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比闻在京工匠之中,有老幼残疾并不谙匠艺及有一户数丁皆赴工者,宜从实取勘。老幼残疾及不谙者皆罢之,丁多者量留,余悉遣归。”

    事实上,宣德年那次以后,匠户产生的问题与日俱增。

    逃匠问题频发,官府勾补尚且不足,而匠户与卫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优免政策即逐步被放弃,不再做出任何改动,直到如今形同虚设的地步。

    对于此项,崇祯皇帝决定继续施行宣德年的那次改革,并且规定匠人每户无论多寡,只额一丁入匠籍,余者从宽。

    且户有匠籍者,主家概免一切徭役。

    自此以后,大明的匠户之家,可以只出一人入匠籍,余的可以自己选择,有了做其它行业的机会。

    其二,崇祯打算给匠户更多的福利。

    在京工匠,每月由户部支给月粮,上工时由光禄寺支给直米,这是朝廷为保证在京工匠生活实行至今的一项政策。

    这项政策最早施行于洪武时期,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旨命工部“凡在京工匠赴工者,日给薪米盐蔬,休工者停给,听其营生勿拘”。

    第二年,即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又命工部“月给米赡之,有妻子者一石,无者六斗。”

    自此之后,在京匠户的月粮直米自此后就没有再限制休工与上工之分,这是如今匠户们已定的福利。

    当然,这项福利仅限于来京的轮班匠户,相对于背井离乡,在京师辛苦工作而言,这似乎又算不得什么了。

    对此,崇祯做出了如下改动。

    每年各地轮班来京匠户,四川、陕西等道路艰远者,令内官监月支粮五斗,南北两京等道远却不艰难者,令兵仗局月支粮四斗,除此之外的,则令工部月支粮三斗。

    技艺精湛的匠户,令工部核定印发“高级匠户”证,持有此证的匠户,月可从工部支粮一石,且家人在徭役与免籍方面优免更多,四十岁即可退休。

    上工时,各地民匠每日都可于光禄寺多支粳米八合,以资鼓励。

    刘宗周还提出了匠户对逃亡的担忧,这其实和卫所军户逃亡属于一个性质。

    卫所制已经烂透了,崇祯没有卫所军也能打胜仗,所以影响不大,而匠户逃亡对大明的手工业却有重大打击。

    每年因匠户逃亡而遭受的损失,可以说是无法估量,而且最主要的,这




第六百三十二章:上与下
    在崇祯皇帝看来,轮班匠制和卫所制一样,都是落后急需改革的陈旧制度,需要新的政策去代替。

    但这种重大的改革,就像收复中原一样,不能短促而行,需要一步一步来,慢慢将其瓦解。

    如果说崇祯施行上述的奖与惩,是为了稳住全国已经崩散的匠户制度,让工商业重新走上正轨,那么恢复班匠银制度,就是为彻底取消轮班匠制度,起了一个头。

    这里的恢复班匠银制度,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恢复,而是要恢复初衷继续改革的意思。

    成化二十一年起,全国范围内的班匠征银就已经开始实施。

    “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所司类赍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

    同时还规定,“不愿者,仍旧当班”。

    很显然这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建议性的,但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即从政策上允许班匠以银代役,只要按规定出办工价银,班匠本身可以不去轮班。

    但好景不长,因各方面的阻力,弘治十八年时朝廷又重新拟定了班匠银制度。

    南北二京班匠,依照弘治十六年编填的勘合,有财力的班匠每班征银一两八钱,止解勘合到部批工。

    无财力的班匠每季连同勘合解部上工,工满日批放,而且如果没有勘合,班匠即使纳银,也仍要到部轮班。

    崇祯皇帝看得出来,弘治十八年的政策,在征银数额上比之成化时没有大的变动,但它却在各方面做出了让步,放缓了改革的进程。

    弘治朝在十八年之后,更反复强调勘合的重要,把勘合作为征银的重要依据,开始加大对匠户征银的控制力度。

    这基本上毁了多年的匠户制度改革成果,也让班匠银改革名存实亡。

    其一,这是弘治皇帝面对各方反对匠户改革的势力做出的让步。

    当初锐意改革的激情不再,但又不想让班匠银这每年至少几十万两的收入流失,彻底放弃改革,因而弘治才耍出了这一手段。

    他让班匠银以另一种近乎畸形的方式继续存在,为朝廷增加收入,却使得匠户制度不比从前,更加混乱不堪。

    其二,弘治十八年以后,朝廷屡次强调“有力与无力”,以此区分是否征银,这与前朝成化年间的“愿与不愿”,已有明显区别。

    说白了,判断班匠有无出备工价银能力的工作,由所司官员负责,不由班匠自己决定,这更将征银的强制性增强到顶峰,使得许多匠户因此家破人亡。

    全国范围的班匠完全征银,是在嘉靖四十一年完成的,征解数额仍是每班银一两八钱,再将每班银均为四份,即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

