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烧化月面,围坐烤火”,这种疯狂设想遭遇的现实困难,第一条就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
而是浅显的热胀冷缩。
月球,地质成分与地球近似,即便化学组分多少会有一些差异,整体上,可以认为是由厚重岩层构成,对其进行非均匀加热,甚至将一部分烧蚀至熔融态,在加热过程中就会引发大规模的热胀效应。
按项目规划中的描述,加热,可不止是一场小打小闹。
倘若用激光将月球表面约一百平方公里的区域,照射至熔融态,预计温度至少在开氏12001500度,如果要提升转换效率,温度还会更高。
那么,这就很有可能在月球表面,造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巨大裂缝。
对直径几千公里的月球,裂缝,似乎不会直接造成一些很严重的后果,熔融岩浆池外壁的裂缝,则会让岩浆灌入月球深处。
只要激光持续照射,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注入月球,有可能引发更难以预料的地质灾难。
严重一点,倘若月球因此爆发超级地震,人类建立的月面基地,发电设施,都会一下子灰飞烟灭。
如此可怕的前景,稍加摹想,方然就觉得这方案很不靠谱。【#… …!最快更新】
而研究机构的白大褂们,也分成几派,其中有一些更提出新的质疑,批驳“岩浆池”方案提出者们的辩解:
“只要控制照射的力度,延长‘热机’时间,就不会引发月球的地质灾难。”
“的确如此,但是,如果一百平方公里的区域,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加热到稳定状态,对人类文明而言,这是不是也太缓不济急了
更不用说,迟缓的进行照射,等同于用激光加热整个月球。
人类本来就在为能源而焦虑,现在,却要先提供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满功率照射,消耗相当于几千亿吨标准煤的能量,然后才能开始真正向月面基地供能,这种做法的效率太低,根本不可取。”
一眼看去,说的很有道理,方然在控制室里摇了摇头。
如果,仅仅是如果,人类真的有极其充裕的能量,用超大功率激光照射月球,直到其核心具有相当高的温度;
若能避免引发地质灾难,这,还真是一种向月球供能的可行之策。
但现在的问题,盖亚净土,之所以要向月球供能,根本动机是为了建立近日轨道能源站。
本来就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能源问题,现在,缺乏长久能源的人类,并无法进行这样奢侈的工程,何况以月球的地质条件,这种做法,会不会引发巨大的地址灾难,白大褂们也不敢打包票。
退而求其次的方案,相对而言,引发灾难的可能性不大,
技术难度却会更高一些。
在盖亚表面的激光照射系统,受限于大气,无法精确瞄准月球表面的一点(实际上只能是一个区域),这是目前难以克服的困难。
不同于通信的持续激光传输,也不同于
第七八五章 老迈
太阳发出的光辐射,先经过绕月轨道的反射面,再抵达月面换能站,这是一种综合费效比最高的产能方式。
不同于光伏系统,反射面,在没有任何干扰、阻滞的太空中,只是一片片表面未氧化的超薄铝箔,即便径向尺寸超过一千米,全系统的重量也还好,可以用n-5火箭比较经济的投射入轨,并维持轨道稳定。
相比之下,如此巨大反射面的控制,精确对焦,对比需要在三十八万公里外瞄准的盖亚——月球传输系统,难度也明显更低。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
用这种方式,盖亚并无须向月球贡献能量,一切全凭太阳办事。
至于月球表面的换能站,原则上,需要有若干座。
月球的质量太小,自转周期长达三十盖亚日,其理论上的同步轨道半径太长、会被盖亚引力干扰,故其事实上并不存在“同步轨道”,反射面在绕月轨道上运转,会周期性的掠过换能站上空,无法做到持续的能量供给。
不过,在项目的第一阶段,不论运载火箭、还是月球表面的施工条件,都不允许建造大量换能站,gmc计划书里则只有两座。
即便这两座换能站,也是互为备份,正常情况下只有一座在运转。
为月球基地提供能量,似乎必须持续、不间断,但是在一切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则没有如此苛刻的要求。
