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取决于生产力,而生产力则单纯的取决于科技、特别是能源的开发利用,对这类人,学术上的称呼是‘唯生产力论者’,而我个人,在很多年前就更习惯称其为‘工业党’。
唯生产力也好,工业党也罢,关于可控核聚变这一点,究竟错在哪里
这里,我们并无须再重温一遍,可控核聚变是如何的难以实现,这与今天的讨论毫无关系。
 
第八〇二章 不竭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仅如此,相比于本质上仍然有限的氘、氚、氦三等能源,可望继续燃烧几十亿年的太阳,才真正有资格被称为“无穷无尽”,开采难度还比可控核聚变低得多,更有资格被冠以‘未来能源’的称号。
然而,就算有这样近乎无穷的能源,摆在人类眼前,旧时代的人类却始终未迈出大规模利用太阳光能的第一步。
要利用太阳能,手段,无非是光伏模组,或者其他类型的换能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困难,规模上,则同样有随规模趋于下降的成本效应,一切都与可控核聚变没有根本性的差异,就算如此,旧时代的人类文明,直到灭亡,也没能借其续命。
正因如此,认为‘人类可以借一次能源变革,取得自身的飞跃发展’,才是极其不现实的。
回到可控核聚变上来,的确,考虑到核聚变的放能水平,如果研发成功,是堪称一种极其强大的能源。
但是核聚变的燃料,又如何取得,也可以如阳光一般,完全免费、唾手可得么
不论氢同位素、还是氦三,在盖亚表面的丰度都很一般.
月球表面倒是有氦三,储量较高,不过以目前月球基地的勘探、开采尝试,成本上也一点都不乐观。
不论盖亚,还是月球,核聚变材料的巨大总量,并不天然的等于其完全免费,不仅如此,剧变装置本身,乃至配套的输变电体系,都耗资甚巨,平摊下来的能源成本,恐怕并不会比传统能源有多么巨大的优势。
这一点,无须展望未来,早在核裂变能源出现时,人类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幻想。
被核裂变的巨大能量所震撼,继而,认为其有望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成本还很低廉,然而实际情况却如何
从旧时代,到今天的新时代,人类陆续建造的几万座大小核电站,充其量只在传统能源匮乏、或者无法得到时,才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至于成本,理论上的数字是化石燃料的六、七成,实际上则根本达不到。
核裂变的废料,在旧时代,人类并未认真对待,只不过是寻找一地壳稳定的基址,将其深埋处理了事。
这些废料,在旧时代灭亡前夕,不出所料的被管理员们掘出,用于自相残杀。
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核污染,知道今天盖亚表面仍有近百分之八的土地,在可预见的几百年、几千年内的,都不适宜人类活动。
这一点,充分证明旧时代文明,对核废料的处理策略,有重大缺陷,即便以当时的立场,并不一定能预见到后世的盖亚大战,稍有工程实践、与历史认知,也会知道“存放周期一万年”的规划就是在扯淡。
计入废料处理成本后,核裂变,就不再具有相对传统能源的优势。
而核聚变呢,看起来没有废料之虞,直到今天也没有能实现的迹象,即便在遥远的未来,研发成功,成本也恐将是天文数字。”
一边叙述,一边浏览眼前的报告书,方然言尽于此,他知道这些白大褂们都清楚得很:
“技术,成本,这些方面就到此为止。
在旧时代的大框架内,可控核聚变,即便有朝一日真的研发出来,也无法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更遑论改变人类文明的命运。
其根本原因,一点也不在于技术、或者成本,而是资产主义的天性使然。
资产主义的运行规则,核心,是资产增殖,全社会一切活动都与资产增殖相关,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资产增殖而运转,在这种态势下,掌控划时代新能源的组织、机构,首要的考
第八〇三章 迁移
人类文明,一旦堕入资产主义的无底深渊,除非爆发如刚刚过去的几十年里,那样天翻地覆的浩劫,否则决计无法挣脱。
可控核聚变,不是银弹,其他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都不是银弹。
哪怕席卷而来的it大潮,最终,若不是自己掌控了整个盖亚,消灭其他一切势力,继而,可以按自己的设想,建立世界大同的共生主义文明,人类也很难度过这一关,最终被资产与技术所绞杀。
万幸,在西历1527年的今天,
一切皆已成往事。
