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种地南山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初袅

    “娘,想什么呢,赶紧吃饭,我和弟弟大了,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就不能饿着你和妹妹。以后不要什么都先让着我们,我们全家都要好好的。”

    赵大川一听也明白了,放下筷子心里发酸,娘一直这样,有什么吃的都省下来给他们兄妹三个。

    “是啊,娘,我们大了,你看我都能挣钱了,以后等我和哥哥发财了,让你天天吃肉天天吃大米白面馒头。”明显赵大川比赵大山嘴甜会说话,一番话说的,赵大娘差点泪目。

    一家人吃完晚饭,早早歇下,明天大山大川还要去码头。而她和小雨还要先把家搬过去,不能一直住黄家这里,他家一大家子还铺陈不开呢。

    第二天一早,赵大山和赵大川走后,赵大娘和赵小雨把东西收拾好,准备上午就搬过去。

    东西确实也少,两个包裹,裹着几件衣服,一个大包里裹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薄被子。几件从赵庄老屋里扒拉出来的农具,切菜的刀,煮饭的锅,晚上撒尿用的马桶……

    黄豆和黄梨也过来凑热闹,一人帮忙拿了一个装衣服




第十六章:咸甜味花生
    码头另一边,几条大船正有序停靠在码头,大船和码头中间搭了两块板子,上面来来去去是扛着货物的工人。

    这些抗包的都是青壮汉子,有着一把好力气。扛活是按数量计算的,码头那里坐着一个管事,扛一包给你一支特制的竹签。

    到了仓库,仓库门口也有一个记账的先生,签子给账房先生,先生在你名下画“正”字,一签一笔。扛多少活,到晚上数一下有多少“正”字结账。

    当日活,当日结清,概不拖欠。

    活多的时候,码头上的工人忙不过来,活少的时候,就看你和管事的关系怎么样。会来事的,码头管事会直接点走。

    赵大山是走的黄老汉的关系,黄老汉在码头有个熟悉的老兄弟,以前也是在码头上扛活的。现在已经不扛活了,因为在码头混的久,人面广,就拉了一帮子人,他专门接活,赚点面子钱。

    三个小姑娘走过来的时候,甲字号仓库旁边站着一溜小商贩,都是卖吃食的。

    有的提个篮,篮子里放着自家煮熟的花生玉米。有的端个盆,盆里是洗干净的葡萄,枣子,梨子……

    这些算是零嘴,基本上都是跑船的小头头,或者码头上的管事,要么就是路过的客船里的家眷会来买。

    还有的人就是家里做的饼子,提一大壶水,过来卖,生意也不错。这些在码头扛活的工人,有离家远的,又舍不得去镇上小食店里吃的,就在这里买个饼子,喝口凉水,就赶紧去干活。

    一图个方便,二也是舍不得来回路上耽误的时间。

    不远处,一群四五岁的孩子在一边沙石地里玩,应该是码头工人的孩子,要么就是这些摆小摊的阿姨大婶们的孩子。

    一个稍微壮实一点的小男孩有点霸道,一推,把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推倒在地。小姑娘大声地哭起来,不过来来往往的人都没人管她们,不过是一群孩子。

    这时,从小摊贩中间走出一个提着篮子的姑娘,十三四岁的模样,走过去拉起哭着的小姑娘,掏出手帕给她擦了擦眼泪。又从篮子里拿出两个花生递给小姑娘,好像在小声地安慰着她。

