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只是,攻坚作战依然需要足够的时间。
仍然拿波沙湾战争来说,攻打一座要塞化的大城市,至少需要数十日,才能摧毁大部分坚固防御工事。
如果只是一场局部战争,那还没什么问题。
可是,在全球大战当中,这就是问题!
不然的话,在攻打代奥格尔的战斗中,陆战队也不会动用缴获的大口径迫击炮。
到了焦特布尔,情况也一样。
可惜的是,那些缴获的重炮全都在第五陆战师手里。再说了,炮弹也所剩无几,肯定没办法满足作战需求。
按照付卫民提交给司令部的作战计划,预估的作战伤亡达到了5000!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在此之前,包括第五陆战师在内,在地面战斗中伤亡的官兵总共都不到5000。
当时,付卫民还在珀洛迪组织突击部队的基层官兵,搞了个誓师大会,感情几个旅的官兵全都是敢死队员。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专门叮嘱付卫民,在焦特布尔稳打稳扎,不需要急于求胜,尽量保存战斗力。
结果就是,付卫民顺坡下驴,马上对攻打焦特布尔的作战计划做出了调整。
从这个角度看,付卫民之前摆出强攻焦特布尔,要跟梵军决一死战的架势,多半是做给丁镇南看,其根本目的,还是希望丁镇南降低目标,减轻第十七装甲师的负担,从而保存战斗力。
不要忘了,在打下焦特布尔之后,还要攻打斋普尔。
当然,丁镇南肯定能够猜到付卫民的用意,因此发报去叮嘱,也只是让付卫民能给手下官兵一个交代。
关键就是,在做了调整之后,确实没有强攻焦特布尔的必要,或者说不用急于一时。
第十七装甲师冲得太快,说不定还会打乱战略部署,那就得不偿失了。
按调整之后的部署,第十七装甲师的突击部队在12月3日杀到焦特布尔郊外,在2天之后完成合围。
说是包围,也只是控制了主要的交通要道,算不上严密。
接下来就是漫长而且持久的火力打击。
到12月10日,火力打击进入到**。
没错,就是部署在代奥格尔的炮兵在这个时候也加入了进来。
之前几天,代奥格尔那边的炮兵,主要还在支援第五陆战队围歼南方集群,毕竟占领代奥格尔的是陆战队。
那20多门远程火箭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代奥格尔到焦特布尔的直线距离,就只有150千米,就算离得最远的梵军阵地,也不会超过200千米。
这个距离,已经能够使用刚刚交付给作战部队的卫星制导火箭弹。
毫无疑问,这才是关键所在。
之前已经提到,在第三次军事变革的推动之下,帝国耗费数百亿金元打造了全球第一套卫星导航系统。也就是有了这个基础,帝**方才投资研制各种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精确制导武器与弹药。
其中就包括制导火箭弹。
相对其他制导方式,卫星制导有两个突出优点,一是价格更低廉,二是对搭载平台没有特殊要求。
虽然存在一些缺点,而且很多还难以克服,比如说容易遭到干扰,以及制导精度算不上优秀,但是相对的,这些缺点都能够容忍,尤其是弹药消耗量极为巨大的全球大战,低廉的价格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
正是如此,在第三次全球大战爆发后,原本不被看重的卫星制导弹药,立即成了前线部队的追捧对象。在作战部队的要求下,后方的兵工厂也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各种型号的卫星制导弹药。
严格说来,其实是生产卫星制导组件,以及装配好的控制导引头。
火箭弹使用的,就是控制导引头。
为了降低使用难度,帝国陆军一直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接口,而且大口径火箭弹的引信全都置于弹体前端。这么设计的初衷,除了便于前线官兵操作与使用,比如在作战的时候能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整引信的工作方式,炮手使用简单工具就能够完成,更主要的是在为安全考虑,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才把引信装上去,确保在运输与储存状态下,火箭弹不会因为意外因素引爆。
显然,在设计的时候肯定没有考虑过后期改装。
因为引信前置,所以只需要更换引信,就能够设定战斗部的工作方式,而且通过更换安装引信的弹体,增加其他的功能。比如说,在外面安装4片由制导系统控制的舵面,就变成了制导火箭弹。
其实,所有制导火箭弹,都是由安装在弹体前端的鸭翼控制。
相对来说,卫星制导火箭弹的结构最简单,只需要一部卫星信号的接收机,以及相关的联动控制系统。
关键还有,可以由前线部队自行对火箭弹进行改装。
办法也很简单,用卫星制导控制段来替代原来的引信段,并且在使用之前,装上1块专用电池就行了。
改装之后的火箭弹,比普通的型号稍微长一点,不过没什么影响。
相对于普通火箭弹,卫星制导火箭弹除了精度更高之外,还有一个纯属意外的收获。
射程更远!
