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瑟嫣
杨太后以及朱慈自然是很满意这结果,直接撸了‘提议者’的官职后,顺势又将老熊同志、孙承宗二人塞进了内阁,至此兵部加上也刚进内阁不久的兵部尚书卢象升,兵部至此在内阁已有三人、算是加强了六部之一兵部的在朝廷之中的话语权!
泰昌七年五月,张献宗拒绝了杨嗣昌、熊文灿的招降,率领起义军逃窜至川,准备攻陷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围太平。战乱爆发后,代夫领职的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提兵赶至,与张献忠部队展开了厮杀。
秦良玉手下‘白杆兵’威名赫赫,张献宗与之交战几回,力有不逮之下竟慑于其威名,苍惶逃走,秦良玉率军追击,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打败张献忠,使其退走湖广。
此大捷消息传回京师,出于对巾帼英豪的欣赏,杨太后下旨大肆封赏、赞美秦良玉,将她与古之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相提并论。就历史所记载而言,杨太后这点并没有夸大其词。
或许是秦良玉败退张献宗的喜事起的好头,接下来一直到年尾都没有天灾人祸发生,还不私心归降的张献宗一部蜷缩在湖广的穷乡僻壤处,不怎么冒头、就怕明官军搜索到他们的行踪。
泰昌八年春,已然对招降张献忠之事失去了信心的杨太后直接下令命湖广等州县诸将,联合行动,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在湖广等州县诸将的地毯式搜索下,藏掖在穷乡僻壤处的张献忠等部终于被搜索了出来,并被明官军围困在了河南。为了冲出包围圈,张献忠决议向东挺进,进攻大明的龙起之地凤阳。
历史上,张献忠等十三家农民军首领是一起被围困于河南的。而为了冲出包围圈,张献忠和李自成在闯王高迎祥的率领下,也是向东挺进、连破河南的固始和安徽的霍丘等州县,直指明朝的中都凤阳。
史书记载,当时义军作战主力乃是张献忠部队。他们在在大雾弥漫的清晨包围了凤阳城。不到半天,就全歼了守卫凤阳的两万官军,击毙守将朱国正等人,俘获了凤阳知府颜容暄,并当着百姓的面,历数他的罪行后,处以死刑。
事后,张献忠将府库里的粮食匀出一部分分给了当地的贫苦农民,然后让百姓们砍光皇陵的几十万株松柏,拆除了周围的建筑物和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又名皇觉寺),然后掘了皇帝的祖坟,同时将凤阳富户杀的一干二净。
之所以发生这种事,一来是明官军腐朽不堪兼之没有防备,而如今这个已然成了架空的大明位面,因为有了杨太后这么一个变故。熟知历史的杨太后早就在秦良玉败退张献宗部曲后,将公元1634年到公元1635年,也就是现如今的泰昌七年到八年,这年间史书、野史所记载的大小事情全都在脑中过滤了一遍,也就提前在凤阳做出了重重部署,只要张献宗以及部下敢来犯凤阳,必让他们全体有去无回。
随后不久,向东挺进的张献宗的确打上了攻进凤阳、挖老朱家祖坟的主意。只可惜张献宗部曲虽骁勇善战,但还是不敌开了先知外挂的杨太后的大炮上阵、连翻炮轰,几场下来,张献宗所部可以用损失惨重来形容。
作者有话要说:两更完成,去补觉觉了,晚上还要继续守灵呢!o()o,电脑先充足点,期望守灵时能够有空码字
☆、第一百零一章
捷报回京后,杨太后陷入了沉默,许久之后,她望了一眼又在计划耗了多少粮草、多少银两、得出亏了结论、一脸沮丧、心情很不美妙的朱慈,沉声道。
“杨卿依然觉得该招抚张献忠所部曲吗。”
回京送捷报的副手熊文灿道。“回禀娘娘陛下,不管是杨大人还是下官都认为应该继续招募张献忠部曲。”
杨太后扣了扣案桌面,面上沉静,显然是在思索到底该不该继续招降张献忠。自古以来皆说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张献忠自然算不上好人,某种意义上来讲张献忠也不算坏人。毕竟历史上、张献忠虽然投降了大明复而又反叛、但清兵入关后、张献忠所部却成了抗清的主力,其义子李定国更是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拥立永历,抗清救国的明末第一名将。
明史评价张献忠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说实在话,杨太后并不太相信这点,毕竟明史是清建国后编写的,依鞑子的尿性,这其中的真实性就有点打折扣。军人嘛、甭管是明官军、还是所谓的起义军,都是杀过人、见过血的,往往以杀敌数论军功。真要论嗜杀,谁有鞑子入关后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可不是假的。
再加之对于明末第一名将的欣赏,杨太后从本心上来说是想招降张献忠部曲的,所以反复斟酌后,才同意了杨嗣昌提出的招抚计划。毕竟鞑子虽然被打残了,但经过休养生息后,总有一天会卷土重来,重新南下入侵。而正基于这点,杨太后才想尽快结束‘内战’,不想再自己人打自己人。她可不想像历史上的崇祯帝那样,全力围剿各类起义军时,被后金那一波人捡了便宜。讲真,历史上满洲鞑子用几十万人居然能攻打下人口数万万的大明,这运气简直逆天。
嗯,都是朝纲腐败外加小冰川时期这个小婊砸惹的祸!
