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既是天使有意,在下若是横加阻拦倒显得不近人情了。”说着,周遇吉将刀立在一边,朝城下喊道:

    “让你的人放下刀兵!”

    白广恩心里咚咚直跳,这次对他来说也是一场豪赌,按朝廷的意思,宁武军直辖并不,就连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凤翔都对宁武军没有管辖之权。

    周遇吉若是执意要杀自己,李凤翔还真拦不住。

    白广恩如蒙大赦,连连叩头。

    白广恩不杀,自然明白有李凤翔在中斡旋,一瞬间就生出了为朝廷报效的心思,他手下的人动作也是干净利索,二话不说就把兵器都扔在外面跟着入城。

    进城之后,宁武军严阵以待,很快就把白广恩的部下控制住,见到被五花大绑的人居然真是李岩,当即就是神态各异,难道白广恩是真心来投降

    周遇吉见到李岩本人的时候,杀心就已经去了大半,他心知肚明,白广恩如此做法无异于和李自成彻底决裂,最后一条路也就只能是跟着朝廷混,自然就没了威胁。

    周遇吉和白广恩商议几句,皆知第二天一早李自成必会报复,而受损严重的代州城根本难以再守。

    &n




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
    内阁首辅处理奏章的主要方式是“票拟”,有些人望文生义,认为是指几位阁臣针对某个意见来投票,看来还是太年轻了。

    票拟是指阁员收到奏章或准备发出的草诏后,在面上贴一张纸,写上自己的意见呈送给皇帝,由皇帝批红正式生效。

    起初内阁就是个参议班子,老朱家的先帝们起初设立的时候,怕也是没想到这玩意儿到后来会发展成足以和皇帝作对的地步。

    渐渐地,大明朝的皇帝们就连批红这点权利都没了,一整套程序变成了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科道封驳。

    那皇帝干啥呢,皇帝自己在一边儿玩儿泥巴,等折子送进来点头就行了。

    这一整套的程序和唐、宋中书舍人“五花判事”很类似,现如今朝廷各部院在收到内阁发出的诏令时,就以票拟上的批红为生效的依据。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玩意儿根本不是法定工作程序,朱元璋没说过,朱棣也没规定这回事儿。

    朱元璋和朱棣本意只是想让老朱家后代的皇子皇孙们权利大一些,这没毛病,但谁成想结果却恰恰相反,到崇祯这代基本就只能干瞪眼看着东林党耍猴了。

    要说历代老朱家皇帝有没有不安分的,还真有。

    正德不就搞了个‘三厂一卫’吗,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落水一命呜呼了,嘉靖和万历这两位是明白人,干脆在宫里炼丹不露头。

    天启皇帝年轻气盛,在朝里搞出来个阉党替自己遮风挡雨背黑锅,魏忠贤也是够悲催的,一辈子开足马力的给朝廷捞银子,到最后国库就还是那几百万两,自己也没落得什么善终。

    魏忠贤号称九千岁,被东林贤臣们说成权倾朝野,实际在明面上的情况也差不多,可京师这种龙虫混杂的地方,谁知道暗地是不是藏着什么马王爷

    即便东厂的番子们全力开工,最后天启皇帝还是一不小心落水,步了大行正德皇帝的后尘。

    崇祯皇帝穿越过来,自然不甘心就这么步了历史上崇祯的后尘,当然要奋力一搏,最近就跟疯了一样抄家拿银子,把三厂一卫又搞了起来。

    实际上,崇祯皇帝刚把东厂建起来,并且将目光投降京营,准备握住兵权的、时候就有人动了杀心,来了个冬暖阁‘铤击案’,要不是方教主和小太监们来得及时,历史上可能会这样书写。

    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明思宗朱由检被李自成大军吓傻,进行一系列疯子似的挣扎后,终于是想不开,在某一天的清晨头撞白玉柱,自杀身亡。

