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硕鼠就是我
“秦因此而兴!”徐世柳坚定的说道:“学生虽万死而不辞!”
“你是个好孩子啊。”
文相公长舒一口气:
“那老夫也再扶你们一程,奋起一次!”
……
“文相公为何突然做出这种决定”翁书平问。
在离开文府的路上,他与章明义的轿子紧贴在一起,两人隔着轿帘小声讨论着今天发生的事。
“无外乎去金陵的这几天,徐世柳跟他说了些什么。”
章明义回答:
“徐世柳毕竟是江北来的,虽然也是文士,但遇到问题,喜欢快刀斩乱麻倒也不奇怪。”
“我还以为他是自己人呢!”翁书平恶狠狠说道。
“他就是自己人。”章明义回答:“光复中原本就是我辈梦想,他只是做的急了点!”
“哼!”
翁书平冷哼一声。
&
第197章 包龙图
这一夜,有人死亡,有人受伤,有人寝食难安,也有人下定决心。
唯独始作俑者徐世杨对此似乎完全无所谓一样,痛痛快快一觉睡到天亮。
嗯,爽!
杀鞑子真是一件能让人心情舒畅的好事,杀越多就越爽,一直杀一直爽!
“司令!”
吃早饭的时候,鲁智深、徐二、谢宝、甘雄等人一起来见徐世杨,听他安排接下来的工作。
“昨天杀鞑子杀的爽,估计文家是不会让我们继续住下去了。”
徐世杨咬了一口焦黄酥脆的油桧,满意的说道:
“人家是投资人,咱们也不好得罪,所以吃完早饭之后各自回去收拾,下午去码头,登船离开。”
“是!”
三人一起回答。
“陷阵兵蒲鲁浑留在这里,给我家五弟做个保镖。”
徐世杨继续吩咐道:
“其他人都回江北去,接下来要打仗了。”
“司令,从铁匠那里订购的枪管还没做好。”徐二提醒道。
“嗯,我知道,但没办法,现在有多少我们就拿走多少,其余的订单只能让世柳帮忙盯着,生产完一批,就让文家或李家帮我们运到日照去。”
“是!”
“还有人口,不要管收容所的人同不同意,吃了我的粮,就算我的人!”
徐世杨恶狠狠的对甘雄说道:
“从下月开始,每个月要给我送一千人去日照!我没有时间收他们的心了,回家之后再说吧。”
“只是有一点,告诉你家承运的人,迁徙途中的人口损失超过千分之一,我要他好看!”
“是……”甘雄赶紧低下头答应。
昨日的战斗他全程参与,因此受到的震撼远比别人大。
毕竟徐家的人大都杀过鞑子,金枪班的人则因为视角的问题无法目睹全程。
对甘雄来说,一共十八个人,其中还有一个十六岁的女人,轻轻松松杀光五十多个鞑子,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更夸张的是,徐家这方面一共只有一个人阵亡,一人受伤颇重,需要暂且留在江南休养,另有一人受了轻伤。
阵亡和重伤的两人,都还是明显不怎么受重视的陷阵兵!
若是徐家人都有这种战斗力,只要人数上5000,所谓满万不可敌的女真人都不够徐世杨杀的!
作为一个老海盗,甘雄至少知道一点:
在这样一个枭雄面前,他说什么,哪怕不同意,也应该仔细听着。
千万千万不要出了岔子,否则谁都说不准自己会不会不明不白死在下一个都亭驿里!
“小的会跟大当家说清楚。”
甘雄低着头不敢看徐世杨:
“想来大当家一定会满足您的需求。”
“嗯,行了,就这样,我去找文相公道个别,咱们该回家啦!”