思维再次发散的杨太后在心中暴了一句粗口,打发掉熊文灿后,她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明显还在闷闷不乐的朱慈。
“怎么?觉得亏本了?”
“可不是亏本了吗。”朱慈吐了一口浊气,闷闷的说道。“母后,儿臣算来算去,就算以战死兵卒每人十两的抚恤银子计算,剿灭乱民所需的成本也过高,更别提母后你规定的战死将士的抚恤银子是每人一百两银子!”
“百两银子很多吗!”
诚然如今的物价很低,二十两银子就可以让京师的五口之家嚼用一年,百两银子可以嚼用五年,但出于对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的敬重,来自后世的杨太后倒觉得这价位略低。只不过不论是她的儿子、现任大明的帝王也好,还是文武百官也好,都认为这抚恤银子高得吓人,要知道以往普通士兵战死沙场后、只有二十两银子的抚恤银子,加上层层克扣,到士兵家人的手中,只有少的可以的几两银子、甚至没有,所以才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认为要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只有从文这一条路。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126
治理国家诚然需要大量有文人,但保家卫国却只能靠被文人轻蔑称为武夫莽汉的武人。要真的什么都靠文人,呵,杨太后相信敌军压境时,文人准一个投降、跪地认新主人,然后像一条狗一样,转而领着新主子来对付旧主子,不管是历史上的北宋、南宋,还是明朝,不都是这样吗。
所以文人要用,武人更要重用,要是怕武人权利过重、来一出陈桥兵变、有人如赵匡胤一样黄袍加身、覆了朝纲,那就将兵权紧紧捏在手中好了,只要兵权在手,相信在位者就算再怎么专横残暴、也无人敢说。就如所谓的暴秦,所谓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嬴政与汉武帝在世时,谁敢当着他们的面叫嚣秦人残暴不仁、是谓暴秦,叫嚣穷兵黩武,不是明君所为,所谓的评价不过是后人加注的罢了!
杨太后现在越活越觉得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穿越者正当如此,她懒得理会后人怎么评价她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太后,懒得理会爱钱如朱慈者,在真的达成太阳所照之下皆为大明国土的雄心壮志后,后人会怎么评价于他,是说他穷兵黩武、好战成性,还是开疆扩土、乃是不世明君,杨太后不想去猜测,她觉得人生力有限,此生她将力花在怎么将大明改造成世界强国就好了,其他的不必去理会太多!
不过现在嘛……
杨太后揉了揉鬓角,现在还是教育教育一下朱慈最好。他妈竟然以抚恤银的多少来衡量一场战争是不是亏了,简直都不能用死爱钱来形容,这熊孩子,莫非是钱串子来投胎的!
“三郎,仗不是这么算的。”
“那怎么算?”朱慈瞪大了眼睛,急急打断杨太后道。
“你别插嘴,听母后给你细说。”杨太后压住想抽朱慈一顿的冲动后,深呼吸一口气,慢慢地说道。“你以将士的抚恤多少来计算得失,无论怎么计算都是亏。要知道不管是官军还是流寇,都是大明子民,都是自己人,所以不论是小赢还是大赢,都是亏。”
朱慈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没有发表异论,而是继续听杨太后讲述她所理解的‘歪理’。只听杨太后继续说道。
“就好比你跟外族人打了一次,外族人被打败了,你可以选择要赔偿,也可以选择要仁义之名。前者实惠,后者虚名。要说人之本性、该选择要实惠才对,但不知是历史造就了还是书越读越傻,自吹自擂有治国之能的文人墨客太多选择要没什么作用的虚名。往往朝廷耗无数粮饷、牺牲无数将士的生命征战异族所换来的胜果,异族人只要投降、表示臣服,治国的文人们就会鼓动君王象征性的惩罚,甚至为昭显仁慈,认为文人们说得对的君王还会赐下投降的异族人金银财宝……
没了实际性的惩罚,异族人自然有恃无恐,打输了投降便是,反正傻儿吧唧的天朝上邦会为了昭显仁慈给他们金银财宝休养生息的,到时兵强马壮之时再卷土重来便是。所以这才是历朝历代、边患不断最根本原因!”
