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一度还无法收场。
关键就是,当时已经有数百万狭夷人获得帝国的永久居住权,此外还有数百万狭夷人在帝国的占领区定居。
最后,要不是帝国当局放宽了户籍准入的标准,赋予狭夷居民部分公民权,并且大力鼓舞狭夷人移居海外,为其在奥洲等占领区的居住权与公民权提供保证,这件事情还不会迅速结束。
要说的话,狭夷皇国的问题还算不上严重。
在大战结束之后那几年,众多的战败国与落后地区,先后通过表决等方式,向帝国当局发出并归请求。只是在东望洋上,就有数十个岛屿的居民通过了表决,更别说还有玄大陆上的众多殖民地。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把这些地区全都接纳下来,帝国版图至少要扩大50%,人口将增加大约4亿。
可问题是,帝国版图已经够大了,而且增加4亿食不果腹的贫民,肯定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何况,这些地区分布在全球各地。
最关键的,其实是民意。
大战刚刚结束,而且帝国已经付出非常巨大的代价,上百万将士战死沙场,所有的帝国臣民都勒紧裤腰带过了几年的苦日子,因此在战争结束之后,帝国上下唯一的目的,也就是尽快恢复正常。
对帝国的臣民来说,最想获得的,也就是改善生活。
显然,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为4亿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贫民提供援助。
别说什么助人为乐,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关系到每一个帝国臣民的切身利益,根本就没有商量余地。
严格说来,廉旭升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结束了首届任期,也才有后面通过的《帝国主权法》。
受该法案限制,帝国一直没拿霍瓦依群岛的主权做文章。
只要《帝国主权发》没有被废除,帝国就不能通过吞并的方式来扩张版图,即便在战争时期也不例外。
就算首辅拥有战时特权,也只能派兵占领,并且通过军事占领行使管辖权。
要说的话,霍瓦依群岛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一直由帝国占领,并且在军事管制区行使管辖权。
换句话说,要想吞并霍瓦依群岛,首先得让论议两院废除或者修改《帝国主权法》。
“你在开玩笑?”白华伟思索了一番,依然觉得这不大可能,毕竟废除或修改正式法案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我也只是在猜测,而且拿此做文章跟正式吞并不是一码事。”
听丁镇南这么一说,白华伟才明白了过来。“按照你的说法,就算在谈判当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也只是威胁纽兰当局,逼迫纽兰当局在规模扩大之前做出停战决定,从而让大战尽快结束?”
“关键是,要想让威胁产生效果,得下很大的功夫。”
“这……”
“如果只是一句话,显然没有多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是威胁没办法兑现,或者说被证明是故弄玄虚,那么不但无法获得想要达到的效果,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比如让纽兰当局变得肆无忌惮。”
白华伟已经锁紧了眉头,认真思索着丁镇南说的话。
丁镇南没有急着说下去,趁白华伟思索的时候,去弄了两杯咖啡。
这还是白华伟来过来的,正宗的“海军咖啡”,产自东南地区的加里曼岛,在市场上一直是有价无市。
“照你的意思,为了让威胁产生效果,所以得在南方次大陆这边大干一场?”