    各地方有司要计算出班匠银每年的数额,征完解部,年终造册上报。

    从成化二十一年的首度改革,到弘治十八年面对阻力的让步,再到后来征收班匠银的强制性达到顶峰,直至嘉靖四十一年完成全国征银。

    经过这一系列的变化,班匠银从最开始针对落后匠籍制度的进步改革,彻底沦为一种朝廷新征收的税种,实际与提出时的初衷已无直接关系。

    对于明廷来讲,财政又开发出一个新的税种,增加了收入,仅此而已,而对各地匠户而言,反倒更不如初。

    这项制度对朝廷财政的收益是很可观的,去年仅京内的班匠征银便有六万四千一百一十七两八钱之多。

    崇祯皇帝要做的很简单,就是将成化二十一年的班匠银制度加以完善,推广全国,取代现有的班匠银制度。

    虽然都是班匠银制度,但两者在意义上却截然不同。

    先前的历朝皇帝之所以会铸造出如今这么一个奇葩的班匠银制度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对各方势力做出了让步。

    这些担忧,在如今这位“不要脸”的皇帝面前,根本算不上是任何问题。

    就连堂而皇之的地主税、商人税都能强令征收,就连周皇后的老父周国丈都能派厂卫前去抄家,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干的

    也就是四月初到四月十七八日这一期间,朝廷屡屡下发对全国匠户的各项政策,伴随着皇家



第六百三十三章:盛世
    “放肆!你可知道,你这是在跟谁说话!”崇祯没怎么,后头的方正化却急了,脸红脖子粗的张口训斥出来。

    “哟,说出来让军爷我听听。”这把总没什么反应。

    周围的禁军兵士闻言也是轰然大笑,“军营重地,若非无故,不得擅闯,这是吴总兵的军令,也是当今英国公的意思!”

    “这位看着像是个做生意的,没事来军营做什么,莫不是关外建虏的奸细”

    “看来还真得报给东厂衙门,叫他们仔细的查一查才行!”

    听这些大头兵们不识上下尊卑的话,方正化一时间有些动怒,忘了这回是出来微服私访的,直接就要把话撂出去。

    崇祯没有任何生气的感觉,伸手将他推到后面去,嘿嘿笑着道:

    “军爷们眼力不错,我正是外地来京的粮商,自家管家不识分寸,冒犯了军爷,还得大家见谅见谅,这点银子,就当买酒喝了。”

    说着,崇祯示意一下,方正化也很不情不愿的拿出几锭银子,对面的禁军兵士们见了,都是面色一肃。

    既是对方已经先让一步,把总也就没必要在这充什么大爷,先看了崇祯一眼,又将银子推了回来。

    “银子拿回去,皇上给的饷银分文不少,日日操训,哪里有什么时间买酒喝。”

    “不过你若真是想给,我也给你指条明路,城北还有不少难民住在养济院的宅子里,给他们送点银子和吃的。”

    “怎么,我听说皇上对难民的事儿挺重视,难民有养济院的接济,还吃不饱”

    这把总笑了笑,没有回答崇祯的问话,却只是挥手让他们俩离开:

    “既是路过,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只是你们下次要记住了,切勿不要再犯,军营重地,岂是旁的谁都能来看上几眼的”

    旁侧另一个兵士撇了撇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沾上了什么甩不脱的事端,别怪小爷们没事先提醒过你们。”

    “军爷说的是,那我们,可就先走了”方正化见皇帝没什么动怒的意思,心态很快端平,上前也是笑呵呵的问道。

    “走吧走吧,虚惊一场。”

    待崇祯和方正化转过了街角,这把总脸上的笑容消失,回身道:“老李,这事儿告诉总兵一声。”

    “好。”

    听到了巡逻卫兵的报告,吴启华沉吟半晌,对帐内刚转任为南军营新兵百总的李世遥吩咐道:

    “这事儿不得不防,关内的汉奸也不少,今日新兵的操训我先换个人替你,你且带一队人远远跟着,看看这两个人有没有什么可疑之处。”

    “若是有,不必回营,从速报予东厂,叫他们处理。”

    李世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抱拳狠狠道:“总兵放心,我挑几个身手最敏捷的弟兄带去,远远跟着,不会引起怀疑。”

    “快去吧。”

    ......

