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当然,还不是现在。

    在持续数个小时的炮击当中,38艘战舰打掉了数万发炮弹。

    随后就是登陆作战行动。

    与传统登陆作战行动不一样,这一次没有抢滩。

    在第一批突击部队里面,或者说首先发起攻击的部队中,根本就没有两栖部队。没有登陆艇、没有气垫船、没有两栖装甲车、也没有两栖坦克、甚至没有冲锋艇,离得最近的登陆舰在几十千米之外。

    把第一批登陆部队送上岸的是运输直升机!

    其实,这也是“立体登陆”理论诞生之后,首次用于大规模登陆作战行动。

    帝国海军为此出动了9艘两栖攻击舰、12艘综合登陆舰、24艘船坞登陆舰、24艘兵力投送舰与24艘突击船。

    这里,还没有算上搭载了武装直升机,参与登陆作战行动的其他战舰。

    要说的话,主力其实是后面两种用民船改造来的辅助登陆舰。

    所谓的兵力投送舰,其实就是做了必要的改造,能够搭载一个加强陆战团的3000多名官兵,以及全部的主战装备,还在露天甲板上面设置了直升机起降点,能够为直升机提供支持的大型滚装货轮。

    必须得说,帝国海军一直在为战争做准备。

    虽然没有相关法律提供支持,但是在和平时期,帝国海军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秘密控制了本国与盟国的航运企业。为了加强对具有军事用途的民用船只的管控力度,帝国海军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面向民营企业的机构。在众多的民用船只中,最受重视的,也就是能够用来运载主战装备的滚装船。

    在帝国造船厂建造,由帝国或者盟国航运企业经营的滚装船,车辆甲板的承载能力都达到了军用标准,能够在不做准备的情况下,装载帝国陆军与陆战队的主战装备,包括配有附加装甲的主战坦克。

    此外,大型滚装货轮还有直升机起降平台。要是有需要,还能拆除非必要设施,在露天甲板上多设置几个直升机起降点。事实上,征用的这24艘大型滚装货轮,全都增设了直升机起降点。

    只是,受船体结构限制,滚装货轮没法搭载直升机。

    不过,这是小问题。

    为了利用滚装货轮上的直升机起降点,所有两栖攻击舰与综合登陆舰,都尽可能多的搭载突击运输直升机。在登陆行动开始之前,这些直升机全都飞去滚装货轮,将滚装货轮搭载的官兵送上岸。

    相对而言,突击船更加极端。

    这东西其实就是集装箱货轮。

    当然,全都是排水量在10万吨左右的大型集装箱货轮。

    跟滚装货轮不一样,这些集装箱货轮不但做了必要改造,还具备支持直升机进行持续作战的能力。

    关键就是,只能支持直升机作战。

    受内部构造的限制,集装箱货轮没办法搭载陆战队,也很难运载大型装备,最多只能运送一些用集装箱装载的设备物资。因为船体的尺寸极为巨大,甲板也非常平整,所以集装箱货轮非常适合搭载与运作直升机,甚至能够利用集装箱搭载维护设备,获得跟登陆舰相当的持续作战能力。

    简单的说,这些突击船,其实就是直升机母舰。

    其实,集装箱货轮还能够改造成航母,搭载轻型攻击机,或者垂直起降战斗机,从而获得更强的作战能力。

    虽然搭载能力,以及运作效率比不上真正的两栖攻击舰,比如一艘能装载1500个标准集装箱的10万吨级突击船,最多也就搭载30架“直-18”级别的突击运输直升机,并且设置5个起降点,同时支持5架直升机起降,但是凭借巨大的吨位,尤其是内部空间,突击船的自持能力远超两栖攻击舰。

    在距离登陆场50千米的情况下,按照每天出动120架次的出动强度,突击船携带的给养能够坚持18天。

    差不多是4万吨级两栖攻击舰的3倍!

