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最后黄道周也起身独自离开,不过他就比史可法有礼貌多了,起码是和张瑞图众人一一拜别、感谢之后才离开。

    ......

    回到暖阁之后的崇祯,早就没了方才朝堂上的震怒样子,此时的他却是站在一副全图前面,负手怔怔发呆。

    目前看来,郑家在海上还算老实,按历史上郑芝龙那墙头草的性格来说,暂时郑家也不会对朝廷有什么僭越之举,毕竟现在是自己一直在胜仗。

    眼下的天津水师,在吸纳了部分水军官兵以及旧有山东一带登莱水师的一百多条舰船之后,已经足可以掌控北方自渤海、莱州湾直到北洋一带的海疆。

    半个月前,文登营的新任坐营官刘体纯上的一道折子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注意,那就是郑氏水师的蠢蠢欲动。

    郑芝龙俨然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对崇祯也只是明面上的尊敬罢了,他似乎注意到朝廷在发展水军,派遣了不少水师停泊在桑沟湾、五垒岛湾一带。

    这个目的很简单,是在向朝廷示威,海上是他们郑氏的地盘,想要和自己守好一亩三分地。

    在崇祯皇帝看来,郑氏水师虽然依然拥有雄厚的实力,但却分布在琉球、台湾、福建甚至于安南等广大的地域之间。

    就算自己和郑氏撕破脸皮,他们在短时间内,也不会要想集中起来进攻山东,除非是破釜沉舟,将广袤的海外地盘拱手让给荷兰人和葡萄牙人。

    此时的郑芝龙只要不是傻子,是绝对不会做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的,自北方建奴和蒙古之后,来自于海上的威胁也暂时宣告消除。

    这段时间,崇祯皇帝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四方勘定,可以继续向前的机会。

    事实证明,让牟文绶和邱磊做山东的正副




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诏书
    早在崇祯十七年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接见了当时被朝鲜国内通缉的所谓“钦犯”——林庆业。

    这个林庆业是大明的铁杆粉丝,恰逢当时仁祖反正功臣沈器远在国内叛乱,崇祯皇帝自然不打算放过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只不过当时的崇祯刚刚遇刺,自顾不暇,对于遥远的朝鲜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法子,只是发了一道诏书过去,宣示林庆业和沈器远等人的合法性。

    当时的崇祯,还不知道这一道诏书会对朝鲜国内掀起什么翻天覆地的影响,也压根没指望这道诏书会有任何作用,甚至到现在,自己都把这事快忘光了。

    到现在四年过去了,因这道诏书而出现的变化也就开始渐渐显现出来。

    林庆业本来是鞑清逼着李倧全国通缉的“钦犯”,拿到崇祯皇帝诏书以后,摇身一变成了来自天朝的使臣,他是怎么做的,大摇大摆的回国。

    回国之后,林庆业得到了沈器远等一派尚忠心于大明的朝鲜官员热烈迎接,后者也尊奉崇祯的旨意,在军中与林庆业向是平起平坐。

    但是正相反的,崇祯皇帝在诏书中对朝鲜仁祖和大臣金自点等人背弃祖宗、投降建奴的斥责,引起了李倧极大的恐惧和悔恨。

    恐惧、悔恨这两种情绪到达了极限,会使原本一个软弱胆小之人,变得近乎疯狂。

    李倧心里明白,现在自己若是还想继续坐在国王这个位置上,就只能坚定不移的继续做满清的狗奴才。

    一道诏书最开始能改变的不是很多,沈器远和林庆业拥立怀恩君李德仁的政变,虽然因诏书在当时取得了朝鲜八道大多数军民的支持,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沈器远在政变之前,计划先除掉王宫训练大将具仁垕,但在这之前被人高密,导致后者先下一手,联合金自点与李倧调集兵马逼杀沈器远。

    不过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因此而死的沈器远,这次却因为林庆业的回国而侥幸逃得一条性命。

    这一年,是崇祯十九年,朝鲜国内因沈器远、林庆业政变事败而上下震惊之时,外面却也发生了几件大事。

    那就是原本萎靡不振的大明,接连打赢了对抗建奴和流贼的几场大规模战役,崇祯皇帝甚至在京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

    大明的政局变得清明,军事上也开始逐步走向胜利,无数有才能之士得到任用的机会,这导致朝鲜国内反抗李倧执政的声音,愈来愈响。

    逃出王都之后,沈器远和林庆业拿着从大明京师的那份诏书,跑到南汉山城自称“大明天子钦命朝鲜八道军马统领大元帅”。

    除此之外,他们两人用大明皇帝传到朝鲜的这份诏书,在南汉山城号召朝鲜八道的军民,奋起反抗鞑清和辫子伪王李倧的统治。

    在此之后,朝鲜国内便是陷入了接近两年的南北内战,崇祯皇帝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份诏书,竟然能有这么大的作用。

    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发下诏书废除李倧的朝鲜国王称号之后,李倧在鞑清的支持下依旧坐了四年的国王。

    不过到了崇祯二十一年命运的转折,便是连鞑清都已经内乱,大明的优势比两年前更加明显,李倧的王位,又能坐多久

    大明在中兴,厂卫势力已经打入朝鲜半岛,对于李倧的各种传闻更不胫而走,便是在王都之内,他的王位都已经不再那么稳定。

    ......

