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
作者:喻心
明末楚地普通农户之子林纯鸿,在惨遭家门之变后,意外得到另一个世界的某些观点和知识,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纵横捭阖,苦苦寻觅为万世开太平之策。
本书适度意淫,坚持厚重与合理的风格,喜欢种马和极度意淫者可以捏着鼻子往下看。
该书群号196o59o71,欢迎大家加入
乱明 崇祯年间的太监
邓希诏(?—1639)蓟镇总监。请记住我们的 网址】崇祯二年(1629),劾罢怀来兵备副使冯师孔。四年(1631),监军西协。五年(1632),与蓟镇总督曹文
衡相讦。十一年(1638)右佥都御史赵光巡抚密云,揭希诏奸谋。帝召还,令分守中官孙茂霖核实。孙茂霖力为排解,赵光被充军广东。十
二年(1639)八月,以连失七十余城,与文武官三十多人同被斩。
刘文忠崇祯四年(1631)九月,往大同监视军马。
刘允中崇祯四年(1631)九月,往山西监视军马。
王应朝崇祯四年(1631)九月,往关、宁监视军马。
唐文征崇祯四年(1631),提督京营戎政。
王坤宣府镇守太监。崇祯四年(1631)九月,监饷宣府,甫逾月,以册籍委顿,劾巡案御史胡良机,落职。又交结朝中大臣,劾修撰陈于
泰,涉及周延儒。五年(1632),揭巡抚宣府马士英到任一月,即檄取公帑数千金馈遗朝贵。清兵入宣府,巡抚沈与坤遣使议和,旋师。后
沈被逮,坤被劾。崇祯帝以“宣镇擅和,实坤奏”,谪劾者。顺治三年(1646),朱由榔监国肇庆,坤以清兵至,一再奉朱由榔走梧州。四
年(1647),赴全州。
张国元(?—1644)太监。崇祯四年(1631)九月监军东协。北京陷,殉难。系南明旌忠祠附祀内臣之一。
王之心(?—1644)太监。崇祯四年(1631)九月监军中协。后领东厂,缉事冤滥,得荫弟侄锦衣卫百户。家最富,但啬于捐输。北京陷
,降,被起义军追赃助饷拷死。南明时误列为附祀内臣。
李奇茂崇祯四年(1631),监茶马陕西。
马云程崇祯时监视宁前。大凌新城破,宁前兵备佥事陈新甲坐削籍。巡抚方一藻惜其才,请留之,未报。云程亦以为言,乃报可。
吴直崇祯四年(1631),监视登岛兵粮、海禁。
张彝宪司礼太监。崇祯四年(1631)九月,令钩校户、工二部出入,署名“户工总理”,其权视外总督,内团营提督。彝宪按行两部,踞
尚书上,命郎中以下谒见。管盔甲主事孙肇兴劾其勒边镇军器不,被遣戍。主事金铉、周镳以谏斥去。工部尚书周士朴以不赴彝宪期,罢去
。迫使工部尚书曹屡疏乞归。六年(1633)六月,请催逋赋17oo万。七年(1634),又有朝觐官赍册之奏。九年(1636),守备南京。
李明臣崇祯四年(1631)大凌战时,参与兵迎祖大寿入锦州。
高起潜太监。在宦官中以知兵见称。崇祯四年(1631)大凌战时,参与兵迎祖大寿入锦州。五年(1632)七月,监军征孔有德,胜。(请记住我们的网址读 看看)六
年(1633)六月,监宁、锦诸军。八年(1635)撤诸镇内臣时,起潜监视如故。九年(1636)七月,复遣太监分守紫荆、倒马诸关,防马水河
,兵部尚书张凤翼出督援军,宣大总督梁亦栋引兵南,特命起潜为总监。然起潜实未尝一战,惟割死人冒功。十年(1637),起潜行部视师
,令监司以下悉用军礼。十一年(1638)冬,清兵南下,起潜拥重兵屯临清不救。清兵薄京城,召卢象升入卫,起潜与杨嗣昌主和,事事阻挠
。卢象升战死,起潜闻败,仓皇遁。孙传庭代卢象升总督诸镇援军,与之忤,降旨切责,不得朝京师。十七年(1644),谕起潜总监关,宁、
蓟镇,中、西二协,起潜赴宁前中道弃关走。南明时,福王召为京营提督。后降清。
曹化淳司礼太监。曾属王安名下。领东厂,以缉奸功荫弟侄锦衣百户。崇祯五年(1632)七月,提督京营戎政,奏改四卫营为勇卫营,以
周遇吉等为帅,遂成劲旅,出击,辄有功。欲用私人为把总,屡遭李继贞拒绝,乃谗之帝,贬三秩。十年(1637),温体仁借机拟旨逮钱谦益
下诏狱,钱等求解于化淳,温密奏请并罪之。化淳惧,自请案治,尽得温等密谋,温去职。有谓化淳曾开城门接李自成部,化淳在清朝上疏力
辩。
吕直太监。崇祯五年(1632),随高起潜督军征孔有德。
徐得时崇祯时监视登、莱,五年(1632),城陷被俘,旋为李九成所杀。
翟升崇祯时监视登、莱,五年(1632),城陷被俘,旋为李九成所杀。
