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瑟嫣
滚你妈的‘天下节妇’代表,老娘不热衷于那事儿还有错了不成!
杨太后被噎得连续几天脾气暴躁,见缝插针的挑她看不顺眼的朝中官员的毛病,眼看就要将心中的火气发泄出来时,礼部官员居然又搞出这一出……
呵呵哒,比起赏赐张家一座贞洁牌坊,她更想赏赐康家一座名曰‘天下第一傻’的牌坊。
以上是杨太后内心的真实活动,而朱慈看完折子后,则是懵逼的望着杨太后,不敢置信的道。
“母后,这康姓女不会脑子有问题吧!她嫁人后为夫守节自杀倒说得过去,可如今只通了媒妁之言,她只是张京的未婚妻,算是半个张家人。张京死了,她另行婚配、另嫁他人,也无人说道,何必为了一个缥缈虚无的名声、就这么葬送了大好年华!”
“你也说了她脑子有病。”杨太后一声冷哼,面上却不怎么好看的继续说道。“世道就是如此,当初你稚龄初登大宝时,不也有人叫嚣哀家牝鸡司晨、由着哀家垂帘听政会葬送大明河山吗。如果不是有你高祖父帮助、说不定哀家早已成了一杯黄土,而你……”
“而朕虽说还坐着这个位置,却要受到百官辖制,说不定会如父皇那样大字不识几个,连奏折也要亲信看读。”
朱慈虽说年龄小,却看事看得很明白。诚然他的生母杨太后性格强势,喜欢怼朝廷百官不说,还有点偏心眼。但显然有她在,不是孤家寡人的朱慈才能成长如斯。自古以来,不光外戚乱政,就连权臣祸乱朝纲之事也不是说假的。
人都有私心,有血缘之人尚且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122
可以为了权利而大打出手,何况是其他人。汉武帝为
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结果却成全了霍光、成就霍氏一族权势滔天!
帝王心术,万事讲究平衡。汉之一朝,外戚、宦官势力、世家百官势力,成三足鼎力,缺一二,便会造成一家独大,就好比历史上的崇祯时期、崇祯帝除阉党、打压其他派系官员,重用拥有不少治国理论知识的东林党一系官员,结果造成了东林党一党独大。经由东林党官员们的治理、大明国亡了、崇祯帝也被逼煤山上吊了,而号称忠君分子的东林党人掉了几滴鳄鱼泪,就屁颠屁颠的投奔新主子去了,
当然这点算是原装货的朱慈根本就不知道,但这并不妨碍他明白万事讲究平衡的理。别看朱慈年龄小,但自小有杨太后这个穿越女各种教导,猴猴的朱慈心里明白着为何总有人在他耳边一个劲的鼓吹‘为君者不可长于妇人之手’、‘不可独独信任阉货’之类的话,别说说这些话的人是真心为他好……
朱慈心里清楚明白、这个世界除了为他这遮风挡雨的杨太后是真心为他好,说这些话的人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抱着与他亲近、好从他身上谋取好处的目的。就连他的两个同母姐姐,焉知以后嫁人后,会不会为了丈夫、子嗣,而向他这个皇帝弟弟、索取好处呢!
朱慈不吝啬这些,但每每想到心中还是有点不得劲的,怪不得历来君王都是自称孤家寡人,原来真真是那样!
朱慈叹了一口气,尚带着婴儿肥的脸蛋上挂上了哀愁。“母后,你说这事儿怎么处理吧!反正瞧着母后的意思,是不会如礼部官员们的意,给张家一座贞!洁牌坊的。”
“三郎猜得没错,哀家的的确确不愿赏赐一座贞~洁牌坊给张家的,所以这折子就暂时压着不发!”
“和儿臣想得一样!”朱慈指了指案桌上被他摊开、由陕、山、甘三省分别呈上的奏折,冲着杨太后道。“陕、山、甘三省先是遭遇大旱,如今秋快到,又遭遇蝗灾。蝗灾过境、万物不复、想来又会出现大饥的情况!母后,儿臣想问,是否照常调拨其他地区粮食赈灾!”