    朝鲜的王都汉阳笼罩在一片夕阳的映照下,宫殿上的青瓦闪



第五百八十五章:朝鲜王都的党争
    经过李倧即位之初的“李适之乱”后,西人党逐渐压制南人党掌握朝政,但西人党却因为对待的明清的态度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如今领议政大臣金自点和崔鸣吉和李贵为主的亲清派,金自点在去年的时候还曾亲自前往盛京“出使”。

    另一派则为亲明的原党,王都内以元斗杓、金尚宪为代表,在外又有原反正功臣沈器远和林庆业及南汉山城的一批军将支持。

    关外的辽东的局势越发扑朔迷离,原本在朝鲜眼中强盛无比的大清却是连战连败。

    就在这三四年的功夫,原本连战连胜的大清不仅丢失了朵颜三卫和漠南蒙古一半封建部落主的支持,辽东内部更是民乱沸腾,汉人的起义势头根本无法阻挡。

    朝鲜国内的士大夫也不乏一些眼光的人,如今的局面,大明南北两线作战都在节节胜利,显然不是传闻中的要“亡国”。

    现在看来,原本关外的蛮夷倒像是“暴发户”,虽然他们在最近几十年内将明军打得溃败不堪,侵占了关外所有土地。

    但大明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崇祯皇帝亲自御驾亲征又和蒙古人在归化会盟,被尊为天可汗,正是一代雄主,这种形势下,暴发户一般的蛮清很快就会原形毕露,继而走上灭亡的道路。

    当然,还仍有一些人打着隔岸观火的心思,坐看明清之间的角逐,想要收货渔翁之利。

    ......

    小小的朝鲜王都堂上,竟也意外上演了崇祯皇帝刚穿越过来时见到的朋党之争,若前者就在此处,不知又要作何感想。

    作为西人党中坚定的亲清派,面对如今朝中上下对归明还是继续事清的争议,金自点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点什么了。

    在金自点看来,李倧的王位虽然已经摇摇欲坠,但毕竟他现在还是朝鲜的国王,尽快确定朝鲜国臣服于满清的政策,自然是至关重要。

    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金自点还想要亲自再跑一趟盛京,向已经继位为大汗的多尔衮讨兵平定国内的“叛乱”。

    对于李倧来说,便是金自点不提,他也已然明白,现如今的形势看来,除非自己退位让贤,否则绝无和平归明的可能。

    松锦之战,可以说关系到明清两国之间的国势气运,自己既然已经上了满清的贼船,便无论如何也要帮助他们战胜明朝。

    殿上依旧寂静,面对来自昔日宗主国大明崇祯皇帝的这份叱责诏书,李倧却是根本都不敢拿起看上那么一眼。

    自己当初为什么就不能硬气一点,和满鞑拼了,也好过今日这般,搞得上不上下不下,里外不是人,难受不已。

    金自点和李贵、崔鸣吉等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张口打断了这份寂静,“王上,如今黄蜚率万余明军屯兵铁山,另外又有几支明军自大和岛以东登岸,均不下数千,明国皇帝派遣的特使距我王都已经不远了。”

    “明国未先问过吾王,便派兵来我朝鲜,这些事已经闹得八道尽知,若王上再不表态,那屯聚在南汉山城一带的匪孽们,还不知道会借此惹出什么样的大乱!”

    李贵、崔鸣吉等人连忙出列,同声道,“还请往上从速决断,以免我国无妄之灾!”

    李倧闻言自嘲的笑了笑,早没了昔日刚继位时的意气风发,他只是讥讽的笑了笑,“领议政怎么想的,就怎么做吧,朕,朕真的累了。”

    听见这放挺等死一般的话,不少王都内的大臣们都是惊慌失措,反倒金自点清醒得不行,他立即站出来道:

    “王上有谕,速速召集全国八道兵马来王都勤王,围剿登岸明军,再派特使前往盛京,向大清皇帝求援!”

    “一派胡言!”一旁的议政大臣金尚



第五百八十六章:第十七代朝鲜国王
    就在朝鲜王都群臣就是否出兵一事争议不决时,门外一名卫兵忽然跑进来,这卫兵身穿红衣外挂黄饰,上殿后便直接半跪高喊:

    “启禀王上诸大人,明军已至城下,张名振请王上与诸大人城头一叙,还,还有......”

    说来也是奇怪,这卫兵声音本就不大,但却阴差阳错的盖过了殿上争执不休的群臣。

    时至此刻,根本没人再顾得上追究这卫兵失礼之罪,便是连金自点也被这声音给吓了一跳,群臣各自面面相觑,继而便是陷入到伊始般的沉默中。

    卫兵犹豫半晌,见这些大人物们没有一个人吭声,只好装着胆子继续说道,“沈器远和林庆业的汉山城叛军也在城外,他们,他们已经与明军合为一处了!”

