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因为水量极为充沛,水位落差也不大,所以5万吨级货轮能够达到巴特那,2万吨级货轮能够到达勒克瑙。

    可见,就算没有铁路与公路,联军也能够沿冈伽罗河向内陆推进。

    更加重要的是,冈伽罗平原本身就是梵罗国的核心地区,而且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在冈伽罗河附近。控制了冈伽罗河,等于是控制了整个冈伽罗平原,控制了梵罗国最为肥沃的核心地区。

    当然,加尔港的吞吐能力也不容忽视。

    有了这座港口,能够根除航运方面的所有问题。陆战队也能以加尔为跳板,扫荡整个东海岸地区。

    只是,攻打加尔的问题也很突出。

    登陆作战难度太大!

    加尔其实就是东海岸地区的孟卖,不但是东海岸地区第一大城市,还是梵罗国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按照梵罗官方统计,加尔的居民多达2000万,仅次于孟卖,超过了德城。

    其实,加尔一直是梵罗国的历史名城。

    一百多年之前,布兰王国的殖民者就是在此登上南方次大陆,并且沿着冈伽罗河向内陆进军,通过蚕食鲸吞等手段,一步一步的控制了整个南方次大陆。在那几十年,加尔还是布梵帝国的行政首都。也就是有了这段历史,加尔才发展成东海岸的头号大城市,以及冈伽罗河流域的航运中心。

    占领与控制一座拥有2000万居民的城市,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哪怕没有遭到顽强抵抗,都得投入20万部队。

    此外,加尔的城区面积高达上万平方千米,城区内的环境也极为复杂,城市交通非常的落后。

    这么大的一座城市,竟然只有3条主干道,城区公路总共还不到500千米。

    也就是说,城区内,几乎全是狭窄的巷道。

    对机械化部队来说,这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人间地狱。

    别说坦克战车,即便是普通军车,都未必能开进那些宽度不到3米的巷道,更别说在遭到袭击后转向撤退。

    显然,任何一位指挥官都会竭力避免进入这类城市。

    可以选择的话,肯定是围而不攻。

    城市规模越大,消耗就越大,因此全面封锁与长期围困,一直是攻打大城市的最有效的战术。

    如果必须强攻,也会进行充分的火力准备,然后用坦克与推土机开道。

    可惜的是,在登陆作战行动当中,特别是开始阶段,主力部队还没有上岸,还要集中兵力拓展登陆场纵深,根本就没有强攻大城市的可能,而耗费大量兵力去围困大城市,就更加不现实了。

    正是如此,在大规模登陆作战行动中,陆战队宁愿在上岸后修建港口,也不愿意直接攻打拥有港口的城市。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的后期,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分道扬镳,放弃攻打纽兰本土的设想,也就是因为在城市密集的纽兰东海岸地区发动登陆作战的难度太大,会遭受惨重伤亡,导致双方在具体战术,尤其是选择登陆地点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并且在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即便到了现在,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依然是“地狱级”难度的进攻作战行动。

    当然,丁镇南最初选择加尔,其实是认定梵军的战斗力很差,会一触即溃,因此登陆作战的难度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且陆战队在上岸之后有很大把握拿下港口,为围攻加尔打下基础。

    只是,西边的战斗证明,梵军还没有到一触即溃的地步。

    就算梵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差,在代奥格尔,在艾哈迈达巴德,在焦特布尔,都表现出极为顽强的战斗意志。

    南方集群那种二流部队,都能够在野战当中坚持那么久,背靠大城市作战的梵军肯定坚持得更久。

    那些,在加尔难免不会陷入苦战。

    正是如此,在着手拟定具体的作战方案的时候,丁镇南放弃了攻打加尔的念头,重新选择合适的登陆地点。

    其实,这也是他让刘尊山留在斯兰的原因。

    毕竟,术业有专攻。

    虽然丁镇南的指挥才能远远超过了刘尊山,但是做为来自西北战区的陆军将领,丁镇南最不擅长的也就是两栖登陆作战。事实上,在几大战区里面,唯独西北战区没有像样的两栖作战部队。

    因为面向阔海,而且阔海南接波伊国,所以在西北战区有一支陆军的两栖部队。

    兵力少得可怜,平时只有一个在编率不到60%的步兵旅,而且大部分两栖作战装备都是从陆战队借来的二手货。即便在大战爆发之后,该旅也仅有不到5000名官兵,全都编入了阿斯特拉罕的卫戍部队。

