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但正因繁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规则却能描述世上的一切事物。
听到方然的话,赫伯特西蒙微微一笑,他没故作谦虚,而是从容不迫的提醒他,fscim的巨大研发代价是值得的:
“复杂,肯定是这样没错。
但同样,一旦将体系界定、研发并制造出来,只要这领域没有完全被淘汰、从社会生产中消亡,fscim的编制,差不多就是‘一劳永逸’:
一旦编码方案完成,除非人类对客观世界运行规律的认识,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才需要去修订。”
西蒙先生的话,方然很认同,他点头并附和了几句。
fscim,不管本身多么复杂难懂,正如fscii、或其他任何既有的底层体系,一旦编制完成,就几乎没有更改、完善的必要。
不论什么时代,fscii码表中的0x41始终都代表“a”。
联邦标准信息测度码,乃至以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体系,最重要的应用场合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国际互联网,基础却是人类有史以来积累的一切科学理论,这样的体系,大方向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而且,也不会因为新的科学发现而被颠覆。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科学理论,时常更新,旧的理论被证伪、新的理论被建立,是经常出现的情形。
但新的理论,却往往是旧理论的一种延伸、拓展,而不会将其完全颠覆。
时间追溯到几百年前,对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人们信奉的是牛顿体系,今天则更深刻的认识到,牛顿体系只是相对论在低速、宏观情形下的一种近似,但这种近似,却并非原则性的错误,时至今日也仍然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建立在科学体系之上的fscim,也有一样的特征,大量编码、规范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不过在说话时,悲观的情绪,却不经意间流露于方然的字里行间:
“的确如此,与旧时代的数据规范、体系相比,fscim的普适性是极强的。
至于新的理论体系,最近几十年,恐怕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不仅联邦的基础科学投入一直在下降,理论物理等领域,也似乎还没找到任何突破口。”
“情况确乎如此。
对人类而言,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fscim体系的构建,却恰恰相反。”
赫伯特西蒙的话,让方然明白,为人平和的项目负责人对未来也并不怎样乐观,只不过是因为淡泊的性格而不形于色。
边吃饭边闲谈,简单的晚餐很快结束,西蒙先生又饶有兴致的请方然和emily参观了自家储藏室,从堆满野战自热食品的储物箱,到工质多样化的燃料电池机组,还问起方然,他有没有在公寓里、或者郊外的住处进行类似的储备。
末日求生的爱好吗,造访之前,已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方然痛快的承认“sure”。
看起来,在表面人畜无害、与世无争的基础研发组,同僚们之间也并非连一点组织性都没有。
就是现在,观察赫伯特西蒙的言行,似乎把托马斯安生视作“自己人”,不仅可以交流末日生存的话题,也许,还可以一起群策群力。
为将来未雨绸缪,这种事,凡人也一样会做,方然并没有太多的顾虑。
但对emliy而言,这一切就显得很新奇。
“托马斯,你们的那位负责人,西蒙先生,他家里怎会堆着那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呢”
天色已晚,秋天的寒风有些刺骨,在返回住处的电动车里,emily好奇的问。
怎样对她解释这一切呢,起初,方然还有点犹豫,但他马上发现,即便天真如emily这样的年轻女孩,置身今日的联邦,也不可能对见到,听到乃至亲身经历的这一切毫无思考,甚至也会有些隐约的预感。
“是,你想的没错;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下一场盖亚大战的爆发,或已为时不远。”
第二七〇章 借口
“盖亚大战吗”
重复着托马斯的话,一边看向男友,emily并不想承认他说的有道理,但回想过去,临近毕业时在匹兹堡的见闻,即便从未置身险境,头脑灵光的她也不难从“扩充机器人部队”、“提高军事人员待遇”之类新闻中,嗅到一丝战争的气息。
遥远大陆上的局部战争,身为女性,她可以一点都不关心,但栖身的联邦,正扩军备战,却是所有民众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即便如此,性-别上的差异,也会让闻听此言的方然顿感意外:
“那,托马斯,如果事态真的走到那一步你会不会也得服兵役呢。”