在进行验收测试的时候,帝国陆军就发现,制导火箭弹头部的控制舵面具有一定的增升效果,能稍微提高火箭弹的射程。因为精度有保证,误差也不会随射程增加而增大,所以制导火箭弹提高射程的价值很明显。在后来,进行相关开发的时候,帝国陆军的工程人员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增程手段。
通过改变飞行弹道提高火箭弹的射程。
普通的火箭弹,采用的都是比较典型的抛物线弹道,跟炮弹相比,只是前段有一个较为平直的动力飞行段。
要想提高普通火箭弹的射程,要么采用增升的弹翼,要么装填更多推进剂。
前者,会严重降低飞行的稳定性,导致误差大幅度增加,而在提高了射程之后,会变得更加难以接受。
打得再远,打不准都没有用!
后者,必然会影响有效载荷,也就是战斗部的质量,由此导致火箭弹威力降低。
因为误差并没降低,所以在威力减弱之后,火箭弹的毁伤能力必然会直线下降,打击效率自然是大不如前。
有了制导系统,那就不同了。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测试,制导火箭弹可以采用更陡峭的弹道,在发射之后迅速爬升到数万米高空,在空气稀薄,阻力更低的高空飞行,在不增加推进剂与不采用增升弹翼的情况下提高火箭弹的射程。
当然,精度降低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此外,这种提高射程的思路,已经被海军采纳,准备用在新式舰炮上。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能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大量采购卫星制导火箭弹,还一举把射程提高到200千米。
这些所谓的制导火箭弹,其实都是在前线拿普通火箭弹改造而来。
至于性能,在炮击乌代布尔的战斗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虽然精度稍微差了一点,平均误差达到15米,但是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毕竟在最大射程上比普通火箭弹高了一个数量级。至于容易受到干扰的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或许是梵军不具备干扰卫星信号的能力。相对的,低廉的价格,以及极为强悍的威力让卫星制导火箭弹大受欢迎。
在很大程度上,大口径制导火箭弹就是陆军炮兵手里的重磅炸弹。
过去必须呼叫空军,使用航空炸弹摧毁的坚固目标,现在可以让炮兵来干,而且炮火支援到来得更加迅速。
当然,对前线部队来说,卫星制导火箭弹还有一个实战价值更巨大的优势。
不需要安排侦察兵去离目标足够近的地方,拿着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
这个优势所具备的头号价值,不是能够降低前线部队的伤亡,而是大幅度提高了炮兵的作战效率。
千万别小看这一点。
之前,使用激光制导弹药的时候,都需要在执行引导任务的人员部署就位之后,才能够发起打击行动。
因为引导人员未必能够随时保持状态,而且靠前部署的风险极大,所以经常会出现在发现了目标之后,附近却没有引导人员,执行打击任务的炮兵或者航空兵只能干着急,眼睁睁的看着开火机会从面前溜走。
有了卫星制导弹药,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正是如此,不止是炮兵,航空兵也爱上了卫星制导弹药,特别是价格低廉,可以随便使用的卫星制导炸弹。
不说别的,仅在12月10之前的几天里面,空军的作战飞机就向焦特布尔投掷了上万枚卫星制导炸弹,把地面上的,能够辨别的军事目标全都撸了一遍。要不然,第十七装甲师早就呼叫炮火支援了。
持续的大规模炮击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到12月14日,也就短短的4天,回归第十七装甲师名下的那个远程火箭炮营,就用行动证明“战争之王”的名号不是吹出来的。在持续的猛烈炮击下,焦特布尔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
其实,这也变相证明了一个问题。
这座城市,确实是一座军事要塞。
如果没有前期炮火打击,立即就发动地面进攻,第十七装甲师在攻入城区之后肯定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
只是,持续的火力打击,依然没能彻底消灭焦特布尔的梵军。
接下来依然是一场苦战!
