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有趣的是,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军官还有点担心,没有立即去接受梵军投降,还喊话让梵军留在阵地上。

    主要就是,协同作战的步兵还在后面协助工兵扫雷,清理扫雷产生的障碍。

    关键就是,在爆破扫雷的同时肯定会破坏路面,从而对跟在后面的轮式车辆造成巨大的麻烦。

    等到步兵到达,才让梵军到阵前投降。

    原本计划用一个晚上占领特拉德,结果还没有到15日凌晨,战斗就宣告结束。

    当然,这不是坏事。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能够让已经战斗2天的官兵好好的睡上一觉,在天亮之后精神饱满的开始新征程。

    只是,由侯晨晟发来的电报,让突击部队在特拉德多逗留了一天。

    不是第五陆战师的主力部队推进太慢,而是突击部队跑得太快了,还遇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麻烦。

    在吉尔哈,第五陆战师的主力部队没有能够获得足够的淡水!

    按照计划,将从吉尔哈的3口深层水井抽取大约800吨淡水。前线司令部的参谋是根据过去十几年里,3口深层水井在旱季的平均出水量,做出了这个判断。问题是,这并不是最低值。

    今年的情况很特殊。

    受战争的影响,特别是在卢尼河上游多出了几十万梵军,消耗了更多的水资源,所以卢尼河下游的断流时间比往年提前了大约20天。结果是,吉尔哈的3口深层水井的出水量远低于往年的平均值。

    在第五陆战师的主力部队到达前,留在吉尔哈的工程部队只抽出了500吨淡水。

    此外还需要给当地居民留下一些,还需要进行净化处理,过滤掉杂质,能够提供给主力部队的只有400吨。

    仅计划的一半。

    那么,另外400吨就得从后方运过来。

    可问题是,第五陆战师的4个战斗旅,在到达特拉德之前至少得补充2000吨淡水,计划的运输补给量为1200吨。补给地点就是吉尔哈。在此进行了补给之后,要到特拉德,才会进行下一次补给作业。

    为了运送1200吨淡水,动用了60台运载量为20吨的油罐车。

    要说的话,这是能找到的全部油罐车。

    其他的油罐车,都在为作战部队运送燃油。

    那么,要想多运送的400吨淡水,就只能利用其他运载工具,比如重型直升机。

    侯晨晟就是这么安排的,让原本用来运送食物、弹药等物资的重型直升机多飞一趟,向吉尔哈空运400吨淡水。

    因为巴尔梅尔那边也没有多余的淡水,得飞回海德巴拉,往返的航程超过600千米,加上装卸所需的时间,所以折腾下来至少得耽搁10多个小时,而第五陆战师主力部队的推进速度由此慢了10多个小时。

    其实,耽搁的时间还不止这么点。

    在第五陆战师的主力部队等待淡水补给的时候,也就是14日的夜间,代奥格尔那边的战斗也打响了。

    经过2日的“苦难行军”后,从乌代布尔出发的梵军南方集群的第41集团军,总算到达了代奥格尔。

    准确的说,是在代奥格尔南面大约30千米外,遭遇了帝国陆战队的装甲部队。

    其实,梵军是钻进了伏击圈。

    虽然计划在代奥格尔跟梵军决战,但是上到丁镇南,下到基层官兵都没有想过,要依托阵地打防御战。

    就算防御,也以运动战为主。

    留在代奥格尔的总共才7个营,而且只有4个战斗营,官兵总共不到3500人,作战人员只有2000出头。

    相比之下,只是代奥格尔南郊的野战机场,占地面积就达到10平方千米。

    可见,如果是被动防御,根本守不住!

    关键还有,这次杀来的是梵军南方派系的主力部队,不但兵力超过20万,还有大量的重型武器。

    按空军提供的情报,这支梵军有数百门大口径火炮。

    虽然大多是数十年前的旧式火炮,各方面的性能都无法跟当今的主力火炮相比,但是凭借巨大的数量,依然能对守卫代奥格尔的帝**队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部署在野战机场附近的炮兵。

    受此影响,也就不能让敌人逼近。

    正是如此,在征得前线司令部的同意之后,留下来指挥作战的彭宇辉上校决定,在代奥格尔南面打一场伏击战,挫败梵军的锐气,把梵军阻挡在离野战机场足够远的地方,再考虑阵地防御。