“母后,儿臣想儿臣懂你的意思了,不能以战死将士的抚恤金计算得失,而是要以打胜仗为基点,索要多少战后赔偿来计算。”
朱慈扳了扳手指头,突然有些惋惜的道。“可惜了,上次将鞑子打得大败而归,居然忘了跟鞑子索要战争赔款,真真是亏了!”
听到朱慈居然在惋惜这事儿,杨太后挑了挑眉,意味深长的笑了。“放心好了,会有跟鞑子补要战争赔款的那一天的。”
杨太后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湖广各州县的诸将与张献忠部曲开战时,为了更好的生存、继位大汗的多尔衮朝着曾经的盟友、蒙古各部下手了。
旅顺一战,八旗兵十不存一的逃回了盛京,损失过重、至少十年内、在新一波的青壮未长大成人时、根本无力南侵。
要说以往,依着河套平原的肥沃、养活他们完全不成问题,但如今因着小冰川时期降、气候大变,大明境内尚天灾不断,何况是关外。
气候恶劣造就了平原草场、草地灌木长势不佳,牛羊马等家畜也因此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
牛羊马等家畜这一死亡,靠此为生的游牧民族就算吃死亡的家畜、也总有死食物吃尽的一天,更别提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出现的瘟疫。草原上爆发的瘟疫一经传播,对于缺医少药的游牧民族来说可以算是灭顶之灾。不过幸好如今小冰川时期仍在,天气酷寒之下,别说瘟疫,就算人畜也无法存活,所以瘟疫应该是不会出现在草原上的。
只不过就算是不会爆发瘟疫,酷寒的天气仍然让游牧民族们活得更加的艰难,更别提就算辽东方面换了巡抚以及经略,就任的满桂童鞋依然坚持贯彻明达所留下的方针,封锁长城各对外关卡,禁止商人走陆路到关外贩卖各种牧民所需的生活物资。如此一来,被生活憋红了眼的鞑子们在自知不敌大明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对曾经的盟友出手,毕竟柿子还是挑软的捏不是!
泰昌八年春,后金第三位大汗多尔衮亲率万人渡河,攻打林丹汗部众于额哲。林丹汗战死后,他的妻子和儿子选择归降、并交出了可汗印信,至此整个漠南蒙古完全被后金吞并。得其部落人口,稍微得到喘息、恢复的多尔衮也将目光对准了漠北,虽说那里大部分是沙漠、戈壁,生活在那的牧民也大多窘困,但因为被大明恶毒手段逼得面临绝境的多尔衮还是决定在向曾经的盟友下手后,再对漠北各部下手!
后金磨刀霍霍向曾经的盟友下手的事,到底还是瞒不了集情报能力出众的厂卫,这不,多尔衮刚整合完毕林丹汗部、准备向漠北各部落的人下手时,远在京师的杨太后就到了消息,如此也是杨太后神神秘秘对朱慈会有跟鞑子补要战争赔款的那一天的最根本原因。
杨太后相信同样野心勃勃的多尔衮在吞并漠北各部落后,一定会将目光重新放在富饶的大明身上。当初皇太极可以麻痹大明主动求和,多尔衮也可以为了更好的休养生息而主动投降,承认其为属国、大明为宗主国。
不能不说多尔衮这谋不好,因为按照历来中原朝廷一向爱面子的传统,一旦异族主动投诚、好面子的中原朝廷一定会对异族既往不咎,只要给足了中原朝廷想要的面子,异族们就能得到大量的金银财宝和他们急需的粮食。
当然以上只是鞑子们根据以往的惯例所推测出来的,却没有算到不管如今大明当政的杨太后是不走寻常路的主儿,所以就算多尔衮所领导的后金真的做出了主动投降之事,也不会为了面子上的好看而失了实惠。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o(* ̄ ̄*)o
☆、第一百零二章
不能不说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127
多尔衮这谋不好,因为按照历来中原朝廷一向爱面子的传统,一旦异族主动投诚、好面子的中原朝廷一定会对异族既往不咎,只要给足了中原朝廷想要的面子,异族们就能得到大量的金银财宝和他们急需的粮食。