    总而言之,在西北战区那边,就没有跟两栖作战有关的行动。

    当然,刘尊山是两栖作战的专家。

    可问题是,再好的专家,也无法绕过实际问题。

    如果不对战略计划做出调整,那么在梵罗国东海岸地区,就没有比加尔更加合适的登陆地点。

    关键,其实就是由丁镇南拟定的战略计划。

    按照这套计划,在东海岸登陆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扫荡梵罗国的北部地区,配合西部的进攻行动,完成对梵罗国的战略切割。在扫荡了冈伽罗平原之后,就有希望通过封锁围困来瓦解梵罗国的南部地区。

    可见,该战略的核心其实就是沿冈伽罗河逆流而上。

    那么,就必须把重点放在河口三角洲。

    除了加尔,还真没有别的选择了。

    此外,在南边,适合登陆的地点,特别是有港口的地方全都有大城市,比如在莫哈讷迪河口的克塔克有上千万居民,再往南的维纱卡帕也有数百万居民,即便是金奈的人口都超过了五百万。

    当然,这些港口城市都远离冈伽罗河。

    在打下来之后,还是得北上攻打加尔,作战难度丝毫都没有降低。

    折腾一番之后,最后还是确定在加尔附近登陆。

    不过,需要在战术上下功夫。

    简单的说,就是对梵军实施战略欺骗,让梵军高层相信帝**队会在其他地方登陆。

    正是如此,在进入12月份之后,联军加强了在戈达瓦里河口地区的侦查力度,不但频繁派遣侦察机去探查那边的梵军阵地,还安排陆战队的侦查部队,在河口地区发起几次小规模的袭击行动。

    按照刘尊山的意思,做出要在维纱卡帕登陆的样子。

    这也很好理解。

    如果东方联军不去加尔,可以选择的,也就是维纱卡帕。

    简单的说,也就是跟攻打巴罗达,在讷尔默达河那边的行动遥相呼应。如果东方联军在戈达瓦里河口上岸,并且沿着戈达瓦里河攻入内陆,就能够跟北面的进攻配合,对南部地区实施战略切割。

    到时,南部地区的大部分邦,尤其是最南端的那些邦肯定会谋求独立。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东方联军还能够依托斯兰,稳打稳扎的控制梵罗国的南部地区,确保吞下到手的胜利果实。

    在战术层面上,攻打维纱卡帕也相对比较容易。

    不说别的,只是从斯兰到前线的海运航线就能缩短上千千米,意味着运输船只往返航行的时间能缩短一半。

    显然,在高强度的登陆作战行动当中,把航运时间缩短一半,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关键就是,不管多么强大的海军,都不可能一次性的把登陆部队、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全都送上海滩。就算有足够多的运输舰船,在战术层面都行不通,因此登陆作战行动都分成波次,分批次的把部队、装备与物资送上海滩。这就要求运输船只在登陆场与后方港口之间往返,而往返航行时间也就决定了投送兵力的频率。如果投送速度不够快,登陆之后的地面战斗必然受到影响。

    要说的话,这也是在加尔登陆的头号难题。

    距离太远!

    从斯兰到加尔,最短的航线都有差不多1800千米。如果要避开梵罗空军,以及在近海活动,防不胜防的小型舰艇,航线会增加到2400千米。即便是登陆舰艇,往返航行一躺都需要5天。换成速度更慢的民用船只,至少都需要7天。如果在维纱卡帕,能够把往返航行时间缩短到3天与4天。

    至于其他港口,距离加尔都不近。

    比如缅国的那几座港口,尤其是深水良港,到加尔的航程都在1000千米以上。

    只是,在当时,投送距离过远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摆在丁镇南与刘尊山面前的头号难题,仍然是选择登陆地点,因为在加尔附近根本就没有合适的登陆地点!