……
尽管今天就是拜师宴,但文家并未挽留徐世杨。
大家心照不宣,现在徐世杨痛快离开,确实对所有人都好。
当然,文相公承诺的支持是不会打折扣的,徐世杨离开的时候,文家给了他二十辆骡车,上面放的不是金银绸缎,而是徐世杨更加需要的苏钢、闽铁、硝石等战略物资。
所有这些物资加起来少说5万斤,对江北来说也算得上一笔不错的支援。
当然,还有文家各粮店凑出来的一万石糙米。
章明义家也是豪富,只是他不好逾越,只给了徐世杨五千石。
这些粮食都已经装船,有了这些,加上花费李家给的贷款份额购买的部分,就算徐家今后三年颗粒无收,也能撑过去。
徐世杨已经拥有了扩大脱产新军的资本!
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剩下的就看今后怎么滚雪球了!
文相公自持身份,不能出来相送,其他在临安的主战派官员,不管是跟徐世杨关系不错的章明义还是关系不怎么样的翁书平,以及必
第198章 回程
不管别人怎么看包黑子,徐世杨对他的观感都是完全来自上一世的传统故事和电视剧。
他是否愿意跟主战派站在同一战壕里,对徐世杨来说并不重要——实际上这趟江南之行,徐世杨连带对主战派都相当失望。
那些人中充斥着各种拿北伐当名牌的投机主义者,真正为北定中原而出力的人非常少。
当然,这也并不值得奇怪——利益使然而已。
对大周高层来说,能用每年60万银绢买来和平,当然比每年花几千万贯还要承担战争风险的北伐强得多。
即使对底层人,徐世杨去杀几个鞑子确实能成为民间口口相传的英雄人物,有人主动把他的事迹编成各种形式的故事和戏剧都不奇怪。
但若是征募他们家的男丁去九死一生的战场,征收他们的收获做军粮,只为了江北那片其实跟小民生活并无关系的土地,时间稍微久一点,肯定也不会得到民间的支持。
简单来说,江南成平日久,北伐已经成为朝堂上没有需求,民间没有基础的事情罢了。
不能解决这种利益问题,永远不要指望江南的朝廷北伐。
所以,从江南拿点支持可以,真正恢复中原,只能靠自己。
一行人来到码头上,登瀛洲已经全员到齐,只要把二十辆骡车上的最后货物装船,就可以出发了。
在码头上,徐世杨得到了这次江南之行的最后一个收获——一张带着甜甜香薰味道的丝绸手帕。
给他送来这玩意的是一个还未长成的小丫头,听她的意思,是小樊楼横波姑娘的侍女。
随手帕送上的,还有一封信。
徐世杨打开看了一下,不出所料,这还真是一封情书……。
情书的开头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小诗,然后就是非常直白的表明写信的人自愿长伴收信人的左右。
甚至,横波暗戳戳表明,自己已经攒够了赎身钱,这方面都不需要徐世杨操心。
“真是……,最难消受美人恩啊。”
看完信,徐世杨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不认为自己有这种一晚上就让顶级花魁爱上自己,不惜托付身心钱财的魅力。
横波之所以会送过这封信来,恐怕是跟士人才子混的久了,对一个完全不同风格的男人很好奇,以及对昨夜救命之恩的感激吧
说起来,那横波最多16岁,真正情窦初开,特别爱幻想,特别叛逆的年纪。
“公子,奴婢如何回复我家小姐”侍女焦急的看向徐世杨,小巧的下巴还不断往旁边撇去。
徐世杨又不傻,他当然知道丫头指向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巷道里还停着一辆马车,不出意外的话,写信人就在马车上看着这边的反应呢。
徐世杨轻笑一下,把手帕收进怀里,又叫来赵琳,从她的跨兜里拿出自制的笔记本,从后面撕下空白的一页,用鹅毛硬笔写下回信。
最后,他把回信叠成纸鹤,递给小樊楼的侍女:
“劳烦把这信交给横波姑娘。”
“是。”
侍女乖乖的回了一句。
实际上,她现在非常好奇,眼前这人是否答应了小姐的求爱。
从收起作为信物的手帕来看,似乎是答应了。
可为什么不去跟小姐好好谈谈呢这个时候,完全可以等几个时辰,先给小姐赎身啊。
小姐不是说赎身钱她自己出了吗
可惜,她只是侍女,徐世杨不告诉她答案,好奇心就只能放在心底。
……
登瀛洲号缓缓离开码头,按照行程,徐世杨将在双屿港停留一天,在这里查看一下之前合同的执行情况,然后直航日照港回家。
离开的时候,徐世杨站在船艉,看到那辆见首不见尾的马车直接驶到码头
第200章 盛宴
主和派的理由非常简单,但在建兴皇帝看来十分充分。
按他们的说法,包龙图认为女真人无力南下,只是一个猜测。
而是猜测就有猜错的可能!
