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澳门的卜加劳铸炮厂,自当年收归澳门之后,就和圣宝禄学院一同被朝廷强行征归位大明所有。

    据说这卜加劳铸炮厂,乃是远东技术最好的铸炮厂,就连汤若望和南怀仁等洋人都对其拥有的先进技术赞不绝口,这第一批洋人来了,对大明可能是个机遇。

    “快请他们过来,别忘了脚上汤若望和南怀仁。”毕懋康赶紧说道。

    不多时,一批十几个此行领头的老练澳门洋人来到了大明六局精英们的面前。

    很快汤若望和南怀仁也各从厂中赶来,有了他们两个半洋半汉,双方倒也可以愉快的开展中西方交流。

    六局汇聚了大明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这些洋人则是来自远东第一铸炮厂的老技工,两方相见恨晚,一谈就是半宿。

    对于目前所有的疑问,这些老外几乎都能对答如流,说出的方法很多都是六局精英们一听就懂,但又不轻易敢放手去做的。

    按毕懋康他们所保证的,澳门的洋人可以到六局供职,从大明这里获得庇护和较高的薪俸。

    而他们要做的很简单,就是将现如今大明六局仍不足西方的技术加以改进,指导六局的匠户们进行技术革新。

    对葡萄牙人来说,他们并没有此时中国传统的忠君一人思想,给谁干活不是干。

    从洋人口中,很早以前,西方就不再用人力了,就算是他们那比较落后的小地方,都已经普及了钻床工艺。

    现在六局赶制火枪进度跟不上军队扩充步伐,原因之一就是人力太慢,而且很吃手艺。

    这些葡萄牙人从六局官员口中得知大明此时有些问题,可能不会很容易获得钻床所需的全部材料,但他们很快提了一个适用的点子。

    首先,卜加劳铸炮厂的先进钻床可以直接向京师这边调运,但路途毕竟艰远,等过来时起码也要是几个月乃至半年以后,远水救不了近火。

    其次,他们又提出大明可以套用西方如今正在普遍使用的一种水力轧辊机。

    这种机器以水流发力,可以同时压数块熟铁板,洋人们称可以指导六局的工匠,先行试验制作个样品出来。

    葡萄牙人也把形势看得很明白,卜加劳铸炮厂如今虽然还是他们在运营,但就和圣宝禄学院一样,整个都是大明的军队在控制。

    就算你不去主动提,崇祯得到六局上疏之后,也会想到将那里的先进器械运往京师。

    如果可行,就可以用这种机器暂时代替人力,出产火枪的速度起码也会是几倍的差距,所幸的是,京畿一带似乎并不缺少河流。

    很快,这个方法被六局的官员们采纳。

    按照葡萄牙人的要求,他们需要六局最出色的工匠当助手,而且汤若望和南怀仁等精通汉语的传教士,也需要他们全程负责翻译。

    这些根本不是问题,这个机器很有用,据说还能用于制铜钱,以后就算不用于制造火枪,也可能会用得到。<

    br />

    看过如今大明的遂发枪之后,来自卜加劳铸炮厂的葡萄牙技工们有些惊讶,不过这些洋毛子很快还是提出不足。

    照他们来看,这个遂发枪还缺少一样东西——“刺刀”。

    十三世纪中叶,火枪由中国率先发明出来,此后逐渐流传到西方。

    奥斯曼土耳其利用火炮彻底击溃了曾经打败蒙古人的马穆鲁克骑兵,叶尔马克只靠八百四十名哥萨克,运用火器轻松灭掉西伯利亚汗国,而欧洲的骑士们




第六百二十九章:冯铨致仕
    这次六局和洋人之间交流是很全面的,除了技术方面,也在所需用料特别是钢铁方面交换了意见。

    刺刀如果要做成可以真正在战场上发挥出威力的,就必须要用到钢铁和少部分更稀缺的原料。

    现今禁军、城防军及各地明军的手中刀枪刃口、枪头,都可以更换成更加锋利耐用的钢铁材料去做。

    这个工程一旦提上日程,朝廷在军械方面的花销又要与日俱增,因为钢铁属于消耗品,而眼下大明内部还没有完备的炼钢法。

    所以刀枪刃口、枪尖,还有火枪的刺刀,钻枪管的钻头如果想投入生产,这第一批的钢铁,很可能要从西方购入。

    在这方面,南怀仁和汤若望,甚至澳门的卜加劳铸炮厂都可以担当中西方沟通的桥梁。

    他们可以帮助大明的官员从葡萄牙、荷兰等国买入钢铁及在大明还提取不出来的那些更加稀缺的原料。

    只是不知,这一方法不能不能为大明的皇帝所接受。

    “大量采购钢铁和稀缺原料”暖阁中的崇祯皇帝看了看眼前站着的洋人和几名六局官员,沉吟片刻,却是摇头道:

    “朕看不行,钻头所需的钢铁等原料,六局可以去和他们谈谈,至于这些改装各地兵马的,就不用急着去进。”

    “大明地大物博,国内的稀缺原料和钢铁储量并不比西方低,今年和明年,六局就重点研究自制水力钻头和炼铁炼钢。”

    “我们不能总靠从国外买进,要尽快形成自给自足,等水力钻头可以投入使用了,还要进一步研制与西方持平的自动钻头。”

    “发展刻不容缓,朕不吝惜钱财与人力,六局任重道远,要争分夺秒!”

    “焦大人,如果商谈过程中对方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那就不要强买了。”

    说着,崇祯冷哼一声,“朕已经下旨从澳门调器械来京,用去年改进过的车轮运输,三五个月也就到了,这几个月,朕还是等得起的!”

    “陛下圣明,臣明白了。”焦勖浑身一肃,忙点头说道。

    六局的事情之后,崇祯皇帝让他们各自去忙,命人直殿监掌印李春去传谈和归京不久的内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冯铨觐见。

    待他来到殿外束手束脚的进来行礼之后,崇祯也只是一摆手,很随意的道:“冯大人锦州和议,劳苦功高,坐吧。”

    “臣谢过皇上,万岁万万岁。”冯铨落座,还是很自然,不似一些刚入京的新官,暖阁内往往显得十分拘谨。

    “锦州条约,建奴是签的不情不愿,可即便再不情不愿,他们如今终究也是成了我朝的入贡之臣,对此,冯大人怎么看”

    冯铨闻言,脑门逐渐渗出细汗。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自重新被启用以来有了快五年,他一路扶摇直上,左右逢源。

    虽被万人唾骂,却仍旧坐到了如今一部堂官、内阁学士的位子上,这种人,没点真本事是不行的。

    除此以外,他在上朝与面圣时觉察圣意,又能规避麻烦,借力打力,这个本领亦是常人所不能及。

    崇祯皇帝问出这句出来,话本身是没什么毛病的,可这是在他主持议和之后问出来的,就发人深思了。

    明清之间,真有和谈的可能吗

    冯铨不傻,根本没有,要么是清入主中原,要么是明出关伐清,收复辽东,一方不被彻底消灭,这个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

    既然已经是世仇,那么这个和谈是为了什么。

    在冯铨看来,最主要的就是伪清取消皇帝称号,向大明称臣这一条,余的那每年两百万两贡银和各种物件,都是可有可无的附带品。

    这一条,就相当于大明正式向天下人宣称,鞑清在战争中已经处于劣势,而大明是天下正统,正在走向中兴。

    他回京的几日之间,不仅闹成街知巷闻,消息也顺江之下,很快就将抵达南京以及更远的福建等地。

    这样看来,条约签署的消息很快就要在全国妇孺皆知,大明上下的四万万子民,人人都会知道,这些鸠占鹊巢的化外蛮夷,早晚必将灭亡。

    《锦州条约》对整个大明



第六百三十章:战争的后果
    走在回家的路上,冯铨有些患得患失。

    本来最开始听到崇祯那句问题的时候,他的确想到回答关乎生死,答错了是万丈深渊,可要是答对了,就算不能加官进爵,也能继续待在高位上。

    现实狠狠抽了他一耳光,崇祯虽然没有卸磨杀驴的意思,同时却也没有继续留他在朝廷为官的想法。

    答对了,得到的仅是保住一条性命而已。

    冯铨明白,当时的皇帝的确是对他动了杀心,至少有那么一瞬间是这样的,他极力表态,这才堪堪使皇帝回心转意。

    不过也就仅限于此了。

    其实冯铨心里明白的很,相对于天下人对议和汉奸的声讨和士人对自己所谓阉党的字字诛心之言,皇帝的这个处置,的确是已经仁至义尽了。

    走在紫禁城内的甬道上,冯铨抬起手,象征性的遮挡着刚刚升到头顶的烈阳。

    现在的他,总算是明白了当年内阁首辅魏藻德乞休后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感觉。

    反正自己又不愁吃喝,皇帝没有秋后算账,饶恕了自己和亲族一条性命,这也算是功成身退了。

    走出承天门,最后看一眼这气派的皇城,还有上下清一色灰黑色甲胄的英气逼人的禁军士兵们。

    冯铨忽然感觉浑身的包袱卸下了,向左走是回自己家,但冯铨却往右去,在魏府门前停了下来。

    现在已无官身,也就不需忌讳那么多了。

    待他进门后,穿着一身居家常服的魏藻德很快前来迎接,不过后者作为第一个听到致仕消息的“业内人士”,却并没有太过惊讶的神情。

    实际上,魏藻德早就料到冯铨会有这个结果,现在后者的感觉,也就只有魏藻德最能明白。

    他没有多说,伸手命家中的侍女给冯铨上了一道苦茶。

    冯铨接到手中慢慢去品,这茶苦中带涩,涩中带醇,醇中又有香,不正好照应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人生吗。