    旁边几个孩子,见小姑娘得了花生也围拢了过来,提篮子的姑娘从篮子里又摸出一把花生,一人发了一个。

    微胖的小男孩放下挖沙的木头,也走了过来,小姑娘对他摇了摇头,好像在说他打人了,不给他花生吧,黄豆猜测。

    结果,提篮子的姑娘也给了小胖孩一个花生,小胖孩剥开花生放进嘴里,笑眯眯去拉小姑娘的手,小姑娘已经不哭了,乖乖给小胖孩。

    小孩子有了花生都很高兴,欢呼着一起涌向更高一个土堆,大家齐心合力,把一块压在土堆上的石头掀了下来。

    提篮子的姑娘看了看,又走回小商贩的中间,站着,静静等着生意上门。

    黄豆和小雨拉着黄梨,在每个摊子前面都看看,也不买,看看转转就转到了甲字号仓库的前面。

    赵大川正站在甲字号五号仓库门口点货,赵家兄弟都读过几年私塾,识得字,不然这种点货的事情也轮不到赵大川。

    远处,赵大山正和几个工人扛着一包货往五号仓库过来,货有点沉,压得赵大山几个人脊椎都有点弯了。

    这还是个十六岁的孩子,却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主要劳动力。

    黄豆不忍心看,转身拉着黄梨和赵小雨往又往回走,走到这个卖煮玉米炒花生的姑娘前面。

    这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穿得很干净,只是衣服裤子上补了好几个补丁,一看就知道家境不好。

    不过小姑娘长的不错,眉清目秀,一笑两个小酒窝,露出的牙齿洁白整齐:“小妹妹,你想买点啥”

    “你这个炒花生还要剥壳,太麻烦了,我想吃不用剥壳的。”黄豆认真地说。

    赵小雨一听,连忙偷偷扯了扯黄豆的衣角,赵小雨心里想,花生家里地里有啊,买了就要花钱,多浪费啊。

    “剥好的放不了两天就绵软了,不好吃了,我这个生意也不怎么好,你要是想吃,我明天给你炒一点剥好的,你明天来拿好不好”小姑娘还很有耐心。

    “好啊。”黄豆笑嘻嘻地举起手:“给你两文钱,算定金,明天我来取,这个点不来,你就卖给别人,肯定有人要。”

    “不用,不用,你来就行了。”小姑娘连忙摇头:“我叫王大妮,明天你来直接找我就行,你不来,我卖给别人也不亏。”

    “那我告诉你怎么炒,我要两份,一份甜口的,一份咸口的。”

    旁边卖饼子的大婶一听就笑了:“小大姐,水煮的花生是咸的我知道,甜口的花生我还没见过,难道煮花生的时候放糖煮,那多浪费。”

    黄豆也不辩驳,扯着王大妮的往边上走,边走边说:“你回去准备一碗花生,用水洗一下,把水倒掉。放进干净的锅炒到爆皮盛出来。然后,准备三调羹白糖,锅里放少许水,放入白糖,炒到变成焦糖色,然后把刚炒好的花生放进去炒,翻炒到挂浆就好了。这是我要的甜口花生,你记住了吗”

    “记住了,可是,可是我家没白糖。”王大妮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黄豆也不管她,继续说:“再准备一碗花生米,烧点开水,水开把花生米放进去,煮一分钟这样,



第十七章:去弹棉花被
    黄老汉带着儿子和几个大点的孙子也回去了,在村头搭了三个窝棚住下,准备把地整理出来,种秋粮。

    窝棚很简单,就是用结实粗壮的树干,在地头埋下去,四根搭起架子。

    在树干半中间绑上胳臂粗棍子,中间像床撑一样也绑几根棍子,然后铺上用绳子编织好的竹笆子,屋顶简单用茅草简单编制盖起来,就可以睡人了。

    架子搭的高,搭的也大,睡三四个人完全没有问题,黄家爷几个想的是,暂时肯定没办法建房,只能等到春天了。

    所以这个窝棚要搭好,到时候再加固一下,起码能用到秋种结束,就是明年春天春收春种,只要换下屋顶,还可以住。

    唯一的坏处就是四面没有遮挡,风一刮特别的冷,可是也没办法了。

    黄宝贵睡了一晚,觉得冷的受不了。第二天喊上黄德磊黄德落去割了茅草和芦苇,编织成围子,把三个窝棚四面围了三面起来。

    另一面围的不是固定的,是可以拆卸的,人进去,用绳子系一下,一样挡起来。别说,虽然透风,但是暖和多了。里面铺的都是晒干的稻草,也不用席子,一夜睡过来,人都钻到了草里。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是梳洗,而是先扑打身上,整理头发上的稻草。

