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南山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初袅
黄豆开始想,我的切入点不对啊。靠出卖劳力挣钱永远都是挣不到钱的,我得想着做点别的什么,争取一下,即使不能发家致富,起码能保证有个零花钱。
在黄豆的不懈努力下,黄老汉受不得孙女的马屁攻势,下次赶集的时候终于把黄豆带着了。当然,最大的功臣老叔必须也得跟着。
小镇很热闹,因为是集市,也算商贩云集。黄豆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赶集,兴奋的摇头晃脑,大眼睛骨碌碌一刻不停。
画风不对呀,不是说古代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吗这满大街走的,小姐姐,大阿姨,老奶奶并没有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啊。
也没有卖糖葫芦的,以前看电影电视不都有个卖糖葫芦的吗
哦,现在夏天,糖容易化,山楂也没熟。
铁匠铺,布庄,杂货铺……嗯,小摊小贩都集中在一条街上,腰中挂刀的巡捕来回走动,杂而不乱,果然是太平盛世。
因为走的早,早上大家只一人拿了一块隔夜的玉米饼子,黄豆啃半天只啃了一小块,还嚼的腮帮子疼。
老叔刚好在换牙,只啃了小半个,剩下的俩个人都塞给了黄老汉吃了。
黄老汉带着老儿子三孙女,转过一条小巷,巷口开了一家小吃店,杂粮馒头,白面馒头,肉包子,玉米稀饭。
要了两个白面馒头,两个肉包子,两碗玉米面稀饭,黄老汉也不坐,看着小儿子和三孙女吃。
一是确实不饿,二是舍不得花那几文钱。
黄豆人小,吃了一个肉包子和半碗玉米面稀饭就饱了。老叔把剩下的给包圆,果然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店小生意却挺好,外面树荫下也放了几张桌子都坐满了人。
老板也不讲究,洗碗水顺着墙脚一倒,后墙脚泥泞一片,散发出一种隐约的臭气。看的黄豆直皱眉头,不过吃饭的也都是乡下赶集的,或者附近居民,大家浑然不觉。
黄豆觉得,这个小吃店卫生状况堪忧,这大夏天,苍蝇乱飞,要是吃拉肚子怎么办。
老叔好像没那么讲究,连吃带喝,混个肚子饱,嘴一抹说:“走,我们逛街去。”
从前的逛街,叫逛吃逛吃,边逛边吃,现在跟着爷爷,刚吃了早饭,不会再给黄豆买吃的了。
黄豆怀里塞着卖云母草的57文,也舍不得花。
这还是昨天知道要和爷爷赶集,特意从大姐二姐那里集中来的,想着得找点发家致富的项目,争取给这几文钱翻个倍数。
买小鸡不太现实,基本家里小鸡都是老母鸡做窝,拿鸡蛋给它孵化的,等孵化出小鸡,老母鸡天天带着看着,夭折率也低,也不用操心。
你去街上买,有的卖,却难伺候,存活率也不高。
穿越小说里说的卖食谱
黄豆抬头看看酒店高高的台阶,和门口店小二鼻孔朝天的样子。别说进去,你就是打门前路过,站的时间久一点都要被赶的!
绣花,黄豆不会,她属于典型的手残,没那个本事,她也不想早早就眼睛不好了。
据说,那些好点的绣娘三十多岁眼睛就看不清楚了,那些颈椎病什么的,估计根本不值一提,疼死也是小病。
黄豆跟着黄老汉还有老叔晃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可以投资的项目,却碰见了四婶。
四婶抱着四妹黄梨,腿边跟着七弟黄德礼,站在一个摊子前看布料。
看见黄豆一行人,连忙走过来,先清脆地叫了声:“爹,您赶集呢”
黄老汉只点了点头,又去看旁边摊贩上的货物。
四婶又招呼大家去家里坐坐,他们在镇上租了房子,一家四口住着。
这是黄老汉开明,你要是别人家的媳妇,不在家伺候公婆,跟着男人到镇上租房子住,吐沫星子就能淹死你。
黄老汉不想去,但是架不住老儿子和孙女想去。
黄老汉便答应买完东西去吃午饭,黄豆逛半天也累了,一条小街,也没什么吸引她的地方,就跟着四婶先回去,老叔还没跑够跟着黄老汉继续去逛。
黄老四家租的房子离集市还挺近,转过街角第一家就是,一个简朴的四合院,正屋住着老两口带着个快要出嫁的老闺女。
东厢临街两间租给了黄老四一家四口,西厢租给了一家三口,从乡下上来读书的小童生,来陪读的娘,还有一个农闲就上来打短工的爹。
院子里没人,可能是逢集,大家都去赶集去了。
黄豆转来转去看院子,又站门口看了看不远的集市。
四婶喊黄豆过来喝茶吃点心,黄豆迈着小短腿跑过去,院子树荫下一张小方桌,桌子上一个蓝边大碗,满满一碗已经半温的白开水,抿一口,甜丝丝的,应该是四婶放了糖。
盘子里的点心是几块小圆饼,有点像月饼,也不像,咬一口,甜的发腻。
不过黄豆还是把一块半个手掌大的饼子给吃了,甜是甜过头了,但是毕竟是难得吃到的点心呀!
