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甲申国难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玉召

    可是偏偏朱慈炤所做作为,让他们大为意外,也大为感动。

    现如今这后勤千户看不出什么来,一旦事成,队伍扩张,那可就真的是实权了。

    想他们年过半百还能身临高位,那可真的不虚此生了。

    朱慈炤这样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这些里老们虽然没有战斗力,但是在村中都是有很大的威望的,要他们负责管理后勤,很多事情,可以凭借他们来解决。

    待九位里老起身归位,朱慈炤再看那些汉子们,他们的眼神可就变得火热起来。

    朱慈炤知道他们都想有个官当当,哪怕是个小旗,那也比别人高一等。

    环视了一周,朱慈炤又道:“下面各村里长出列!”

    各村里长脸上一喜,心道果然临到我们了。

    只听朱慈炤道:“各村里长将各村兵器、牲畜放置到各村正对面的空地上来!”

    各村里长听闻不是封赏自己的消息,顿时有些失落,但还是将众人所持的武器,长矛,砍刀,弓箭收集好了,放置在队列最前面。

    朱慈炤点了点头,给了身后四名锦衣卫一个眼神,这四人这才出列来,前去清点。

    朱慈炤来到案几前,从怀中掏出他那一大堆的草纸,然后拿起案几上的毛笔开始记录,只听锦衣卫们喊道:“吴家村,刀,一百五十七把;长矛,三十杆;弓弩三十一把,箭一百三十三枝,牛四头,骡子二头,驴无。”

    朱慈炤详细记下。

    紧接着东沟村:“刀一百二十三把,长矛,二十四杆.........”

    溪树村:“......”

    孙家堡:“......”

    ......

    等到锦衣卫们清点完毕,朱慈炤看着眼前的数据顿时有些头疼,刀子,九个村有一千三百五十把,显然是有人多拿了,拿了两把刀子来了吴家村,也不知怎么想的。

    这来的人都没有一千二百人。

    你能拿一千三百五十把

    &nb




第五十二章 九百战兵
    朱慈炤一路问来,这些村子的汉子大多沾亲带故的同姓之人,虽然同村同姓之人在一起容易抱成一团,不利于管理,但是也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一旦队伍中有人受伤或者战死,会激起同姓更大的战意。

    想那“以秦兵卫秦地,以秦地养秦兵”的孙传庭,以及“以辽人守辽土”的袁崇焕,他们搞起来的家族式军队,都不弱。

    他们上了战场喊的不是“为大明而战”这种话,而是“为三叔报仇”“为狗子报仇”“为爹报仇”这种话。

    而朱慈炤理想当中的军队也应当是这种士气高昂的样子,当然在以后的训练中还是的给他们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的,要不然那关宁军就是个例子。

    所以他挑选军士很是严格,第一,年龄太小不能要,这些娃娃兵战斗力不足,上了战场生存希望太低。

    也就在这一个村子里朱慈炤已然是挑出了二十多个娃娃。

    但这些人也并非一无是处,跟着朱慈炤刚刚册封的九个千户搞搞后勤还是可以的,而且也可以增添一下经验。

    娃娃要从小抓起嘛!

    第二,年老体残者不要,并不是朱慈炤歧视残疾人,反而是对他们的一众保护,战场之上乃是搏命之所,你有一点的缺陷,便比别人少一点优势,便有可能因此送命。

    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朱慈炤直接把他们和残疾者划分到了后勤千户。

    那九个后勤千户统领的都是各村的妇女,现在见有几个焉茄子一般的男娃子或者老汉被赶出队伍,顿时喜滋滋的把人接收了过来。

    第三,身体一羸弱者不要,朱慈炤凡是看见那种病恹恹,或者身体太过单薄之人,一概也请去了管理后勤。

    待朱慈炤这严格的三条选人制度实行完,真正达到朱慈炤标准的也就只有九百人了。

    而其他的那些人,则全都去了后勤千户,人数大概有三百多人。

    因为跟着九个千户管理后勤,朱慈炤便下令让他们各自回各自所属的村子,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后勤千户。

    同时后勤千户下一级的任命上,朱慈炤也没有干涉,任由九位千户自有发挥。

    那九个新封的里老听此,顿时又是大喜。

    不过朱慈炤身后的这九百名壮丁,还是要朱慈炤亲自进行任职的,因为这些人是战斗力,是朱慈炤的本钱。

    而且在后续的命令下达中,如果都没有任职,很难做到上下级间有效的指挥。

    不过在这之前,朱慈炤要划分好兵种,只有将兵种之间划分好了,那么在作战中才能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首先是弓箭兵,因为弓只有二百把,所以便让善使弓箭之人站出来,每人分发了一把弓箭,组成两个百户,四个总旗,二十个小旗。

