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即便是ZT-99 B,在挂上全套反应装甲之后,战斗全重也才64吨,恰好在“运-15A”的运力之内。

    至于起飞,那就更加不是问题了。

    在起飞重量低于250吨的情况下,“运-15A”的滑行距离仅为1450米。如果把起飞重量控制在220吨以内,还能缩短到1100米。简单说,“运-15A”能够在任何可以降落的跑道上起飞。

    哪怕没有跑道,“运-15A”也能够在经过平整的场地上空载起飞。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运-15A”备受帝**队青睐的关键原因。

    说得直接一点,有了“运-15A”,帝**队就能摆脱地面交通的限制,把作战部队送往任何地点。

    其实,这也是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关键项目之一。

    如果按照对军事战略产生的影响而言,“运-15A”超过了所有其他的作战飞机,重要性甚至在“轰-12A”之上。

    正是如此,“运-15A”成为第一种正式量产与服役的“第四代”军用飞机。

    按帝国空军的规划,就算没爆发全球大战,也会在15年内,采购2000架“运-15A”用来取代全部的“运-11”,三分之二的“运-10”,以及近一半的“运-9”,并且跟全新设计的战术运输机形成高低搭配。在完成机队更新之后,帝国空军将获得以“运-15A”为绝对骨干的战略空运力量。

    毫无疑问,即便对其他超级霸权来说,这都是一种极为恐怖,难以抵抗的进攻能力。

    2000架“运-15A”,意味着能在24小时之内,将一个满编装甲师的全部主战装备送到这颗星球上的任何一处地点。关键是,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能够在开战首日顶住帝国陆军一个装甲师的进攻,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都一样。这就意味着,梁夏帝国拥有打破战略平衡的王牌,能够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时候发动战争,并且通过突袭来击溃主要对手。

    当然,2000架“运-15A”产生的实际威胁更加严重。

    关键就是,需要由“运-15A”运送的,主要是大质量的主战装备,其他装备与物资能够用战术运输机,甚至是临时征用的民用客机来运送,因此实际的空运能力,肯定要比理论计算的高出许多。

    此外,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花费几天时间才能完成军事动员,没有哪个国家能在一天之内让全部军队做好战斗准备。如果突击空运的时间达到1周,哪怕是5天,也意味着能够运送更多的突击部队,以及更多的作战物资,把原本仅仅是战役级别的空中突击行动,提升为战略级别。

    毫无疑问,这是谁都无法忽视的巨大威胁。

    要说的话,在获得了足够多的“运-15A”之后,帝国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获得发动战争的绝对优势。

    正是如此,纽兰共和国才会耗费巨资,研制能跟“运-15A”媲美的C-17A。

    就连迢曼帝国,也想尽办法调集西陆集团内部资源,牵头研制运载能力达到60吨的战略运输机。

    可见,要是大战晚几年爆发,“运-15A”就能改变战争面貌。

    即便现在,60架“运-15A”也能左右战局。

    入夜之后不久,从帝国本土西北空军基地出发的“运-15A”到达,为陆战队送来第一批主战装备。

    其中,就有22辆崭新的ZT-99B。

    这些坦克,原本计划由列车送往西北战场,用来补充第七装甲师。结果在丁镇南打了几个电话后,就被送往了空军基地,装进了“运-15A”的肚皮。至于补充给第七装甲师的主战坦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同送来的还有28辆步兵战车与14辆自行榴弹炮,以及大约300吨弹药。

    对于已经苦战了一整天的陆战队官兵来说,这些重型装备肯定是无比宝贵。

    在60架“运-15A”飞走后不久,陆战队的官兵就用一轮高强度炮击,向30千米之外的梵军发出警告。

    用刘尊山的话来说,只要梵军指挥官不是蠢货,在遭到炮击之后就能想到,攻占代奥格尔的帝**队已经得到加强,也就不会贸然的发起反击,从而能从容不迫的完成野战机场的修建工作。

    至少在10日夜间,梵军表现得非常的“理智”。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因为缺乏夜战设备,更缺少发起突击所需要的装甲力量,所以梵军很少在夜间出动,更别说是在夜间发动进攻。

    相比之下,帝**队反到喜欢在夜间活动。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队在波伊战争当中学来的教训。