&n
第四章:想买栋宅子
吃了饭,中午大太阳正热,黄四叔也没赶回码头去做活计。大中午太热了,都要在家休息,等日头不那么毒了,才去码头。
黄四叔搬了两条大长凳在树荫下给黄老汉躺着,另两条凳子上躺着打着赤膊的老叔。
黄梨还睡在摇窝里,黄德礼睡在树荫下的小竹床上,小肚子鼓鼓,睡的四仰八叉。
黄豆不肯睡,她就没有午睡的习惯,夏天除了私塾,她和老叔哥哥们只能趁中午早晚出去跑。
黄豆乖巧地在院子里陪着四婶做活计,四叔刚走,对面西厢念书的少年回来了,眉清目秀一个小少年,跟老叔差不多大年龄,一对比,老叔就像黑炭块,这个就像白面包子。
少年叫张良,听四婶说书读的不错,以前家里出过秀才,后来败了。
张良爹是独子,张嫂子生张良的时候难产,坏了身子,不能再生养了,全家就安心供张良读书,家里的地方由张良爷奶和爹种着。
张良吃完饭就去了西后院看书了,那边树荫下凉风习习,黄豆湊过去看了一眼,又回来了。
张大嫂是个眉清目秀,皮肤白皙的妇人,很健谈,和四婶并肩坐着纳鞋底。
“听说房东要搬府城去了,他家儿子店里忙不开,老两口等秋天闺女嫁出去就过去了,这边房子要买了。”
“张大嫂,那我们是不是要搬家”四婶突闻消息有点不知所措。
“不知道呢,搬家也不容易,咱们是运气好,碰见个还不错的房东。要是碰见个蹬鼻子上脸,小气计较的房东就烦死了。”
张大嫂边说边拿针挠了挠头皮:“大妹子,你是刚来,不知道,我在这个镇子为了我家张良读私塾,已经住了四年了。”
“房东就换了三家,第一家,房东老太太天天来屋里巡视一遍,她家那些破桌子旧床不能磕碰一丁点,连窗户纸坏了一个洞都要管。他爹从乡下拔点葱带点菜放门口,转头就少一半!”
“后来,又换了一家,他家啥都好,就是孩子多,大大小小七八个。张良一回来,就跑屋里,又要拿书又要抹墨,害的我家张良功课都没办法做。”
“后来说了几次不来了,天天在院子里打孩子,不是这个哭就是那个闹。张良他爹就说搬吧,就搬到这了。”说完,张大嫂长长地叹了口气。
黄豆在一旁,边看妹妹黄梨打嗝,边竖起耳朵听四婶她们聊天。
“我家里的,码头做的还不错,看样子再做个几年还没问题。虽然我们娘三在这里,没做活吃白食,但是米面菜蔬都是家里拿的,不费钱。就是租房子花钱,实在不行我们娘三就回乡下,还能帮婆婆做点活计。”
黄四嫂觉得不行就回老家,就是黄老四天天来回跑不方便,中午吃食麻烦点。
“你家公婆好,让你在这边带孩子顺便照顾你家老四。搬回去不说早晚路上耽误时间,在码头上住宿吃饭可不好,还贵,时间长了身体就垮了。不如,再找房子租住,要是有活计能边看孩子边做就好了,贴补点家用也好。”张嫂子还是觉得住镇上方便。
黄四娘子性格温和,也拿不定主意:“再说吧,到时候问问公婆,我家公婆是拿得起大主意的人,听他们的准没错。”
两个人又絮絮叨叨唠叨一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黄豆听的昏昏欲睡。
没一会老叔和爷爷都醒了,起身用冷水洗了把脸,给灶房的材劈了,又把院墙边角不平的地方给修整了,坐下喝了两碗白开水,望望日头,已经有点西斜了!