第270章 选无可选
按照丁镇南制订的作战计划,12月15日凌晨0点是发起进攻的最后时限。
为此,在12月14日的深夜,付卫民下达命令,强攻焦特布尔的战斗打响。
这确实是一场苦战。
虽然在此之前,火力准备已经持续了小半个月,只是大规模炮击就进行了4天,用掉数万枚大口径火箭弹,各种口径的炮弹更是不计其数,加上之前持续数日的空中打击,总共摧毁了差不多5万个目标,等于用炸弹、火箭弹与炮弹把市区犁了一遍,但是等第十七装甲师发动地面进攻,开始向城区推进之后,依然遭到梵军的顽强抵抗,在攻入城区之前就遇到了麻烦。
从一开始,这场战斗就打得非常艰难。
为了攻入城区,准确说是在焦特布尔的西郊获得立足点,第174机步旅在炮兵的直接掩护下都用了小半天。接下来,又用了数个小时清理残敌。直到15日下午,第174机步旅才站稳脚跟。
等到第174机步旅进入城区,已经是15日的傍晚。
其他两个方向的情况也一样,在向城区推进的时候都遇到了阻力,耗费的时间远远超过预期。
因为需要吸引梵军主力前来决战,所以在城区东边,采用的是围而不攻的战术。
付卫民定下的基本战术就是围点打援。
就算没有把援军引过来,也可以把城区内的敌人放出来。对付突围的敌人,肯定比强攻城区容易得多。
必须得说,付卫民深刻的理解了丁镇南的用意,知道丁镇南让他“稳打稳扎”的真实目的是歼灭斋普尔这边的梵军,而不是说一定要按计划拿下斋普尔,毕竟用来支援德城的是部署在斋普尔的作战部队。
只要能够歼灭梵军,在哪里打又有什么关系呢?
相对而言,焦特布尔更加的理想。
因为在焦特布尔与斋普尔之间是一片荒漠,根本就无险可守,所以对梵军来说,必须得死守焦特布尔。
丢掉焦特布尔,就肯定守不住斋普尔。
关键还有,在焦特布尔沦陷之后,部署在斋普尔的梵军肯定不敢北上支援德城,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梵罗高层依然把斋普尔的中央军当成战略预备队,并且对其抱有很大的希望,就必然会让梵军死守焦特布尔,并且不惜一切代价的增援焦特布尔,包括调动与派遣斋普尔的部队。
显然,这也是付卫民采用围点打援战术的依据。
只是,要想让这套战术产生效果,就得痛击焦特布尔的守军,逼迫斋普尔的中央军赶来救援。
正是如此,才花了小半个月进行前期火力准备。
现在看来,仍然算不上充分。
就算摧毁了大部分防御工事,也没打垮梵军的斗志。
第一天的战斗结束之后,付卫民给丁镇南发了一封电报,提到了交战情况,对接下来的战斗做了预测。
显然,以付卫民那种小心谨慎的处事风格,肯定会夸大其词。
与此同时,在乌代布尔那边,第二十四机步师的作战部队已经攻入了城区,攻城作战进入到收尾阶段。
按照前线指挥官的判断,肯定能在17日之前拿下乌代布尔。
第五陆战师的作战部队也已南下,而且第一支主力部队在15日凌晨就已登船,按计划开赴孟湾。
不出意外,第五陆战师的主力部队能在20日之前全部登船。
在15日深夜,收到付卫民的战报时,丁镇南正在通过卫星电话,给还在巴罗达组织陆战队的侯晨晟安排任务。
之前几天,丁镇南的精力全都放在登陆作战行动上。
只是选择登陆地点,就让丁镇南头痛了好几天。
按照最初计划,或者说丁镇南自己的设想,第五陆战师将在梵罗国东海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冈伽罗河口三角洲的加尔上岸,然后攻占这座地位不亚于孟卖的大城市,并且夺取至关重要的港口。
关键,不止是加尔拥有东海岸地区最大的港口,还跟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拿下加尔,帝**队就能沿冈伽罗河逆流而上,并且靠内河航运,解决后勤保障方面的难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