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毫不夸张的说,在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孟国的人口密度最高。
如此高的人口密度,还是传统农业国,唯一的结果就是极度贫穷。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帝国不愿跟孟国结盟的关键原因。
真让孟国加入东方集团,获得了成员国的待遇,这1亿多的贫穷人口,就将成为帝国的麻烦。
显然,对帝国当局来说,类似的麻烦已经足够多了。
其实,帝国内部一直就对东方集团的价值存在争议,即便在军队内部,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关键就是,除了少数几个成员国之外,东方集团的大部分成员国都很贫穷,而且入盟的主要目的就是投靠帝国,或者说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些贫穷落后的盟国,几乎全都是人口大国。
东方集团成立了几十年,帝国一直都是利益输出方。
不过,更重要的现实因素是,孟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就在云雾江的河口三角洲,跟梵罗国境内冈伽罗河三角洲毗邻,即面积超过5万平方千米,举世闻名的孙德尔本斯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一分为二,在梵罗国境内还有约2万平方千米。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哪怕从孟国过境,免了两栖登陆作战的麻烦,地面部队也要从北面绕道,也就是深入内陆。
至于南面的自然保护区,根本就没有道路可用。
显然,从内陆攻打加尔,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先不说需要在孟国耗费多少兵力,只是糟糕的道路交通,以及漫长的补给线就足够让丁镇南望而却步。
事实也是如此。
按照参谋做的判断,从孟国借道,只是用于后勤保障的兵力就会超过5万,此外还要安排数万兵力增强孟国的边境防御。
不要忘了,孟国一直都是永久中立国。
因为一直没有加入东方集团,所以孟国在国防建设上不是很卖力,或者说就算卖力搞国防建设也没有多大意义。毕竟跟梵罗国比,孟国的体量太小,在没有外来援助的情况下,根本挡不住百万梵军。如果有外来援助,而且足够的强大,那么孟国自己那点国防力量也就不足为道了。
如果需要控制孟国的大城市,哪怕只是首都与主要港口,也需要投入更多兵力。
有这么多兵力,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加尔呢?
直接攻打加尔,无非就三个选择。
一是在加尔南面坎宁港上岸,然后顺河道向北推进。
虽然这条进攻路线最短,而且有内河航道可以利用,坎宁港是加尔的外港,基础设施也非常完善,但是攻打坎宁港的难度也最大,毕竟梵军再怎么大意,也肯定会安排重兵守卫加尔的门户港口。
直接登陆,不但需要投入足够的兵力,还要承受很大的伤亡。
此外就是,没办法保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作战任务,甚至无法保证一定就能够由此进军加尔。
第二选择是西南的戴蒙德港。
严格说来,戴蒙德港才是加尔的外港,而坎宁港是内港。
因为距离加尔市区更远,加上基础建设一直没跟上,特别是连接两地的公路一直都没有能够扩建,别说是拓宽,就连水泥路面都没有铺设,所以戴蒙德港的规模不是很大,没办法跟坎宁港相提并论。
要说的话,其实是梵罗国的经济不够发达,对航运的需求不太大,也就没有必要发展第二座港口。
只是,戴蒙德港的条件其实更好一些。
不说别的,戴蒙德港的平均水深在落潮时都超过20米,主航道达到40米,能够让任何舰船进出。坎宁港的平均水深只有10米,主航道也就20米,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大型舰船只能在涨潮的时候进出。
因为距离市区太远,所以守卫戴蒙德港的兵力肯定不多。
此外,受道路限制,部署在市区的梵军也未必能够及时增援戴蒙德港。
也就是说,攻打戴蒙德港的难度要比攻打坎宁港小得多。
只是,戴蒙德港有一个严重缺陷。
这座港口没在冈伽罗河河口,而是在胡格利河河口。
虽然这两条河相隔不远,但是内河航道并没有连通。在控制雷蒙德港之后还需要攻占坎宁港,才能够进入冈伽罗河。
要想利用内河航运,还是得去攻打坎宁港。
至于第三选项,也就是去更加遥远的甘提。在那里上岸之后,再向北推进,从西边包围加尔。
相对而言,登陆甘提的作战难度最小。
虽然甘提是一座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但是相对于该地区的其他城市,甘提就不算大了。
关键还有,甘提并不是现代化的城市,更像一座大农村。
按照参谋做的分析,占领与控制甘提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在登陆成功之后,不需要攻占城区。
当然,甘提离加尔实在是太远了。
北上的话,地面推进的里程超过200千米,直线距离在150千米以上,超过了大部分支援武器的射程。
在道路交通条件极为糟糕的情况之下,让陆战队在河网地区推进200千米?