    后世的史学家们可能会这样评论,看看这老朱家的皇帝,真是一个都不让人省心,就是喜欢做那些奇葩之事,最后死的还要更奇葩一些,两个落水的还不够,就连撞死的都有。

    话说回来,正由于大明朝最开始没有明确法定工作程序,万事全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时间久了臣子们当然不乐意,自然而然就要去寻找可以制衡皇权的办法,就找到了票拟批红这一套程序。

    某天某位大臣接到一份诏书,要是没有票拟,是皇上直接批红,那对不起,这就只能算是皇上您的私人书信,不能算政府公文。

    其实这也有个学名——中旨。

    理论上来说,臣子们可以认定,这旨意仅仅代表你皇上的意思,可以随便挑个毛病不尊行,要是皇帝非要你遵行,那就是不遵重我们臣子的意见,不合祖制。

    且不说咱们这位现如今是什么情况,反正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没少吃闭门羹,说到这儿问题的关键就来了,如果职能部门收到中旨,该怎么办

    其实有现成的例子,宋太宗在雍熙北伐中,绕开宰相直接和枢密院制定作战方案并直接指挥前线将领,便是犯了擅发中旨的忌讳,后来差点被文臣们弄得下不了台。

    而在绍兴北伐中,首相秦桧以朝廷名义发出撤军的诏令,宋高宗却对着干,发中旨要求诸将继续进攻。

    到头来发生个有意思的事儿,诸将均奉诏撤军,对宋高宗的旨意充耳不闻,只有岳飞奉中旨继续进攻。



第四十五章:东厂办差,孝陵卫勤王
    京城酒楼之中,一队身穿红盔红甲的锦衣卫坐在里面大吃大喝,声音很大,甚至半个酒楼的人都能听清。

    “我等究竟做错了何事,皇上要这般为难”

    听见这话,旁边一个不服不忿的校尉道:“我看哪,那些文人说的不假,皇上可能是真的疯了,不然怎么会用南司的那些人,反而将咱们弃之不用”

    北镇抚司锦衣卫多为世袭,并且拥有自己的诏狱,成化元年还增铸了印信,南镇抚司虽然同为锦衣卫,但是在各个方面却都不如北司,就像穷人和富人的差距。

    北司锦衣卫几乎都是世袭,什么都不用做,就享受着高官厚禄以及相当高的地位,这处酒楼里的几个人还只是众多北镇抚司锦衣卫们的缩影,大多数人都对崇祯皇帝表示不满。

    但骆养性已死,甚至还有缇骑专门前往河南缉拿骆氏全族,锦衣卫们虽然不服不忿,一般也都是各处造谣生事而已,到底也没弄成什么太大的风浪。

    “哎嘿,马爷,这话可不能随口乱说,叫番子们听见了,可是要杀头的。”

    这马爷嗓门大,其余锦衣卫胆子小,来这里本意就是吐吐槽而已,心中害怕整条街的人都会听见,忙不迭伸手的劝止。

    如今这三厂一卫的局面,崇祯皇帝看似是让各厂卫全力对付东林党,实际上也留了个后手。

    东厂可以侦缉锦衣卫,西厂可以侦缉东厂,内厂权利最大,西厂、锦衣卫甚至连东厂都在他们的侦查范围之内,谁知道自己这些人里面有没有内厂的番子。

    原本北司的锦衣卫都被撤换到南司,为了安定人心,崇祯皇帝首先就让东厂番子拿下了一批不服从管教的锦衣卫,据说全都是骆养性的同党。

    内厂被撤了缉拿权,但督主方正化却可以直接将情报口头上报给皇帝,只要皇帝允许,内厂就可以直接用人缉拿锦衣卫甚至是东西两厂的番役。

    如果说厂卫是悬在东林党头顶的一把利剑,那内厂就是悬在厂卫头顶的那把利剑,时刻督促他们不能扰民欺民,不能造谣生事。

    “马爷,说归说,话可要小声点,小心隔墙有耳!不然兄弟们被你连累了,哭都没地儿去啊!”