    为此,彭宇辉动用了2个装甲营与1个机步营。

    主力是2个装甲营,机步营为预备队。

    此外,他还从巴尔梅尔调来了一个拥有20多架武装直升机的空中突击营。

    伏击战术也很简单,先由机步营突前,跟梵军前锋接触,并且带着梵军前锋部队进入装甲营的包围圈。

    哪怕出了意外,也可以让空突营上去救场。

    其实,根本就没有意外。

    按照彭宇辉的战报,梵军的前锋部队在与充当诱饵的机步营遭遇之后,就像是从圈里冲出来的猪,根本就不管不顾,一头就冲进了伏击圈。为了给2个装甲营争取完成部署所需的时间,机步营还不得不在撤退的时候放慢速度,并多次跟追击的梵军交火,遭受了不小的伤亡与损失。

    当然,在伏击战打响后,就没悬念了。

    被2个装甲营夹击,梵军的前锋部队,足足一个机械化的加强装甲旅,也就坚持了不到4个小时。

    在15日天亮之前,伏击战就已结束。

    因为梵军的主力部队从南面滚滚而来,所以在战斗结束之后,彭宇辉没让伏击部队打扫战场。

    其实,也没有必要。

    活着的梵军早就逃走了,没有逃走的,也肯定身负重伤。

    显然,彭宇辉并没打算救治梵军伤员。

    正是如此,在彭宇辉提交的战报当中,只提到了歼灭梵军一个加强旅,摧毁坦克战车数百台,毙伤敌军数千人。至于具体消灭了多少敌人,以及该旅的编制,甚至是番号,战报中都没提到。

    能够肯定的是,在伏击战结束后,梵军主力部队就停了下来。

    到此,围绕代奥格尔的决战局面形成。

    按照战术侦察机在15日上午拍摄的战场照片,到达代奥格尔南面的梵军,至少都有6个师,而且其中有3个是主力师,也就是之前派往巴利,结果在出发之后不久被召了回去的那3个师。

    当然,这3个主力师的状态已经大不如前。

    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前后折腾了两次,而且不断的遭到帝国空军轰炸,这3个主力师还能够保住建制,就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从帝国陆战队手里夺回代奥格尔,显然是痴心妄想。




第250章 各为所战
    围绕着代奥格尔进行的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异常激烈。

    在15日上午,也就是前锋部队遭到伏击之后几个小时,梵军又派出了一个旅,对代奥格尔发起攻击。

    不过,这次出动的是步兵旅。

    受崎岖的地形限制,推进速度也不是很快。

    显然,梵军的目的并不是派遣该旅去收复代奥格尔,梵军的指挥官再差劲,也不会指望用一个只有3000多人步兵旅消灭几个帝国陆战营。至于其真实目的,显然是想通过进攻搞清楚陆战队的防御部署。

    比如远程火箭炮的部署地点。

    不要忘了,梵罗空军已经丧失制空权,即便是纽兰远征航空队也难以挽回颓势,因此之前依托的空中侦察已经无法发挥作用。至于纽兰的侦察卫星,哪怕已经在重新组网,暂时也无法为梵军提供战术级别的战场情报。相对的,梵军在远程炮战当中,能够依托的也就只有反炮兵雷达了。

    可见,梵军的战术非常简单。

    通过地面进攻引诱帝国陆战队的火炮开火,在反炮兵雷达确定了方位之后,再让自己的远程火炮开火还击。

    为此,梵军出动了20多门从西骆沙引进的2S7自行加农炮。

    这种口径203毫米的加农炮,最大射程达到惊人的37千米,而使用火箭增程弹还能提高到47千米。

    西骆沙研制这种“变态”的重炮,就是为了弥补空中打击力量的不足。

    为了获得足够远的射程,不得不牺牲其他性能。比如省略了炮塔,直接把火炮装到履带式底盘上,让炮手暴露在外,也就很容易在战斗中受到伤害。又比如,因为装填设备过于的简陋,其实际战斗射速极低,每2分钟才能够打出一发炮弹。只不过,比起短得可怜的身管寿命,这些都不是问题。

    在全装药发射高爆榴弹的情况下,身管寿命才可怜的500发。

    对一门加农炮来说,这确实个大问题。要知道,同时代的坦克炮,身管寿命也基本上在1000发以上。对于使用频率更高的压制火炮来说,身管寿命一般都在2000发以上,好一些的能达到5000发。

    正是如此,西骆沙陆军只采购几百辆。

    在远程火箭炮与战术弹道导弹的技术成熟,特别是价格降下来后,西骆沙陆军淘汰了所有的2S7,准确说是当成二手装备出售给其他国家。这其中,就有渴望获得远程压制火力的梵罗陆军。

