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丁镇南就以轮训名义派驻过三次,前后总共呆了九个月。

    在派驻期间的经历,让丁镇南对狭夷皇家卫队,或者说狭夷军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说得直接一点,除了没有派“遣梁使”,狭夷皇国在复制1000多年之前的历史,全方位的向梁夏帝国学习。为了学到梁夏帝国的精髓,狭夷上下不惜采用最为卑微的手段,来讨好梁夏帝国。

    正是如此,哪怕是最基层的士兵,在狭夷皇国都能享受特权。

    至于军官,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丁镇南最后一次去狭夷皇国,是在3年前,而他当时已经是帝国陆军少校,西北战区的高级参谋。结果在派驻期间,一直都有2名狭夷皇家陆上卫队的少校军官陪同,执行由他下达的命令,满足由他提出的任何要求。不说那些正当的要求,在那3个月里面,丁镇南没有洗过内裤袜子,那些狭夷军官会在每天清晨把洗干净的内裤袜子烘干,在喷上香水之后放到床头柜上。

    只是,丁镇南同样清楚,潜藏在卑微的表象之下的是天大的野心,以及由战败产生的耻辱感。

    哪怕在帝国的强压之下,狭夷上下早已打消复仇的念头。

    可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特别是经济总量超过东方集团的其他成员国,成为东方集团内部仅次于梁夏帝国的二当家,狭夷皇国上下肯定不会满足于从属地位,也就希望通过摆脱“战败国”的桎梏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受到梁夏帝国的重视,更有效的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

    当然,狭夷皇国的这个野心有多大的威胁,其实是由帝国自身的实力决定。

    只要帝国足够强大,那么狭夷皇国永远都是帝国的从属。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控制狭夷皇国的手段,不仅仅是派驻的几万官兵,而是更加深入的东西。比如说,狭义皇国的进口物资,尤其是石油,几乎全都来自帝国的盟国,或者是帝国控制的产油区。又比如,那些在战后,依靠重建发展壮大的狭夷企业,几乎全都跟帝国金融集团,或者是大企业的有关。即便是让狭夷人引以为傲的高科技企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也跟帝国息息相关。

    其实,这也是帝国敢于持续削减占领军规模的主要原因。

    以目前的情况,丁镇南也很享受由狭夷皇家空中卫队后勤保障部队提供的服务。

    毕竟,吃得好才能够保持战斗力。

    要说的话,来自前线的战报,也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作战行动按照计划进行,梵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开始北上,从乌代布尔到代奥格尔的上百千米山路将成为数十万梵军官兵的不归路。因为对斋普尔构成了威胁,所以不管遭受多大的损失,梵军都不会放弃。哪怕没办法夺回代奥格尔,也必须牵制住东方联军的主力部队,减轻其他方向受到的威胁。

    换句话说,如果梵军的反击行动半途而废,部署在代奥格尔的几十门远程火箭炮就会对准斋普尔。

    可见,到这个时候,东方集团的反击行动才回到正轨上。

    正是如此,在吃了由高级厨师精心制作的晚餐之后,丁镇南才给还在前线奋战的刘尊山发了一封电报。

    在稳住代奥格尔的局势之后,就立即返回巴尔梅尔。

    不是回去主持大局,而是去组织发起地面进攻。

    空中突击,可一不可二。

    关键还有,没法搞到更多的“运-15A”,而现有的60架,还得继续向代奥格尔运送主战装备。

    只动用战术运输机,也就只能发起战术级别的空中突击行动。

    此外,这还关系到整体战局。

    让第五陆战师在南面主攻的时间只有5天,最多就7天,因此到了17日,就算代奥格尔那边的战斗还没结束,第十七装甲师都会按计划发起进攻。也就得在此之前,让第五陆战师的主力部队上场。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策划了代号“穆阿海”的南下作战行动。

    看行动代号就知道,此次作战行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南下攻入古吉邦,在西南战场开辟第二战线。

    如果可以,还得从这边迂回到乌代布尔的南面,围歼乌代布尔那边的梵军。

    要说的话,关键就是从巴尔梅尔往南,跨过卢尼河,在阿拉瓦利岭的西边进入古吉邦的那条公路。

    这是唯一能绕过阿拉瓦利岭,不用踏上马尔瓦高原就能攻入古吉邦的进攻路线。

    虽然在边境的对面,海德巴拉的南面有一条向东到达特拉德与拉滕布尔的公路,但是这条公路需要经过卡奇沼泽地,陆基非常的脆弱,无法让数十吨的主战坦克通行,而且很容易遭到封锁。