    这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的是整理田地,要把庄稼收上来,即使不能吃,也要收上来,不然土地没办法耕种。

    家里以前有一头骡子,还能下地,那天晚上忙着去通知村里人,一家人把它给忙忘记了,也没带出来,黄老汉心疼的几晚没睡着觉。

    爷几个,先把能吃的收上来,架在田埂上晾着。等能吃的都收上来了,再去把那些不能吃的割掉,腾出田地好种秋粮。

    黄宝贵提出,能吃的收了,那些不能吃的干脆别收了,一把火放了得了,减轻劳动力。

    别说黄老汉不同意,就是他几个哥哥也不同意。这些已经开始发霉的粮食虽然人不能吃,但是晒干了牲口可以吃,喂鸡喂猪是没问题的。

    一天忙下来,到了晚上,钻进窝棚,黄宝贵和黄德磊头并头说悄悄话。其实也不算悄悄话,一个窝棚里睡着的还有一个黄德落,这个黄家四小子和黄宝贵同龄,算是他的兵。

    “磊子,我觉得我们不能靠种地过一辈子。太辛苦了。”黄宝贵躺在床上觉得浑身疼,到处都难受。

    “老叔,你说的好听,不种地,能干啥,我爹说有地种就不错了。你没看五爷爷他们家,地少天天吵,吃都不够吃。”黄德落想翻个身面对着黄宝贵,想想还是放弃,这一天累的,翻身都难。

    “你懂什么,不种地可以跑船,可以做生意,只有老实人没本事的人才靠种地吃饭。”

    “爷爷不会让跑船的。”黄德磊仰躺着,看着茅草盖的棚顶。

    黄宝贵终于翻了个身,面对着睡在中间的黄德磊:“只要你想,这些我来想办法,我们豁出去试试。”

    “秋天是不行了,这么多地要种,家里还没有房子,不能一直住四叔那,得先弄几间房。也不知道爷爷手里还有多少钱。”黄德磊看着屋顶幽幽叹了口气,家里日子真是难!

    “实在不行,就搭几间土屋茅草顶的,这应该花不了多少钱。我们俩春天跟船出海,一年半载挣了钱就给带回来,让家里建房,没事,人还能被尿憋死。”

    “老叔,你们去得带上我,怎么能你们俩去,我也要去。”黄德落一听没他什么事,急了。

    “三个人,我怕爷爷不一定能同意。”黄德磊有点犹豫。

    “怕啥,等回去问问黄豆,她肯定有办法,我们三个出去爹和哥哥们才放心,他不是一直说,芦柴成把子硬吗。”黄宝贵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