    “什么,这这这,这明军难道会飞不成”金自点终于发出了一声惊叹。

    金自点这声惊叹不是为明军与林庆业、沈器远这帮叛徒合兵,却是为了明军如此迅速就登陆直逼王都而来所发。

    按他之前的估计,明军与东江军合兵之后,由铁山登陆南下,至少还要经过数道防备严密的关卡和城所,便是没有这些城关的阻拦,他们也要在五日之后才能抵达。

    五日的时间,集全朝之力,难道还挡不住区区一支偏师登岸的明军要知道,明军可不是大清百战百胜的八旗!

    然而事实有的时候就是这般造化弄人,朝鲜王都还在就战降之策悬而未决的时候,张名振所率领的联军就已经兵临城下了。

    训练大将具仁垕低下去的眼眸逐渐深沉,作为武人,他自然知道大明拥有这么一支水师,意味着什么。

    群臣哑口无声,寂静得可怕,亦如崇祯刚刚穿越而来时的大明朝堂翻版,到了这个时候,金自点不敢再托大,躬身出列道:

    “事到如今,还请王上一语定策。”

    李倧总算找到机会说话,见群臣一个个发抖的样子,呵呵冷笑了几声,“到这个时候了,你们还争不争了,啊”

    “到这个时候,你们总算是想起来了,我才是朝鲜的王!”话喊到这里,李倧也是精疲力竭的软倒在铁王座之下,“可都到这个时候了,一切都来的太晚了......”

    ......

    李倧率领朝鲜王都的文武群臣,亦步亦趋的登上北城楼,透过高大的角楼,还没登到顶,他便是见到了一缕如同炽阳般的旗角。

    下意识伸出手挡住刺眼的光束,向前几步来到顶上,李倧和身后的金自点、具仁垕等文武大臣均是惊愕得目瞪口呆,更有甚者,居然在双腿止不住的打颤。

    此刻,在朝鲜王都城的正南面,象征大明的金色玄鸟旗帜正猎猎作响,密密麻麻的明军将士列成数个方阵,直持续到不远处的河畔岸边。

    忽然间,他们举起手中被摩擦成锃亮银色的铁质刀枪,身披神色甲胄,发出让整个朝鲜王都为之战栗的呐喊。

    “大明必胜!”

    “大明必胜!”

    “皇上万岁万万岁!!”

    听这个声音,往昔黄台吉率领八旗马队兵临城下时的那一幕仍历历在目。

    李倧被喊声所吓,一不小心双腿发软,还好有金自点机灵的上前扶,才没有失去仍作为王的那最后一丝威严。

    李倧回头看了一眼金自点,后者也是愧疚的低下头。

    明军左右两侧,是当年反正的功臣沈器远与林庆业两人,他们各自领着南汉山城一带的朝鲜军,遥遥一看,人数竟也不少。

    但他们的军容相比中心地带明军就是天差地别,无论阵势还是兵械的精良上,都完全不是所能相比的对手。

    在这些明军的激励下,便是被王都军打得节节败退的所谓“叛军”,也是士气高涨,他们用各种语言喊着明军高喊出来的口号,听在李倧这里,却是格外的刺耳。

    “本王——”

    李倧强自抖起精神,正要说些什么,却不想被城下阵前一员顶盔披甲的明将毫不留情的打断。

    这员明将看了看李倧和他身后那帮朝鲜文武的样子,心中已知又被圣上说中,他策马上前几步,伸出手将一份金黄色卷轴铺开在半空当中。

    “我,张名振,大明之天津海防总兵



第五百八十八章:驸马任辽
    张名振前往朝鲜的时候,辽东这边的“游击战”业已接近尾声,各路都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战果。

    在北面,蔺养成率领本部军马自喜峰口而出,收复了丢失数十年的兀良哈地界,对于朵颜一带的安置政策,朝中仍在商议。

    中部,黄得功率部北进,本意是策应黄蜚偷袭三座塔村的深入,未成想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广宁一带的清军几乎没有抵抗,纷至沓来的都是屈膝投降。

    黄部一路出关后大小十一战皆传捷,先后收复了二十余座城、堡,令人惊喜的是,由于城内汉军旗主动投降,黄得功还顺手收复了吴三桂在崇祯十七年入关时“被迫”放弃的坚城宁远。

    近日,朝中同样对到底放弃这些收复之地,还是重建军备另设大将镇守一事产生了分歧。

    南部沿海,天津总兵曹友义率部配合东江军,先后收复了一系列沿岸的小岛及原本的兵备重地觉华岛。

    这些喜人战果使得朝廷上下一片的喜气洋洋,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事务和政策的决断,这使得崇祯皇帝头疼不已。
1...159160161162163...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