    “其实这样也挺好,北司这趟水可没有那么清,南司的土鳖们就算得到圣宠进去那也待不了多久。”

    “说的是这个理儿,北司干的那都是得罪人的差使,南司那些人毫无背景,去了还不等同于送死”

    几个锦衣卫正说着,门外却忽然来了一队人。

    毕竟是在京城繁华之地,来多少人都属正常,起初几个锦衣卫一门心思走在喝酒吐槽上,并没有在意,但这酒楼掌柜见到来人后却如蒙大赦,赶紧迎出去,远远向这几个锦衣卫指了指。

    “刘档头,就是他们几个,在小人这里吃喝几日了,没有一文铜板进账!”

    那刘档头点点头,将手放在刀柄上,带着人面色不善的紧逼过来。

    见到这一幕,正在里面吃喝的食客们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做出的选择基本都一样,要么是让开一条路,缩在角落连大气都不敢出,要么就是赶紧逃也似的跑出去。

    喧闹的酒楼忽然寂静下来,马爷顿时觉得事情不对劲,几名锦衣卫也察觉到端倪,抬眼一看,都是瞪大了眼睛。

    大约十几个身穿白色麒麟服,头戴尖冒的番子正朝自己这边围拢过来,看见这些人腰间的配备,马爷心中一惊,颤声大喊:

    “双刀,你们是东厂的人!”

    现如今身穿白色麒麟服,头戴尖冒,腰悬双刀,已经成了东厂厂役的标准配备,刘档头来到马爷面前,双手环胸,冷笑着说道:

    “好你个马奎,还挺识货的,跟老子走一遭吧咋儿说曾经也是一块儿办过差的,别让兄弟们难做!”

    “狗屁,谁不知道进了你东厂的大牢就别想活着出来,休想!”马爷自然不愿坐以待毙,大喝一声掀桌而起,一脚踩在椅子上冲向围栏。

    &



第四十六章:复设三团营
    呼风唤雨的厂卫居然当街吃瘪了,这属实出乎街市上吃瓜群众们的意料之外,马奎本是大喜过望,以为厂卫和孝陵卫一言不合会大打出手,准备届时再找机会溜走。

    谁成想周经武和刘姓档头三言两句之间就是各退一步,解决了所有问题。

    孝陵卫把马奎交给厂卫,厂卫顺利完成督主交代的任务也不想惹是生非,侧身让路,双方充满火药味的初次相遇居然就这么糊弄过去了,而且明面上看还是各自留有余地。

    现如今京城严打从犯的风声已经过去,马奎被当成首犯带走,剩下那几个锦衣卫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崇祯皇帝当时在商议其它事,随口吩咐从轻处罚,最后这几个锦衣卫被剥夺镇抚司世袭官身,充入甲子营苦练。

    事后崇祯皇帝感叹不已,觉得自己实在是心太软,真是正儿八经的仁君,你们说说,天底下还有和朕一样心软的任君吗

    这些锦衣卫多是世袭过来的,穿的亮堂威武,但压根没见识过这种场面,在东厂番役们的双刀面前差点吓得失了智,对于最后的结果哪还敢有半分怨言,都是山呼皇帝万岁,这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东厂大牢那可是个有进无出的地方,反正不用进去就是好事儿。

    这种惩处也是在用人之际才会发生的结果,对于这些锦衣卫来说,甲子营也并非不是好去处,起码还有饷银可以拿,养家糊口反正是够用了,算是因祸得福。

    处理骆养性、龚鼎孳的党羽还有门生故旧之事看起来告一段落,最近被送进东厂那些基本都是骆氏的铁杆党羽,其余的要么是安安稳稳在南镇抚司继续办事,要么就是进入甲子营准备当炮灰。

    看起来像是皇帝大发慈悲,实际上崇祯自己心里清楚,现在是没时间一查到底,不然就咱这小暴脾气,不把所有想刺杀自己的人全撸出来怎么能甘心,谁也不愿意睡觉的时候还抱着把剑。