    因为刀绝对是够了,所以每人再配上一把刀。

    其次便是长矛兵,因为长矛有二百五十把,便直接分成两个百户,四个总旗,二十个小旗。多出来的五十把由各级的长官拿着,算是特权了。

    最后便是普通兵种了,也就是持刀兵种,正好还有五百人,所以朱慈炤直接将这些人给分成了五个百户,十个总旗,五十个小旗。

    至于千户嘛,他朱慈炤则当之无愧认领了。

    接下来便是安排各级的长官了,这个时候,朱慈炤还不把自己的人安排上,更待何时

    总共是九个百户,十八个总旗,九十个小旗,正好合了朱慈炤的意。

    九名锦衣卫当之无愧的成了九个百户,十八个里长自然成了总旗,而在小旗的任职上,众人可是眼巴巴看着呢,朱慈炤想了一个办法,一个可以服众且不伤身体的办法。

    那就是掰手腕。

    想当小旗可以,来啊,比力气,谁力气大,谁的拳头便硬,那么谁就来做小旗!



第五十三章 嘉定三杰
    这三人都被绑着串在一根绳子上,其中前面一人,年若四五十岁,头戴四方巾,面上虽有疲色,但无惧色,走起路来依旧是昂首挺胸。

    中间那人也在四十岁左右,同样面无惧色,对着韩飞等人怒目而视,仪态不减。

    至于最末的这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则要更加刚硬了,虽然被缚住了双手,但是对于身侧的韩飞仍是挑衅不断,时不时想要跳起来朝韩飞吼上一嗓子。

    他虽然也戴着四方巾,但是较之前面两人,倒不像是个文人,倒像是武夫。

    朱慈炤皱眉,因为这三位明显不像是善茬,韩飞在哪里弄来了这样的人物。

    但当他看见韩飞身后兵丁牵着的三匹毛驴之时,顿时又乐了。

    无他,此乃肉也!

    韩飞等人停下,翟三忙是跑过来跟朱慈炤汇报。

    “将军,我等在通往县城的大道上,抓到细作了!”

    翟三上前汇报道。

    在场的众人一听,顿时来了兴趣,纷纷看向远处的那三人。

    “何以见得”

    朱慈炤瞥了那三人一眼。

    翟三便绘声绘色的讲起抓细作的经过。

    原来就在韩飞等百无聊赖的趴在路口两侧的草堆里把守路口的时候,却是三个骑着毛驴的人从北边不远处行了过来,韩飞等只看着南边县城里有没有人出入,哪里想到背后也有人来。

    直到这三人骑着毛驴走近了,才发现有人来了,这时正好翟三带着人去给韩飞等送饭,因为是在山坡另一端,并没有看见山坡底下大道上有人骑着毛驴正缓缓行来。

    而韩飞等因为藏得太过隐蔽,所以翟三寻不见韩飞等人,便大喊起来,也就是这样一喊,暴露了韩飞等人的行踪。

    韩飞看见道上三人已然发觉,便一下子从草堆里站了起来。

    这三名骑着毛驴的人正相互交谈着,见此还能不吓了一跳,又见韩飞等人手持着刀刃,面有凶相,又怎能不跑,顿时一边打驴一边口中大喊“有贼人,速去报官”,便打驴欲逃。

    可是那驴虽然也是四条腿,但怎么能一下跑起来,这三人打了几鞭子,那毛驴才慢慢悠悠的小跑起来。

    韩飞见此怎能让他们跑了,于是不费吹灰之力便追上了这三人,并且将他们围了起来。

    这三人见被围了起来,且对方人多势众,倒也光棍,掏出火折子便将随身的包袱给点了。

    这时翟三也已然赶到,看见这三人点了包袱,便知道这包裹里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所以便急令众人动手,抢夺那包袱。

    可是这三人看起来文绉绉的,没想到却是打架的高手,众人一时半会,竟然还没能将其制服,等到将三人绑了起来,翟三再去看那包裹的时候,那包裹里除了一个砚台没烧干净,便只剩下手指肚那么大的纸片。

    只见纸片上写了三字,候峒曾。

    嗯,是个人名。

    他娘的,翟三锦衣卫出身,在的手底下竟然还能出了这种毁灭证据的事情,怎能让他不怒,于是便将这三人以细作的名义带了回来。

    朱慈炤听了翟三所言却好奇起来,这三人自以为遇到了贼人竟然“”包袱,确实是可疑。

    但朱慈炤对于候峒曾这个名字总有种熟悉的感觉,但也不甚在意,便道:“将那三人压上来,给诸将士开开眼,若真是细作,杀了祭旗!”