    “嗯,睡吧,明年春的事了。回去和黄豆说说,她鬼主意多。”黄德磊拉着被子埋头钻进稻草窝里睡下。

    家里的被子大部分都被水浸湿过,晒干了硬邦邦的,盖在身上一点不暖和,最多挡点风。

    黄豆坚持让爷爷和叔伯带上家里最好的三床被子,黄奶奶和几个儿媳妇也觉得,最好的应该给他们爷几个用。

    她们在家里,有房子有床怎么都能凑合,而他们在田地里睡,无遮无挡,拿几床好被子起码暖和点。

    而家里,就用被雨淋透又晒干的被子,睡了一日,黄豆就受不了了,磨着黄奶奶去找人把这些旧棉被再填点新棉花弹一弹。

    镇上有两家弹被胎的,一家住镇东,姓李,人称老李头。一家姓张,是卖肉张大叔的亲兄弟,铺子就开在张家肉铺隔壁。

    一早,黄豆小姐妹四个就跟着黄奶奶,背着抱着四床被子去张家铺子弹棉花。

    四床被子,再添点新棉花,要弹出来六床被子,其实家里用还是远远不够。不过也只能这样了,家里也就带出来这么多,而黄老汉他们爷几个带回去的被子还是黄四婶的陪嫁。

    黄奶奶边拆被子边和老板娘张三婶说话,张家兄弟多,整整兄弟七个,没一个姐妹。兄弟七个四个在南山镇开铺子做买卖,还有三个在府城开铺子,可以说张家在南山镇也算大户了。

    黄豆不耐烦站这间又脏又挤的屋子里,到处飞得都是棉絮,拉了黄桃站门口说话。不一会,黄米和黄梨也跟了出来。

    小姐四个索性跟黄奶奶说一声,逛街去了。

    从古到今,就少有不喜欢逛街的女孩子,好像花钱能上瘾。

    黄家小姐妹四个,除了黄梨小没有私房钱,其余三个或多或少都有点私房钱。

     



第十八章:四碗胡辣汤
    黄大娘妯娌几个都要跟着回去帮忙,黄老汉不同意,店里生意确实忙,从早到晚灶房火都不熄,忙着熬粥蒸馒头。

    许多逃难的到了南山镇,只能靠手里剩余的几个银钱吃饭,也不敢吃好的,每天来黄四婶家买几个粗粮馍馍,就是一家人一天的口粮。

    运气好的,能在码头找个活,也够买几个馍了。运气不好的就去河里捞鱼摸虾,再去黄四婶家买两个馍馍,也能勉强混个饿不死。

    最忙的时候,小食店外面排着老长的队伍,妯娌几个一天忙下来,胳膊都肿了。

    黄四婶还挺着个大肚子,只能做点轻省的事情,就这样一天站下来,腿都是肿的。

    家里的女人和孩子都留在了镇上,黄老汉领着儿孙回了乡下。

    二婶执意要跟着去给他们爷几个洗衣做饭,最后还是还是黄老汉说,暂时没地方住,拒绝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回去是真正要吃苦受累的。

    而倔犟的二婶每日早早起来,带上菜和粮食走六七里路回去给爷几个做饭,洗衣,帮着收拾田地,等晚饭做好,趁着黄昏再赶回来。

    家里,妯娌四个也没闲着。外面越来越多的流民,饭馆因为价廉物美,竟然生意格外好。原本只是早上和中午饭点的时候生意好,现在从早到晚竟然一直客人不断。

    妯娌四个忙着包包子、蒸馒头、熬酱菜……黄豆带着黄梨在前面收钱,收拾碗筷。黄米和黄桃跟着黄奶奶在后院熬稀饭,清洗碗筷蔬菜,顺便管着几个小的。

    黄豆从吃饭的客人口中陆陆续续知道,这次受灾的范围很广。因为下游堤坝破堤,下游好多村子都被大水冲跑了,人畜死了不少。

    下午客人少了一些,黄豆和黄梨手拉手去逛街。

    其实,也不算逛街,只能说是闲得无聊看看。

    天晴后,黄豆天天和黄梨逛街,黄豆有私房钱,黄豆很喜欢跟着三姐后面混。跟三姐混,有糖吃。

    没混几天,一条街开铺子的都认识了这对漂亮的小姐俩。

    路边的店开着门,生意却并不怎么好,只有粮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价格隔两天就涨一次。

    黄豆和黄桃还跑到码头去见了王大妮,王大妮真的炒了咸口和甜口的花生,在码头卖的生意竟然挺好,很多管事,路过的客商都喜欢买两包,下酒或者当零食吃。

    看见黄豆和黄桃,王大妮眼睛都亮了,拉着两个人的少,非要往她们两兜里塞花生。黄豆拒绝不了,就抓了一把带壳花生放黄梨兜里。

    家里,现在最小的是黄豆的弟弟黄德仪,最宠的就是黄梨,她也有两个像当初小叔一样的口袋,天天装着零食。
1...56789...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