当然以上只是鞑子们根据以往的惯例所推测出来的,却没有算到不管如今大明当政的杨太后是不走寻常路的主儿,所以就算多尔衮所领导的后金真的做出了主动投降之事,也不会为了面子上的好看而失了实惠。
转眼到了五月,天气酷热之际,将漠北各部落洗劫一番的后金政府终于如杨太后所推测的那样,发来了归降求和的信件。而大明中枢朝廷也如多尔衮所料的那样,以礼部官员为首,以昭显天朝上邦的泱泱大气为由,进谏杨太后以及朱慈小皇帝同意多尔衮信中乞求之事、怜悯关外挣扎在生活线上的牧民,发放一定额数的粮食、接济关外牧民,并重新开放对关外异族的贸易。
杨太后原先就觉得大明有些官员的脑回路清奇,如今更加如此觉得。昭显仁慈?杨太后连连冷笑,表示冷血如她、为什么要怜悯异族人,还要浪老百姓辛苦种下的粮食去接济怎么养也养不熟的白眼狼。
朱慈瞄了一眼还在喋喋不休、引经据典让效仿前朝、昭显泱泱大国风范的礼部官员,也觉得他们的脑回路分外清奇。
要知道身为奇葩老朱家人的朱慈有个很与众不同的特质,那就是爱钱。本来吧,他都在暗搓搓的计划该向鞑子们索要多少的赔款了,结果听到赔钱没了不说,这些脑回路清奇的手下们居然建议转赠一些金银财宝给求和的鞑子们,以昭显泱泱天朝上邦的大气、仁慈,朱慈小皇帝心中的怒火那是越来越多,在杨太后还能保持似笑非笑的表情下,终于忍不住爆发。
“食君俸禄却不知为君分忧,尔等是在支敌呢还是在支敌呢,辽东将士牺牲无数、才换来边患渐无,如今你们不提战败的鞑子赔偿问题,反而还要让朕赐金银财宝给鞑子,这是准备让鞑子们顺利渡过难关、好转头来再次南下入侵啊!”
朱慈说得那叫一个咬牙切齿,稚嫩的小脸蛋上所挂着的肃杀之气、当场就让一个劲鼓吹的礼部一干官员吓得闭了嘴。
当然有人鼓吹当赐金银、当赈粮食给鞑子才是昭显天朝上邦的泱泱大气,也有人坚决反对,以兵部尚书为首的一干武将,就是坚定反对的人。
其中因为女婿是当今太后亲弟弟、也算是皇亲国戚的熊廷弼听到朱慈所言,就好像推开了新的世界的大门一样,眼睛一亮,立马就蹦出来高声道。
“陛下说得死,我辽东守军将士牺牲无数,好不容易才将鞑子驱除。怎么如今他们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想着投降,早他妈干什么去了。”
对于脱口而出的粗言,熊廷弼乖觉的告了一声罪,然后才在杨太后和朱慈小皇帝不介意的眼神下,继续说道。
“下官虽是个粗人,却也懂得东郭先生与蛇的故事。如今鞑子就跟故事里的蛇一样,早晚会反咬大明一口,未养虎为患,下官建议当拒绝鞑酋之乞求、并索要适当的赔偿才是。”
熊爱卿你好样的,终于说出了朕之所想。
眼睛更加明亮璀璨的朱慈笑得分为灿烂的开口了。只听他这么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正当索要赔偿。想来户部那还存有战死、伤残将士的人数档案,就以此为依据,以每人两百两的价格向后金鞑子索要赔款。”
户部尚书也就是当朝首辅施凤来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历年来辽东方面战死沙场、伤残的将士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鞑子真要赔款、数目可不小,不得不说,如今坐在龙椅上,还带着一股稚嫩的小皇帝的胃口可真是…大得很啊!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反正倒霉的是鞑子,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异族之人,他堂堂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内阁首辅、才不会为区区异族人说话的伟大情操,所以施凤来在朱慈终于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打算后,立马拍马屁道。
“陛下圣明,臣这就命令户部官员加班加点,争取早日将历来辽东方面战死沙场、伤残的人数整理出来,以供…呢,兵部一干官员向后金鞑子索要赔款!”
