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特别白
只不过这边鞑子养的羊群不少都是光秃秃的,被薅了个干干净净。
几番打听后,那掌柜才晓得朔方都护府会跟这些朔方部的牧民定期收购羊毛,而且朔方部的牧民也只认那位高大都护,换成其他商队来收羊毛,那是绝对不卖的。
朔方部的牧民和其他地方的鞑子不一样,衣着干净,身上没有臭烘烘的味道,大都会说汉话,哪怕不甚标准,可是简单的交流绝对没什么问题,最关键的是这些牧民里有人识字,虽说那些字都缺了笔划,而且学的最好的也就是千把字,剩下的大部分只是识得五六百个字。
可光是这样,足以让那些来到草原上的大明商人们感到敬畏了,在关墙里那位高大都护被读书人说成是粗鄙不堪、有辱斯文的武夫。但他们所见所闻,分明就是这位高大都护正在教化河套的鞑子。
在那些商人们的眼中,鞑子的牧民大多时候都是懒散和蛮不讲理的,可是朔方部的牧民们精气神截然不同,那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商人们在关墙内都见不到国朝哪个地方的平民百姓能有这种气质。
“这些神鸭是大都护派来庇佑我们的。”
将一大捆割下来的新鲜牧草装上车,老布吉朝那问话的掌柜说道,说起来今年开春以后,草原上便出现了小规模的蝗灾。
换了以往,蝗灾被牧民们视为天灾,自是没人会去理会的,那些蝗虫会在草场上繁衍生下虫卵,然后吃光一切后飞到下一处草场,最后一路壮大后铺天盖地的涌进关内,将农田化作荒芜。
可是朔方部不是那种传统的蒙古部落,不过是套了个部落之名,实际上组织上是高进按照后世的建设兵团照猫画虎捣鼓出来的,那些十户长们几乎是在发现草场上有蝗虫出现后就立刻向上禀报。
在河口堡时,高进就让各家农户养鸡养鸭,当朔方部这边上报有蝗虫出没后,河口堡便是一批批的鸭子被赶着北上,虽说沿途死了近半,但最后还是有三千多只鸭子到了朔方部,接着便以三五百成群的编组,由河口堡那些专门的牧鸭人领着去有蝗虫的草场治蝗。
在朔方部牧民的心中,高进的威望如日中天,他说这些鸭子能治理蝗虫,牧民们就相信这些神鸭真的能治蝗虫,而当这些鸭子一块草场接着一块草场将那些蝗虫都吃个干净,牧民们甚至开始拜起这些神鸭来。
当听到那些鸭群是那位高大都护专门派来草原治蝗的,商队上下都是听傻了,在他们心里蝗灾那是无可抵挡的天灾,关墙内要是遇到蝗灾,老百姓还要给给蝗神老爷烧香供奉!
“这些神鸭真的能吃蝗虫”
“我骗你们做什么,俺们这块草场,要不是大都护派了神鸭来,牧草都要被那些蝗虫给祸害了,牲口都要饿死了。”
老布吉有些不高兴地说道,他们朔方人说话都是一口唾沫一颗钉,从不说假话。
“老哥息怒,我只是从听说这神鸭能治蝗”
掌柜的赔着小心道,这朔方部的鞑子虽说比别处的鞑子要讲道理,但是他们是容不得外人对那位高大都护有半点质疑的,他来的路上就听说有个缺心眼的说了些混账话,结果差点丢了性命。
“大都护是明王大菩萨,派下的神鸭那是佛祖座下听过佛法,有灵性的。”
老布吉一本正经地说道,而那位掌柜和手下的伙计们已经听傻了,可是他们又找不到什么反驳的话,毕竟这神鸭能治蝗似乎确有其事。
最后掌柜的出于好奇心,带着伙计们跟上了前面那一大片乌泱泱的神鸭群,他们想亲眼看看那些神鸭是怎么治蝗的。
“阿爸,他们不做生意了”
“他们带来的那些货物,又不是啥好东西,只能卖到北边那些穷地方去。”
老布吉看着那不过十来人的商队,却是满脸的不屑道,他们朔方人可不是那些又穷又骚的鞑子,可瞧不上这些大明商人带来的货物。
“那倒是。”