人类文明,在月球建立基地,第一阶段的任务以勘探、科研、工程实践探索为主,基地内并没有需要连续作业、无法中断的生产流程,而一切机械,也无需和人类那样,需要持续不断的生存条件。
所以,对现阶段的月球基地而言,除必要设施外,间断性的电力供应才是常态,
也一点都不会影响其运作。
以反射面的运转规律,月球基地的电力供应分为“峰”、“谷”两段,高峰时段接近二十小时,低谷时段接近五十小时。
这种运作规律,如果用来给一个人类基地供电,是很麻烦,不眠不休、随时可以停工或开工的机器体系,却没有多大影响,能量存储池的规模也不用太大,目前看来,还算是相当经济而高效的选择。
一旦建立能源体系,接下来,月球基地就可以逐步自我迭代,
满足太阳系内层空间的探测、建设需求。
这段时间,根据“盘古”的初步预测,大概需要十年之久,人类大约到1530年才能着手建立第一座近日轨道空间站。
然后,以空间站为原点,逐步增添结构,建设近日轨道换能器和太空城。
十年时间,或者,从盖亚净土成立的1509年算起,对凡人的短暂一生,几乎就是横跨整个青壮年时期的全部,对今天的盖亚净土民众而言,则是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寻常岁月,也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毕竟,在空前强大的医疗体系支持下,“死亡”现在已经是一种极罕见,
甚至已接近绝迹了的东西。
迈向太空,走向更遥远的宇宙空间,天上的步伐在一点点迈进,盖亚表面的地下城市里,日渐老去的民众,也在逐渐接近“永不下车”的奇迹。【¥… ¥¥最快更新】
时间,每一刻都在流逝,发生在血肉之躯的衰老、朽坏,每时每刻都在悄无声息的进行中。
逐渐接近死亡,这种感觉,身为阿达民而照例不能免俗,寻常的某一天晨起,照镜子时,面对这幅头发苍白、法令纹明显、面部肌肤松弛下坠的模样,方然才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六十七岁的老人了。
药物,介入治疗,乃至一切的手段,能保持脑神经系统的活跃度,
&n
第七八六章 急救
“身份代码:n1498k23007547,性别:男,诊断:脑神经母细胞丢莫”
病患的信息,在投影视野中一一呈现,“阿达民”抬手向维生舱内的男人示意,后者,则微微摆动手指,眨了眨眼睛回应。
在旁陪同的白大褂,这时,也轻声介绍情况:
“这位病人,来自nep_341地下城,确诊时的情况不太好,判定为iia期,转送到我们这边后恶化的也很迅速;
入院后,对其实施微机械介入术,控制病情,现在病患的脑神经系统基本正常,小脑受创则还在评估中,如果重建代价太高、或者暂时不切实际,就考虑接入‘虚拟世界’,滞留在我院等待意识迁移。”
“可以,不过在决策时,也必须考虑病患本人的意愿。”
“虚拟世界”,nep_791机构的白大褂和病患们,一点也不陌生,是针对某些身体状况极其恶劣、无法重返人类社会的病患,进行脑神经外联,进而使其具有一些近乎真实的感觉,在虚拟世界里“生活”。
这种虚拟的体验,当然,没法与现实中的一切相比,不过也只是权宜之计。
早年间,北大陆的斯蒂芬霍肯教授,就被安置在这种机器之中,现在则好端端的活在“意识模拟器”里,表现与常人别无二致。
在盖亚净土的“混沌”系统完成后,再进行一次迁移,便可以将教授安全转移到到中枢。
只待意识外联、注入的研究,取得成果,像霍肯教授这样的“迁移者”,就可以借助意识外联、注入的方式,以接近本地化的方式操控一具新的身躯,继而,以这种形态在人类世界中畅行无阻。
到那时,nep_791等机构里的病患,显然会优先安排,早日恢复人类的生活形态,
而且永远无须再惧怕死亡。
一整套处理流程,在阿达民看来,十分合理,当然他很早之前也看过报告,定居点内的民众,对身患“绝症”的同类被带走,心存疑虑,
甚至怀疑他们根本就没有被医治,而是被某种程序“处理”掉。
对此,方然起初意兴阑珊,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问题,后来才想到,这的确关乎民众的心理状态,于是在公众平台安排医疗机构的无死角直播,并敦促教育体系,加强对民众的医疗、生命科学等领域之培养。
说白了,尽量让新时代的每一个人明白,人类今天的医疗水平,已强大到了可以(暂时)从死神手中抢夺性命的地步。
正在参观时,系统提示音响起,身旁的白大褂略一愣神、看向高处的大屏幕。
791机构的ai体系,正通知相关人员,在其监控范围内的nep_399地下定居点内,有一名接受治疗的女患者病危。
紧急情况出现,在过去,一般就代表医疗机构的大忙乱。
白大褂们来回奔走,器械小车匆忙穿梭,一群人围在手术台前忙碌不停,监控机器发出瘆人的“嘟嘟”声,