孙茂霖(?—1639)太监。崇祯六年(1633)五月,监曹文诏军。七年(1634)三月,陕西副使贺自镜奏其纵兵劫掠,玩寇殃民。十二年
(1639)八月,分监蓟镇时,以连失七十余城,与邓希诏等同日被杀。
杨进朝太监。崇祯六年(1633),李自成被困河南,伪降,进朝监军,乃为入奏。适黄河冰冻,李自成得乘机渡河。
杨应朝太监。崇祯六年(1633)监总兵官王朴、仉宠军。
卢九德太监。崇祯六年(1633),与杨应朝监王朴,仉宠军。九年(1636)正月,率京营兵镇压豫、楚起义军,惟贿是徇,紧急关头辄募
群僧诵佛号祈免死。十年(1637),监勇卫营至安庆。十二年(1639),监军南征。十三年(164o),领黄得功战于板石畈,“革里眼”等五
营降。十四年(1641),进讨据城反之保定总兵官刘。十五年(1642),败于夹山。
阎思印太监。崇祯六年(1633),与陈大金等分入曹文诏等营监军。十七年(1644)二月,监视大名、广平。
陈大金崇祯六年(1633),与阎思印等分入曹文诏等营监军。七年(1634),与左良玉援郧阳,副使徐景麟见其多携妇女,疑为贼,炮击
之。大金怒诉于朝,逮徐景麟。
谢文举崇祯六年(1633),与陈大金等分入曹文诏等营监军。
卢维宁太监。崇祯七年(1634),往朝鲜册封世子。同年,徐光启请制日晷、星晷、望远镜三器,帝命维宁与魏国征至局试验用法。九年
(1636)七月,清兵入昌平,维宁监督通、津、临、德军务,与王业浩、梁廷栋相掎角。三人皆不敢战,宝坻等遂相继失守。
魏国征太监。崇祯七年(1634),与卢维宁同往试日晷等用法。
杨泽(?—1635)太监。守凤阳陵贪虐,军民起迎起义军。崇祯八年(1635),凤阳陷,诏逮,泽先自杀。
孙惟武太监。崇祯九年(1636)七月,受命与刘元斌防马水河。
刘元斌(?—1642)太监。崇祯九年(1636),与孙惟武防马水河。十年(1637)监勇卫营至安庆。十二年(1639)五月,与卢九德监孙
应元军征河南,致世王许可变,安世王胡可受降。十月,与孙应元驻荆门护献陵,屡捷。十五年(1643)十月,因纵军淫掠,被处死。
李国辅太监。崇祯九年(1636)七月,与许进忠分守紫荆、倒马二关。
许进忠太监。崇祯九年(1636)七月,与李国辅分守紫荆、倒马二关。
杜勋太监。崇祯九年(1636),刑科都给事中傅朝佑疏论温体仁罪,被除名按治。勋令上疏请罪,而己从中主之,可复故官,朝佑不应。
十七年(1644),镇守宣府,至即蟒袍鸣驺,郊迎农民起义军于三十里外。随李自成部至京,缒入宫,劝降。出,与守城宦官曰:“吾曹富贵
固在也。”
张云汉司礼监太监。崇祯九年(1636),命高起潜总监军,云汉为副。
韩赞周司礼监太监。崇祯九年(1636),高起潜总监军时,赞周与张云汉为副。后守备南京,与阮大铖关系密切。阮因赞周得以遍结南奔
内臣,受福王重用。
李继致太监。崇祯十一年(1638)任太和山监军时,罗汝才向之请降。
本清崇祯十二年(1639),御史高钦舜等十五人将斩,清衔命驰免,因释十一人。
王德化太监。崇祯时掌东厂以惨刻,兵部尚书陈新甲与德化关系密切,故下属贪赃而不获罪。叙缉奸功,荫弟侄锦衣百户。十四年(1641
),左侍郎备列诸监局职掌而不及东厂,德化以辞职疏争。又与东厂理刑吴道正等侦察阁臣薛国观阴事,致其死。十七年(1644)二月,受命
尽督内外军,李自成部至京师,降。
王裕民(?—1642)崇祯十五年(1642),坐刘元斌党,不揭,处死。十六年(1643),御史蒋拱宸劾吴昌时,谓裕民曾与之勾结。
方正化(?—1644)山东人。司礼太监。崇祯十五年(1642)冬,总监保定军务,有全城功,后撤还。十七年(1644)二月复出镇,城陷
,击杀数十人,自认为总监,被杀死。南明建旌忠祠时附祀。
王承恩(?—1644)司礼秉笔太监。曾属曹化淳名下。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督察城守。十六年(1643),监督京营。十七年
(1644)三月,提督京营,又受命整顿内官备亲征。崇祯帝自缢时,承恩自缢于其下。南明建旌忠祠,承恩乃唯一正祀内臣。清朝赐地六十亩
,为建祠立碑,葬崇祯陵侧。
杜之秩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监居庸关,与总兵唐通开关迎降农民军。
王梦弼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监视顺德、彰德。