    大战爆发之后,梵军就在几处狭窄路段部署了雷场。

    因为公路两旁是沼泽地,所以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出动工程兵扫雷,不但得花费大量时间,还容易遭到打击。

    此外,在战术意图暴露之后,进攻肯定会变得更加艰难。

    除非发起两栖登陆,不然只能从巴尔梅尔南下。

    按照丁镇南的部署,第五陆战师将把主力全都用在该方向上,而且是由侯晨晟亲自坐镇指挥。

    刘尊山则回归本色,在前面指挥突击部队。

    关键,也就是前锋能否赶在梵军反应过来之前,向南突击200多千米,到达古吉邦北面的特拉德,并且占领这座位于卡奇沼泽地以西,梵罗沙漠以南的军事重镇,从而打开古吉邦的北大门。

    只要能拿下特拉德,那么一切都好说。

    从特拉德往南就是一马平川!

    沿着公路南下,在攻下了拉滕布尔之后还能利用铁路来运送作战物资,继续向西南方向推进,也就是卡奇湾北面的几座城市。虽然卡奇湾没有天然良港,但是到了海滩就能够修建栈桥码头。

    从特拉德往东推进,在拿下巴伦布尔之后也能一路往南。

    此外,古吉邦的首府就在巴伦布尔的南面。

    关键还有,巴伦布尔扼守着阿拉瓦利岭西边的交通要道,其南面的甘地讷格尔,也就是古吉邦的首府,就在乌代布尔的南面,是乌代布尔的大后方,承担着为乌代布尔提供后勤保障的重任。

    也就是说,拿下甘地讷格尔就能完成对乌代布尔的战略合围!

    当然,这一系列的作战行动,肯定需要投入足够的兵力。

    道理也很简单:古吉邦是梵罗国在西海岸地区人口最多的邦,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有十几座。

    此外还有,古吉邦是该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别说是在战时,即便在和平时期,该邦的民兵都多达数十万。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搞不好的话,古吉邦会演变成吞噬第五陆战师的泥潭。

    正是如此,丁镇南定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作战目的。

    除非需要合围乌代布尔,不然第五陆战师在攻入古吉邦之后就得全速南下,不以占领城镇为目的,更不能为了占领城镇放慢推进速度,主要任务是击溃该地区的梵军,消灭梵军的有生力量。关键的关键,就是尽快推进到滨海地区,夺取与控制港口,或者是修建能够供运输船只停靠的临时码头。

    显然,只要在滨海地区作战,就能够掌握战局。

    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在到达滨海地区,获得了港口或者码头,第五陆战师才能够从这边抽身。

    不然的话,还要花大量时间从陆路返回卡拉港。

    可见,第五陆战师南下扫荡古吉邦的行动至关重要,不但要高歌猛进,还得控制好作战范围。

    说得直接一点,既不能偷懒懈怠,又不能用力过猛。

    在根本上,强攻古吉邦也是佯攻。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让刘尊山打前锋。

    要是交给侯晨晟去负责,他肯定会把佯攻打成主攻,通过造成既成事实让丁镇南放弃去东海岸的作战计划。

    果真如此,就算按军法处理了侯晨晟,也没办法弥补产生的损失。




第249章 一路狂飙
    南下进攻行动,进行得非常顺利。

    虽然梵罗沙漠的恶劣程度超过了穆阿沙漠,尤其是在下半年,沙尘暴十分常见,而且往往会持续数日。别说人,就算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也很难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面生存下来。但是对经历过波沙湾战争考验的第五陆战师来说,从巴尔梅尔到特拉德,这200千米野外行军,算不上艰难。

    当然,运气也非常重要。

    至少在这几天,梵罗沙漠里除了昼夜温差极大之外,并没有其他不适之处。

    刘尊山指挥的突击部队在13日夜间出发,到14日清晨,已经行进了100千米,到达卢尼河下游的吉尔哈附近。

    这是一座位于沙漠里的小镇,准确的说是卢尼河下又的一块绿洲。

    因为是一条内陆河,所以只要到旱季,卢尼河就会断流,而从卢尼河下游经过的几条古商道,也就只能依托沿途的几处绿洲。吉尔哈就在古商道上,还是方圆上百千米内唯一的水源地。