    魏藻德见他面露沉思,又命侍女将茶端下去,惬意的躺在靠椅上,幽声道:“你我也算是功成身退,圣上没有不讲情分,这就是最大的恩赐。”

    “接下来养老过日子就行了,天下之事,与咱们再无任何瓜葛,至于官场沉浮数十载,是非功过,自有后人去评说,你我又何费情必理会呢”

    冯铨愣愣看着他,一泄气,随着靠到靠椅上,这感觉,比起终日来的提心吊胆,真心不错。

    ......

    紫禁城冬暖阁,听完北镇抚司的锦衣卫千户齐涞汇报的冯铨和魏藻德谈话内容,崇祯皇帝摆手示意自己知道了,淡淡说道:

    “继续盯着,但要把冯铨保护起来,若有人暗中作梗,顺藤摸瓜,连根斩除!”

    “遵旨!”齐涞说完,风风火火地去了。

    冯铨的事处理完,接下来崇祯要干一票大的,他从六局这事儿上,看见了大明还不完善的匠户轮休制度。

    天下卫所这么多匠户,单论人数,那是六局的很多很多倍,但每年的作用却不及六局下属厂房匠户的十分之一。

    “李春,召工部左侍郎刘宗周到暖阁见朕。”

    “臣刘宗周,见过陛下万岁万万岁!”不多时,一面貌端正,留有长须的官员进入暖阁,即山呼拜倒。

    “对于现今工部匠户轮班制,爱卿有什么想说的吗”

    刘宗周来的路上已经从李春口中得知自己顶头上司冯铨原品致仕的事,心中对这位皇帝更是心悦诚服。

    对此事早有不满的他,当即侃侃而谈:

    “启奏皇上,工部管理南北两京及各地造送的班匠册,专有管册主事杨大人负责这一事务,也有专司负责逃匠的清勾,然轮班者隶工部,住坐者隶内府内官监。”

    “事权不一,乃弊病之一,然此项绝不仅于工部,诸司皆有,战策亦然。”

    “建道撰、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此六项为我朝需行之策。”

    “今天下非无才之患,而无本心之患,陛下当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方能成就大统。”

    和刘宗周谈了有近一个时辰,崇祯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因为这姓刘的和冯铨不一样。

    后者崇祯为



第六百三十一章:奖与惩
    工匠人数少了,原因除了上述因战乱以致流离失所的,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隐瞒匠籍,以此达到避免充役的目的。

    对此,刘宗周的意见是,责令工部将除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陕西六省以外的匠户们重新编订入册。

    这项工作异常繁琐,想要将隐藏在民间的匠户挖出来而达到不“扰民”,这就需要一些实质性的福利。

    众所周知,有明一代的匠籍制度就和军户制度一样,是子孙承继,世世代代都要在卫所充当匠户,每年还要到京师轮为班匠。

    对此,崇祯皇帝采纳了刘宗周的建议,并且决意改革匠籍、轮班匠制度,最主要的,就是宽限了广大匠户们及其家人的人身自由和增加福利。

    其一,就是要扩大先前历朝已实行至今的优免政策范围。

    有明一代,自洪武年起,对工匠的优免政策便不断调整,一直存在,但各时期把握的尺度不甚一致。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规定“免其家他役”,便是将匠籍之家的所有杂役一概免除,然而很快,洪武二十六年他又将这一规定作了调整。

    改为“本户差役,定例与免二丁,余一丁一体当差”,而单丁重役及一年一班者,可以“开除一名”,老残无丁者“疏放”。

    宣德元年,明廷再次对优免政策作了规定。

    “工匠户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其余都放归家中,以后更替。

    单丁视时间远近,次第放免,老幼残疾也一体放免,这是明代历史上第一次就匠籍制度作出比较重大的改革,是一个比较宽松的政策。

    不过崇祯与刘宗周所谈,当年这项改革执行得似乎并不好,因为仅仅五年以后,明宣宗便取消了改动,恢复为洪武祖制。

    其原因,很大一部分自然是当时来源于朝中的阻力,而工部也并没有认真的执行这一决定,反在暗中作梗。
1...171172173174175...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