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队面临的新问题,或者说一个之前没有想到,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把足以养活数千万人的粮食送到前线?
正是如此,在占领戴蒙德港之后,丁镇南根据前线指挥官反馈的消息,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也就是让保障部队提前上岸,加大保障物资的投送力度,以及在占领区设置救助点。
虽然陆战队是来作战的,而不是来搞人道主义救援,但是不管10多万饥民的死活,肯定行不通。
不说别的,在前线作战,也就是直接面对当地居民的官兵也是人。
面对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灾民,哪怕是钢铁战士,也会动恻隐之心,更别说大部分官兵都不是铁石心肠。
结果就是,攻打戴蒙德港的战斗变成了赈济饥民的人道主义行动。
其实,这也是丁镇那最为担心的事情,或者说是帝国当局不愿深入梵罗国,不愿在南方次大陆用兵的关键所在。
在控制了戴蒙德港,准确说是安顿了10多万饥民之后,陆战队没有立即北上,也没有急于向前线部署航空兵。
不是兵力不够,而是准备的物资不够。
虽然在发动进攻前,其实是准备阶段,丁镇南就采信了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即西孟邦的情况很不乐观,存在大量的饥民,并且做了相应的准备,比如把粮食等给养物资的投送量增加了两倍,但是跟实际情况相比,增加的这点投入根本就不够看,更别说还要攻打与占领人口接近2000万的加尔。
这可不是小事。
按照正常标准,2000万人一天要消耗4万吨食物,就算按温饱标准,日均消耗食物也高达16000吨。
当然,不是说加尔的2000万人得由帝**队养活。
只是,相对于本来就比较紧张的运力来说,每天增加数千吨的运送量,必然会增加后勤保障负担。
关键还有,从戴蒙德港到加尔的公路只有一条,路况还非常糟糕。
哪怕把粮食运到了戴蒙德港,也未必能够送到加尔。
为此,除了需要加大给养物资投送量,还必须调整作战部署,把攻打坎宁港的作战行动提前。
道理也很简单,坎宁港距离加尔更近,交通也更加便捷。
在接下来的2天里,陆战队除了加紧上岸,以及在戴蒙德港南面修建野战机场,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之外,主要就是让直升机转移到岸上,依托正在修建的野战机场,增强垂直空运力量的作战效率。
攻打坎宁港依然以空中突击为主。
在河网弥补的地区作战,坦克等主战装备反到成了累赘。
帝国陆战队面对的问题,梵军同样逃不过。
不说别的,守卫戴蒙德港的梵军就是步兵,别说是主战坦克,连装甲车都没有。
要说的话,这也是丁镇南敢于采用空中突击战术的关键原因。
在这2天里面,支援陆战队作战的第三十一特混舰队并没有离开,只是把炮口转向了坎宁港。
在23日傍晚,准确说是日落前,梵罗空军派出了数十架攻击机发起反击,试图偷袭在近海支援陆战队的第三十一特混舰队。为了避开预警机,攻击机群不但全程超低空飞行,还保持了无线电静默,并且突破了第三十一特混舰队的外围防空网,至少在发起攻击之前没有被预警机发现。只可惜,在进入孟湾之后,带队的飞行员把几艘正在驶往戴蒙德港的货轮当成了战舰。接下来,20多架梵罗攻击机一拥而上,用几十枚炸弹把7艘大型货轮炸了个底朝天。
其实,第三十一特混舰队的一支拥有8艘驱逐舰的火力支援分队,当时就在西南方向大约50千米外,而且8艘驱逐舰都在补充弹药,不但没有在战备状态,甚至连必要的警戒都没有。
遭到突然袭击,这8艘驱逐舰绝对是凶多吉少。
可惜的是,领队的行员急于求成。
这也是帝国陆战队攻打戴蒙德港期间,梵罗空军的绝唱,严格说来也是唯一的一次反击行动。
此后,在帝**队攻打加尔之前,梵罗空军都再无表现。
要说的话,梵罗空军已经拼尽了全力。
让攻击机挂着炸弹执行制海任务,对付拥有防空导弹的战舰,更别说还要突破防空战斗机的拦截,本身就是疯狂的举动。这也反映出,梵罗空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离彻底丧失作战能力也不远了。
只是,梵罗空军的反击,确实产生了影响。
被炸沉的7艘货轮,运载的全是作战物资,其中1艘运载了差不多3万吨粮食,还全是军用给养。并不是罐头食品,或者密封包装的熟食,其实大部分都是按照军方标准处理过的食材。
严格的说,军用给养主要就是经过了初加工的食材。
在大规模战争,特别是正规军参与的作战行动,提供给前线官兵的肯定是在现场制作的新鲜食物。
