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李公公,这是怎么回事,你说陛下病情好转,王公却说陛下病情危急,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究竟你们二位谁说的对”
杨信阴森森地说道。
“快说!”
哼哈二将狐假虎威般做拔刀状怒喝道。
李实吓得腿一软直接趴在了地上。
“大王,小的就是个送信的,小的什么都不知道啊,大王饶命,小的岂敢欺骗大王!”
他哭嚎着。
“那陛下到底病重还是病情好转”
杨信继续阴森森地说道。
“快说实话!”
张献忠喝道。
巫妖王浑身杀气弥漫。
李实忧郁地看着这些混蛋……
“回大王,小的离京之时,的确听闻陛下病情危重!”
他咬咬牙说道。
这件事以后怎样关他屁事,他就是一个送信的小角色,无论最后闹到怎样都不用他操心,而他既然是南京守备太监,那就是以后在杨信手下混日子,激怒镇南王估计活不到明
第六二三章 大王,不能走啊!
终于得知真相,而且心中牵挂皇帝陛下的镇南王,紧接着启程沿运河北上。
依然孤身北上。
当然,也不是说真就一个人。
他的侍卫营还是要带着的,好歹那也是郡王,出门不可能一个人,这种类似于仪仗队的随从是必须的,再说就一个营而已,跟带兵武装进京这种说法也沾不上边,所以镇南王就这样带着他的哼哈二将和侍卫营匆忙离开南京……
他走的很匆忙。
甚至都没来得及通知各地的部下安排走后工作。
毕竟镇南王对皇帝太忠心了,一听说皇帝陛下有危险,那立刻就什么都不顾了,就想着早日抵达京城保护皇帝陛下不受那些逆臣伤害。
但此举却迅速让整个江浙一片恐慌,就在他带着侍卫营日夜兼程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南京四民代表齐聚王府,求见王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时候四民大会虽说没什么实际权力,但作为民意的象征,还是很有影响力,那些四民代表作为镇南王幕府与地方民意的直接联络人,同样也在各地受到尊敬。
他们此举立刻引发全城紧张。
很快在他们到达王府时候,后面就已经跟了十几万人。
然后面对民意,王妃带着刚刚从京城赶来的李实亲自出来,告诉了他们镇南王如此匆忙北上的原因,包括王化贞也出面作证,这样皇帝陛下遭人毒害危在旦夕的消息,就算是在江浙正式传播开。
但是……
这也不行啊!
镇南王北上救驾可以,可就带着侍卫营北上,岂不是羊入虎口,正好给了那些奸臣可趁之机!
对于江浙百姓或者说新的称呼公民们来说,皇帝死不死其实无足挂齿,皇帝统治他们时候也没多少好日子,但镇南王是绝对不能有危险的,镇南王要是被奸臣趁机害了,那大家刚刚开始的好日子可就完了。
秋收可刚刚结束。
各地民兵们可是第一次真正享受到了幸福。
尽管需要交公粮,尽管余粮也只能卖给粮站,可在平均亩产以糙米计算也得两石的江浙,一个五口之家就算二十亩地,秋收也是最少四十石,交出平均两成也还剩三十二石。一家人有二十二石糙米足够顿顿干的,剩下十石出售给粮站还能换至少七两银子,今年的统一收购价糙米七钱,稻谷五钱,可以说全家的穿衣就足够。
甚至还能有余钱可以买别的。
而这只是一季的收入,也就是说仅仅秋收就能让他们丰衣足食,但实际上明年还有小麦的收入,小麦哪怕比水稻产量低,最后也能剩下二十多石麦子。
然后又是最少十两银子。
这还不止,因为还可以在田间地头种些杂粮甚至牧草换钱。
还可以养头猪。
还可以到附近修路修水利的工地上做些零工,这样到最后,一个五口之家不但丰衣足食,一年还能剩下至少二十多两银子。
供养孩子上学,偶尔吃点肉喝点酒都够了。
可以说做梦一样的美好生活真正在他们脚下展开。
但是。
这一切都是镇南王撑起的。
没有了镇南王的支撑,他们的美好生活将轰然崩塌,这一点可以说毫无悬念,周围的一圈惊涛骇浪,全都准备着夷平他们的美好生活,而用伟岸的身体为他们竖起一道堤坝,保护他们继续这样生活下去的,就是镇南王。
他要是被那些奸臣趁机给害了那还了得
不用谁下命令了!