“灾自然是要赈济的。只是怎么赈济法还要跟内阁大臣好好的商议一番!”
陕山甘三省地处西北,一向干旱少雨,几乎年年成、除去税银只够百姓们勉强填饱肚子,更别提如今的大明还有小冰川时期的阴影笼罩,从朱慈登基以来,西北地区年年干旱、河床萎缩,就算先前挖掘了不少深井、却杯水车薪,根本不能有效的缓解干旱的问题,更别提还时不时的来一场蝗灾!
史书记载着的西北地区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之事可不是假话。杨太后想着陕山甘三省又不是什么赋税大省,况且如今大明的国库入全靠商业税,所以借着陕山甘三省出现蝗灾大饥之事,叫来了内阁大臣,跟他们商议是不是从此西北地区的赋税。
陕山甘三省土地贫瘠,气候更是不好到了极点,赋税年年欠,中枢朝廷从上到下,几乎人人都习惯了。
只是杨太后刚一提从此以后都不陕山甘三省的赋税(特指农业税),内阁大臣除了首辅施凤来以外,全都一起反对。
“太后娘娘,陛下,此先河不可开啊!”要是属于赋税大省的江南一代也借机提议减赋税(农业税)怎么办?那不是给了杨太后再加商业税,减全国农业税的由头。
不交农业税,却与商贾巨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内阁成员们一想到这点,预感到荷包会大出血的他们全都跟死了爹妈一样,纷纷发出聪明才智、言辞恳切的劝诫杨太后打消这个念头。
杨太后为人强势、坚毅,自是明白大臣们之所以这么言辞恳切的劝诫是为了什么的她可不会轻易改变主意。
杨太后挥手让喋喋不休、企图说教的大臣们闭嘴。等好似菜市场一样嘈杂的宫殿重新变得安静时,杨太后面色一肃道。
“哀家自是知道大明向来以农业为本。重农业轻徭税方是治国之道,只是陕山甘三省历来土地贫乏兼之久旱无雨,成年年欠,赋税也是年年拖欠,哀家想着,反正年年都不到农税,倒还不如一笔勾销,让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哀家和朕身上的担子也少一点!”
杨太后先是温言细语的解释了自己的想法,要是不能说明内阁大臣,那么她选择直接拿到朝廷上来说,而到了那时,作风一向强硬并握着兵权的杨太后可不管满朝文武会不会同意了,直接使用自己蛮横的垂帘听政的权利,将陕山甘三省永无农业税的事定下,然后以此为基点、慢慢地将全国的农业税都减,然后着重培养工商业、取工商业税。
君不见后世的发达国家、可没有哪一个国家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取农业税的,就连那美利坚合众国,也是北部工商业为主、南部种植各种出口农作物的!杨太后有意将大明培养成具有侵略性、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资本主意国家,减、废除农业税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农业税一经除,市场上的各类地里种出的农作物价格必然发生波动,特别是粮食一类、必然会降到一定的程度。
粮食价格低了,百姓更有余力囤积粮食,而商贾们必然发现以往靠圈占土地、囤积粮食牟利的挣钱法子不管用了。他们要吗停止兼并土地,将无利可图的土地换成黄金囤积,要吗拿出积蓄、参与到对外贸易中。
对外贸易的利润十分的大,杨太后相信商贾巨户们一经参与,必然会开放眼界,完成由刮老百姓的血汗钱到刮海外蛮夷钱财的转变,而随着对外贸易越做越大、对外的矛盾必然也越来越大,等大明商人们变得像极度渴望财富的西方殖民者时,杨太后相信,不用她提议,与商贾巨户们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士大夫们也会主动提议,教海外蛮夷怎么做人!想来到了那个时候,已然已经亲政的朱慈不用怎么力、就能实现他的‘太阳照射之处,皆为大明国土’的雄心壮志!