可控核聚变,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取得突破,在获得真正可用的聚变发电装置之前,大规模开采氦三的确没必要。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若无意外,人类所仰仗的主要能源,必然是太阳。
西历1527年的寒冬时节,盖亚表面,北半球一片大雪纷飞,气温降低到近几十年来的最低点,寒风在空旷大地上肆虐,大洋上巨浪滔天,此时的南半球,则持续经历少有的炎热干燥,仅存的植被山火频发,浓烟遮天蔽日。
面对这一切,生活在地下定居点内的人类,只通过大屏幕目睹,并,内心稍有波动。
盖亚表面的气候,几十年来,可以说一直在持续恶化,生物圈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地质变迁的幅度,也是前所未有,此前建立的气候模型预测数据,偏差越来越大。
在12月,北半球如此寒冷,南半球的干旱则持续加剧,侦测体系显示,现在,盖亚表面适合无防护人类活动的区域面积,已萎缩到百分之七点一,相比盖亚净土建立的1509年下降了近一半。
若从天空中观察,今天的盖亚,以不复是那蓝色海洋、绿色大地的模样,
而近乎于变作了一片生命绝迹的荒漠。
面对这一切,盖亚净土的无数民众,或许心生伤感、恐慌,坐镇地下掩蔽所的阿达民则十分平静,他知道失态必定会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不仅如此,今天这样的盖亚,对人类迟早将会发动的“第五次盖亚大战”而言,
也只是一无足轻重的小场面。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文明,曾几何时这句话被奉为真理,进而,衍生出从“green_peace”到极端环保组织的种种怪胎,但是在今天,凭借空前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空前充裕的能源,人类即将摆脱这些桎梏,
真正成为盖亚这一小小环球的主人。
人类,向大自然宣战,客观条件很快就会具备,但还不是时候。
什么时候,人类,能摆脱充斥客观世界的微生物,自由自在徜徉在盖亚表面,而无需担心被感染,一切主要还是看“意识迁移”的进度。
时间,从西历1528年,1529年,再到“混沌”系统接入设施竣工的1530年,在这期间,盖亚净土的主要工作之一,是保障“意识迁移”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度,将规划设计四十五万线的迁移机构完工。
这一配套设施,前后总投资超过五百亿吨标准煤,相当于盖亚净土年能源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对照十八个月的迁移周期,容易算得,设施每一天新接入的人口数,
大约在八百二十三。
考虑到系统的冗余备份,以及,一“甲子”六十年的身体预期使用寿命,阿达民将设施的日接入量,定在八百二十,未来人类再次“接入”血肉之躯,操控身体生活在人类文明之中,每一天的投放量也是八百二十。
换句话说,在未来的文明2.0
第八〇四章 虚拟
想象一个人,从血肉之躯迁移到“混沌”,继而失去传统感知,长时间禁锢在设备中,这种生存状态,想一想都会觉得很惊悚,甚至于令人窒息,这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必须有相应的对策。
否则,就算普通人关在一房间里,没有物品、声音等外界环境,长久了也难免发疯。
在“混沌”系统设计之初,作为阿达民,方然就慎重考虑过这问题,也会同盖亚净土的专家、学者们,进行过一番研讨。
人类,一旦脱离身体,自我意识以讯号的方式存在于机器,脱离既有的全部对外与对内感知,接下来,就很自然的会引出一个问题:对这样的人而言,“自我”,会是什么,“外界”,又会是什么。
一旦脱离身体,不仅意味着视觉、听觉、触觉的消失,也不会再感知到“自身”的状况。
从呼吸,到心跳,再到偶尔的胃疼、牙疼,乃至于冷热引发的寒战、出汗,所有普通人习以为常的感觉都将消失,
堕入某种想象中的“虚无”状态。
这种状态,不论逻辑上如何摹想,总归是很别扭,研讨时众人一致认为要避免。
简单的对策,既然一个人的意识活动,都在“混沌”之中,为其提供起码的感觉,哪怕是模拟出来的感觉,都并非难事。
但这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果要让人类感到“不那么无聊”,就还需要让他、或者她,能够不时的接触客观世界,重温自己曾经习惯的生活。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甘于当一个思考者,在“新生”之前,被关进机器里好几年,
甚至于几十年那样久。
一方面,追寻永生就得进“模拟器”,另一方面恢复与身体的连接,现阶段条件又不具备,按阿达民的设想,人类应该在第五次盖亚大战结束后,着手建立一个理想的新世界,然后再借助血肉之躯,在其中生活。