紧接着四民大会开会,同时四民大会与参谋部联合起来,以四民大会的名义,五百里加急召集各民兵军的统制,包括现役各军统制……
靖难军已经缩编为六个军。
这是杨信履行对天启的承诺。
这六个军一个驻邳州,一个驻凤阳,一个驻颖州,一个驻安庆,还有一个驻衢州,剩下是骑兵军驻南京,至于浙东方向因为北洋水师驻舟山,所以那里由陆战队负责。
不过这些现役并不重要,这些只不过是培养军官的,类似小胡子之前的德意志国防军,真正构成镇南王控制区武装力量的是各地那些预备役军。所有预备役按照地域划分,编成三十六个预备役军,每个军旅营三级都是现役军官组成,甚至每个营都必须有一个队在营部。
主要是应对地方上的盗匪。
这些预备役每年必须保证多少天召集起来军事训练,甚至部分还要进入现役轮值的,而且所有预备役军的仓库都囤积着全军的武器,需要时候就是镇南王一道命令,所有预备役军就召集转为现役,然后拿着武器就可以上战场。
这才是镇南王的真正军力。
而且预备役之下还有后备役,也就是所有青壮年,或者说民兵。
整个镇南王辖区全民皆兵,所有十八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人,只要不是残疾就都编入后备役民兵。
全都进行军事训练。
实际上计划中就是小孩和女人也一样每年要进行训练。
镇南王的目标就是,只要能拿动火枪的人,就都要学会开枪。
当然,目前来讲真正担负这片土地防御的,就是六个现役军,再加上随时可以征召的三十六个预备役军。
而这总共四十二个军的统制们,在得到了四民大会五百里加急送去的召集信之后,同样立刻就明白了形势的严峻,镇南王北上可以,但绝对不能就带着一个侍卫营。不带着十万大军北上个屁,他现在不是一个人,他身后是江浙四千多万人,他对皇帝忠心是他的事,但江浙四千多万人也不会让自己幸福生活的支柱就这样以身犯险……
他带着一个营北上
第六二四章 人民的汪洋大海
“咱们如今已经不是当初清君侧的时候。
陛下既然已经下旨,由本王率领你们镇守江浙,那咱们就必须遵从圣旨,圣旨明确了南京所属各军谨守防区不得擅自越界,那就不能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擅自越界。
你们想干什么
是想违抗陛下的圣旨吗
还扫清奸佞你们是要重新开战吗”
镇南王怒斥道。
“大王,我等纵然违抗圣旨,亦不能坐视大王犯险,大王孤身进京定然凶多吉少。
大王此时非只一身。
大王身系江浙四千万父老,大王若有万一,四千万父老何所依难道大王就不以四千万父老为念纵然大王欲为忠臣,四千万父老何辜纵然大王担忧陛下安危,难道大王就不想想四千万父老的安危
我等追随大王,正以大王能护佑百姓,为百姓谋福祉,今日大王只为对陛下之忠心,弃四千万父老,大王何以面对这四千万父老”
一个军官正气凛然地说道。
“混账,本王乃陛下之臣,陛下有难岂能坐视”
杨信虚弱地喝道。
“那就请大王让我等先行北上,我等愿以十万健儿先行扫清奸佞,那时候再以肩舆抬大王鼓行进京!”
军官说道。
“圣旨禁止南京各军出境!”