“怎么——你在担心这个”
简直无稽,这是方然的第一想法,然后才意识到这对emily而言实属寻常,于是两手放开方向盘、作势思考了几秒钟,然后歪头看向身旁的女孩。
“不必担心,我,还有你,大抵还用不着考虑这些。
且不说现在的形势,emy,你也知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发的战斗机器人、无人化武器平台和ai战争决策系统,是吧
时代变了,下一场战争会怎么打,我也看不太清楚,”
说话时不忘隐瞒真相,方然想,这些我又怎可能不清楚,但他没必要说出来,
“但总而言之,不论到什么时候,联邦都需要你我这样的it工作者,只要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上战场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而如果到了咱们都要上前线的时候,联邦,估计也命不久长,各安天命也就是了。”
为战争而忧心忡忡,在女孩,是一种很少见的心理活动。
对emily而言,或多或少是受所学专业的影响,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圈子里,没有理性头脑和缜密思维的家伙是一点都混不下去。
方然的表现又如何,表面上,他一样在为“第三次盖亚大战”而心忧。
末日生存,为或然的危机而做准备,“担心盖亚大战爆发,核火毁灭人类世界”是很好的借口,拜联邦政-府的长期洗脑所赐,民众对曾经的理想联盟深怀恐惧,核大战的末日景象频频现于影视作品、游戏与科幻文学。
在这种氛围中,一个联邦民众说自己担心盖亚大战爆发,简直就是再寻常不过。
然而在夏洛特研发中心,一群搞it的聪明人眼里,这种说法,就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借口。
盖亚大战,将来是否一定会爆发,答案或许是“yes”,但即便联邦军方的人工智能决策系统,都没办法准确判断战争爆发的时间,各种偶然因素让其充满了不确定性,提前很多年准备是不现实的。
退一步讲,即便能提前预知战争的爆发,在现代战争的高烈度打击面前,储备物资、建立避难所这些措施,又能有多大的用处。
那为什么还要做这一切,动机,其实还是防备联邦的内乱。
局势动乱,秩序荡然无存,丛林法则大行其道,相比远在天边、不知何时会落下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因社会变迁而几乎必然发生的这一切,才是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真正在意的现实威胁。
这种判断,并无需缜密的逻辑推导,联邦东北部“铁锈带”城市暴乱频发,已经给出了事实上的证明。
一旦社会进入无组织状态,研发中心的人们,就只能抱团取暖、固守待援。
基于这样的考量,基础研发组的同僚们才热衷末日求生的准备,不仅如此,在默许、协调这一切的赫伯特西蒙授意下,早先互相联系起来的年轻人也接纳了托马斯安生。
而方然呢,出于隐匿身份的考虑,正好把这一角色继续扮演下去。
面对联邦社会的变迁,乃至大战,储备物资是一种权宜之计,但说实话,倘若自己真要提前准备、做到有备无患,也用不着像仓鼠那样储备大量生活物资,只消切实掌控夏洛特研发中心的内网,就能将从物资到人员的一切捏在手中。
在这方面,野心勃勃的肯汤普森团队远走他乡,减少了方然的竞争对手。
入职“国际商用机器”的几年来,一直在研究、渗透从研发中心到公司总部的内网节点,长期的努力和钻研收获颇丰,就说眼前,只要形势需要、时机也合适,方然完全可以暂时掌控夏洛特研发中心的内部网络,继而,掌控从医疗机器人、午餐肉罐头到智能化战斗机械的一切资源。
即便受制于安全模块,和现实世界的暴力反制,掌控只暂时有效。
但倘若推而广之,哪怕只是暂时窃据一大片网络与节点的控制权,按之前的计划,就可以从“全产机”的任务调整入手,尽可能快的拥有暴力机器。
怎样才能占据有利位置,时机到来时,能尽快做到这一点呢:
方然的抉择,是从基础研发开始。
西历1483年初,料峭寒风带走了又一个冬天,在万物生发的季节里,方然,三十岁的年轻人顾不上体会年届而立的感慨,就接受了新的职务调整。
在赫伯特西蒙的推荐下,工作地点仍在夏洛特研发中心,方然得以加入由联邦政府组建、负责制定信息技术行业标准与流程规范的“联邦信息技术基础研究院”,成为其中一名资历普通的辅助员工。
这份兼职,撇开莫须有的薪水不谈,对方然是很有利。
过去在研发中心,从ai到fscim的不同技术领域,所负责的项目,自己都是作为一枚螺丝钉而存在,不论编写代码、测试人工智能模块,还是在基础研发组供职,涉及fscim的工作都是应用,并不涉及编码等关键内容。
想一想也知道,fscim,在传统产业领域都很难用,更不用说计算机、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的解析。
身为基础研发组的佼佼者,被赫伯特西蒙看重,方然对这一变动十分满意。
多年来的勤学不辍,现在,终于开始有了用武之地,即便还没资格开发真正的“标准信息测度码”,至少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二七一章 条目
“federalfoundationresearchinstitu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顾名思义,是一个带有官方背景的科学技术组织。