    此外,两栖攻击舰在耗光给养后,至少需要用3天进行补给。

    也就是说,不考虑直升机的作战损耗,突击船在执行垂直投送任务的时候,效率大约是两栖攻击舰的两倍。

    不说别的,只是24艘突击船就搭载了700余架大型直升机。

    此外,12艘两栖攻击舰与12艘综合登陆舰还打造了近300架直升机。

    除掉100余架执行攻击任务的武装直升机,运输直升机大约有900架,其中三分之二还是大型直升机。

    把这些直升机全派出去,一次能够投送15000余名官兵,或者是运送2500吨物资。

    当然,不可能同时出动所有的直升机。

    首轮突击只出动了三分之一的直升机,不过全都是“直-18”与“直-17”,总共运送了大约3000名官兵。

    其实,也就是一个加强陆战团的兵力。

    此外,还运送了配套的重型武器,包括几十门超轻型榴弹炮,以及用途更大的大口径迫击炮。

    只是,这么多的兵力肯定不会投送到一个地点。

    当然,也没有这个必要。

    按照丁镇南拟定的作战计划,首轮突击行动主要针对戴蒙德港附近的六个战略要道,以控制地面交通为主。

    说得直接一点,首轮空中突击的任务就是包围封锁戴蒙德港。

    至于攻打戴蒙德港,还是要等到两栖登陆。

    关键就是,戴蒙德港不但是一座港口,还是一座有十几万居民的城市,城市战也就不可避免。

    实战早已证明,轻步兵在城市里面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

    没有装甲掩护,步兵在进入城市之后只能任由敌人宰割。事实上,轻步兵根本没办法攻入敌人坚守的城市。

    攻打城市,必须得依靠装甲部队。

    其实,两栖突击行动与垂直突击行动几乎同时开始,只是因为气垫船、登陆艇的速度比直升机慢,所以在直升机把轻装的陆战队官兵送上岸的时候,运载坦克等主战装备的登陆艇与气垫船还在海上航行。

    大约上午9点左右,两栖登陆行动才正式开始。

    因为之前已经遭到攻击,通往戴蒙德港南面登陆场的公路也已被控制,所以在陆战队冲滩的时候,并没遇到像样的抵抗。直到控制了滩头阵地,向戴蒙德港方向推进,才遭到了梵军的反击。

    此时,已经是下午3点左右。

    在第二批部队上岸之后,滩头阵地的安全已经有足够的保证。

    此外,工程部队将按计划在夜间登陆。

    不出所料的话,野战机场的第一条跑道将在22日上午投入使用,到时候就能够让空军的前线攻击机靠前部署。

    为此,陆战队的前线指挥官把攻打戴蒙德港的作战行动提前到21日傍晚。

    这比计划的提前了大约半天!




第273章 粮食问题
    攻打戴蒙德港的行动比预先设想的更顺利,根本就没有遇到麻烦。

    随着第一个装甲营上岸,在21日的夜晚,陆战队就发起了进攻,而且常顺利的攻入了港区。

    虽然遭到了梵军的抵抗,但是没有想象的那么激烈。

    关键还有,梵军也只是抵抗,并没有大肆破坏港口里的基础设施。

    除了没有料到帝国陆战队会攻打戴蒙德港,也就没有提前做准备之间,还跟梵军的士气有很大的关系。

    说得直接一点,大部分梵军官兵在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之后,就主动缴械投降。

    对于在古吉邦苦战过的第五陆战师的官兵来说,反到不是很适应,因此表现得有些过于谨慎。

    在22日凌晨,陆战队就控制了整个港口。

    只是,直到22日下午,前线部队才发出捷报,宣称占领了戴蒙德港,而这个时候,陆战队已经攻入城区。

    准确的说是开进了城区。

    让陆战队官兵万分疑惑的是,戴蒙德港的居民并没表现出害怕的样子,更谈不上自发的进行反抗。

    陆战队开进城区的时候,当地居民的反应可以说非常的冷漠。

    仿佛,这场战争跟他们无关。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原因。

    戴蒙德港所在的西孟邦,由德城直接管辖,跟那些原本独立,后来被梵罗国吞并的邦有巨大区别。

    最主要的差别,其实就是缺乏自治权。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西孟邦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由德城中央政府下达的命令,最先进入到军事管制状态。那些拥有自治权的邦,除非已经遭到了攻击,不然可以借口要立法机构批准而推迟发起动员的时间。

    对于西孟邦的居民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只是在9月到11月的这3个月里面,进驻西孟邦的梵军就按德城的命令,强行收购了差不多1000万吨粮食。

    这是什么概念?