杨信继续虚弱地喊道。
“大王心忧陛下,我等一样心忧陛下,大王欲进京保护陛下,我等一样要进京保护陛下,大王要做忠臣,那我等一样要做忠臣,至于圣旨禁止各军出境,难道大王不也一样大王能为救陛下,不惜背负抗旨之名,那我等又何惜此身更何况是救驾重要还是拘泥圣旨重要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南京远隔千里,陛下危在旦夕,又哪里顾得上管那么多。”
军官说道。
“圣旨又如何我等乃大王的兵,圣旨与我等何干”
另一个军官很不耐烦地说道。
然后旁边还有不少附和的,总之这些家伙越来越不像话了。
“你们,你们以为本王不敢行军法”
杨信喝道。
“大王欲行军法,属下不敢逃死,属下的命是大王的,大王要属下死属下现在就给自己一枪,但属下终不能坐视大王犯险。”
军官说道。
“你们以为你们能拦得住我”
杨信喝道。
“大王神功盖世,若欲强行离开,属下自然拦不住,但大王若如此,则我等亦将追随大王北上,靖难军数十万将士,亦将追随大王北上,大王难道想以一人阻拦数十万将士”
军官说道。
“闪开,本王看谁敢!”
镇南王勃然大怒。
然后他一脚挑开挡路的军官就要往前走。
他必须得坐船才能过黄河,而且还得过船闸,淮安是一个复杂的水运枢纽,黄河,淮河在这里交汇,运河在这里越黄河,就是坐船也不是能顺利过去,所以镇南王也很难,他要是走凤阳就简单多了,甚至走盱眙也很简单,直接走浮桥就过淮河了,但现在却不得不在淮安面对正在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
就在他挑开那些军官的时候,旁边几个同样跪着阻拦的老头清醒过来,一下子扑上去,瞬间抱住了他的腿,一看这白发苍苍,镇南王吓得赶紧停下,但还没等他把这些人推开,周围一片白头发汹涌而至,迅速把他淹没在其中……
“诸位老人家,你们不要这样!”
镇南王虚弱无力地说道。
“大王要走,就从老朽身上踏过去!”
抱着他腿的老头,就像某些为老不尊的一样嚎叫着。
然后其他老头一个个抱腿的抱腿,拽胳膊的拽胳膊,还有人干脆抱腰,一个个鼻涕眼泪齐下的嚎叫着,迅速把他一身郡王的蟒袍搞得仿佛乞丐装,可怜的镇南王此刻彻底无力挣扎了。
“大王,不能走啊!”
“大王,别抛弃我们!”
……
然后周围哭嚎声更响了。
别说是老头了,甚至很多老太太都涌向他,还有一些小孩哭着上前。
这是绝对真心实意的,作为最后加入镇南王控制区的淮安一带,这些百姓那真的是被幸福砸头上了。
尤其是那些盐户,按照新的盐法他们彻底摆脱了过去的苦日子。
天下最苦者灶户,这可是文官自己说的,过去他们受官员,富灶,盐商重重压榨,尽管在湖广一斤盐就得几分银子,但在这里一两银子能买一千斤。
盐比粮食还便宜……
实际上以当地米价,一斤米都能换差不多十斤盐。
号称贱如沙子。
但镇南王强行规定了盐价,无论米价如何变化,始终就是按照一引盐一石米的价格。
据说这是太祖时候的制度,镇南王只是恢复大明祖制。
事实上也的确是。
朱元璋时候就是这个规矩,盐户正课盐,也就是每丁额定一年必须上交的盐就是一引盐一石米,不管米价是多少,总之就是交一引正课盐换一石米,完成之后剩下就随便了,愿意接着制盐就接着,那个称之为余盐,和正课盐一样的标准由盐场收购。
实际上杨信的盐业
第六二五章 江浙人民志愿军
南京四民代表的到达,暂时解除了镇南王的困境。
当然,他还是不能走。
事实上这时候他也走不了,淮安周围的军民都在不断涌来,正好已经是初冬季节,北边运河徐州段已经封冻,这边的黄河虽然还没封冻,但岸边也已经开始出现了薄冰,各地农忙都已经结束,就连那些水利设施的建设,因为结冰也都相继停止。
大家都有时间。
甚至一些老头老太太干脆带着干粮拎着马扎过来……
他们准备和镇南王进行持久战。
“大王,看看,这就是民心啊!”
四民大会主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