    有趣的是,梵罗陆军采购2S7的目的,其实是用来取代已经服役10多年,从纽兰共和国进口的M107自行加农炮。按照西骆沙陆军介绍,2S7的射程比M107远15千米,更适合远程炮战。

    关键还有,2S7比竞争对手,也就是纽兰的M110便宜得多。

    可实际上,2S7没有取代M107。

    此外,在采购2S7之后,只过了3年,梵罗陆军就掏钱购买了M110,而且采购量远远超过2S7。到目前为止,梵罗陆军购买了1200门M110,而且全部用来装备中央军与北方派系的主力部队。

    也就是说,M110才是梵罗陆军大口径火炮的绝对主力。

    至于2S7,就算还没有退役,也只装备南方派系的作战部队,而且这些火炮的状态一直不太理想。

    严格说来,梵军采购的这些2S7从来没有达到西骆沙宣称的服役状态。

    也没什么好奇怪的,2S7已经停产快10年了,而且还在使用这种火炮的,只有梵罗陆军等少数军队。因为缺乏零部件,特别是梵罗国无法生产的炮管,所以这些2S7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

    让2S7收到冷落的,还有更加严峻的弹药难题。

    要达到37千米的最大射程,不但需要全装药发射,还要使用枣核弹,而这种炮弹的产量总共还不到20万发。除掉西骆沙陆军消耗掉的,落到梵罗陆军手上的,恐怕连10万发都没有。

    至于自行生产,以梵罗国的那点工业实力,也就是说说而已。

    此外,只有全装药发射,并且使用火箭增程弹,射程才能够达到47千米,而火箭弹的产量更少,也更加昂贵。

    与昂贵不成正比的,是火箭增程弹的作战效能。

    因为误差更大,所以就算火箭增程弹有更远的射程,也不是很受欢迎,毕竟打不准,打得再远都没用。

    关键还有,火箭弹的装药量普遍较低,威力要比常规炮弹差一些。

    其实就是因为太贵,梵罗陆军没有从西骆沙批量采购203毫米火箭增程弹。

    使用普通炮弹,2S7的最大射程仅33千米,而M107能达到32千米。因为在最大持续射速、弹着偏差与身管寿命等方面都远远优于2S7,加上弹药供应更充足,所以梵罗陆军才让M107继续服役。至于后来采购M110,其实是用来替代2S7,弥补M107弹种单一与弹药威力不足的缺陷。

    只是,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大口径火炮。

    不说别的,高达33千米的射程,依然让帝国陆军现役身管火炮望尘莫及。

    别说AL-100A这类超轻型榴弹炮,即便是采用45倍径身管的ZS-86R,使用普通炮弹的有效射程也才20千米出头,要使用火箭增程弹才能超过33千米,而帝国陆军同样不喜欢使用火箭增程弹。

    显然,与2S7对抗,AL-100A肯定占不到便宜。

    其实,这也是梵军将炮兵阵地设在30千米之外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距离上,2S7能覆盖整个野战机场,而部署在野战机场附近的AL-100A却够不着2S7。

    至于PH-300B,就算使用普通火箭弹,射程能达到70千米,也没有什么价值。

    关键就是,大口径火箭炮的射击准备时间横长,而且从战斗状态转为行军状态所花的时间多得多。即便是部署在预先设置好的阵地上,PH-300B的转换时间都超过了10分钟,而机动到500米之外至少需要15分钟。这就意味着,PH-300B有很大的可能无法避开敌人的反击炮火。

    其实,AL-100A也一样。

    要说的话,陆战队就没有在代奥格尔部署适合进行炮战的自行榴弹炮。

    不是说帝**队没有自行榴弹炮可用,而是没有部署到代奥格尔,或者说之前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如果不是临时调整,甚至不会在代奥格尔部署PH-300B。

    毕竟防区就那么大,能够部署炮兵的地方不多。

    再说,只有“运-15A”能够向代奥格尔运送战斗全重超过30吨的自行榴弹炮,因此要向前线部署自行榴弹炮,那么送到前线的主战坦克或者步兵战车就得减少,而陆战队显然更想获得后两种主战装备。

    关键还有,陆战队就没想过要跟梵军进行炮战。

    其实,炮战本身一直不是帝**队的强项。

    别看帝国海军一直都有巨炮情节,非常重视大口径舰炮,而且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帝国陆军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炮兵部队,巅峰时期装备了差不多20万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可是在大战之后,特别是空军成立,新的陆军航空兵诞生之后,帝国陆军对重炮的热情顿时就一落千丈。
1...389390391392393...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