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百姓们都是笑逐颜开,妇女们拿出一年都舍不得拿出来的鲜艳衣服换上,或与家人走街串巷的登门拜访,或是在家中与丈夫儿女开开心心的吃饭。

    独自在家中无亲无故的老人则是枯坐在门前,看着人流涌动的大街上,回想起前些年根本算不上春节的春节,也是兴奋地流下了浑浊的泪水,心中想着要是自己的儿子(女儿)活到现在该多好。

    整个大街都是张灯结彩,闪闪亮亮,到处巡查的番子和差役们相比平日也少了至少五六成,不过还是时不时就会有尽职尽责的差役上街巡查,以免出了什么差错。

    “哎亲家!今儿个看起来精神不错哈,到里屋坐坐”

    “你不也是一样咱家媳妇嫁到你那儿去,可不要受什么委屈才好,不然我老张可饶不了你!”

    “哈哈,亲家说的哪里话。”

    “你看看这外头人这么多都快没落脚的地儿了,快进来待会!”

    可能是由于今年朝廷在各处的大捷等种种原因,许多百姓亲眼见到朝廷开始改变,觉得起码在京师地界上已经不会有什么贼寇了,所以这个除夕夜也是分外热闹。

    城内处处喜庆热闹,在护卫重重的紫禁城坤宁宫之中,崇祯皇帝一大家子也开始过皇家的除夕夜。

    后世的时候,崇祯皇帝不愿意参加和领导的饭局,说白了就是不喜欢那种气氛和规矩,因为你根本就放不开。

    来到这里和其它皇亲国戚吃饭的时候,崇祯皇帝没了那种感觉,因为自己就是最大的那个,怎么搞都行,放不开的倒是其他人了。

    说实话,今夜的饭食是崇祯皇帝穿越以来最丰盛的一次,许多菜都是周皇后这个当朝国母亲自下厨,从上午就开始忙活,直到不久前才完成。

    此刻,周皇后也没怎么吃,就这么美滋滋的看着崇祯皇帝动筷子,脸上挂着说不出的幸福。

    由于长平公主朱媺娖喜欢吃元宵,虽然不是元宵节,但周皇后还是特意给她做了一碗端上去,朱媺娖看起来非常开心,拉着周皇后的手是有说有笑。

    可是在这天,崇祯皇帝的神色却总是给人一种不悦的感觉。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崇祯皇帝一直坐在主位上独自闷声吃食,一口接着一口,到现在除“嗯”了两声之外,根本就没说出半句话来。

    宫外热热闹闹,宫内却显得冷冷清清,截然相反。

    时间长了,朱媺娖和朱慈烺都发觉崇祯皇帝有些不对劲,都有些拘束起来,用求救的目光看着周皇后,就好像是在问:父皇到底怎么了

    无奈之下,周皇后只好起身走到崇祯皇帝身边,一边为他揉肩一边说道:“皇上,今晚上可是除夕夜,就不要再想那些军国大事了,咱们一家人在一块儿,乐乐呵呵的吃个饭也好啊。”

    闻言,崇祯皇帝摸住周皇后在自己肩上的手,强笑着说道:“皇后说的不错,你们也都开始吃吧,在朕的面前不必太过拘礼。”

    朱媺娖和朱慈烺也知道这话是说给他们听的,但崇祯皇帝说完话脸上依然愁云密布,一男一女对视几眼,只得开始小口小口的吃。

    两人就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生怕惊动了自己的父皇。

    虽然崇祯皇帝已经出言劝慰,可朱媺娖是个女孩子,心里活动很丰富,虽然一直在低头吃东西,但思绪却早不知跑到那个犄角旮旯去了。

    按理说朱慈烺今年才十五岁的年纪,又是个男孩,不该有那么多的想法,但他的想法却比长平公主朱媺娖还要多。

    近期以来,崇祯皇帝明显是对他爱搭不理的,就连平日见到了,那也像个陌生人似的,就好像多说几句话都觉得烦一样。

    小孩子往往对自己父亲是最在意和看重的,朱慈烺一直都对自己父皇十分崇拜,时间一长,很敏锐就发现了自己父皇与平日的不同,但却想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思来想去,朱慈




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跷
    除夕这一天,对崇祯皇帝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然而对某些人来说却不是这个样子了。

    崇祯皇帝早晨开了一次朝会,走的时候让群臣在一天之内把来年的计划商议出结果,临走之前放了句狠话,说是在晚上呈到冬暖阁让他过目。

    就从白天杀王浚的那个劲头来看,崇祯皇帝说的话谁也搞不清楚是真是假,群臣心里苦,但是不说,下了朝会以后便赶紧聚在一起商讨应对之策。

    说是应对之策,实际上也就是内阁首辅魏藻德、内阁次辅蒋德璟,兵部尚书张国维,吏部尚书王绍微、工部尚书冯铨、户部尚书倪元璐等人召集各部左右侍郎,在偏殿讨论了整整一日。