    即便到了现在,吉尔哈的地位都没有降低。

    和平时期,一直都有商队在梵罗国与巴铁之间往返。

    对这个“世外桃源”的居民来说,国界显然没有地图上那么明确。

    存在了上千年的古商道依然繁华,而且在第五陆战师的先头部队到达之前,当地人并没意识到即将被战火波及。

    不过,这不是坏事。

    至少在先头部队到达的时候,当地的居民没有反抗,甚至没有把突然出现在小镇外面的坦克战车当成威胁。

    刘尊山派去维持秩序的部队,还在小镇外面被一群孩子围观。

    小镇的警察局,包括局长在内仅有的6名警察,在巡逻队到达之后就缴械投降,交出了3支古董级别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与1把仅剩下4发子弹的转轮手枪,随后就脱下制服回家去了。

    突击部队只在吉尔哈逗留了几个小时,在为坦克战车补充了燃油,进行了必要的检查之后就再次出发。

    要说的话,最大的麻烦,其实是后勤保障。

    虽然突击部队在公路上行进,但是道路的状况非常糟糕,还必须考虑在后面跟进的补给车队,准确说是那些越野能力相对较差的轮式车辆,特别是运输卡车,因此突击部队的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并没有占用公路,几乎全程在道路两旁的沙漠里行军,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消耗更多的燃油。

    严格说来,野外行军消耗的燃油是公路行军的数倍之多!

    关键还有,突击部队必须保持好战斗状态,不能在烧光了燃油之后再进行补给,最多在用掉一半之后,就得停下来。要不然,在遭遇敌人之后,坦克战车就会因为没有燃油而丧失作战能力。

    正是如此,突击部队才在吉尔哈停了几个小时。

    此后,仍然是一路顺风。

    到14日下午,突击部队就已经到了特拉德的北面,并且在阿拉瓦利岭的西脉,准确说是梵罗沙漠南边的丘陵地带北面停了下来。

    此地,距离特拉德不到20千米。

    刘尊山在让部队为进攻做准备的同时,还派了一个侦察排前往特拉德,探查梵军的防御部署。

    其实,这有点多余。

    空军提供的情报没有错,驻守特拉德的梵军缺少坦克战车等装甲力量,而且没有在城镇外面构筑防御阵地。

    说是驻军,其实更像是一支治安部队。

    相对而言,反到是沿着公路部署的雷场具有更大的威胁。

    侦查部队在试图靠近的时候,就误入雷区,1辆轮式装甲车压上地雷。不过很幸运,那是一枚反人员地雷,没炸穿装甲车的底部装甲。装甲车里的3名官兵除了听力受损,以及轻微脑震荡之外,没别的大碍。

    不过,这也在预料之中。

    正是如此,在入夜之后首先投入战斗的是跟随突击部队活动,拥有4辆BZ-68SD火箭扫雷车的工兵排。

    DZ-68SD,其实就是在BZ-68式装甲输送车的底盘上,装了一套12联导轨式火箭弹发射装置。在使用专门的扫雷火箭弹,一次只需要齐射3枚,就能在前方800米的范围内清扫出一条宽度达到200米的安全通道。理论上,一个排的4辆扫雷车,能在15分钟之内开辟一条长度超过12千米的安全通道。如果需要扩大安全通道的宽度,还可以让4辆扫雷车同时工作。到底采用哪一种扫雷战术,由具体情况,比如部队的规模,或者想达到的突击行军的速度决定。

    通过爆破的方式来清扫地雷,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效率高,而缺点也有,即未必能够扫除所有地雷。

    为此,还需要给打头阵的主战坦克装上扫雷钏。

    任何一种主战坦克在设计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安装扫雷钏的情况,在车体的首下装甲上留下用来连接扫雷钏的螺栓。

    此外,营级装甲部队一般都配备有几具扫雷钏。

    要说的话,扫雷钏已经成为了主战坦克“必备”的外挂装备,其价值,不止是用来扫除地雷。

    在波沙湾战争后期,特别是进入城市攻坚阶段,前线将士就发现,装上了扫雷钏的主战坦克是铲除街垒的利器,在快速推进的战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正是如此,突击部队的2个装甲营各准备了8具扫雷钏。

    接下来的进攻行动,反到没什么难度可言。

    在工兵扫除了障碍,装甲部队迅速通过了雷场,只用了不到3个小时,就推进到了特拉德的郊外。

    虽然后继部队还没有跟上来,但是对付梵军仓促设施的几处防御工事,坦克炮发射的高爆弹绰绰有余。

    关键还有,梵军根本就没有能够对付ZT-99AL的反装甲武器。

    别说是反坦克导弹,连火箭筒都没有几具。

    何况,陆战队的坦克是在1000多米之外开火,没有靠近梵军的防御阵地,也就没有给梵军反击机会。

    在十几辆ZT-99AL一字排开,朝着城区推进的时候,梵军就打出了投降的白旗。
1...388389390391392...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