    实际上为了激励原南镇抚司的锦衣卫们尽心竭力的为自己办事,崇祯皇帝是煞费苦心,最后想出了个无奈的法子,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但却不能长久续用。

    这方法还是老朱家先帝们用剩下的,崇祯皇帝赏给不少近期办事得力的锦衣卫百户和总旗世袭官身,并且略微提高了锦衣卫的薪俸,让这些出身低下的锦衣卫面子上好过一些。

    谁都知道,世袭这东西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想要出一个有才能又忠于皇室的人难度根本不次于买彩票,但崇祯皇帝眼下根本顾不得这么多,为了收拾人心为自己所用,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

    这天夜里,崇祯皇帝召集心腹在暖阁议事,粗粗看上去,不过周围的人数多了几倍,大都是生面孔。

    这其中勋贵后裔居多,有些是崇祯皇帝自己苦思冥想记起来的,有些则是听从英国公张世泽建议传召过来的。

    “陛下,臣掌管通州左右三卫亲军,当此之时,皆可托付君命。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臣便调动通州三卫兵马来京勤王!”

    此刻正在说话的是新建伯王先通,很多人或许没听说过,但若是提起他的曾爷爷王守仁,那可就是鼎鼎大名了。

    王先通继承新建伯爵位的经历很坎坷,归根结底是一场不可言说的家族内斗,历史上李闯围攻北京,他率部镇守齐化门,奋勇死战,在全城皆溃的情况下却多次击溃流贼进攻,实在是难能可贵。

    面对李自成威逼利诱的招降,王先通骂不绝口,厉斥李自成乃是反贼,枉为人子,阖家必遭天谴。

    最后李闯恼羞成怒,反唇相讥,污蔑王先通不是王守仁直系后裔,不足以为新建伯,下令将王先通先割舌后剖心,结局着实凄惨。

    王先通是忠心不假,但那通州三卫的兵马到底都是些什么货色,崇祯皇帝心里却并不清楚。

    要是战斗力真的不错,怎么历史上连个浪花都没翻出来,如果是一帮老爷兵,调过来除了添乱也没别的用处。

    京营、团营初建,张世泽和董琦都已经尽力而为,但京营和团营还没有形成战斗力,即便如此,崇祯皇帝宁可相信京营、团营也不愿意相信外围兵马。

    贸然将通州三卫兵马调过来,万一激生兵变镇压不住,



第四十七章:万事皆有皇帝带头
    “末将接到陛下旨意,心中焦急万分,但孝陵距京师道路艰远,末将只能下令麾下兵士轻装前来,总算是在一月之内赶到京城,还望陛下恕臣自专之罪!”

    “爱卿说的哪里话,为君为国,真良将也!”

    “孝陵卫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前来守卫大明京师,继续为大明尽忠,实在是我等淮西子弟莫大的荣勋!”

    听着周经武在说,崇祯皇帝也是心下大定,孝陵卫算是目前自己最能依仗的一支部队。

    这支部队前身是太祖朱元璋精挑细选跟随他征战的五百名名淮西精锐,兵士中王、赵、徐三姓居多,任军官者则皆为周、李两姓。

    这五家与皇室有着难舍难分的情谊,已经不仅仅是主下之间的关系,所挑五系兵马世代镇守孝陵,自然都是朱元璋最为信任之人。

    周经武说着,从腰间解出佩剑,双手奉上。

    “此乃是太祖皇帝腰间佩剑,龙过孝陵时太祖皇帝解下佩剑赠与末将先祖,命吾等周氏世代为指挥使,守卫孝陵,今原物奉还,也算是完成了先祖遗志!”

    这佩剑刚取下便是锋芒逼人,上面竟是罕见的附着五爪金龙图纹,此龙张开血盆大口,给人一种极尽威严之感,观其相貌,又仿佛睥睨天下,藐视世间一切事物。
1...1213141516...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