下午,日头不那么毒了,黄老汉领着小儿子,三孙女回家。
一路黄豆和老叔跑跑玩玩,并不觉得累。
晚上,黄老汉躺在床上长叹一声:“唉,如果黄豆要是个男娃娃多好。”
黄奶奶还没上床,就着油灯在给老儿子缝褂子:“怎么了,男娃女娃不都是我们老黄家的种吗。”
“老四他们住的那栋房要卖了,老四俩口子还在寻思着让四媳妇带着孩子搬回来住,他早出晚归的多跑几步路。住在镇上,又要租房子,又顾不上田里的活。”
“这话没毛病,老四寻思的对呀。”黄奶奶看看老头皱起的眉头,抖了抖手中补好的褂子,顺手放在床边的桌子上。
“话是没错,但是你知道黄豆怎么说的吗”黄老汉看了老婆子一眼。
灯光下,隐约可见老伴的青丝里露出了白发。
“黄豆怎么说”黄奶奶踢了鞋子,推了推黄老汉:“往里面挪挪。”
老俩口从新婚第一天就是黄奶奶睡外面,黄老汉睡里面。
这是黄奶奶出嫁前娘嘱咐的,“做媳妇的,晚上睡外面,方便伺候男人。你夜里起夜,睡里面,起来惊了男人,他睡不好白天怎么做活。晚上男人要喝水了,你睡外面,也方便给他倒水。就是洗帕子什么的,也方便。”
黄老汉往里挪了挪窝:“黄豆说,不如把这栋宅子买下来。”
“哎呀,这妮子心可真大,人还没凳子高呢,咋想的。”黄奶奶还没躺下,索性盘腿坐了起来。
“黄豆路上和我算了一笔账,她说,这栋房子东面靠后临着集市,门前一条路是码头的必经之路,这房子正好在二条街道的中心位置。表面上看开不了商铺,做不了营生。但是,只要把东厢的二间屋门对着巷子一打开,做个小饭
第五章:开个小饭馆
黄老汉家的会议开的很成功,一家二十口人,十岁以上的男人们在堂屋。
为什么要十岁以上呢,因为老叔只有十岁呀!
老叔虽然小,辈分高,这样的家庭会议离了他还真不行。
女人们在东西两间房里做针线闲谈,也倾耳听着堂屋的动静。孩子们却管不了那么多,欢天喜地在院子里的树下吃瓜果玩游戏。
家庭会议主题只有一个,老四黄来贵租的房子,房东要卖,黄老汉想给四儿子买下来。三十六两白银,这不是谁家都能拿得出来的,所以把儿子们喊来集资。
当初老四结婚,得了家里最后一套房子,也就是黄老汉他们现在住的房子。
黄老汉原本准备缓两年,攒了钱给老五盖屋的。
后来,老四去了镇上租了房子,老五的房子一直拖着没盖。
现在既然老四要在镇上买,老五的房那就不盖了,以后结婚,完全可以用他四哥的房子。
当初,黄老汉出海回来,一溜盖了四栋房子,房子全部是石头垒成的,盖得瓷实,不出意外,几十年风雨都不会垮,一般人家盖房没那么大代价,都是土砖夯得墙。
给老五盖屋预备的12两银子拿出来,还差24两。兄弟五个,除了黄老四,一家四两,老五黄宝贵没结婚,还小,这四两黄老汉替小儿子出。
12+16=28
黄老汉贴补四儿子二两,凑齐三十两,还差六两就由老四黄来贵自己解决。
几个哥哥彼此看看,老大黄荣贵说:“小弟还小,又没成家,这个钱不用出,我们兄弟三平摊了。”
老二老三都点头附和,是的,我们兄弟三平摊。
黄老汉摆摆手,喝一口茶:“你弟弟虽然小,但是兄弟就是兄弟,不能因为他小就让着他。该他出的,他必须得出,他没钱,不是还有爹娘吗。”
“再说,这个钱不是白出,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以后老四挣了钱是要还的,这个我们得写上,老四把三个哥哥钱都还了,老四房子留给老五,镇上房子就是他们俩口子的,不还,房子就是公共的。”
说完,黄老汉看了看还在懵逼状态的黄老四:“老四,你说呢。”
黄老四激动的都哆嗦了,他没想到他爹竟然给他在镇子上买房子。还给他规划好了,开个小饭馆。
在镇上买房子,这是他从来没想过的事情。
他知道,这是爹在帮他,兄弟们在帮他,三十六两买栋宅子,如果让他地里刨食,得挣大半辈子。现在房子帮他买了,做什么营生也规划好了,只要俩口子好好干,肯定能把兄弟们的钱还上。
黄老四点头:“谢谢爹娘,谢谢大哥大嫂,谢谢二哥二嫂,谢谢三哥三嫂,谢谢小弟。我一定好好干,一定把钱都给兄弟们还上。”
很快,村里人就知道了黄家在镇上买了栋宅子,还开了个小饭馆。
这件事,简直是震惊了村里所有人家,要知道在这个物质还很匮乏的年代,能养活一家老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去镇上买房子,就意味黄老四一家子,已经一只脚从泥地里拔了出来。
黄家一大家子却很平静,该下地的下地,该上学的上学,就好像风吹过湖面,荡起一片涟漪,又安静了下来。
黄豆陪着大姐二姐去镇子上住了一个多礼拜,四婶开的铺子买早点,中午做快餐,主要客源是码头上的工人,晚上也有夜市小吃。
小姐妹三个去给四婶帮忙,等四婶理顺了她们再回来。
开业这天是逢集,天一亮,东院墙开的两扇门一开,鞭炮一放,就算开业了。
两间屋里刷了白,靠南打了一个柜台,柜台里堆着两缸散酒。柜台边靠门有一个小灶台,安了一张定制的平底大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