就算作战部队能够办到,也会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没办法持续作战,或者说在初期的突击之后很难站住脚根。
此外还有,甘提这边没有现成的港口,需要在登陆之后修建临时港口。
显然,这是一个大麻烦。
就算帝国陆战队拥有全球最强的工程作业能力,可是再好的临时港口,吞吐能力也比不上现成的大型港口。
何况,还要考虑出港的运输能力。
综合这些因素,即便在甘提登陆成功,也未必能够立即进军加尔,更别说调集重兵攻占加尔。
综合这些因素,最后能够选择的,也就是第二方案。
其实,这也正是丁镇南最初确定的攻打加尔的主要方案之一,准确说是排在第一的备选方案。
至于主选方案,其实就是直接攻打坎宁港。
换来换去,最后还是回到原路上。
不同的是,按丁镇南重新拟定的作战方案,不再要求必须得占领加尔,其实是降低了登陆阶段的作战难度。
登录作战阶段,只要求占领戴蒙德港。
至于攻打加尔,那是登陆成功之后的事情。
只是,陆战队不但要占领与控制戴蒙德港,还必须扩大登陆场的纵深,包括在北面建立防线。
此外就是,控制戴蒙德港以南的地区。
这么安排只有一个目的。
在戴蒙德港的南面,建立一座能容纳数百架作战飞机的大型野战机场,以便充分利用港口的转运能力。
简单的说,也就是让航空兵靠前部署。
有了战术航空兵的直接支援,向内陆推进的难度就能大幅度降低。
关键还有,在河网地区作战,像主战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其实没多少用武之地,主力肯定是轻装部队。
如此一来,强大的垂直空运力量就有了发挥价值的地方。
也就是说,可以依托戴蒙德港外面的野战机场,让地面部队发起垂直突击,以此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
至于具体战术,在波伊战争期间就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要说的话,利用直升机进行快速突击,一直就是帝**队的拿手好戏,也是登陆作战由平面向立体转变的关键所在。
第272章 立体登陆
攻打加尔的行动在12月21日的凌晨开始,这也是丁镇南确定的最后期限。
按照刘尊山的建议,在3天之前的12月18日,第十一陆战师投入1个加强团,由第三十一特混舰队提供火力支援,在戈达瓦里河口三角洲北面的卡基纳德附近,发起了两栖登陆行动。
为了吸引梵军注意,海军还派去了数十艘运输船只,不过大多是民用货轮。
此外,北上的登陆舰队也经过了卡基纳德外面的登陆场,而且停留了一天,只是没参与登陆作战行动。
因为梵军几乎没有抵抗,所以陆战队只用1天就巩固了滩头阵地,然后花了2天时间向内陆扩展。
到20日深夜,陆战队已经把战线推进到卡基纳德城外。
按照丁镇南的要求,该团在20日下午就开始炮击卡基纳德,而且在入夜后增强了炮击力度。
虽然卡基纳德没有港口,但是做为河口地区的滨海城市,肯定有很大价值。
拿下这座城市,陆战队就能逆流而上,攻入南部地区的腹地。
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兵力。
只是,在南面的佯攻行动到底有没有产生效果,至少在21日的凌晨,主攻行动开始的时候还不清楚。
与传统的登陆作战一样,仍然由火力准备开始。
大概是为了用掉已经堆积如山的库存弹药,特别是那些存放了几十年,一直没有机会使用的炮弹,登陆前的火力准备由第三十一特混舰队担纲,而且在两轮轰炸之后,就进入炮击阶段。
为此,帝国海军总共出动了38艘驱逐舰与巡洋舰。
其中,还有4艘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后期建造,在战后封存,到9月份才启封,加入了战斗序列的大型巡洋舰。
炮击行动,就是由这4艘大型巡洋舰开始。
要说的话,如果不是在波沙湾战争中,库存的400毫米炮弹用得差不多了,而且重新生产400毫米炮弹不但很麻烦,在效费比方面也没有多少意义,帝国海军恐怕会把那几艘快速战列舰派过来。
当然,炮力是34艘现代化的驱逐舰与巡洋舰。
这34艘战舰,全都配备了2门130毫米舰炮。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时候,每艘战舰提供的火力强度都相当于陆军的一个加强重炮营,而且拥有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更适合执行登陆前的火力压制任务。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海军保留大口径舰炮的主要原因。
用舰炮对付敌人的舰艇?