至于广为人知的军用罐头与袋装熟食,主要提供给特种部队,最多就用来应急。
只是,丁镇南没有因此推辞攻打坎宁港的作战行动。
按重新拟定的计划,在攻占了坎宁港之后,才会加大给养物资的运送力度,因此就算少了几万吨食物,也可以在占领坎宁港之后补充,没有必要因为所遭受的损失就推迟攻打坎宁港的作战行动。
其实,囤积在戴蒙德港的给养物资并不少,足够支持陆战队去攻打坎宁港。
要说影响,也只是说在下一批物资运到前,提供给当地居民,尤其是附近农村里的饥民的援助会减少。
挨饿的也是梵罗人。
第274章 人海战术
攻打坎宁港的战斗,再一次证明,梵军的战斗意志极为低落,从上到下都没有要决一死战的勇气。
按照丁镇南拟定的计划,第五陆战师在25日凌晨出动空中突击部队,同时对坎宁港外围的几处要地发动进攻。
与攻打戴蒙德港的行动一样,也是先控制外围,包围之后再向内推进。
说是进攻,其实根本就没有遇到抵抗。
别说顽抗,就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没有!
当然,最大的麻烦并非地面战斗,或者说作战行动,而是要如何应付成千上万从北面涌来的饥民。
虽然攻占戴蒙德港也才几天,但是东方联军在当地救助饥民,向饥民分发粮食,甚至提供医疗服务的消息,已经传播了出去。结果是,加尔的饥民纷纷南下,涌向帝国陆战队控制的占领区。
只是在24日白天,陆战队就收容了大约5万饥民。
赈济用掉的粮食反到是小事,毕竟戴蒙德港里有几十艘货轮,只是已经卸下的粮食就多大5万吨,而且年底还会有船队送来数十万吨粮食。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必须动用兵力维持秩序。
受此影响,第五陆战师不得不把主力留在戴蒙德港。
当时,上岸官兵也就在15000名左右,而留在戴蒙德港维持秩序与修建野战机场的就超过了10000人。
兵力不足,也是陆战队面临的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按最初的计划,需要用大约5天时间才能拿下戴蒙德港,然后还要耗费几天时间来巩固滩头阵地,特别是修建野战机场,因此最快在1周之后,搞不好是10天之后,才会发起下一轮进攻。
兵力投送,肯定是按照作战计划实施。
受此影响,在第一阶段,也就是最初5天里面,只向前线投送一个标准陆战师。要等到占领戴蒙德港,才会把第二批部队送过去。按计划部署,也就是在12月26日之后,第二批部队才会到达。
显然,这就是问题所在。
第二批登陆部队也就是第十三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的一部。
因为涉及到向内陆地区挺进,并且预测会遭到梵军顽强抵抗,还必须考虑强攻加尔的可能性,所以为第二批部队配备了足够多的装甲武器,只是主战坦克就有数百台,也就只能走海运。
此外,还只能安排民用船只运送。
这意味着,哪怕想快也快不起来。
就算运送第二批部队的船队在26日到达戴蒙德港,也需花2天时间进行整编,才能完成参战的准备工作。
此外,地面推进还需要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按原订计划,第二批登陆部队能在年底到达,赶去跟随第五陆战师一同攻打加尔,就很不错了。
其实,在原订的作战计划中,并没有提前攻打坎宁港的部分。
这也对作战部署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把第五陆战师送上岸之后,加上遭到梵罗空军的反击,登陆舰队在24日凌晨就离开了登陆场。
当然,主要是第五陆战师还有几个旅在古吉邦,而且全都是重装部队。
按照计划,由登陆舰队去古吉邦把这几个旅接过来,并且视情况,参与在东海岸地区的作战行动。
安排登陆舰队前去,不但是登陆舰航行速度快,也跟具体的情况有关。
在古吉邦那边,第五陆战师的主力部队在巴罗达的南边,只有几条临时修建的码头,并没有军港可用。因为征用的货轮无法通过临时码头装载主战装备,所以只能安排登陆舰,用登陆艇来转运。
受此影响,在登陆舰队返回之前,根本没有发动两栖突击作战的条件。
显然,在河网密布的河口三角洲,两栖突击是地面战的常态。
何况,戴蒙德港与坎宁港根本就不在一个地方。
两座港口相距很远,其间还有几条十分宽敞的河道。
没有两栖舰队支持,特别是用来运送重型装备的登陆艇与气垫船,在戴蒙德港上岸的重装部队未必能够到达坎宁港。
正是如此,在做计划的时候,也就没有考虑派遣第二批登陆部队去攻打坎宁港。
现在的问题是,必须在第二批登陆部队到达之前拿下坎宁港,然后让重装部队在坎宁港直接上岸。
由此造成的影响是,突击坎宁港的只有2个团!