牛文炳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监视卫辉、怀庆。
杨茂林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监视大同。
李宗化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监视蓟镇中协。
张泽*民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监视蓟镇西协。
孙良弼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守河间。
于朝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守沧州。
杨开泰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守霸州。
赵本致奉御。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管朝阳门。
秦维翰奉御。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督察标下掌司。
崔明亮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监视通州兵马、钱粮、城守。
李凤翔(?—1644)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部进北京时死。附祀南明旌忠祠。
高时明司礼掌印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部进北京时死。附祀南明旌忠祠。
褚宪章、张国元均为提督监局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部进北京时死。南明建旌忠祠附祀。
郑之惠、李承芳、王化民、齐本正均为司礼监太监。崇祯时曾掌管东厂。
崔崇祯时视盐内官,与浙江盐运使张继孟忤,张左迁保宁知府。
冯忠崇祯时犯法,为巡城御史夏之令劾治。
杨显名崇祯时监督淮阳,核奏淮扬盐课,力为大贪污犯御史史开脱。
田成福王邸宦官。福王监国时欲令马士英避位。成纳马士英贿,泣谏。福王遂慰留马士英。
庞天寿司礼监掌印太监。顺治四年(1647),朱由榔奔柳州,道出古泥,天寿帅舟师来迎。又参与永历时之党争,督勇卫营,结孙可望。
可望以朝事尽委文安侯马吉翔及天寿。后天寿又结李定国,复得用事,从永明王入缅甸,先死。
乱明 本书关于明末经济问题的思考
判断一个政权是否能持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便是财政状况,崇祯年间,政府的财政已经崩溃,政权自然无法持续。读看 看 更新我们度第一)
财政为何会崩溃,原因有很多,甚至可以追溯到太祖爷,本书无法一一详细描述,只重点考虑了土地政策和金融政策。
在本书中,林纯鸿会重点解决土地问题和金融问题。
关于土地问题,喻心摘抄了一段话:“……大明朝的耕地面积大约有8亿亩(8oo万公顷)左右,总面积是相当广大的(我国2o1o年的耕地面积是18亿亩,即中央屡屡提到的耕地保护红线)。按照明朝建国初期制定的每亩二斗的税率,每年可以收取3oo亿斤(约1.6亿石)的田租。按照每石五钱银子计算,国家的田赋收入,应该有差不多八千万两白银。然而,实际上,大明朝中央的财政收入(即户部的太仓库),每年不过是三四百万两左右。加上皇帝的私房钱(内帑)二三百万两,一年也不过是七百万两左右,根本不到八千万两的一成。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很简单,因为9o%以上的田地,是不用纳粮的……”
在本书中,林纯鸿面对的最大的地主便是荆州的惠王,与惠王的多次争斗,无非就是想解决土地问题。最终,林纯鸿选择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措施,并借鉴了我国上世纪*十年代农民纳粮的政策:即农民向政府低价出售一定量的粮食。
在后面,可能针对不同的对象、地区,土地政策可能有所变化。喻心最倾向于台湾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现在还在考虑是否适合当时的大明。