小布吉傻傻地笑了起来,他们朔方人只认朔方商会的东西,那可是大都护的产业,大都护是绝不会坑他们的。
将割好的牧草全部压实后,老布吉和儿子赶着车回去了,眼下已经入夏,草原上雨水不定,牧草施肥后是见水一茬茬地长,他们要多割牧草为过冬做准备,那些大明商人都是些没见识的乡巴佬,不值当理会。
……
初见规模的朔方城中,朔方都护府已经拔地而起。
被高进留在朔方城总掌民政的侯三比起朔方部初创时黑瘦的模样要富态了不少,主要是如今朔方都护府里所需要的文吏不缺,年头上大批因为秦王谋逆案而被株连的犯官极其家眷都被流放河套。
在河口堡,那些犯官家庭的女眷都被留在了关墙内,其中那些长得漂亮性子又好的都被高进许给了自己那些还没成亲的伙伴们,而他那些婶娘们自是高兴得很,她们可不在乎什么犯官不犯官的,她们只知道自家儿媳妇都是官小姐,是大家闺秀,放在以前那是高攀不上的好人家。
至于高进那些伙伴们,也都是满意得很,毕竟河口堡虽说待嫁的好女子也不少,可到底都是从小干农活长大的,就算模样周正,可始终不如那些大家闺秀出身的官家小姐。
高进本意只是想完成他当日对那些婶娘们的承诺,要给伙伴们找个好婆娘。可是落在侯三眼里,便是自家这位老爷走了步绝妙妙着,这些官家小姐的父辈兄弟们来了朔方城后那真是尽心尽力地做事。
“侯长史,这个月的账目都整理好了。”
都护府的明堂里,本是秦王府左长史的耿英手捧着叠账簿,朝正有些发愣的侯三说道,如今这朔方都护里的文吏和朔方部署理各项民政杂事的都是秦王府一系的精干官吏,至于那些无能之辈已经在这几个月里被剔除了。
“耿兄,何必如此见外”
看着年岁比自己大了些的耿英,侯三回过神道,这位故秦王府的左长史是个良臣,但算不得什么好人,不过老爷有句话说得对,对于这些犯官,往事不究,论迹不论心,这耿英做事干练,如今朔方部欣欣向荣,虽说是老爷搭好了架子,可也是耿英他们这些犯官和属吏们出了大力的。
“侯长史,礼不可废,大都护不在,便以侯长史为尊。”
耿英沉声说道,他脸上看不出半点倨傲之情,而是十分诚恳地说道,事实上他们这些秦王府的旧臣属吏,谁都清楚秦王并无反心,更无反行,所谓的谋逆案不过是锦衣卫炮制出来的,可归根结底还是皇帝贪图秦王府多年累积的财富才做实了这桩谋逆大案,他们不过是遭了池鱼之殃。
耿英这群人自然是对皇帝和朝廷充满怨怼之心的,只是他们本以为自家再没有翻身的可能,流放充军,女眷发配教坊司,子子孙孙都要成为贱民,可是却没想到最后却等来了转机。
流放河套,最后是女眷却留在关内,他们的女儿孙女和高进这位如今炙手可热的朔方大都护的心腹手下们联姻,而他们到了朔方部后,也不需要从事苦役,而是成了朔方都护府的文吏。
当然最叫耿英这些人震撼的是,那位高大都护居然在塞外经营了偌大势力,朔方都护府岂止是行羁縻事,这根本就是可为王图霸业的根基,于是深恨朝廷的他们立时便成了高进的死忠,至于那些食古不化满脑子愚忠,还想着向朝廷告发的少数蠢货则是被他们当做投名状,直接坑杀埋了肥地,如今坟头牧草都不知割了几茬了。
“耿参事,大都护已派人送了消息,长夏前会引兵回朔方城亲自坐镇,但是神木县里尚需要批精干官吏去管事,免得那些衙门里的胥吏坏了大事,你这两日整理份名单给我,不日便派他们回去。”
“是,侯长史。”
耿英脸上露出喜意,他们中不少人这几个月勤奋做事,就是为了能回关内,大都护虽然用兵如神,打鞑子就跟揍儿子似的,可是这治理地方还终究是需要用到他们。
等耿英离开后,侯三忍不住摇了摇头,耿英这群人,只要肯实心做事,还是很有用的,只是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这几个月里,派去他们身边的伙计可不光只是服侍的。