严格说来,投送的地面部队总共也就只有大约3000名官兵,而另外的2000人隶属于陆战队航空兵。
这也是在25日发动进攻的关键原因。
不要忘了,运送第二批登陆部队的船队将在26日到达。如果没能在此拿下坎宁港,就只能让部队在戴蒙德港上岸。关键是,运送第二批登陆部队的那些船只得尽快返回,执行更加重要的运输任务。
要说的话,唯一不能耽搁的,也就是运输工作。
当然,这也意味着必须冒险。
所幸的是,在攻打坎宁港的战斗当中,陆战队没有遇到麻烦。
就前面提到的,最大的麻烦,其实是从北面蜂拥而来的饥民。
因为兵力不足,而且运送增援部队的船队里面,并没有运送多少给养物资,所以在占领了坎宁港之后,陆战队没有往北推进,反到在港口外面的几处路口拉起铁丝网,阻止来自加尔的饥民南下。
为了避免局面失控,已经赶到戴蒙德港的刘尊山给前线指挥官下了死命令。
绝对不能让饥民进入坎宁港,哪怕需要采用极端的手段,都必须确保坎宁港能够正常的运行。
所幸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在26日凌晨,运输船队就到了。
为了加强坎宁港的防御部署,陆战队在天亮前就出动直升机,把第十三陆战师的一批官兵送上岸,临时编入了第五陆战师的突击部队,补充到外围防线上去,加强了对港口北面防线的控制力度。
到26日清晨,运输船队才进入了坎宁港。
准确的说,其实是部分运输船只。
按照修改后的计划,运载第十二陆战师的船只去了戴蒙德港,而第十二陆战师的任务也是继续协助第五陆战师控制戴蒙德港。如果有需要,还要跟随第五陆战师北上,参与攻打加尔的作战行动。
其实,这3个陆战师都只投入了部分兵力。
第五陆战师就不多说了,其总兵力早就超过了5万,而到达戴蒙德港,参与作战行动的才15000余名官兵,另外的3万多名官兵仍然在古吉邦。把主战装备算上,登陆舰队至少还要跑3个来回,才能把第五陆战师的官兵全都送到戴蒙德港。从时间上算,能在明年1月中旬完成就很不错了。
另外两个陆战师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
虽然不是主力部队,但是第十三陆战师在开战后就到了斯兰,准确说是在斯兰整编,在建制规模上不比主力部队差。到丁镇南决定在东海岸地区发动进攻的时候,第十三陆战师的兵力已经接近5万。
关键还有,第十三陆战师是重装部队,获得的全是从国内运来的主战装备,包括数百辆最新式的ZT-99BL。
要论装备,第十三陆战师还在第五陆战师之上。
当然,主要是运输能力受限,而且在巴铁那边,有太多库存装备,也就不需要把新式装备送过去。
正是如此,在做计划的时候,丁镇南甚至想过让第十三陆战师打主力。
要说的话,这也是侯晨晟跟丁镇南不太对付的主要原因。
第十三陆战师的5万名官兵,由运输船队送到坎宁港的还不到2万人,也就是说仍然有大约3万官兵留在锡兰。
相对而言,第十二陆战师的情况要差得多。
在锡兰整编的3个陆战师中,第十二陆战师因为是最晚组建,所以在兵力配置,以及装备编排等方面,都比不上另外两个师。到现在,也只达到了正常编制状态,算上支援部队在内也才6个团,总兵力不到2万。主战装备基本就没有,因此所谓的战斗部队,也主要从事保障任务。
当然,这也是把第十二陆战师派往戴蒙德港的主要原因。
随着增援部队到达,肯定需要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