关于金融政策,这里有摘抄的一段话:“……明朝的货币是白银,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不是白银的主要生产国,白银大量依靠进口。魏斐德在著作中写道,在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公斤。长期从事“明清之际白银流入中国”问题研究的美国学者艾维斯认为,156o到16oo年日本白银的年输出平均在3375o-4875o公斤之间,大多数最后还是到了中国。{请记住我们的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南美洲白银则达到575oo-8625o公斤。而且马尼拉不是南美洲白银进入中国的唯一门户,还有一部分从澳门、台湾、东南亚进入中国。艾维斯估计,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平均每年143吨,仅1597年就有345吨。一个不富藏银的国家,竟然选择银作为自己的货币,是一件把金融命脉委于他人的荒唐之事。
白银的骤然减少对明朝的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明末叶梦珠所著的《阅世篇·食货一》中记载,崇祯壬申五年(163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银一钱,民间已嫌其贵”,十一、十二年“斗米三百文,计银一钱七、八分,识者忧之”,十五年春“时钱值日落,每千值银不过四钱几分。白米每石文银五两,计钱一十二千有奇”。顺治三年(1646年)“斗米几至千文”,四年“白米每石文银三两,”六年“大熟,糯米每石价止一、二两,珠米每石九钱,白米每石价一两耳”。也就是说,如以铜钱计,崇祯时1o年间米价上涨了1o倍,银价上涨了5倍。鉴于粮价是中国物价的基本指数,即便加上战争及灾荒因素,也较同时欧洲物价上涨的三到四倍更为严重,尤其是白银和铜钱比值的变化。白银和铜钱比值在短短几年内出现如此大的波动,不可能与当时进口白银骤然下降无关。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中写道: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可能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区,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当地城镇居民带来了极大灾难。1635年至164o年白银进口量骤减期间,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北部的湖州等丝绸产地迅衰落。与此同时,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经过这场浩劫,晚明的人口总数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的严重下降恰恰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同时生,仅这一点便足以使历史学家们相信,中国也被卷入了17世纪那场困扰着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机。
三吴一向为出口贸易区的中心地带,亦为国赋之重点,此刻已因外贸受阻及灾荒频仍而无暇自顾,因白银流入而获得的利益亦大打折扣。宋明以来,国家财赋“取诸东南,用之西北”的传统做法也受到挑战,盖“东墙”既已穷绌,何以补缀“西墙”?所以,崇祯困坐深宫,成天为饷银愁。虽然白银进口的骤然减少,使明朝的经济重地遭受重大打击,而且使明朝的财政进一步恶化。但白银进口的骤减只是明朝经济崩溃的导火索而已,并不能使明朝这一偌大的帝国崩溃。毕竟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是在帝国的西北而不是东南爆。那么,西北的农民起义爆与白银有何关系呢?