第三百七十三章 治蝗策
高迎祥的额头上全是汗水,他站得笔直,队伍前方教头的喝骂声没有停下过,“你们这群废物,这么会就没力气了,俺跟着大都护和那些鞑子们厮杀的时候,咱们白马骑连冲鞑子三部精兵,马换了三匹,俺最后身上插了几十根箭,枪折了,刀断了,就是空手都掐死了两个骚鞑子。”
队伍里,那些被骂得抬不起头来的新兵们面红耳赤,可是他们又无力反驳,因为当面辱骂他们的教头是白马骑里的退伍老卒,断了三根手指,瘸了条腿,脸上是狰狞的十字刀疤,看上去宛如恶鬼。
百人的新兵队伍里除了高迎祥等寥寥几个平民出身的以外,剩下的都是自备马匹来投军的武家子弟,他们就是奔着白马骑来的,谁都知道大都护威震塞外,今后迟早是要封侯拜将的,白马骑是大都护近卫,也是朔方军里一等一的强兵,日后难道还少得了功劳么。
“大都护叫俺当你们的教头,可不是为了叫你们这些废物去白马骑送死的。”
“都给俺绕着校场跑十圈,跑不完的就滚去越骑营或是屯骑营,白马骑只要精锐,不要废物。”
毒辣的日头底下,高迎祥领着自己那一什的新兵跑了起来,他们身上穿着将近二十斤重的铁甲,被晒得滚烫,可这个时候没人敢叫苦叫累,他们好不容易熬过了新兵训练,不想在这最后半个月前功尽弃。
眼下朔方五营已经接近满编,其中浙兵占了近半,而且陆续还有辽东那边听闻消息后过来投军的浙兵子弟和将门子,只不过彼辈都是骑卒居多,人数虽然只有百余人,但是一个个也都是堪称骁锐的健儿。
对于这些不惜千里来投的北地骑士,高进虽然没有特殊对待,但是他们的军事素质摆在那里,基本上全都入了白马骑,原本大战过后只剩下五百多的白马骑一下子便过了千人编制,正好新老混编。
高进容许新兵们按着乡党宗族的出身抱团编组,可是白马骑是他身边亲自教导的近卫,而且那些将门子本就是他要争取的对象,自然不能混同于朔方五营那般的编制。
就在这伙新兵们跑圈的时候,高进到了校场,他身边只有两个随行的护卫,没人知道他这位大都护亲自过来,只有那白马骑退伍老卒的教头过来后行礼道,“见过大都护。”
“你啊,还是老样子,眼下可就差你这儿了。”
高进朝着那教头摇头笑道,白马骑里这些伤退的老卒他全都知晓性命,这个张老五是四海货栈的打手出身,脾性和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认准了的事情八匹马都拉不回来,就是张崇古都拿他没办法。
“大都护,咱们白马骑天下无双,俺不能叫那些废物厮混进去,日后上战场丢了大都护的脸面。”
张老五正色道,高进知道他确实是实心做事,只是对手底下这些新兵要求严格了,不能说他做错了。
“你说得对,平时多流汗,总好过战场丢了性命。”
看着那些负重跑圈的新兵,高进拍了拍张老五的肩膀,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最重气力悠长,白马骑是朔方军里唯一具装甲骑的重骑兵,不但要能够策马反复冲杀,还要能下马披甲步战,不然怎能为诸军之冠。
十圈过后,百人的队伍自然分出了高下,跑得最前面的那一什已经拉开最后的有大半圈,高进知道这等跑圈,是以什为单位的,不是说个人跑得快就行。
“他们的什长叫高迎祥,和大都护还是本家,平时话不多,但是能得人,练起来有股狠劲。”
张老五介绍起来,说起来他虽然刚才骂得厉害,可是对于手下这些新兵还是很看重的,他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像是什长伍长更是了解他们的性情。
高进记下了高迎祥的名字,他这时候倒是还没想到那位闯王身上,只是点头道,“咱们朔方军的规矩,向来唯才是举,到时候百夫长是谁,你自决定,不用管那些武家子弟的出身。”