杨太后回望了一眼尚还稚嫩的朱慈,微微低头,她想,或许这才是她回到大明走这么一遭的最根本原因。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
她此生惟愿明兴华夏盛!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o(* ̄ ̄*)o
☆、第九十九章
大明官员大部分都是一些对自己宽仁、对外人吝啬的主,即使杨太后好言好语的述说理由,害怕利益受损的内阁大部分成员还是坚决反对永久除陕山甘三省的农业税。当然属于坚定的帝党,施凤来是秉承着废不废除农业税、他身为士大夫也不交税的原则,支持杨太后除陕山甘三省的赋税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123
。
只是反对者太多,施凤来支持的态度虽然备受瞩目,但还是湮灭在内阁成员的激烈反对下。要知道施凤来就任首辅以来,别的本事没有,尤其擅长和稀泥。但问题是,依目前的情况来看,和稀泥根本没用啊!
想到自朱慈上台来,内阁以及六部中枢朝廷的权利削弱了不好,又想到杨太后一直以来表现出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固执,施凤来就忍不住在心中暗暗鄙视同僚!
你们一个劲的在这儿反对有个屁用,只要陛下支持,太后娘娘完全可以略过内阁、直接颁布除山甘三省永久农业税的旨意。与其在这儿多做无用功,还不如同意杨太后的利民举措,然后再从其他方面找回损失呢!
可以说大明的官员很少有清廉的,就算有,比如为官清廉、号称大清官的海瑞,那也是迂腐不堪,仅仅在史书上薄有名声罢了。
以前说过,杨太后对官员还是很宽容的,允许手下贪,但前提是不能贪多、且要干实事,总不能她挖空心思将大明捧上所谓的列强行列,却被自己手下养的官员自毁长城吧。所以杨太后早就打定了主意,这次永久除山甘三省的农业税的事,只在内阁走一次过程,内阁成员支持当然是最好的,要是不支持,呵呵,强势惯了的杨太后才懒得理会他们,反正她一向以来‘专横跋扈’,也不介意再多个独断朝纲、专制揽权的名头。
杨太后懒得再听他们在自己面前叽叽歪歪,微微扬眉,便对着朱慈颔首。接到杨太后暗示的朱慈会意,立马就摆出懵懂不解的表情对着已经开始抹眼泪、嚎嚎大哭的除施凤来以外的内阁成员道。
“母后说得有理,你们说得也有理,朕实在被吵得脑袋疼,也不知该听你们的还是母后的,此事暂且压下,且明日上朝,拿到朝廷之上再由着你们并六部官员好好的讨论吧!”
内阁成员们集体瞄了一眼朱慈小皇帝,发觉他的小脸苍白(那是故意憋的),估计真如他所说、被他们与杨太后各持一方的争吵吵得脑袋疼,大明官员们再怎么混账、却也知道见好就,如今听朱慈这语气有明显偏向他们的趋向、便识趣的齐声道了一句‘谨遵圣意’,请安后鱼贯而出。
其中施首辅是最后出了乾清宫的,与其他人面带喜意不同,施首辅胖胖的脸上的有的只是七分严肃、三分怜悯。就这么给还是幼帝的朱慈给糊弄了,该说与他同朝为官、共为内阁阁老的同僚蠢呢,还是说朱慈被教导得太聪慧呢!