第271章 回归正途
    为了避免强攻,刘尊山提议借道孟国。

    可惜的是,直接就被丁镇南给否决了。

    要说的话,丁镇南不是没考虑过,而是知道这个办法行不通。

    决定在梵罗国东海岸地区发动两栖登陆作战的时候,丁镇南就产生过经由孟国,攻打加尔的想法。

    只是,在左右权衡之后,丁镇南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首先,在战略层面就有问题。

    在十几年之前,孟国曾经是巴铁的一部分。因为在东边,所以被称为东巴,而现在的巴铁被称为西巴。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当中,孟国遭到梵军的围攻,并且在短短几十天内就被攻陷。也就是在攻占了孟国之后,梵罗国才接受了国际社会调停,并宣布停火。对于孟国独立的事情,梁夏帝国也爱莫能助。毕竟在当时,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梁夏帝国反对也没用。

    当时,梁夏帝国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确保梵罗国在正式停战后从盟国撤军。

    正是如此,孟国在获得独立之后立即宣布永久中立。

    当然,所谓的“永久中立”不过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或者说是在大国的夹缝当中求生存。

    关键就是,孟国独立建国的时候,梁夏帝国正处于战后低谷时期,要不然也不会容忍梵罗国耀武扬威,因此在孟国最需要安全保护的时候,梁夏帝国却无能为力,孟国当局才不得不采用“永久中立”的策略。

    在实质上,孟国一直是梁夏帝国的准盟友。

    早在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前,孟国当局就在跟帝国秘密接触,磋商加入东方集团的相关事宜。

    只是,在孟国入盟的问题上,帝国当局的态度一直不热不冷,或者说不太上心。

    道理也很简单,孟国东边的缅国是东方集团的初创成员之一。帝国在缅国苦心经营了几十年,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把缅国打造成包围梵罗国,以及阻止梵罗国向东南地区渗透的前进基地。

    在包围封锁梵罗国的战略体系中,孟国是夹在梵罗国与缅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

    不是说缅国受到的威胁太大,而是缅国太落后,体量也太小,根本没有跟梵罗国叫板的资本。

    真要发生冲突,帝国还是得亲自下场。

    如此一来,一个“永久中立”的缓冲区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要说的话,这也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的后期,帝国当局没坚持原则,承认孟国独立的主要原因。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孟国依然是东巴,就成不了缓冲区。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主攻方向。

    虽然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帝国一直在经营东南地区,还一度把东南地区当成是进军梵炎洋的跳板,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在战后吞并狮泉城,将其打造成为扼守咽喉海峡的军事要塞,但是在战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迢曼帝国过早的衰落,布兰王国在南方次大陆的迅速溃退,纽兰共和国在对外扩张时表现得异常的保守,导致帝国在进军梵炎洋的时候,并没有遇到挑战。

    严格说来,除了梵罗国,在梵炎洋地区根本没有像样的对手。

    即便是让帝国尝到失败滋味的波伊国,也只是弹丸小国,在战略层面根本没有跟帝国对抗的资本。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没有纽兰共和国与迢曼帝国的支持,别说是击败梁夏帝国,波伊国恐怕连诞生机会都没有。

    可见,帝国在梵炎洋地区的军事战略,也就是围绕着遏制梵罗国展开。

    在针对梵罗国的战略包围圈当中,缅国看似非常的重要,比如是东南地区国家,东方集团初创成员国,而且西南铁路也从其境内通过,可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却存在很多根本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最严重的,也就是其复杂的民族问题。

    虽然缅国是东南地区的国家,但是在独立之前,她属于布梵帝国,只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因为被帝国陆军攻占,所以跟南方次大陆地区的其他国家不同,在大战结束之前就已独立。

    因为处在东方文明与梵罗文明的交界地带,所以缅国的民族问题十分复杂。

    由此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也就是帝国高层始终没把缅国当成一个有价值的,或者说有前途的盟友。

    在总体战略上,缅国其实是东南地区与南方次大陆的隔离带。

    总而言之,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结束之后,帝国就把目光转向了巴铁,加强了对巴铁的援助。

    受此影响,孟国更加不可能获得帝国高层重视。

    虽然在周涌涛上台之后,帝国在南方次大陆的军事战略变得更加积极,比如新建了数座前沿军事基地,加强了军事存在,但是孟国依然是隔离梵罗国的缓冲地带,其存在价值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此外,还有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客观因素。

    孟国是南方次大陆上的第三大国,人口也排第三位,按照官方统计超过了1亿,而实际很有可能已经达到2亿。

    关键还有,这么多的人,生存空间总共不到15万平方千米。

    在这里面,还有差不多5万平方千米是自然保护区!

    孟国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1000人,梵罗国仅为每平方千米300人,巴铁才每平方千米250人。
1...407408409410411...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