时日,我们儿一定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肯定好,朱怡成也不例外,信心十足地道。

    他这副表情让李娟儿看了忍不住笑了起来,随手给朱怡成夹了菜,李娟儿道“这是自然,儿肖似皇爷,长大了当然如皇爷一般英明神武了。”

    听到这,朱怡成忍不住哈哈大笑,这要比群臣夸赞自己还来得开心。两人边用着膳,边聊着一些普通事,就和平常的民间夫妻一般没什么区别。

    等用完了膳,朱怡成接过一杯清茶喝了口,随意打量着四周,无意之中发现皇后的后宫陈列似乎有些简单,她的头饰也普通,朱怡成当即就说了一句正好前些时候海外送来了些稀罕物和首饰,等明日拿些过来给李娟儿。

    “这就不必了,臣妾觉得这样很好,再说我也不喜欢那些太过富贵的东西。”李娟儿微笑着摇摇头,接着想了想又道“不过皇爷,后宫的那些姐妹倒是有喜欢的,皇爷不如赏赐给她们,如何”

    听到这,朱怡成无奈摇头“你呀你,总是这样。罢了,这事就依你吧,不过朕这些玩意还是先送你这来,至于最后给谁你安排就是,反正你是朕的皇后嘛,这后宫的家,你可得帮朕当起来才是。”

    李娟儿当即笑着点头答应,接着又说了会儿话,李娟儿趁着朱怡成心情好婉转提了起让朱怡成后宫雨露均占的事,相比之前,李娟儿还拿小皇子说事,说如果孩子有几个玩伴的话会更好些,对于李娟儿这套说词,朱怡成也不是头一回听了,本打算和之前一样含糊过去,可见李娟儿坚持,也只能无奈答应会多去其他嫔妃宫中留宿些日。




第三百二十六章 龙泉士子
    这次大明的科举规模宏大,前来各路士子比第一次多了许多,让本就拥挤的南京城一下子涌进几千赶考的士子,再加上他们的家人、仆人等等,上万人来到南京,使得南京各客栈、旅店一房难求。

    同第一次科举一样,大明主要开考四科,即进士、明法、明算、武科。相比上次科举,准备的时间更长,程序也更完善,再加上地方初试的完善,难度也相对更高。

    可就算这样,来京赴试的士子也超过了四千人,相比第一次的文武不到二千人的数字足足多了一倍更多,其中还有不少从福建、广东两地赶来的士子,朝廷为了安顿这些士子特意在夫子庙一带安设了住处,以便于让一些贫苦士子能有一个安心备考的场所。

    但安排的再好,也挡不住来的士子太多,所以大多士子只能自己找住宿,而且这次科举甚至还吸引了清廷控制区的士子前来,当然这些人的来历和身份需要在相关衙门进行登记在册,以之前清廷科举成绩和身份得到认可后方能参加。

    曾逸书就是一个从湖南前来南京应试的士子,湖南是清廷控制区,从湖南前来南京路途遥远不算,而且一路也不好走,但曾逸书还是千里迢迢赶到了南京参加应试。

    不过因为路远,曾逸书也来的晚了些,朝廷安排的免费住宿早已经没了,城中的客栈、旅店什么的也早就挤满了人,再加上他出身贫寒,所带的盘缠也不多,住店可是要花钱的,以现在房价就算有房他也舍不得。所以,先到了学部登记后,曾逸书就在南京城兜兜转转试图找个便宜的住所,一来二去,倒是被他在南京西麓的江君山谷,也就是靠近将军山那边的龙泉寺落了脚。

    相比城中和夫子庙一带,龙泉寺要偏僻许多,由于离城较远,再加上香客不多,这所寺庙比较冷清。但对于曾逸书来讲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落脚处,在这里住宿花费少,也清静,能让他安心在这备考,离城虽说稍远了些,不过曾逸书也不在乎,少年求学时乡间每日来回数十里,也不一样过来了

    而且巧的很,在龙泉寺曾逸书还遇到了一个和他同样是从清廷控制区到南京赶考的士子,这个士子是扬州人,年龄也比较大了,而且扬州位于苏北,虽然离南京更近,但由于扬州那边一直和南京以长江对峙,他来到南京相比曾逸书更为困难些,据说他是绕了一大圈子,由扬州向西入安徽,再到安庆后这才入了大明区域,从安庆搭船到的南京。