施首辅仰头望了一下苍穹,嗯,蓝天白云,他也时候加快脚步回家做准备工作了。毕竟没能很好揣摩好圣意的同僚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活该,但要是连他都变得措手不及那就太不应该呢!作为帝党,要随时揣测上意、跟着太后娘娘、陛下的脚步走,如此才是施凤来的为官之策,不然为何能力平庸如他、只是为人圆滑的他为何当了这么多年内阁首辅却依然屹立不倒。
施凤来出了宫门、直接就回了家,而信心满满、认为朱慈小皇帝会坚定站在他们这一边的其他内阁成员呢,则恍若打了一场胜战一般、联系亲信同僚、开始摆宴庆祝,估计要不是他们的脑子还记着明日会上早朝、估计一个个都会喝得伶仃大醉。
当然他们还是高兴的,所以以茶代酒,全体惯了个茶饱,如同风流才子一般在宴会上肆意耍着嘴炮。说得兴起时,言辞难对于掌握朝纲的杨太后有些不敬,赌咒发誓一定要救幼帝出水火。
他们说得口沫横飞,暗中旁听的锦衣卫密探也打小报告打得兴起。由于锦衣卫密探打小报告时,除了朱慈小皇帝在外,两位长公主以及两宫太后都在,所以全体都有点目瞪口呆。
挥手让锦衣卫密探告退后,朱慈小皇帝砸吧着小嘴,有些不可思议的道。“这就是儿臣目前的手下,这是看不起锦衣卫的能力呢,还是看不起锦衣卫的能力呢。”
“不过是因为他们自视甚高,认为三郎年龄小,好糊弄罢了。也不对,就算三郎是年龄小,真的好糊弄,不是有母后吗,他们这是瞧不起母后,认为区区一介妇人很好对付?”朱淑蹙着秀眉,严肃着一张还未长开、却美丽无比的俏脸,毫无顾忌的将心里之话说了出来。
她一开口就被朱淑瞪了一眼:“两位母后面前,姐姐瞎说什么呢!”
“怎么就瞎说了,我明明说得是实话!”朱淑翻了一记白眼,不服气的哼道:“而且三儿,我是你的二姐,你怎么能说我的不是呢!”
闻言,朱淑也果断的翻了一记白眼,同样没好气的哼道。“行了,你是长姐你有理行了吧!”
“我本来就有理……”
朱淑还想和朱淑吵闹几句,却被她的亲妈杨太后狠狠的瞪了一眼,朱淑害怕杨太后拾自己,只得吐了吐舌头,乖巧的坐在那,装乖乖女。
杨太后扶额,懒得理会跟斗鸡似的两闺女,转而转移话题,与慈安太后聊起了其他。慈安太后心知杨太后和朱慈这对同属狐狸的母子私下一定有要事相商,便乖觉的提出乏了、拖着朱淑和朱淑一起出了翊坤宫,前往自己所住的慈庆宫。
三人之后,杨太后打发翊坤宫伺候的宫人守好殿门,然后才与朱慈相商道。“明儿你直接下圣旨,哀家直接下懿旨,直接确定了永久除陕山甘三省之事,哀家可懒得再看这群别有心思的手下!”
“儿臣知道了,母后放心好了,儿臣定要他们明白儿臣是哪一种幼帝!”
说到底当皇帝的心眼儿都不大,而身为奇葩的老朱家人,朱慈心眼也不大,显然还在记恨着那群没眼力见的朝官自认圣父临世、准备救他出水火的言辞呢!所以朱慈小皇帝打定主意,除了坚决采纳实施杨太后的打朝官一个措手不及之策外,一定要发扬毒舌的美好品质,将参与了宴会庆祝的朝官全怼个遍,最好能怼得他们满面羞愧、恨不得就此罢官而去。
带着这美好而又崇高的愿望,心情变得棒棒哒的朱慈在用晚膳时、胃口大开,比以往多用了一碗饭,喜得伺候了先帝、又紧接着伺候他的王体乾高兴的跟去了翊坤宫跟两个女儿用膳、才刚刚回来的杨太后禀告这一喜讯!