组建于西历1449年的ffri-it,是联邦政府制定、管理与维系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机构,架构庞大且复杂,提前做功课去调查时,方然就有点头疼。
不过,若只聚焦其中与fscim有关的部门,条理就清晰得多。
名称与fscii相似,实质却完全不同,fscim体系之庞大、复杂,早年间初学时就深有体会,现如今,方然也根本不打算涉足“标准信息测度码”的制定工作。
这种事,他既没资历、也没经验,根本上讲,对从竞争中胜出还几乎毫无帮助。
正如追寻永不下车的目标一样,在生命科学领域,必定还有很多进展等待发掘,自己却没那么多时间和资源,与其事必躬亲,在研究所和研究院里殚精竭虑,最终却被暴力掌控者劫夺了成果,还不如坐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机会。
正因如此,对ffri-it中的“辅助工作”职责,他才格外看重。
ffri-it的信息测度编码部门,日常工作究竟是做什么呢,一言蔽之,就是从基础、到应用的各层面,为联邦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系统、生产体系乃至社会机构,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争取用十至二十年的时间,将所有体系平稳迁移到fscim上。
这一过程,目前还在加速进行中,“标准信息测度编码”方案的优越性得以体现,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事实上的信息定义规范。
但时至今日,“用fscim一统客观世界”的宏伟目标,却还远没有完成。
一切都将fscim化,这种理念,考虑到当今时代汹涌的it浪潮,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被信息技术所渗透,所改变,理念无疑是光明、正确而有前途的,但另一方面,从计算机的视角,定义人类世界自古至今积累的一切概念、形象、实在事物与抽象概念,却又是极其庞大而耗费惊人的工作。
世界的开端,从原始社会的雏形延续至今,观察、分析、改造世界的主体,一直是人。
而计算机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基于逻辑分析的另一种视角,要完全转换到新体系,人类文明范畴的每一个概念,都需要加以解析、重构。
譬如“盖亚”,人类的认识规律,是先意识到置身其间的环境,继而探索未知地带,直到成千上万年后,才艰难摆脱了教义的束缚,意识到自己和所有人都一样,都生活在某种球形的天体之上。
结合天文学的积累,经过漫长岁月,人类才逐渐形成了“盖亚”的概念。
但计算机怎样解析这一概念呢,重要的,并非认识的过程,认知积累的过程另有条目去定义,fscim的“盖亚”条目只专注于客观现实。
从若干上一级定义出发,盖亚,在fscim体系中就是“天体”——“次生聚合”——“盖亚”链条的末端条目,附有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并交叉链接到“天体内构”、“碳基生命”、“混沌”等诸多平行条目。
通过这些条目,原则上,在现有科学技术范畴内,可以界定、描述并分析盖亚的一切大小现状与地质活动。
定义看起来很高端,但很显然,如果没有大量平行条目、上一级条目的支撑,单独拿出“盖亚”的fscim定义条目,作用就很有限,充其量只能作为“盖亚百科全书”或者地图集来使用,而无法进行动态分析,也无法对任何下一级条目提供支撑。
数据库里的数据,再怎样庞大,也是“死”的,只能反映(单一时间线的)历史与凝固的现状,而无法预测未来。
一旦“盖亚”的条目完备,原则上,人类离某些此前不可能的成就,就会更近一步。
譬如预测地震,迄今为止,学术界的公认观点,是“不可能将地震预测的精确度,提高到极其粗糙的极限之上”,这一表述固然是严谨、客观的,但也的确反映出,人类文明对赖以栖居的唯一家园:盖亚,认识尚浅,还无法预测行星级别的地质活动。
要精确预测地震,研究的进展,当然是一个必要的条件,“盖亚”的fscim定义则可以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在fscim体系内,“只有人能解决的问题,计算机才有可能解决”这句话,仍然成立。
区别则在于,一旦人类在某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并顺利的将成果fscim化,则可以立即将其接入符合fscim标准的庞大而精妙体系,不仅能迅速借助信息技术的东风,将研究成果实用化,还可以畅通无阻的实现学科交叉,几乎无需人的参与,就能“自然而然”的得出大量横向拓展成果。
遥望或许并不十分久远的未来,那时的科学研究,将一心专注于真正的创新、创造。
现有科学技术体系里的大部分工作,那些并无任何实质创新,仅仅是将人类已有知识排列组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所谓“科研”,被fscim加持的计算机所取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