农民起义爆的原因很多,如天灾、官逼民反、生态环境等,但人们往往忽视了白银对西北的严重伤害。明朝时,白银的主体从南方流入京师,从京师流入东北边防,又从东北回流南方。作为传统的粟麦作物区,西北缺乏原棉和生丝,而中国正是用丝绸和瓷器去换国外的白银。这样,处于市场边缘的西北、山东半岛等地成了白银所灌溉不到的蛮荒地带。“一条鞭”法实施后,把国家税收折合为白银来征收,这使农民陷入了任人宰割的被动局面,即使车收之年也难免凶厄,“为纳粮不得不以谷易银”。“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今来关中,自鄂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顾炎武亭林文集》)丰年都得鬻妻卖子,稍遇灾荒便难以活命,如此,明末农民起义爆在西北就绝非偶然了。
白银还导致了明末空前的粮食危机,对白银的追求和外向型的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明代的经济和生产活动向着专业化、商业化,跨国、跨区域的方向展,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如松江地区,随着国内外对棉布需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改行从事全日制的纺织和棉布贸易。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却对国家的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有着“苏杭熟,天下足”美称的江南粮食生产成了问题。17世纪4o年代,即使是丰年,南直隶,浙江地区的人们也要靠出售生丝、原棉、棉纱和棉布来购买粮食,“一条鞭”法实施之后,还要用银两来缴纳赋税和地租,偿还贷款。而在交通运输手段比较落后的时代,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和市场化很容易造成粮食危机。这样一来,由天灾造成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因粮食的市场化被大大放大了,那些市场化最彻底的富裕地区根本无法抵御粮食危机,因为这些地区不生产粮食,粮食要跨区域去买。因此,富裕的江南地区遭受打击最为严重,164o年左右,苏州地区每斤大米的价格升到了1oo个铜钱,大批人饿死,许多豪宅低价出售而无人问津……
但是喻心经常阅读明朝的一些话本和小说,对金融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关于流通货币:
最紧要的问题当然是白银短缺,这不仅伤农,也导致货物流通出现了种种问题;
其次终端零售市场使用白银并不方便,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再则,由于大明很少铸造铜币,导致终端市场实物交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经济的展。
在本书中,会采用三种措施,针对白银短缺,会采用票据来解决,票据实际上相当于管理更为严格的一种纸币。
另外,为了方便交易,林纯鸿还会铸造大量的金币和银币,这不仅能获取大量的利润,也能带动市场的繁荣。清朝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在中国用银币大量交换白银便是明证。
最后,林纯鸿会铸造铜币,材质当然选择大明的独门秘笈:黄铜,这主要为了解决小民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零钱不够的困难。
当然,金融问题不仅仅是货币问题,银行和钱庄的正常运转也相当重要,本书都会一一考虑,敬请大伙留意。
谢谢大家的支持,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喻心会虚心听取意见,毕竟小说写好了,大家读得爽,喻心也可以获利,这是双赢,呵呵!
乱明 满清之于中华:阉割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与蒙元简单粗野的*裸的”四种人”制度相比,满清推行的是”全方位的民族主义”,即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民族主义”,这种满清民族主义成为中国近代动荡和
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历史后果至今危害着中华民族(包括今天的满族)。{百度搜索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不说了,因为没有什么好说的。对汉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破坏
却是长远的。从文化角度看,满族在努儿哈赤时才创立了满文,但在入关后,清政府却
最重视利用文化精神武器统治汉民族,达到几千年来少数民族的顶峰。也达到对汉民族
精神文化破坏的顶峰,这先表现在对汉民族自尊和民族传统的全面绞杀的剃令。
”即留头不留,留不留头”,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侵、入主中原,如虽有”乱以氐、
羌、突厥、契丹、蒙古之风”(《孔子改制考》)但多被拥有悠久文化积淀的汉民族同
化。蒙元也曾试图改变汉民族的服装,结果成为元末汉族大暴动的重要诱因之一。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