    两人的家乡虽然相隔千里,但在这小小龙泉寺能见面就是缘分,何况两人出身都是平民百姓,算得上贫寒士子,再加上各自的学问都不错,接触后很快就成了好友,虽然之间相差十多岁,但平日在一起读书温习,或者谈天说地,有时候也会结伴在周边游玩一番,几日下来感情日深。

    这一日,曾逸书从城中回来,快步走进借住的禅房,进门就看见好友黄履庄正在看书,笑呵呵地从怀中取出一个油纸包着的东西,悄悄地递了过去。

    “盐水鸭哪来的”隔着油纸,黄履庄就闻到了熟悉的味道,惊喜地问道。

    曾逸书连忙做了个禁声的手势,等把房门关上后才笑着轻声道“还能那来的,当然是去城里弄的,今日运气好,遇上了以前的同窗请我喝了顿酒,回来的时候顺手就牵了只鸭子,算你有口福了。”

    “好运气”黄履庄赞道,两人谁都没把吃完宴请再顺手牵鸭这事放在心上,虽然他们都是读书人,但为人洒脱,丝毫没有其他读书人那种死板和教条,行事中颇有魏晋之风,这也是两人相差十多岁也能成为好友的主要原因。

    有了好吃食,当然要和朋友分享,不过这里可是寺庙,在寺庙中吃这玩意得小心在意,要不大和尚知道非得把他们赶出去不可。

    关着房门,曾逸书又如同变戏法一般从怀中掏出个小酒葫芦,黄履庄是瞧得两眼发光,夺过来迫不及待就抿了一口,随后用手拿起一块鸭肉丢进嘴里大嚼,边嚼着边叫好。

    有酒有菜,好友当前,真乃人间乐事。

    两人就着酒菜边吃边聊着,曾逸书说着今日在城中的见闻,至于黄履庄边听边评论几句,说到高兴时两人同时放声大笑,可笑没几声又突然想起场合不对,连忙压低了声音。

    “黄兄,你的学问小弟向来佩服,这次何必不同在下一起考进士科呢偏偏选了明算。”说了会儿话,曾逸书又提起了这件事,这些日子的接触下来,他对黄履庄的学问很是佩服,别看黄履庄年过半百,但依旧是少年性子,双方很是谈得来,而且交流之间发现黄履庄学问极好,但没想到黄履庄并未选择大多学子要考的进士科,反而选了比较偏的明算科,这实在让曾逸书不解。

    在曾逸书看,学问才是第一的,所谓大明朝廷所并行的明法明算这些只不过是术而已,取其枝而弃其末,黄履庄这样做实在是可惜了。

    一直以来,曾逸书都想劝黄履庄来着,只不过之前旁敲侧击黄履庄总是笑而不语,而今天借着酒,曾逸书忍不住直接问了这件事,黄履庄喝了口酒,笑着摇了摇头道“我同你不一样,曾贤弟虽出身贫寒,但是名门之后,诗书传家,当然以进士科为尊。而我只是普通人而已,当年年少时也曾意气风发,更做了些惊俗骇世的傻事,以至科举次次旁落,更被乡里所不容。如今这次南下,我也算是破釜沉舟了,自己的事自己知道,如也参加进士科的话,恐怕再遇坎坷,但区区不才,对于明算却有些自信,所以为不再错过,就不同贤弟一起同科了。”

    此言话落,曾逸书看着黄履庄那副饱经风霜的脸和已经花白的头发,心中不由得暗叹了一声。

    黄履庄说的没错,他这年龄已经失败不起了,这次从苏北到南京参加科举,也许就是黄履庄最后的机会,如果错过了,恐怕黄履庄再无下一次的勇气,相比竞争激烈的进士科,大明开考的明算的确更适合黄履庄,对于这位好友在明算的造诣曾逸书是佩服万分的,可以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黄履庄如此精通明算之人。



第三百二十七章 明算
    曾逸书只是为黄履庄感到不值,在他看来,明算只是小道,以黄履庄的才华走正途更为合适。可惜,像黄履庄这样的人才清廷不用,不仅屡试不中,更因黄履庄平日里喜爱摆弄些小玩意,研究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常常被人视为不务正业,从而受到嘲笑。