显然,这不过是用来骗取经费的噱头。
对于制海作战,帝国海军一向不是很重视。道理很简单,帝国海军是全球霸主,根本没有需要制海的问题。哪怕存在几个有点分量的对手,比如纽兰海军与迢曼海军,可是决定胜负的,也是由航母与舰载航空兵当主角的空中作战。也只有在夺取制空权之后,才有能力夺得制海权。
在夺得战场制空权之后,或者说依托于舰载航空兵,还需要担心制海权吗?
当然,舰炮也确实能够用于制海作战,不过主要用来对付中小型舰艇。
正是如此,在一些吨位较小的战舰上,比如护卫舰,帝国海军才放弃坚持数十年的最低标准,也就是主力战舰的主炮口径不低于130毫米,开始采用80毫米速射炮,并且投资研制了特种弹药。
不过要说的话,如果只用来对付小型舰艇,特别是武装快艇,30毫米机关炮其实都足够了。
只是,在驱逐舰与巡洋舰上,帝国海军依然坚持使用大口径舰炮。
此外,也就是到在大战爆发之后才下水的“杨城”级驱逐舰,才把主炮的数量由两门减少到一门。真要说的话,这是不得已才做出的妥协,即“杨城”级为了装上给“青州”级配备研制的“金钟罩”系统与96具垂直发射管,在设计阶段还考虑过取消全部主炮,而最终只保留了舰首那门。要想保留舰尾的主炮,就得取消直升机飞行甲板,或者是机库,导致反潜能力大幅度降低。
显然,相对于增加一门主炮,两架反潜直升机更有价值。
帝国海军坚持让大型战舰使用大口径舰炮,也就是为了打击地面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对地支援一直都是帝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是帝国保持一支强大海军的关键理由。
不要忘了,梁夏帝国是陆权强国。
哪怕打赢了第二次全球大战,帝国的根本属性也没改变,依然得以维护与巩固在世界岛上的陆上霸权为主。
也就是说,帝国的海权,必须为陆权服务。
其实,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的后期,这个特征已经显现了出来。
在击败了主要对手之后,帝国海军在大战最后的2年里,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支援登陆作战行动。
到了战后,也就更是如此了。
波伊战争期间,帝国海军盘踞波沙湾,根本就没有受到威胁,所有作战行动都是围绕对地打击与对地支援进行。
显然,舰炮是最主要的对地打击武器。
如果以使用强度为衡量标准,没有任何一种武器更够跟舰炮相提并论,就连舰载攻击机也比不上。
有很多人觉得,帝国海军还抱着巨舰大炮主义不放。
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发展惯性使然。
关键就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与波伊战争期间,大口径舰炮一直是对地打击的主要投送工具,不管是打击效果,还是效费比,都超过了航空兵。尤其是在登陆作战行动中,舰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为此,帝国海军没有理由不发展舰炮。
只是,随着各种各样的精确制导弹药诞生,尤其是廉价制导弹药出现,舰炮的地位已经受到影响。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第三次全球大战或许就是大口径舰炮的绝唱。
不管未来战争要怎么打,在技术的推动下,包括舰炮在内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武器被送进博物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