    虽然西孟邦本身是产粮大邦,还是水稻主产区,很多地方能做到一年三熟,但是受到糟糕的水利设施限制,加上基本没化肥可用,粮食的单产量并不大。理论上,西孟邦的水稻年产量在3500万吨左右。

    这个产量,看上去不少,可是能够征用的,也就是富余的粮食并不多。

    关键就是,西孟邦也是人口大邦,按照官方的统计数据,已经超过了1亿,而实际肯定更多。即便按照1亿人计算,西孟邦每年也要消耗掉大约2500万吨粮食,能够输出的就只有1000万吨。

    和平时期,西孟邦一年输出的粮食也确实在1000万吨左右。

    有趣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里,西孟邦出口的粮食大多卖给了孟国,准确说是由在孟国注册的贸易公司收购,然后转手出售到其他国家,其中大部分流向梁夏帝国。直到几年前,巴铁才取代梁夏帝国,成为了梵罗大米的头号进口国。巴铁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与其工业化有很大的关系。

    严格说来,实现工业化,或者说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几乎全是粮食进口国。

    道理也很简单,农业的生产效率太低,远远比不上工业,因此大部分工业国都愿意通过进口解决粮食问题。

    进口粮食远比自己生产粮食划算!

    别说巴铁,即便在梁夏帝国,农业生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虽然一直以来,梁夏帝国都是全球头号粮食生产国,但是在战后的几十年,梁夏帝国粮食增产的速度一直都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如果按照人均值来算,梁夏帝国的粮食产量一直都在降低。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原因,农业生产的效率太低。

    所幸的是,梁夏帝国利用在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十几年在国际粮食市场的主导地位,建立起了一套相当完善的粮食贸易体系,全球最大的粮食期货市场就在梁夏帝国,而且主要的进出口商也在梁夏帝国。

    此外,梁夏帝国的农业动员能力也很强大。

    说得简单一点,在完成动员之后,梁夏帝国的粮食产量能够提高50%以上,不但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还能够满足主要盟友。如果严格实施战时配给制,在理论上能够满足整个东方集团的粮食需求。

    只是,在东方集团内部,并不存在需要梁夏帝国扩大粮食产量的必要。

    全球排名前十的粮食出口国,有七个是东方集团成员国,除了梁夏帝国与奥国,另外五个都是东南地区的国家。可以说,只要梁夏帝国能自给自足,奥国与东南地区富余的粮食就能填上其他国家的缺口。

    出口粮食,还是东方集团的战略武器。

    和平时期,东南地区的粮食,主要销往西大陆。

    在大战爆发后,东方集团就按照战争预案,限制主要的战略物资出口,其中就有至关重要的粮食。

    更加重要的是,帝国当局抓住最后的机会,扩大了粮食进口规模。

    在梵罗国正式参战之前,帝国的贸易商就通过各种渠道,从梵罗国采购了约1500万吨粮食,而且主要是水稻。虽然有一部分没有赶在梵罗国参战之前运走,但是突击采购已对梵罗国的秩序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在西孟邦等几个主要的产粮邦,稻米的价格在短时间内上涨了50%。

    受此影响,梵罗国很多地区都爆发了饥荒。

    严格说来,梵罗国的粮食产量并不大,甚至没有达到自给自足的标准。

    即便按梵罗当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梵罗国在新历149的广义粮食总产量为2.1亿吨,人均仅250千克。按国际粮食署规定的标准,温饱的最低标准为日均800克,而梵罗国生产的粮食,就算不拿来出口,并均分配给所有国民,日均才600多克。问题是,梵罗国每年要出口大约3000万吨大米,而且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梵罗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其实,这也是事实。

    即便是在和平时期,梵罗国每年都有大约500万人死于饥饿,或者是跟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

    战争期间,特别是在征收粮食的时候,粮食问题就变得更突出了。

    关键就是,平时是分散在1年的12个月里面,准确说是在3个收获季节,分批次向外出售粮食。

    这次,在短短的3个月之内,就从西孟邦收购了1000万吨粮食!

    说是收购,其实是强行征用。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偏远乡村,负责收粮的梵军根本就不会向当地居民付款。即便是在小城镇,往往也是开白条,或者写欠条,让交粮的农民找当地政府兑现。

    毫无疑问,当地政府肯定不会给梵军开的白条买单。

    显然,对农民,以及小城镇居民来说,首先需要考虑的,肯定是如何填饱肚皮。

    至于战争,跟他们有啥关系?

    不说加尔,只是在戴蒙德港,就有大约15万饥民,很多家庭已经断炊半个月,几乎每天都有人饿死。要不是港口城市,不少家庭有农村亲戚,以及还有不错的渔获,恐怕早已饿殍遍野了。

    在大城市,特别是加尔,情况肯定更加的严重。
1...409410411412413...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