若是不再理会女真人,把之前几次和谈所取得的成果全部废弃,一旦女真人发怒南下,而包拯又是错误的,这就是把皇帝和大周社稷至于致命的危险中!
至于主战派北伐的提议……,这更是不值一驳。
主和派紧紧抓住了建兴皇帝对自身安全重于其他任何一切的心里,最终在这场争论中取得胜利。
朝堂商议的结果就是,主战派官员不顾皇帝的挽留,全体挂印。
这可能是大周……,不,这个位面的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某政治派别集体总辞职。
顺便饶上一个深受民间爱戴的包拯。
建兴皇帝还未接受主战派总辞职的时候,民间已经被朝堂上的争吵彻底炒炸了锅。
在主战派官员悄悄推波助澜之下,各种事实和传言交相辉映,让大周控制区内的平民陷入彻底混乱。
首先是一个事实:作为和亲的一部分,女真人要求大周出三千工匠陪嫁。
此消息一出,大周的工匠——以临安府及其周边为主,开始大规模逃亡。
这真是一个奇景,在并未遭受真正战争威胁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平民居然因为恐惧敌对国家而产生大批技术难民!
一开始只是区区几户铁匠未雨绸缪,后来消息确凿后,情况开始变得严重起来。
部分胥吏立刻发觉这是个捞钱的好机会,他们以为朝廷和亲征募工匠为由,肆意扣押平民(不管是不是工匠,反正大家多少都有点小手艺,女真人又没确定是什么工匠),只有缴纳高额钱财之后,他们才被允许回家。
若是缴纳数额更大一点,胥吏们甚至承诺和亲不会涉及此类人员(实际会不会波及他们,胥吏才不管呢)。
工匠的事尚未尘埃落定,一个谣言随即兴起:为了平息女真人的怒火,皇帝打算在民间选一万年轻美貌的未婚女子,交于鞑子!
如果说工匠北上只是失去了人身自由,多少还有一条活路,美貌女子落在鞑子手里会是什么情况,老百姓连想都不敢想!
虽说这确实是个谣言,但有前面工匠的事情打底,消息不够灵通的老百姓不信也得信——何况皇帝正为包龙图和主战派官员总辞,致使朝堂主和派彻底一家独大的事头疼,根本没下令澄清谣言。
于是,灾难开始了。
家里有年轻未婚女儿的人家开始加入逃亡或贿赂胥吏的队伍,有些人意识到贿赂也不保险,于是贿赂后依旧逃走了。
整个临安府人心浮动,周边所有地区也没好到哪里去,很多平民甚至直接逃进山里,成为逃民!
大周的胥吏如同过节一般,吃的脑满肠肥,主持朝堂的主和派自然也可以在其中分肥一大笔(他们自己不会出手,但他们的家人亲戚会,而且最后还是要流入他们的腰包)。
这是一次官员与胥吏结合的狂欢,每一个能从中捞到好处的人都情不自禁伸手,再伸手,并制造更大的谣言,成为其中的推动者。
于是,更大的谣言真的来了。
有人宣称朝廷将向鞑子支付一千万贯岁币和“嫁妆”!
胥吏们立刻推动谣言,说朝廷没有那么多现钱(是不是真没有老百姓也不知道),因此要求从今往后,夏粮秋税一律改为纳钱而非纳粮!
在这个市场经济极不发达的社会,普通平民之间的硬通货只能是粮食,即使是丰年,他们也不可能在家中储备大量银钱。
&nb
第201章 朝阳
无论是新加盟坞堡的背叛还是敌对坞堡的联合,在军事上对徐世杨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