    因为技术限制,加上不熟悉环境,帝**队在波伊战争期间,很少在夜间战斗当中占到便宜。

    此后,帝**方投入了大量资源提升夜战能力。

    虽然还没有达到人手一部的水准,但是像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这类主战平台全都配备了微光夜视仪或者红外成像仪,并且由此获得非常强悍的夜战能力,也才有了波沙湾战争中的精彩表现。

    在整个波沙湾战争期间,帝**队的主要作战行动,特别是进攻行动,几乎全都在夜间进行。

    客观的讲,帝**队的夜战能力,已经远远的超过其他所有国家。

    在大陆战场上,也就是受夜战能力的限制,西陆集团才在进攻行动中屡屡受挫。在很多时候,白天辛苦攻占的阵地,到了夜间就会被对手夺走,不得不在第二天重新组织兵力夺回阵地。也正是如此,快速突击战变成了来回拉锯战,在很多原本能获得突破的地方,西陆大军遭遇了惨败。

    正是如此,在11日的凌晨,陆战队派出2个连的兵力,发起了战术反击。

    严格说来,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武装侦察行动。

    参与反击行动的就只有12辆坦克与14辆步兵战车,官兵总共不到200人,而且主要针对代奥格尔南面的梵军。

    从白天的战斗来看,梵军的主力就在代奥格尔南面。

    按照部署,反击行动的首要目的是掌握敌人的部署情况,为接下来的空中打击提供战术支持。

    主要就是,梵军部署得太过分散,空中侦察始终都没有找到梵军主力。

    此外,也就是设法把梵军主力部队引出来。

    如果可以,就直接歼灭,免得到天亮之后再来组织防御作战。

    为此,空军还调动了一个中队的“攻-9B”,准备为突击部队提供支援,干掉敌人的装甲力量。

    突击行动进行得很果断,也十分迅速。

    只是,结果却大相径庭。

    在代奥格尔的南面,根本没有梵军的主力部队,或者说梵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在白天的战斗中被击溃了。

    据抓获的战俘交代,梵军指挥官,第141步兵师的师长,卡辛格少将在天黑后不久就带上警卫排离开了前线指挥部,说是去乌代布尔的防区司令部请求增援,实际更有可能是临阵脱逃。

    道理也很简单,在白天的战斗中,第141步兵师就伤亡过半!

    其实,该师总共就只有不到6000名官兵。

    从番号就看得出来,第141步兵师是一支二流部队,甚至连二流部队都算不上。该部队的主要使命是守卫经过代奥格尔的铁路线,确保从乌代布尔到阿梅杰尔的铁路畅通无阻,并没有承担作战任务。

    此外,该师在10月底才被调了过来,之前部署在乌代布尔北郊。

    因为要驻扎在野外,所以很多高级军官留在了乌代布尔,只是隔三差五的到所属部队去视察情况。

    毫无疑问,这是梵军的一大特色。

    至于该师的战斗力,根本就无从谈起。

    在白天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勇猛精神,其实是无知所导致的结果,即包括卡辛格在内的所有高级军官,都认为袭击代奥格尔的是一支轻装部队,执行的佯攻任务,战斗力肯定不是很强。

    关键还有,代奥格尔的民兵所提供的情报,恰好证明了这个判断。

    结果就是,第141步兵师按照对付轻装佯攻部队的标准,发起了反击行动,遭受惨败自然是不足为奇。

    此外,参与反击行动的作战部队,其实是分批投入战斗,基本上没有沟通联系。

    至于指挥作战的卡辛格少将,在战斗开始之后不久就离开了指挥岗位,而且没有下放指挥权。

    受此影响,参战的作战部队全都是按照草拟的作战计划行动,根本就没有针对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一批接一批的冲上去送死!

    更加要命的是,帝国空军提供的空中支援不但猛烈,还非常及时。结果是,很多梵军作战部队的指挥官在上了战场,并且发现局势不太对劲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下令撤退,更别说重新组织。

    要说的话,第141步兵师没有在中午之前崩溃,简直就是个奇迹。

    正是如此,陆战队在凌晨发起的反击行动,也只是走个过场。

    其实,到这个时候,战局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在11日天亮之前,第二条1500米的跑道投入使用,第一条跑到延长到了2500米,具备让“运-10A”起降的能力。

    不过,暂时还没有必要动用“运-10A”。

    延长跑道,最大的好处,其实是让战术运输机在卸下货物后,能够立即沿着降落的方向升空,把地面运作周期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如果不考虑运输机的数量,等于把单条跑道的卸运能力提高了三倍。

