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中宋韵55
自古道德胜于文章,这两人的遭遇,就先从范纯仁说起。
范纯仁倒霉纯粹是自找的。当初章惇把他贬出朝廷,是因要追究放弃西北4寨的责任。他和司马光、文彦博搅在一起,这是范纯仁一生仅有的污点。尽管如此,宋哲宗还是对他很例外,别人如刘挚、吕大防、梁焘、刘安世等人早就贬过了长江。范纯仁的贬地是在陈州,和开封近在咫尺,可说仍生活在经济文化中心地带…
这样的待遇,范纯仁心知肚明,可说是对他的爱护,让他老老实实呆在政治漩涡之外,等着哪天风平浪静了。他会有个不错的结果…
可他姓范!这姓氏从北宋开始,直到明朝末年,都笼罩着层圣洁、温暖、博爱的光环,历史证明:这不止是开创者范仲淹的一生努力,更有范纯仁的沉淀!主要就表现在这次的自找麻烦上:
在陈州的范纯仁听到了一消息,宋哲宗在郊祀大典上公开宣布:贬谪的大臣如吕大防等。终生永不录用!
这消息是空前可怕的,开了大宋朝先河!在这之前,哪怕旧党在元祐年间贬章惇、贬蔡确、贬所有新党中高层干部,也从没说对谁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哪怕蔡确死在了南方,也是由于他个人身体健康。国家可从没说过这种狠话!
现在矛盾升级,可预见以后的政治环境要变得更恶劣!这让以后大臣们怎么生存怎样工作最后致国家于何地
这样浅显的问题谁都能看出来,可谁都不敢说什么!因章惇要一劳永逸!在他看来,解决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旧党人全弄死!死得干干净净了,自然以后就不会再有什么矛盾!这种情况下,谁敢顶风作案、反对章惇呢
冠盖满京华,斯人敢独言!没人敢说,范纯仁敢!他是只平衡尺,在元祐时他阻止远贬蔡确、现在他反对永废吕大防。
范纯仁写了份奏章,恳请宋哲宗为吕大防等人留一线生机,为官场留一线回旋余地…
留一线余地…章惇很无语,本不想动你,你竟主动申请找抽!范君子,这是政治场,不是善堂!你定要往里挤,那么没办法了!贬范纯仁到随州,全家一起去,即日启程!
他终于到长江边,和吕大防他们扎堆去了。消息传来,一片悲哀,范家亲友都摇头叹息,范纯仁本人却很平淡…一直沉默明哲保身,这样就算躲过了政治风暴,他就会高兴吗会像普通人那样庆幸吗很显然他会自责,范家从来都是忧国忧民忧天下、心安乐才能身安乐的人,如想保平安,光是范仲淹的光环就足够他们当官享福…
那就走吧!范纯仁在之后三四年时光里平静品尝着自酿的苦果,一路南贬,陈州并不是终点站,在那之后还有永州,一路上不仅要乘车,更要坐船…
某天范家坐船在橘洲附近跋涉,突然间风浪大作,船眼看就要翻了,好容易到浅水处,全家**上岸。其中范纯仁背着自己妻子,一步步走了上去。他周围是一片骂声,妻子儿女们异口同声痛骂章惇,其中以范夫人骂得最经典最有身份,8个字——“枉陷正人,使我至此”老太太说章惇陷害范纯仁这位正人君子,连累她饱受江湖之苦!
看着像没骂错,可范纯仁的回答让他家人很不解,让后来读史的人也不解。他说“船破,也是章惇的错吗”
范纯仁你搞什么这当然是章惇的错!没他,范家老小怎会跑到长江里玩漂流你范纯仁为什么不生气呢就算不想报复,也没必要替敌人解释吧
这样想就都错了!没理解到范纯仁的心理。像他妻子所说的“枉陷正人”,抛开新党旧党谁正谁邪,退一万步说。真就是陷害了正经人,又能怎样正人就不是人吗就有豁免权吗这才是问题根本处!在宋朝士大夫阶层心里,正人君子是有特权的!只要自己是正人了,就能决定别人命运。往死里打压对手!至于自己,永远是安枕无忧,容不得别人碰一手指头的!多么可笑!君子之风在于包容,什
苏轼回朝篇
出乎意料的,苏轼一路上读笑风生、悠游自在,像游山玩水一样走了过去。同时广交朋友,是凡来探望他的人,他都杯茶谈笑、相与欢谈,甚至刚到某个地方,人生地不熟时,他都能主动出击,找人聊天。更别说随时写信,和四面八方无数朋友互动了。
结果就是:他越远贬,结交朋友越多,且各行各业,什么样的人都有。于是越走声势越大,越走传说越多,可说如没这场远贬之路,苏东坡的名望绝不会达到现在的程度…远贬前,他名望是有深度的,官场、文坛的确以他为首。可远贬后,广度增加了,他一路上的洒脱、平易、多才,让世人传颂他是“坡仙”
从没人像他这样对待长达7年、远贬海外的悲惨遭遇。以儋州为论,在他之前也有位名臣贬到了这里,那人比苏轼官职大了很多,是唐朝名相、李党党魁李德裕,非凡的人杰被牛党倾轧,贬到了当时称为崖州的海南岛。结果就死在了这里,他没法忍受恶劣的环境、更没法忍受政敌的欺侮!