“大都护放心,俺自晓得该怎么做”
高进离开了,今后他自有机会和这些新兵好生打交道,用不了多久白马骑和朔方五营就要随他前往塞外,新军既然编组完成,除了练兵以外,也要实战见血,否则成不了强兵。
神木县衙,如今实际上成了高进的临时幕府,眼下春耕已过,进入夏季。
草原上出现小股蝗灾,对高进来说就是预警,虽说他让河口堡运了近五千的旱鸭子往朔方部的草场上治蝗,可是河套那么大,保不齐有其他地方的蝗虫最后会飞过关墙来祸害。
高进前世在内蒙的时候,见识过用鸭群治蝗,所以在河口堡大兴农业的时候,几乎是用强制的手段让家家户户养鸡养鸭,后来还专门让那些养鸭养得好的农人总结经验,搞起了规模养殖旱鸭子。
不然的话他哪来那么多旱鸭子运往草原灭蝗,要知道光从河口堡到古北寨那段陆路,五千只旱鸭子就死了近千,等到了朔方部时就剩下三千。
眼下河口堡里还剩下数千只旱鸭子,倒也足以应付神木县可能出现的蝗灾,但是高进想做得更多,朔方部那边侯三已经派人送了鸭群灭蝗的详细情况,他需要手底下那些师爷们好好拿这来写个公文,然后以陈贤这个县令的名义向朝廷上书,献上治蝗策。
“大都护,这鸭群真能灭蝗”
陈师爷如今已是高进幕府下的师爷头头,他和一群同僚传阅着侯三那边文吏们总结的公文,脸上全是不可思议,他先前听说大都护让朔方商会在山陕各地的分号收购鸡鸭,还传出风声说什么蝗虫食之能壮阳,看起来大都护是早有准备啊
“今年必有蝗灾,神木县内已有上报的,只不过叫我派鸭军先行处理了,你们若不信,改日鸭军灭蝗,你们可前往一观。”
高进看着底下的师爷团,沉声说道,他之所以这般慎重,便是今年入夏后长旱,他在河口堡的时候,曾经组织擅长种地的老农们建了司农所,再加上调阅神木县往年的档案,知道今年雨水偏少,这蝗灾怕是规模不小。
这下子师爷们不吭声了,陈师爷更是面色凝重,陕西这些年来时有旱灾蝗灾,神木府谷二县算是遭灾少的地方,他和几个同僚们私下商议了番后,他才开口道,“大都护,这治蝗策写来倒不是难事,只是咱们神木县能治理蝗灾,那是大都护您清理田亩,兴修水利后,百姓见到蝗灾能够及时上报。”
陈师爷说出了重点,眼下神木县处于军管状态,衙门的统治才能深入乡里,才办得到鸭军灭蝗,可换了其他地方,他们那治蝗策写得再好,放在皇权不下乡的各地衙门手里也是无用。
“你们无需顾虑这么多,这治蝗策上报朝廷总比不上报好,这山陕甘宁四地,多一处地方晓得如何治蝗,到时候便能活人无数。”
神木府谷二县向来是陕西地面上算是雨水尚且够用的地方,今年都长旱少雨,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境况。
“哎,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陈师爷感叹一声,便召集同僚们打算写那治蝗策,除了鸭军治蝗外,朔方城那边的公文里还说了蝗虫可使人张网补之,晒干磨粉用来喂养牲口,又或是将其置入盆中数日后以沸水烫死后去头、肢、翅、内脏再同盐水入锅煮熟后下油锅煎炸,其味甚美。
一群师爷们看得头皮发麻,没想到那面目可憎的蝗虫居然还能拿来吃,都不由暗道朔方部那里的牧民果然还是鞑子,习性野蛮。
那群师爷们都是写公文的高手,很快便商量出头绪,然后陈师爷执笔,当着高进的面将那份治蝗策写了出来。
“去请陈县令。”
高进是武将,治蝗策这种东西要是出自他手,那些文官们那是连正眼都不会瞧一眼,甚至还会骂他越俎代庖,胡言乱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