    如不是黄履庄如此蹉跎半生,又怎会在年过五十的情况下冒如此风险南下应考呢假如他这一次再考不中的话,或许黄履庄就彻底心灰意冷,再不做此想了吧。

    实际上,曾逸书何尝不也是如此,古人常言三十而立,如今曾逸书早就年过三十了,少年时的神童之名在乡间早就成了笑话,如不是信念支持他的话,也许也早就放弃了科举此路,同其父一般在乡间教书为生,了却此生了。

    他们两人,无论一个来自扬州,另一个来自湖南,冒如此大的风险就是为了做最后一搏。相比清廷,大明的科举录取率更高些,对于士子的求仕也更宽松些,更重要的是,现在大明相比大清更有朝气和活力,而且大明和大清本质不同,大明才是真正的中华正统,作为一个真正读书人,在蛮夷和华夏之中何弃何取,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么

    半月后,大明的第二次科举正式开始了,曾逸书和黄履庄提前一日离开龙泉寺来到城中,找了个地方临时借宿了一晚,第二日的凌晨,他们和其他许多士子一般,带着早早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干粮、饮水等物品,还有表示自己应试身份的“准考证”,来到考场外,跟随着指示和人流各自依此如内。

    “兄长,祝应试成功,我们考完再见”在考场门口,由于四科的分类不同,考场是内部是分开的,进士科属于大科,所占的考区是最大的,而黄履庄参加的明算科在另一边,即将要分头进入考场,曾逸书正正衣冠,对黄履庄行礼道。

    “祝贤弟马道功成,考完再见”黄履庄同样郑重其事地行了个礼,随后提着放着东西的篮子朝着明算科考场而去。

    明算科这一次参加的人数并不多,四千多应试士子中,除五百多人参加武举外,明算和明法两科加起来也不足三百人,而且其中大多都是年长的士子,也许是因为走进士科屡战屡败,这些人中都觉得再考进士或许也是考不上,倒不如在这两科上碰碰运气,或许可行的打算吧。

    不过事实的确如此,年轻的士子向来心高气傲,所谓文无第一,这句话可不是说说的,读书人谁都有着一股子傲气,虽说大明这些年在民间不断用各种方式体现明法和明算的地位,试图拉拢更多的士子投考这两科,而且这两科凡是考中的人,一般来说授官并不差,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进士科出身的起步更高。

    可事实上,人们心中对于进士第一的想法根深蒂固,如果说同样两个读书人,一个进士出身,另一个却是明法或者明算出身,其社会地位有显著的不同。

    但这些,对于黄履庄来讲并没什么顾虑,他如今只想好好地考这一场,无论中还是不中,也算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除考试内容不同外,明算科的科考程序和进士科完全一样,在经过严格的搜查和核对身份之后,黄履庄终于走进了考场,顺着自己的号码找到了所在的考室。

    进了考室后,把笔墨纸砚这些先一一拿出来在隔板上放好,而其他物品暂时放早一旁,随后很是平静地开始研起了墨,同时耐心等待考试的开始。

    大约半个时辰后,随着吉时一到,科考终于开始了。试卷发下后,黄履庄打开看了一眼,这一眼下去让他稍稍一愣。

    黄履庄是参加过清廷科举的,虽然他接连几次都未考中,但对于科举的内容并不陌生,而像大明的明算科考还是头一回,原本他只是以为类似于进士科的内容,写篇八股文再加些其他的,最后再出道关于明算的题目也就差不多了。可谁想大明的明算科完全不同于他的想象,一张考卷中,题目是密密麻麻,粗粗算下来居然有近五十条,这些题目中每条都牵涉到明算运用,难度极高,不懂着,仅看着题目中密密麻麻的甲乙丙和六、百千万等等数字就得头晕。

    “呜呼这些是何物,为何一个个字老夫全看得懂却连起来怎么都瞧不明白是谁究竟是谁哄骗老夫明算科容易的这这不是要了老夫的命么”

    在离的不远的一个考房顿时传出了一阵悲哀喊声,紧接着就有着呜呜的哭声又传来,恐怕是一个根本就不懂明算的老士子打着考明算混一官半职的美梦破裂,所发出的悲哀吧。

    其余士子,看到这些考题也脸色发白,虽未像那位老士那样当即痛哭,但心中也如吊了个秤砣一沉到底。还有些人,应该是懂些明算的,但在这些题目前拿着笔杆子苦苦思索,许久无法落笔。