    刚才那个小插曲,根本没有破坏崇祯想出来看看的心情,相反,这让他觉得高兴。

    禁军的警惕性如此之高,这是一件好事。

    离开军营大约两个街区,经过了不少纵横交错的街巷,到处都是车水马龙的场景,行人们人来人往,不乏有一些黄头发白皮肤的老外和外地来京人士。

    京师虽然繁华,但和一般的明代城市一样,都是典型的“前铺后宅”的格局。

    一般来说,街巷的前面都是各大小铺子商行,往内便是居民区,再向里,则成了大多数穷人居住的“胡同”。

    这些街巷之中,以通向各个外城城门的街道最宽,越宽的便越是繁华,最宽的是全城主干道,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

    不过内、外城以及崇祯十七年以后增建的重二城也有差别。

    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而重二城新建城没几年,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安置更多民众,所以街巷比内外城都要密集



第六百三十四章:邂逅
    崇祯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低头喝了一口茶,看着夕阳西下。

    虽然历朝皇帝自己算出来勤快的,隔三差五来一次亲征,但这就像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民间的变化实在太快了,自己根本跟不上。

    他都不知道,打什么时候起,大明的京师已经将原本有的夜市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外面的世界每天都这么热闹,但宫内却是愈发的深沉。

    不多时,太阳完全落下,外面的戏曲和敲敲打打的热闹声音逐渐出现,小孩子们持着鱼形灯、象形等从茶馆前的道路跑过玩耍。

    茶馆里依旧是食客往来,起先与崇祯说话的那四个,早在半个时辰前,就已经走到人群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正这个时候,门外来了五六个食客,坐到最开始与崇祯对话的那桌食客位置上,点了有两三碗淡茶。

    看他们的样子,个个吊儿郎当,不像是什么好人,不过崇祯没心思去理会这帮青皮,自有街道司去管,也就没有多说。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这句诗,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观灯诗中所作,描绘了当时成都城内的灯会盛况。”

    忽然间,从茶馆的嘈乱声音中,传来一道比较清晰的女声,崇祯侧头看去,只见是两名女子坐在左侧窗前。

    两女都穿着正儿八经的汉家女子服侍,一人身着紫衣,方才念诗的则一袭青服,眼微睁一线,一张雪白的脸庞,眉弯嘴小,笑靥如花。

    为何说是念诗,因为此女真是在念诗。

    她手中抱着一本不知哪里买来的诗选,正在一板一眼的念,念完,又抬起眼看向窗外,朝紫衣女说道:

    “不过依我看,大明京师的夜市,倒比那卢照邻诗中所写的成都灯会,还要繁华、热闹。”

    未承想,她们实在是这小小茶馆中的二朵莲花,声音传到前面,吸引了崇祯和方正化的注意,自然也让那几个青皮侧目。

    两个女子,各有各的特色,紫衣有些野蛮,但也一双冷目,容易叫人心生邪念,方才念诗的青衣女子,则与她成鲜明对比。

    “看看去”

    几个青皮嘿嘿一笑,纷纷近前,围拢到两个女子眼前,挡住了他们看灯的眼线,为首那个邪邪一笑:

    “两个小妮子生长的不错,跟大爷回去,大爷教你念诗,大爷别的没有,有的是诗!”

    “哈哈哈!”余的青皮纷纷大笑,更有甚的,直接就伸出手去。

    食客无动于衷,茶馆老板和伙计远远看着,也是不敢惹事。

    “老爷,这么晚了,还是回去吧,不然夫人们,怕是要等急了......”

    方正化面前的茶早就喝光,但他一直没有再添,这时,见崇祯伸了伸腰,似是有些倦意,这才壮着胆子说道。

    “这才出来半日,半个北京城都没走到,回宫还太早了,既是赶上了夜市,若不看看,岂不白出来一趟”

    崇祯方才伸腰完全是舒展筋骨,精神好得很,完全没有一丝倦意,将茶钱分文不差的放到桌上,便先一步走了出来。

    他们出来以后,远远的街角,李世遥和几个靠在墙边的禁军兵士当即打起十二分精神,指着说道:

    “陈档头,就是他们两个人,你们那边有印象没有。”
1...172173174175176...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