但这一过程,究竟会持续多少年,他现在并说不上来,“盘古”也不知道。
设想中的第五次盖亚大战,事实上,按盖亚生物圈的概念,也应该是盖亚生命的最后一场全面内战,目标,是消灭盖亚上所有不受人类控制的生命,这种事,说起来挺中二,实现起来的难度也很高,工程量现在也无法做精确估计。
想一想,要让盖亚的五点一亿平方公里之表面,完全灭绝生物痕迹,从海洋,到山脉,乃至地下深层的休眠细菌、孢子、病毒,统统铲除,
即便有超强科技加持,也不是一件三五年就能完成的工作。
按盖亚净土规划,现在启动“意识迁移”,则两千六百万民众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陆续迁入“混沌”,怎么说也要在几十年后,才能发动第五次盖亚大战,何时结束,更是会推延到久远的未来。
这么长的时间,人类,一直群体禁锢在模拟器里,这恐怕是行不通的。
正因如此,在制定盖亚净土的长期发展规划时,有那么一段时间,阿达民会时不时在控制室里坐下,回顾那些旧时代的科幻作品。
人类,一旦脱离躯壳,以讯号流淌的方式活在机器里,是否可以建立起虚拟的社会、乃至文明呢,这一点,旧时代的严肃科学研究,并无暇多顾,指引其直到灭亡也距离这一目标极其遥远,没人会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和资源。
相比之下,反而是某些客观作品,譬如《matrix》,带给方然一些模糊的启示。
大约在十年前,基于全民“意识迁移”之后的实际情况,他就对“盘古”、以及gmc下属的相关研发机构下令,开发近似于“
第八〇五章 矩阵
相比于认识、分析、改造客观世界,将太阳系,乃至更广袤的宇宙,打造成一个人类宜居的理想世界,搭建并运行虚拟世界,显然更容易。
或者说,与重建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相比,动用计算机来模拟一个任何场景唾手可得,就连身体都可以随便建模、渲染的“世界”,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资源,更容易打造理想化的共生主义文明。
但这一条路,并走不通,方然这样提醒着自己。
人,一旦脱离现实世界,沉浸在matrix般的虚拟世界里,倘若真如电影中那样,不知道自己正经历的一切都是虚幻,还则罢了;
一旦知道真相,部分民众,就有可能沉浸其中,进而不愿再回到现实世界。
的确,与遵循客观规律的现实相比,虚拟世界的一切,遵循的都并非客观规律,而是人为制定的规则,不言而喻,这规则是可以修改,盖亚净土既然践行共生主义,也没理由罔顾民众的诉求,严格限定虚拟世界的规则。
一旦有修改规则的能力,对人类而言,很容易成为虚拟世界的神祇,简直便可随心所欲,正如《matrix》里的主角和史密斯们那样。
当然,作为管理员,方然确定自己能掌控局面,否则也不会命令《盘古》开发这样的一个虚拟世界。
办法也很简单,严守规则,让虚拟世界的一切尽量贴近现实即可。
只要控制规则,将虚拟世界作为一种临时的过渡,在全民“新生”后仍然保留,作为与客观世界并行不悖的“里世界”,也完全是可以的。
担心人类沉湎于虚幻,进而,拒绝重返现实,这似乎是很有力的否决条件。
但是……
思考进行到这里,地下世界里的阿达民,却不禁会想,对人类而言,沉浸在虚拟世界、与生活在现实世界,两者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对一个盖亚净土的普通民众,哪怕明白的告诉他、或者她,“你现在正活在虚拟世界里”,但只要这虚拟世界的规则,与现实一模一样,那么对置身其间的当事者来说,这真的会有什么区别吗。
还是说,哪怕明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任凭怎样动用感官,也无从分辨,
最终只有无奈的承认,“这就是现实”。
一旦思考进入这样的深层次,正如无数前人所纠结的“自我”之确证,当事者难免会陷入某种模棱两可,无从确定这种“世界”的真实与否。
正如哲学家所言的那样,“我思故我在”,一个正在思维、正在思考着的自我意识,
大抵只能通过这种形式,来自证其存在。
但是对环境呢,这方面,“缸中之脑”的设想,突兀而惊悚的冒了出来,方然忽然间想到,假如,仅仅是假如,自己一手缔造建模完善的“虚拟世界”,并瞒着盖亚净土的全体民众,将其尽数安插其中,那又会怎么样。
若永远不告知民众真相,让其以为,自己正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
这究竟可不可以呢。
意识,寄存在“意识模拟器”之中,接入一个完全虚拟的it体系承载之“世界”,对处于这种状态的民众,他、或者她,能否发觉其中的异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