“你觉得,还有其他选择吗?”把咖啡杯放到白华伟面前之后,丁镇南才说道:“大陆战场那边,没必要多做解释。别说现在是冬季,到明年春季都未必能打开局面,反到可能成为我们的战争泥潭。其他的方向,比如玄大陆、南夕落洋与奥洲,不但是次要方向,也没有大规模用兵的条件。”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梵罗国与纽兰的关系,或者说梵罗国的象征意义。”
丁镇南笑了笑,说道:“不管怎么看,当前能够用兵的就只有南方次大陆。我们在这边打得越是顺利,就越能震撼纽兰当局,让纽兰领导人意识到,随战争规模扩大,纽兰肯定会输得更惨。”
“说实话,还是你想得透彻。”
“只可惜,我们手里的兵力就这么点。”丁镇南叹了口气,才说道:“首辅也是,既想让我们大干一场,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兵力。别说我,换成其他人,也没办法用这点兵力取得战略性的胜利。”
白华伟苦笑着摇了摇头:“你跟我抱怨也没用,不过海军这边的,我能打保票,肯定不会拖后腿。至于空军那边的,问题也不大。李天凌一向说一不二,只要答应了,就肯定能够办到。你要担心的,其实是地面部队。以我的判断,那两位陆军与陆战队的将领恐怕是水火不容。”
“没那么严重。”丁镇南很无语,因为白华伟绕了一圈,把皮球踢了回来。
“是不是,我说了不算。只不过,我可要去休息了。这是货真价实的猫屎咖啡,在外面有钱都买不到,所以还是留给你慢慢品尝。”白华伟把咖啡杯推到丁镇南面前,随后就起身离去。
这下,丁镇南更加无言以对。
第240章 北上借人
要说的话,战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此后又进行了两次磋商,才敲定最主要的问题。简单说,首先按照之前已经确定下来的作战方案,由第五陆战师在西南战场的南部地区打一仗,消灭梵军的有生力量,并且牵制梵军在西部与南部的主力部队。作战时间暂定为5天,最多不超过7天。在空运力量完成周转之后,第十七装甲师将从苏库尔出发,攻打斋普尔,并且在第五陆战师的协助之下,围歼斋普尔的中央军主力部队。
虽然没有在作战计划中提到,更没做详细说明,但是大家都知道,围攻斋普尔也是暂定计划,未必能得到执行。至于围歼斋普尔附近的中央军主力部队,更加不是两个师就能办到的了。
对于兵力问题,丁镇南在拟定计划的时候就做了详细的说明。
不要看两个师有10万大军,可是冲锋陷阵的作战人员,总共还不到4万。
简单的说,第十七装甲师在得到第177步兵旅加强之后,共计5个战斗旅、2个支援旅与各师直属职能营,作战人员总共才2万出头。因为更强调独立作战能力,保障支援部队的规模更大,所以第五陆战师仅编有4个战斗旅,作战人员比第十七装甲师还稍微少一些,总共才19000人。
可见,两个师总共只有9战斗旅。
关键还有,这9个战斗旅要应付两个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在西南战场的南面,也就是第五陆战师的“主攻”方向,至少需要1个战斗旅,而且得做好增派1个旅的准备。
此外,至少都需要留下1个旅充当战役预备队。
那么,能够用来围攻斋普尔的也就只有6个战斗旅,而且其中还有2个炮兵旅,作战部队实际只有4个旅。
即便把支援旅里的作战部队算上,也仅相当于2个旅的兵力。
总体而言,攻打斋普尔的地面部队总共不会超过6个旅,总兵力在30000左右。
与之相对,驻守斋普尔的梵军超过50万,算上战后动员的预备役与民兵部队,总兵力肯定超过了100万。
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百万大军。
关键还有,中央军,也就是西北派系的作战部队至少有15个师,兵力超过了20万。
在这里面,有3个装甲师与5个机步师是王牌部队,就算另外7个步兵师,也是梵军的甲级部队。
兵力对比如此之大,而装备对比,那就更加悬殊了。
哪怕得到加强,第十七装甲师与第五陆战师编内的主战坦克,总共还不到1500辆,而且三分之一是储存装备,在战后才启用的ZT-80DG,因此性能先进的ZT-99系列主战坦克总共才1000辆。
梵军主力部队,只是3个装甲师与5个机步师就有2500辆主战坦克,至少2000辆是T-72与M1A1。就算把那些性能落后的主战坦克排除掉,梵军在坦克的绝对数量上也有明显优势。
要说的话,关键就是那些M1A1。
如果战斗力达到了纽兰共和国吹嘘的水准,那么能够与之抗衡的,也就只有ZT-99,而且是ZT-99B与ZT-99AL。至于配备旧式坦克炮的ZT-99A,就算使用最新式的穿甲弹,也未必能够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打穿M1A1的正面装甲。至于ZT-80DG,因为使用的是ZT-99A的坦克炮,所以面临相同的问题。
显然,在装备性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拥有数量优势的一方有更大的胜算。