施凤来心中猜想这回礼部的一干官员怕是讨不了好了,干脆改了口,将本该礼部的工作甩给了兵部,施凤来相信,以如今兵部尚书卢象升之才,应该能很好完成这一任务。毕竟杨太后虽然这次没怎么开腔,但想来是赞同的,卢象升有了皇帝陛下的支持,又有杨太后支持,何愁完成不了任务。
事实证明施凤来的猜想是对的,叫嚣赐金银财宝、接济粮食给鞑子好昭显泱泱大国风范的一干礼部官员,果真没能讨得了好。
杨太后难得听他们所说的那些、狗屁不通的浑话,直接以资敌之名将礼部一干官员下了昭狱,至于他们的家人自然全部编入了教司坊,家产自然抄没、全部充了国库。
而对于后金第三任大汗在心中所乞求之事,杨太后自然是全部驳回,你说求和、本宫就答应求和,你说请求接济粮食,本宫就要将百姓的粮食拿来喂白眼狼啊,想得那么美,你真当是在做梦啊。
不说多尔衮对于大明现如今的‘不要脸和厚脸皮’、是怎样的气急败坏,单说其他,泰昌八年当真算是个好日子,除了后金这事引发的礼部一干官员倒霉,可以用风调雨顺来形容。这一年,永久减了赋税的陕山甘三省居然摆脱了年年久旱无雨的诅咒,接连下了几场雨。雨量虽不大,但足以让依靠着深井井水顽强生存的农作物得到了滋润,这一年陕山甘三省的田地成还算不错,又因没了繁重的赋税,家家户户已经有了足够的存粮、就算来年再出现大规模的灾情,不依靠朝廷救济、想来陕山甘三省的百姓也足以应对过去。
时光如白驹过境,转瞬便逝,不知不觉就到了泰昌九年。如今的朱慈已然虚岁十四,逐渐摆脱了孩童所特有的稚嫩,正朝着美少年的方向坚定不移的发展着。
年满十四的朱慈已经算是半大的孩子,所以与朱慈分别居一侧殿、共同在正殿处理政事的杨太后早已搬迁至了慈宁宫,算是为两年后让政于朱慈埋下了很重要的伏笔。
与僻处最里、环境清幽的慈庆宫不同,慈宁宫靠近前朝,也算方便杨太后继续垂帘听政,所以杨太后倒住得何乐,反倒是猛然一个人住乾清宫的朱慈有几分不适应。
世人都说好的不灵坏的灵,对于杨太后来说也是这样。刚开春时,杨太后还在庆幸去年陕山甘三省风调雨顺,祈祷今年接着如此时,就来了一场波及面积很大的冰雹、砸死冻坏了今年刚播种下小麦。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128
杨太后无语,正当她准备通知受灾地区做好补种工作时,突然到消息说,她的大女儿,大明的长平公主,不知怎么的跟终于归降的张献忠义子李定国看对了眼。
恍然发现女儿才虚岁十五就早熟得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反贼出身的驸马,杨太后不知该赞赏女儿的好眼光,还是该赞赏女儿的好眼光,只得哭笑不得丢开琐碎朝事,往两位公主共同所住的翊坤宫走去,问问朱淑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儿呢,还是锦衣卫捕风捉影。
此时翊坤宫内,两姐妹正在嬉笑打闹,谈论的话题自然是各自的话题。朱淑嘲笑朱淑死心眼,就从小就认准了戚嗣昌一人,而朱淑呢、则嘲笑朱淑眼睛有问题,居然看上了出身不好、有从贼名声的李顶国。
朱淑不服气的反驳:“这是环境所逼、为了活命而不得为之。而且如今张献忠已经归降了,乃是朝廷一员,不可重提反贼之事。母后尚且心胸开阔,敢将张献忠调往辽东重用,你又怎么能说其义子名声不好呢!”说着,一向爽利大方的朱淑居然因此红了眼眶。
朱淑默了片刻,正想软了态度对姐姐说声对不起时,衣着华丽的杨太后笑眯眯的闯了进来,调侃道。
“瞧你们这样,不会是又掐架了吧!”
朱淑乖巧一笑,却是说道。“是女儿惹姐姐生气了。女儿正想跟姐姐道歉,哄姐姐不要跟女儿置气,没想到女儿尚未开口,母后却不声不响的来了。”
说着朱淑跑到嘟嘴生气的朱淑的面前,清摇她的胳膊,柔声细语的道。“好姐姐,你是知晓妹妹不怎么会说话的,你就别生妹妹的气了。”
因着杨太后在场含笑看着二人,且朱淑不是小气的人,便顺水推舟表示了原谅。很快两姐妹又亲密的好似一个人。
杨太后坐在太师椅上,与两姐妹闲聊了一会儿,便将朱淑打发回了回房,只留朱淑和她在翊坤宫正殿,伺候的宫娥、太监皆去了殿外守门。
“你就没什么想对母后说的吗?”杨太后好整理瑕的理了理衣袖,眉眼含笑,唇角微扬、一副谈心的模样看着朱淑,反而让性格温婉、却喜欢和姐姐、弟弟耍嘴皮子的朱淑分外的紧张。
1...3738394041...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