    这帮群臣还是头一次对军国大事如此上心,就连吃饭都是由太监端到殿中边吃边议,最后总算是在黄昏时将所谓来年的计划大致讨论出一个章程来。

    群臣在最后的环节也产生了分歧,推推搡搡许久,谁也不肯去冬暖阁见崇祯皇帝,就连内阁首辅魏藻德是一样,最后还是内阁次辅蒋德璟带着奏疏来到暖阁面见崇祯皇帝。

    许多人心里的想法都一样,在这个皇帝爷面前可不好过,一句话不对付那可是要直接抄家杀头的,谁愿意去找不自在。

    就连蒋德璟心中都是忐忑,路上一直在想着崇祯皇帝有可能的问题。

    可当他来到冬暖阁的时候却被守在门外的直殿监掌印太监李春告知,说是皇帝下了朝以后虽然回了暖阁一次,但并没有在这里多久,接下来的时间一直都待在后宫。

    蒋德璟松了口气,赶紧将折子交到李春手上说是让他放到御案前,紧跟着就是逃之夭夭,头也不回的走了。

    李春看着蒋德璟踉踉跄跄的脚步,心道也奇怪,这位次辅大人前些年的时候那可是经常忤逆皇帝,怎么今年也跟变了个人一样,这么听话了。

    崇祯皇帝虽然在朝会上说的严厉,可心里不过是打着吓吓群臣,让他们这个年也不至于过的太轻松的意思。

    就算他们没交上来,那也不至于大过年的把朝堂重臣全给杀了不是。

    说来也实在是巧,蒋德璟在前往暖阁路上的时候,按时间线来说,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的皇家晚宴早就完事,也该回暖阁等着了。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崇祯皇帝是人逢喜事,一不小心就当爹了,兴奋之中把这事儿给忘得一干二净,等想起来以后却是在坤宁宫抱着皇后快睡着的时候了。

    崇祯皇帝在龙床上忍不住想进去,要是往常,周皇后都是主动逢迎,这次却是脸红不已的含羞拒绝,当然了,摸还是可以的。

    即便如此,只能摸不能再进一步,崇祯皇帝是越摸越火大,那活儿一点也不安分,刚想去袁妃那败败火,不过转念一想,自己才刚说了待在坤宁宫陪皇后,现在就去找别人了,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毕竟是关乎亲儿子的大事,脸面还是次要的,崇祯皇帝最后老老实实抱着周皇后睡了一晚,至于批阅折子的事儿,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当皇帝不也得休休假不是吗。

    第二天一早,崇祯皇帝在周皇后的服侍下穿戴整齐,把王承恩叫来,问道:“承恩哪,辛苦你了,除夕晚上还在东厂办公。”

    王承恩心里顿时觉得暖暖的,觉得忙了一晚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赶紧说道:“为皇家办事,老奴不辛苦。”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问道:“昨天夜里,京城内外可是有什么不安分的人想要浑水摸鱼”

    “回皇爷,偷鸡摸狗的都是一些青皮,老奴派东厂的看班日夜监管,但凡是在除夕夜闹事的,都直接给送到东厂大牢里去了,加上五城兵马司各衙门的沿街巡查,京师昨儿个还算风平浪静。”

    “对了,那些大臣回家之后都干了些什么,有没有说关于朕的话”崇祯皇帝边朝暖阁走边随意问道。

    “回皇爷,其余的大臣们倒没多说什么,只是京城本地大户有一家姓赵的半夜派人进了徐府,有些奇怪。”