至于其他主战装备,比如步兵战车与自行火炮,数量对比也一样,依然是梵军占有明显优势。
正是如此,付卫民才反复的强调,在第五陆战师南下的时候,重点轰炸斋普尔。
此外,还是以战场遮断为主。
简单的说,就是出动攻击机,集中打击敌人的地面部队,尤其是主战装备。
在波沙湾战争期间,联军就通过空袭打垮了伊军的主力部队,为随后在地面战争当中大获全胜奠定了基础。
对于付卫民提出的要求,丁镇南没有拒绝,不过也没有答应。
理由就是:在付卫民所提到的时间段,航空兵肯定得权力支持第五陆战师,对付反扑的敌人。
可见,就算要打击斋普尔附近的梵军主力部队,也必须在此之后。
其实,这也是结症所在。
不要忘了,只预留了5到7天的时间。
也就是说,等第五陆战师在代奥格尔站稳脚跟,击溃反扑的梵军,第十七装甲师也该发动进攻了。
到这个时候再出动空中力量打击梵军主力部队,形同于亡羊补牢。
如果没有能够通过空中打击重创梵军主力部队,那么就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放慢地面部队的推进速度,二是跟梵军打一场货真价实的装甲会战。考虑到丁镇南一直不愿意放弃东海岸的作战行动,肯定需要优先保证地面部队的推进速度,因此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让第十七装甲师去硬碰梵军主力部队。
付卫民并不是缺乏信心,只是觉得没有这样的必要。
之前在波沙湾那边,他就有类似表现。
正是如此,丁镇南没有把话说死,只是表示会重点照顾第十七装甲师,确保围攻斋普尔的行动能顺利进行。
此外,也就是保证在攻占斋普尔之后,至少是在消灭梵军的主力部队之后,再在东海岸那边发动进攻。
只是,这并没有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
为此,丁镇南在10月份的最后一天去了伊堡。
不是去找巴军统帅,而是去找第二十四机步师的汤伯辉少将,询问第二十四机步师能否参战。
丁镇南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而实际情况跟他预料的差不多。
在丁镇南到来的前一天,补充给第二十四机步师的最后一批主战装备才送到白沙瓦,而且是配属给常规编制的装备。至于提供给加强战斗旅的主战装备,哪怕是一帆风顺,也要到明年才能全部到位。
也就是说,第二十四机步师仅有3个常备战斗旅达到了作战状态。
其实,这并不是第二十四机步师的错。
不要忘了,第二十四机步师隶属南部战区,而南部战区的其他作战部队都部署在东南地区与奥洲。
可见,在南部战区,第二十四机步师基本处于姥姥不爱、奶奶不疼的境地。
受此影响,第二十四机步师在和平时期的满员率也只有70%,而且主战装备的在编率还不到60%,两项指标都在甲级部队里垫底。至于主战装备的更换频率,那就更加不说了,还不如一些乙级部队。
有趣的是,帝国陆军一直不觉得这有问题。
道理也很简单:巴铁有大量储存装备,都能在战时提供给第二十四机步师,不存在装备不够用的问题。
至于人员,在战时动员与运送都不是难事。
这么安排,本身没有错。
不过,得满足一个前提条件。
在战争爆发后,第二十四机步师独当一面,而且在南方次大陆方向上,暂时以战略防守为主。
正是受此影响,第二十四机步师的驻地一直就是卡拉港,而不是伊堡。
导致这一现象的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因素。
西北铁路通车。
在新历148年,也就是西北铁路通车的前一年,陆军司令部与南方战区司令部拟定了一份与第二十四机步师有关的方案,准备让第二十四机步师去伊堡,确保在战争爆发之后能够协助巴军守卫伊堡。
可惜的是,在西北铁路通车之后,该方案就被束之高阁。
理由就是:能够通过西北铁路向巴铁北部地区增兵,也就不存在得让第二十四机步师北上的必要。
正是如此,在第十七装甲师与第五陆战师进驻卡拉港后,第二十四机步师北上,之前的所有设想与准备全都变成了空谈。
更加要命的是,西北铁路还得首先满足巴方的需求。
为了稳住巴铁当局,特别是在击溃围攻拉合的梵军之前,西北铁路运送的主要就是提供给梵军的作战物资。
其实,绝大部分是生活物资。
按照丁镇南拿到的报告,只是在10月份,就通过西北铁路向巴铁运送了100万吨粮食与50万吨布料等生活用品。这里面,仅肥皂之类的日化用品就有10万吨,而伊堡一年的消耗量都还不到10万吨。
当然,帝国提供的海量物资,成了帮助巴铁维持国内局势稳定的定海神针。
此外,巴铁当局还充分利用了帝国的援助,比如发放食品券之类的物资券,并且用这些物资券来招募新兵。只是在伊堡,巴铁就通过发放物资券的方式,在10月份招募了30万名新兵。
也就是因为兵力很充足,加上国内的社会局势保持保持而稳定,所以巴铁当局才没继续向帝国当局施压。
让丁镇南有点啼笑皆非的是,培训新兵还成了第二十四机步师的主要任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