“今日的晚膳的确不错,宝儿和贝儿也比以往多吃了半碗米饭。”
杨太后若有所思的笑了笑,也没戳破朱慈之所以胃口大开多半是憋着什么坏招,转而将功劳归纳到了御膳房掌勺大厨的身上,大气的给了不菲的赏赐。
一夜过去,天尚未敞亮时,踩着晨露,杨太后与朱慈便分别乘坐步撵一前一后的来到了金銮殿,在太监的唱宣声下,开始上早朝。
因着早就认定了朱慈会站在他们这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124
一边,昨晚广摆宴席提前庆祝、够得上资格上早朝的官员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充分发挥他们的满腹经纶,跟尚在稚龄的朱慈小皇帝讲讲减农业税、可能会引发的危害,可惜早就算到了他们会这么做的杨太后大手一挥,直接让王体乾将威力堪比皇后所发的中宫谏表的懿旨以及圣旨宣读出来,真真打了不想减税的文武百官一个措手不及。
不想减税的文武百官们纷纷瞪圆了眼睛,正想采取死谏的方式、决然反对时,狡猾如朱慈直接大手一挥,果断的宣布退朝,然后和杨太后堂而皇之地遁了。
御花园亭子内,杨太后望了一眼不远处的团花锦簇,又望了一眼正捧着一碟糕点吃得不亦乐乎的朱慈,突然扬起嘴巴,露出一抹微笑,调侃道:“你不是打算舌战群臣,怎么就直接学母后遁了呢!”
“母后你怎么知道儿臣打算舌战群臣呢!”
朱慈咽下嘴巴里的桂花糕,含糊不清的咕噜道。“儿臣原本是这么打算的,但想了想,打嘴皮子仗历来是那群文官的专长,儿臣就是再怎么能说会道、噎死人不偿命,也双拳难敌群狼。儿臣是聪明的,自然不会吃这个明显的亏,所以果断的跟着母后撤退才是正理。”
“你啊!”
杨太后摇摇头,却是转而说起了正事。“这几日百官们估计会折腾得欢,所以先暂缓几日上朝。”
“就不怕喜欢说教的言官们闯进宫门,闯到咱们的面前、开始玩死谏吗。”朱慈又咽下一块桂花糕,含糊不清的哼道。
“儿臣听外高祖父说过,当初父皇之所以变得不喜朝政,就是他们玩死谏逼的。”
你那父皇根本是对朝政没兴趣,可不是言官们玩死谏逼的。言官们虽说不是玩意儿,但这锅也不能硬扣在人家的脑袋上吧!
杨太后噗嗤一笑,却是道。“行了,别吐槽了,哀家准许你之前想出宫玩耍的请求,只要你能保证听随行锦衣卫的话、不轻易涉险,就算留夜逛夜市哀家也准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o(* ̄ ̄*)o
☆、第一百章
朱慈眨眨眼睛,像是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好消息,好半晌后才回过神,欢呼雀跃道。“母后,儿臣能不带上二姐姐和三姐姐吗。”
这是有矛盾了?
杨太后挑挑眉,怀疑的打量朱慈片刻,方才似笑非笑的反问:“三郎你说呢!”