    倒是黄履庄却丝毫没有变色,相反当他看到这些题目时愣了下后就饶有兴趣地细细看了起来,看完几题,他的脸上甚至露出了兴奋的表情,这兴奋并非是对于能看懂题目感到的兴奋,也不是因为他比其他士子在明算中更强而兴奋,而是这些题目让他感到了浓厚兴趣,就像是一个绝顶的厨师遇到了平日难得一见的食材般那么兴奋,其中有些题目出的更令他拍案叫绝。

    大明第二次科举,朱怡成尤其重视,从开考当日起就密切关注着考场动静,至于考场那边,也有朱怡成派去的人盯守着,一方面是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是随时把考场的动态传到朱怡成这里。

    考场百态,几千士子,当然有发挥好发挥差的,无论是在考场内还是考完后离开,各种各样的状态都有可能发生。

    有的,在考场内由于紧张而晕倒,有的因为答不出题而颠狂至于考完后,各士子的反应就更多了,有的痛哭,有的捶胸顿脚,还有的像疯子一般狂笑,当然更多是忐忑不安,不知自己究竟是否能中,也只有少数考的不错的人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考完之后,士子离开,但各考官暂时还不能走,为避免舞弊依旧是封院的,各考官要完成阅卷评分后一系列的工作才算真正结束。

    这一日,朱怡成处理完公务,询问了一下阅卷的情况,当得知今天是最后一日阅卷,再过几个时辰就得完成后,一时兴起决定去那边看看。

    当朱怡成来到考院的时候,虽已天黑,但考院中依旧灯通明,主考官邬思道正在主考房内,而其余考官也各司其职正在忙忙碌碌。

    第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是廖焕之,邬思道只是进行协助并未实际挂名,但这一次开考科举,廖焕之以他已担任过主考官为由推辞了这个差事,所以朱怡成就让邬思道出任主考。

    听闻朱怡成来到,邬思道连忙站起,取过放在一旁的拐杖准备出门迎接,但刚刚走到门口,朱怡成就到了。

    “臣未能及时出迎,还请皇爷恕罪。”

    “邬先生说哪里的话,先生腿脚不便,这些日子本就辛苦先生了,朕今日也是临时兴起过来看看。”

    朱怡成和邬思道之间既是君臣也是师友,平日里本就没太多规矩,邬思道当即笑着连道不敢,随后请朱怡成进了屋。

    走进屋子,一眼就看见摆在大书桌上的考卷和一份名录,其中名录还未完成,这要等全部成绩出来后再由邬思道审核后逐一排定,然后再报朱怡成以确定最终名次。

    “此次四科开考,除武科外,进士、明法、明算三科情况如何”武科的考试不一样,而且武科的名次决定比较直观和简单,所以眼下由董大山主持的武科已经全部完成,眼下只剩邬思道负责的这三科。

    向朱怡成拱了拱手,邬思道说道“今年科举其人数比当年要多一倍,而且各士子也比当年要强不少,臣在此先恭喜皇爷了。”

    朱怡成笑着摆摆手,的确这次科举虽然没有第一次那么有历史性,但是却体现了如今大明的国势,不仅士子多,士子的素质高,更重要的是还吸引了一些清廷控制区的士子前来应试,这足以证明大明的正统。

    各自坐下,朱怡成询问了下关于各科士子的情况,邬思道先挑了进士科说,进士科考的好的士子不少,其中有才华的也有好几个,目前其中四人是最出挑的,邬思道刚才正在审阅这四人的考卷,以确定他们的排位。

    “皇爷要否看看他们的试卷,给臣一些建议”

    朱怡成摇头道“这就不必了,你是主考官,朕不便插手这些,等名单确定后朕在看吧。”

    实际上,朱怡成根本就不想去看进士科的考卷,要知道他的八股文水平糟糕的很,作为一个拥有后世知识的人,算上几道数学题,讲解牛顿三大定律,再写几个化学方程式还马马虎虎,写篇古文什么的可难为他的。



第三百二十八章 老树开花(求票!)
    “明法和明算呢这两科如何”其实朱怡成最为关心的是明法和明算科,因为相比进士科,这两科是具有真正的实用性,可惜的是民间对于这两科的重视性不足,参与的人也不多。

1...121122123124125...1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