这种景象,在例行体检过程中,方然在旧时代的医院里见过若干次。
但现在,伴随警报忙碌起来的,则是医疗机器人,白大褂们在nep_791的网络上看着这一切,呼吸困难、血压飙升的患者,在十秒钟内就被医疗机器人包围起来,按标准对症流程进行高难度的应急处理。【 …¥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与此同时,身着浅色工作服、看起来很帅气的年轻护工,则在患者身边陪伴,
安慰她一
第七八七章 甲子
生而为人,生活的每一天都潜伏着风险,今天的盖亚净土,秉承“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事实上正在提供724小时的全方位无死角照看服务,不论意外的跌倒,还是吃饭时窒息,乃至爆发性的急症,都有完善的应对策略。
目标,只有一个,在全民迁入“意识模拟器”之前,
避免任何“意外下车”的悲剧。
一切尽量做到最好,投入固然巨大,与盖亚净土的年能源总产量相比,到也算不得多么沉重的负担。
取得的成绩则是,在刚刚过去的西历1519年,盖亚净土的死亡数字低到了不可思议的2。
第一个案例,原因是乌拉尔区某地下城的意外事故,地热机组过载、继而爆炸,震动让附近某位老者“以一很奇怪的方式,被锐器戳中脑组织”,由于角度刁钻,受害者当时只伏案不动,监控系统并未在第一时间发现。
直到体征监控手环发现异常,才启动应急流程,最终,由于错过了救治时机而导致其成为植物人,复苏希望渺茫。
“植物人”,是比较委婉的说法,当事者实际上已接近于脑死亡。
而另一个案例,则发生在南大陆的某医疗机构,某罹患遗传性结缔组织溶解症的病人,长期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因病情危重而被列入“意识迁移”等待名单。
然而在转运过程中,一次紧急进行的对症处置未能奏效,导致其生命体征消失。
这两起死亡案例,放在旧时代,根本就算不得一回事,前者至多惊动当地医疗与警察机构,后者则是寻常的回天乏术,放在每天几十万的死亡案例中,毫不起眼,甚至没有一点被挑出来研究的价值。
但是对盖亚净土,一个即将跨越奇点、全民永生的文明,
这就令方然十分难以忍受。
虽然,分析这两起死亡案例,皆事出有因,撇开当事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完全可以认为是工程实践层面的“没有百分之百可靠性”。
一旦从理论进入现实,百分之百的可靠性都是无法存在的,这是客观规律。
即便如此,面对两人死亡的现实,阿达民仍陷入了一场反思,继而对“盘古”下达指示,尽一切可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说白了,就是加大投入,不仅定居点的监控、保障体系要加强,
医疗机构与“意识迁移”工程的准备,也要追加投入,保证不任何一个同类掉队。
尤其是第二例,死亡,对一个身染恶疾之人,似乎可以想见,即便以人类当今的发达医疗技术,也未见得能医治所有疾病,而要将这些濒死之人提前迁移到“模拟器”,长途转运则是一薄弱环节。
从医疗机构到“意识迁移”工程所在地,一系列维生保障不可谓不完善,但总归无法与机构中的条件相比。
根据asa的统计,截至西历1519年,盖亚净土范围内共有近两千人,性命危在旦夕,或者年龄老迈、身体老朽,或者恶疾迁延、难以治愈,总之,其血肉之躯都难以再续,如不想继续承受风险,就必须尽早迁入“意识模拟器”。
那么意识迁移,各方面的准备又怎样了呢。
西大陆的“混沌”中枢,开工近十年来,已完成工程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拟安置其中的第一代“意识模拟器”,基于现有信息、微电子与生命科学领域技术水平的型号,如今正抓紧生产、调测,预计到15231525年投入使用。
 
第七八八章 残疾
午后时分,在草木眼影之间活动的病患,并不算多,穿着防护服的“替身”看起来与一般医护人员无异,在公园里行走,阿达民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年纪不一的病人,并通过传音器与他们交谈。
nep_791隔离区内的患者,与其他机构的情形,大致仿佛,除因治疗原因而免疫暂时低下外,就是一些先天或后天的免疫缺陷者。
出于治疗目的,抑制一个人的免疫系统,这听起来挺怪,其实是临床上的常见招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