“自然是要带上二姐姐、三姐姐一起在京城游玩。可怜儿臣的荷包,又要空扁了。”心中默默吐槽朱淑吃得多,朱淑爱臭美的小毛病的朱慈瘪瘪嘴,乖觉的认下了作为自家两位姐姐移动荷包之事,转而琢磨起是不是该叫上戚嗣昌,毕竟戚嗣昌算是内定的三驸马人选,不拉着他一起充当移动荷包拉谁。
到底是小孩子心性,想了一个馊主意的朱慈很快就丢了会损失钱财的烦恼,变得兴高采烈起来。因为身份原因、行踪被杨太后‘无情’的限制在了京师,但朱慈还是很高兴,反而兴致勃勃的陷入了出宫游玩的计划中。
一晃数日过去,身戴重孝的明达卸下身上的官职,带着妻子女儿终于抵达京城。至于接替他、暂理辽东军政的则是满桂,而不是呼声很高的袁崇焕。
就如杨太后跟朱慈所说过的那样,袁崇焕虽有才华,但为人有点夸夸其谈、自大的毛病,只可为将,不可为帅。先不说历史上他所带领的关东铁骑问题一堆堆,就说他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连一手将他提拔的恩师孙承宗也对此薄有微词,认为他不该杀了毛文龙,导致后金看穿了明朝的虚弱,这才有了几个月之后的己巳之变。
虽说满桂和袁崇焕一样只有为将之才,没有为帅之华,但胜在听话,特别是听从他的顶头上司明达同志的话,所以杨太后采纳了熊廷弼的建议,让满桂接替辽东巡抚之职、并暂代辽东经略一职,经略辽东军政。
至于未能接任的袁崇焕,杨太后为了消除可能出现的不安定因素,特让朱慈小皇帝亲下圣旨,宣袁崇焕进京继职,准备将因为前段时间清洗、尚未有人就任的兵部右侍郎留给心情失落的袁崇焕,算是对孙承宗一系武将的补偿以及恩典。
明达一家子抵达京师后,先是进宫拜见了一下皇帝外甥,然后与红了眼眶的杨太后述了一会儿哀肠,这才顶着杨太后不舍的目光,谢恩回了魏府,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守孝生涯。
明达一家子足不出户的窝在魏府开始守孝,而本计划着要好好在京师城郊好好走一遭的朱慈到底未能出宫,因为在他出宫准备玩耍的前一夜,黄冈以及罗田分别发生五级左右的地震。
由于古代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所以地震造成了田舍房屋大面积的倒塌。户部以及吏部要忙着统筹赈灾所用的税银,以及户籍整理、重新登记在册,所以作为国家未来的实际领导者,朱慈有义务和现如今国家的决策者杨太后一起陷入忙忙忙的状态!
泰昌七年四月初,也就是地震发生后的半个多月后,朱慈小皇帝亲下诏书,命黄冈、罗田两地官府县衙所关罪犯以工赎罪,了当地百姓劳役之苦。
因着黄冈、罗田两地地震之事,朱慈跟着杨太后重新开始了上朝。
因着对于劝谏‘永久减陕山甘三地赋税’之事因为杨太后和朱慈先前暂停上朝、陷入了僵局,有些心灰意冷的文官们本来打算默认下此事,没曾想天灾又起,又恢复了三天一小朝,五天一大朝的惯例。
因着能见着杨太后以及朱慈了,所以文官们立马抛下心灰意冷的错觉,开始不约而同的忽略了黄冈、罗田两地震后的后续处理问题,开始齐齐建议杨太后以及朱慈回同时所下的懿旨以及圣旨,并曰适当的减赋税是怜悯百姓,但要是真的永久了乃是动摇根基之本,会让其他省份之民心存不、容易匪盗滋生、出现乱民造反之事。
“哀家觉得吧,江南等富饶之地反正也是商业税占大头,可怜农业税一年到头,连商业税的零头也达不到,还不如索性也跟时时干旱、时时遭灾的陕山甘三省一样也永久减了赋税吧!”
说这话的同时,杨太后将特意整理出来的三年税比照表甩到了叫嚣得最厉害的文官的身上,那白纸黑字当即就让文官们哑口无言。三年以来农业税以及商业税鲜明的对比,任他们满腹经纶,也实在找不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他们之所以强烈反对除农业税是因为私心作祟,而不是真的为国为民考虑。
满朝官员大部分哑口无言之际,暗中得到过杨太后以及朱慈分别示意的施凤来以及兵部尚书卢象升,兵部两座吉祥物老熊同志和孙承宗纷纷跳了出来,谴责提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125
出将‘永久减陕陕甘三省农业税’撤回的官员、居心不良、妄想陷杨太后以及当今于不义,
要知道自古以来为君者最忌讳‘朝令夕改’、有损朝廷威信之事。施凤来不愧为文人出身,即使能力平庸,但揪人毛病,几乎一揪一个准,与文武双全的卢象升互相配合,三言两语就将提议者逼迫得跪地请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