    显然,战术运输机的数量是管够。

    只是在卡拉港那边的机场与空军基地,就有300架“运-9”可用,而在瓜港那边还有上百架。

    到11日清晨,空运行动达到了最高效率。

    平均每个小时,就有30架“运-9”到达,平均每架“运-9”的载货量为25吨,每小时的运量高达750吨。

    在理论上,一天能够运送18000吨。

    只是,实际肯定达不到。

    不是说运输机不够,或者运输效率会降低,而是野战机场的转运能力有限,没办法处理这么多的作战物资。

    当然,到了11日白天,首要任务不再是空运,而是攻打与占领代奥格尔。




第247章 变化万千
    在11日清晨,刘尊山就跟随第一批增援部队,搭乘重型直升机去了前线。

    对留在卡拉港的丁镇南来说,还要耐心的等待10多个小时,到傍晚的时候才能收到占领代奥格尔的消息。

    严格说来,其实只是控制了这座城镇。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刘尊山在到达前线后,就安排战俘前去劝降,让还在城区里负隅顽抗的民兵缴械投降,保证不会危害民众的人身安全,还会在占领期间,为平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正是如此,随着民兵在中午之前向陆战队投降,攻打代奥格尔的战斗就宣告结束了。

    只是,陆战队没有进驻城区,仍然驻扎在城外,继续通过控制路口来封锁城区,阻止代奥格尔的居民外出。

    此外,就是切断了唯一的电话线,以及收缴了所有的无线电设备。

    毕竟,陆战队在城外修建的军事设施,一览无余的展现在居民的眼前。没人敢保证所有居民都会老老实实的充当旁观者,不会受到某种特殊感情的影响,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几十千米外的梵军。

    为了安抚情绪,陆战队还在城外设置了3处救济站,向代奥格尔的居民提供包括基本医疗救治在内的人道主义服务。

    此后,刘尊山还安排了巡逻部队,向遭受战火影响的居民发放用来兑换食物等生活用品的物资券。按照基本的占领法则,只要当地居民接受由占领军提供的食物,也就等于承认了占领军的合法地位。

    相对而言,为几千居民提供食物,肯定比武装占领的成本低。

    总而言之,主要任务就是让代奥格尔的居民老老实实的呆在城区里面,别给陆战队制造麻烦。

    除此之外,也就是安置战俘。

    虽然能让战术运输机在返航的时候把战俘送往巴铁,但是丁镇南没有答应,也就只能安排直升机送往巴尔梅尔。

    所幸的是,第141步兵师已经被击溃,幸存的官兵大多向南逃跑,主动来代奥格尔投降的是少之又少。抓获的战俘,大多是在10日反击行动中没能撤走的伤员,而且主要还是轻伤员。

    关键就是,很多重伤员没能活到获得救治的那一刻。

    此外,在巴尔梅尔那边,之前就修建了一座战俘营,关押了上千名在攻打巴尔梅尔时抓获的梵军官兵。

    把这些事情安排好之后,就已经是11日傍晚。

    收到刘尊山发来的战报,丁镇南并没感到意外,不过也没有半点惊喜。严格说,还稍微有点失望。

    不是陆战对表现得不好,而是表现得太好。

    到11日傍晚,到达代奥格尔的作战部队已经达到了5个营,其中1个还是装甲营,而且在当天晚上,还会有包括第二个装甲营在内的3个营到达。总体上,兵力投送速度比计划的快了12个小时。

    关键就是,梵军的反击没有预期猛烈,守卫代奥格尔的民兵几乎没有抵抗,消耗的弹药等物资并不多,极大减轻了后勤保障负担,也才能在不增加运量的情况下,运送更多的作战部队。

    可问题是,这并非好事。

    不要忘了,突袭代奥格尔的目的,其实是要把乌代布尔的梵军主力引出来,利用坚固的防御阵地打一场歼灭战。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得具备一个前提条件。

    代奥格尔还能守住,或者发起反击就能够击溃敌人。

    如果代奥格尔已经沦陷,敌人站稳了脚跟,反击的胜算不大,梵军就未必会在此浪费宝贵的兵力。

    按照丁镇南的设想,在最初阶段,其实是围而不攻,让守卫代奥格尔的梵军向乌代布尔发出增援请求。虽然这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代奥格尔是一座小镇,本身价值并不大,但是在突击行动初期,特别是在陆战队建好防御阵地之前,代奥格尔守军发出的增援请求是梵军出动主力部队的关键理由。
1...386387388389390...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