    &n



第一百五十八章:昏君本纪
    其实吧,这方正化的心思崇祯皇帝也能明白。

    毕竟原来这货也就是个司礼秉笔太监,虽然在宫内有些地位和资历,可一下子被崇祯皇帝提拔到御马监掌印兼内厂提督的高位上来了,时间一久,自然是有些飘飘然忘乎所以。

    无论前世还是今生,崇祯皇帝都是头一次当皇帝,实际上自己个儿也有点飘,怨不得别人也飘。

    这次主要还是崇祯熟知历史,知道这狗奴才对皇家忠心耿耿,能背锅也有能力,革职和杀头是不可能的,那样只能让东林党们欢呼。

    崇祯稍微提点一下,打算让这厮收敛着点儿,现在看来效果还是极好的,也就不在这件事上头疼了。

    方正化联想到皇帝此前对付东林党那个说杀就杀说诛族就诛族的劲,起先觉得自己多半也是要凉凉。

    此时听到这个话,他自然是如蒙大赦,抱着崇祯皇帝哭的心都有了。

    方正化忙不迭的点头,拍着胸脯打包票,看那意思好像是连年都不过了,就专门给你看着媳妇和儿子。

    在这新春的佳节,崇祯皇帝神清气爽的站在皇极殿前面,老是觉得这么干呆着太没意思,忽然间突发奇想,要不搞个大阅兵试试

    想到哪做到哪,崇祯皇帝在一帮太监和宫女震惊的神情中,拍拍屁股就摆驾奔着英国公府去了。

    张世泽本来在和全家人和乐融融的过年,忽然一个太监气喘吁吁的跑来,说皇上要到了,好像是有大事,当下一府的人都是面色大变。

    英国公府的欢声笑语不见了,那可是当今的皇帝,听说昨天小年还把一个御史给砍了,谁敢怠慢

    府中上上下下的人都是紧张不已,一通忙活,总算是在崇祯皇帝还没到的时候安排好了一切事务。

    等了大约半盏茶的功夫,崇祯皇帝总算是带着一大群厂卫番子和太监宫女浩浩荡荡的从街角转了出来。

    这府里许多人还是第一次看见崇祯,可看来看去,这家伙根本不像皇帝,看那得意洋洋的小表情,倒像是某个作威作福的纨绔子弟。

    无论心中如何去想,大伙在面上不敢露出任何不恭不敬,跟着张世泽赶紧把崇祯迎到府内,一顿寒暄过后,崇祯皇帝开门见山的把话说出来,所有人都懵了。

    “阅兵,怎么想起搞这玩意儿了”

    “是啊,劳民伤财啊!”

    其实这个词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既陌生又不陌生,怎么说,大明其实对阅兵这东西还真是挺重视的。

    永乐年间就曾搞过一次规模浩大的大阅兵,每当想起这回事,崇祯皇帝就羡慕不已。

    据说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

    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大明皇帝,也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

    其实崇祯一直都怀疑这厮之前那副不怕死的模样是装出来的,就为了给之后的拍马屁增强效果,事后的结果很显然,这顿马屁很成功。

    那次“观阅”的各国使节来自二十七个国家,大明军威之盛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

    除此之外,中亚、西亚国家与大明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现在,没错,就是现在。

    朱棣这厮托老爹和朱允炆的福,装逼装到全世界去了,那可真是最高境界,羡慕不来。

    朱重八也曾经规定,每年年终各地卫所军士都要考阅一次,每隔三年,又要大阅一次。

    想法是美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就不一样了,洪武和永乐朝的时候,各地卫所军士尚且还能整个歪歪斜斜的“阅兵”应付应付。

    到现在崇祯十八年,是压根连应付都懒得应付,京军这边儿不知道多久没阅过兵了也没人管,地方上谁还鸟这么个没事



第一百五十九章:邪书
    《昏君本纪》一书中明确指出,崇祯皇帝自从十七年开始受阉党控制,宠信权阉,任用厂卫大肆迫害东林党的清流士子,并且首次称呼东厂提督王承恩为“七千岁”。

    除此之外,书中将王承恩以及西厂提督曹化淳、内厂提督方正化并列称为“三虎”,便是现如今人云亦云的大明朝“三虎执政”时期。

    在东林党徒的大力宣扬之下,大明朝堂变得昏暗无比,比起当年“九千岁”魏忠贤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时间,整个江南号称“无一处不知此事者”,复社的影响力达到巅峰,甚至覆盖过了三厂一卫在江南的设置的监察机构。

    此时此刻,东林党宣扬把大明朝堂搞得天昏地暗的“三虎”正站在崇祯皇帝面前瑟瑟发抖,可见东林猴子造谣生事的能力有多强。

    这件事以后,崇祯皇帝不免怀疑,是不是那被宣扬成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在天启面前也是这个怂样儿

    让崇祯更气的是,那张采和一班复社才子们所作所为还不仅仅如此。

    他们到处游走,联络了一大批民间印刷社,将《昏君本纪》一书刊行出版,借声名鹊起的同时广收门徒,结交包括现任南京魏国公徐文爵在内的各路权贵与江南士绅。

    这新年刚过,所谓的大明朝才子们就给朝廷出了这么一个大难题,可最让崇祯无语的是,这班人所作所为虽然过分,但却并没有触碰到现有的法律。

    包括洪武皇帝朱元璋所说的“生员不许议论国政”在内,大明朝虽然有某些人说过所谓“军国政事,并不许生员建言”的话,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任何明文规定。

    说白了,这帮东林猴子学乖以后,知道崇祯皇帝杀起人来敢下狠手,所以不和你闹什么死谏,在眼前跳来跳去气你,就是不犯法。

    要是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还真就让人赶到南京直接抓了杀了,反正那时候大明也快玩完了,崇祯这么做完全是因为知道自己要上吊,所以想拉着东林党当垫背的。

    现在大明朝好不容易稍有稳定,要是再这么胡搞乱杀,强行杀他一个人头滚滚,遍地成河,后果也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在士子们的宣扬之下,江南一带人心惶惶,百姓对这个朝廷彻底失去希望。

    而地主、豪商、士绅与士子们有钱、有人又有话语权,要是再加上水太凉那些文官,就连权利都有了,在南边扯旗造反,直接搞出第二个朝廷也不是什么难事儿,找个想当皇帝的藩王还不简单

    你不想当那好,我们去问下一个。

    本来大明双面受敌,崇祯皇帝强行活到十八年,要是南边儿再出了什么差错,那可就剩下北直隶和山东、宣大这几个地方了,到时候苟都没得苟,可以直接穿回去继续当苦逼的码字工了。

    到了那种时候,真就是嫌自己活的太长,真正是自己把大明玩死了。
1...4445464748...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