    众人一听,皆是摩拳擦掌起来。

    不一会那三人便被带来了。

    他们看着上首坐着的朱慈炤冷笑一声,仰脸,以鼻面之。

    韩飞大骂:“奶奶的,跪下!”

    说着便要踹那三人膝盖,其中那年轻人却一下子跳了起来,对着韩飞“哇哇哇哇”大叫起来,他似是学过唱戏,腔调高昂,饱含气势。

    “哇哇哇——贼人休要猖狂,我等皆是士人,可杀不可辱也!”

    那年轻人怒目圆睁,面色通红,哇哇大叫道。

    “他娘......”

    韩飞呆了呆,便要打人。

    “哎——”朱慈炤摆了摆手,拦住了韩飞,然后站了起来。

    他刚要走近这二人,翟三却拦在朱慈炤身前,道:“将军不可,这三人皆是属狗的......手足并用,口牙全出。”

    “哦!”

    朱慈炤却是悄然退了一步,和这三人保持了一定距离,被这样的疯子咬了,可真的不值得。

    &nbs



第五十四章 民族脊梁(吐血再来一章吧)
    1645年六月十五,清军发布剃发令,引得全国一片哗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影响了古人两千多年,且当时汉族认为螨清还属于野人的行列,遵从野人之制,自己不也成了野人

    顿时无人肯尊剃发令,又因螨清宣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一看横竖是死,不如反了,于是本已归降的各地,再次掀起反抗热潮。

    其中的嘉定便是众多反抗者中的一个。

    而候峒曾、黄淳耀、黄渊耀就是如同朱慈炤一般,因为在当地有名望,被民众推举为首领,领导嘉定人民守城反抗。

    侯峒曾,字豫瞻,号广成,万历四十六年经元(乡试第二名至第五名称经元),天启五年进士。

    史载,其为政有声,刚正不阿,与徐石麒、陈洪谧称“南都三清”。

    候峒曾接受推举之后,于1645年六月十七日开始率领嘉定民众起义抗清,一直坚守至1645年七月四日城破,候峒曾见大势已去,与二子侯玄演、侯玄洁投叶池殉国。

    他的三子侯玄瀞虽当时未死,但一直坚持扛清,事泄被捕,后逃脱,至此亡命江湖,后心灰意冷,削发为僧,卒于杭州灵隐寺。

    黄淳耀,字蕴生,一字松厓,号陶庵,崇祯十六年成进士,黄淳耀3岁读千字文,5岁读四书五经,14岁县试名列前茅,17岁补博学弟子,人称“黄家千里驹”。

    其弟黄渊耀,十五岁补诸生,性格洁好耿直,不随和人交往。

    兄弟二人和候峒曾一同被推举为头领,嘉定城破之后,与其兄自缢于西林庵。

    就义前,发现其兄头巾掉地,遂拾起为已气绝的兄长重新戴好,再于其兄右边自缢身亡,年仅二十二岁。

    据说黄淳耀、渊耀兄弟俩自缢时,口喷鲜血溅入墙砖,久久不灭,因淳耀号陶庵,故后人有“陶庵留碧”之说。

    至今在嘉定还能看见此处纪念碑。

    ......

    朱慈炤看着眼前这三位又是哭,又是笑,又是骂,心中不禁敬佩不已,在很多文臣武将都争相投降的时候,三位名声不显的人物站了出来,他们虽然不是高官王侯,没有显赫的身份,但心中的那份家国担当却是高官王侯们所无法比拟的。

    即使身死,亦是无悔;即使身首异处,也要同暴强争上一争!

    人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可在家国民族面前,能有虚与委蛇,能有苟且偷生吗

    我们不缺少聪明的人,像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等大批降了螨清的不是聪明人吗他们是。

    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的是这种聪明人吗

    答案是不需要!

    无论是在21世纪还是现在,朱慈炤永远相信只有这些敢于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人,才民族最后的脊梁。

    ......

    长长的舒了口气,平复下自己的内心。
1...1415161718...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