这在苏轼身上没发生,并不是说他没李德裕那么高傲,而是心灵深处核心地带太不一样了。李德裕出身顶级官宦世家,苏轼不同,他是第一代以才华起家的名臣,从小在蜀川山水中长大,蜀山灵秀激越,华夏五千年最潇洒不羁、才华横溢的两大文豪——李白、苏轼都出生在那里,并不是偶然的。他们的路,更有相同的地方。李白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离开了长安。苏轼亦如此,他心灵本就不是传统的官场动物。最开始时,他短暂的迷茫过,那时他初入官场,自命士大夫一族,把底层人民死活看得一钱不值。公开声称下层人的存在,就是为保证士大夫的生活快乐…后来在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在城东那块坡地耕种后,他心灵返本了。本是自然之子。怎能再重蹈泥潭
于是乎,这一路上,沿途各级官员变着法的给苏轼捣蛋,让他行无车、居无所、病无药,目的超简单,就是通过折磨他,向章惇示好!
历史上基本没人能从海南岛的流放地活着回来。苏轼过海时的心情是悲凉的,这不仅仅是生死问题,更是尊严问题。中国不像西方,漂洋过海探险是种荣耀。是强大的男人才敢做的游戏,如能在这过程中杀人放火、带回满船的金银珠宝、美女奴隶,那么就更完美了。但在中国,出海是不名誉的。父母在,不远游。因还要每年祭祖的。一旦死在外面,难免要做个不孝之人!
自古杀心惨于杀身,苏轼有何大罪不过是些意气之争,居然被逼迫到这步田地。1097年闰2月,苏轼过海,开始了长达3年的昌化之行…这3年是苏轼人生最困苦的一段,也是他生命光芒绽放得最饱满、最充实的一段。苏轼终于在那里有了自己的家。可生存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单只一场秋雨后,他居然在床帐里发现了足有1升的白蚁…
平时生活更不用说,日常的米、面、酒、糖等都要由惠州方向从海上运来。这样一来价格昂贵,苏轼买不起。二来供应量太小,一旦海上起风下雨。就只能挨饿。这时苏轼年过花甲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营养不良,毁了他的健康,他和他小儿子苏过都形销骨立、瘦得脱相…
无可奈何,苏轼苦中作乐。想起了一传说,不禁哈哈大笑。那是晋武帝时期,全中国人都在挨饿,某人头晕眼花,摔进一大地洞里,他看到洞里有乌龟和蛇,每当阳光灿烂时就伸头到洞外,像是吞咽阳光,他有样学样,居然身体强健,比吃了米面还要好…想到这,苏轼向小儿子一笑:过儿,我们也这样吃点阳光吧…
这就是坡仙的精神内核,面对困境,甚至是必死困境,不咒骂、不消沉、不悔恨,就像一英雄曾说过的“死亡向所有人微笑,人所能做的就是向死亡还以微笑”在酷厉面前低头的是懦夫,回报以怒吼是战士,但仍落在了下乘,因受到了对方影响。像苏轼这样,仍保持微笑,保持住心灵深处活泼灵动的光芒,不让它灰暗、不让它暴戾,这是种别样的骄傲——让美丽的永远美丽,天上的雨水绝不会因落在地上泥潭而失去它本来的洁净…
不断的折磨,让苏轼的光芒更明亮,他被贬得越远,离民众的心就越近。在他南迁路上,有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是历朝历代从所未见的高情传说…
他被贬到惠州时,苏州定慧寺长老守钦派弟子卓契顺步行数千里来探望他。多年老友、隐士吴子野不顾年老,舟车劳顿,赶来陪他住了几个月。贬到儋州后,吴子野,73岁高龄的眉山老乡巢谷,杨济甫又渡海来访,陪他渡过最初几个月的艰难时光。潮州人王介石一路追随,像仆人一样帮助苏家生活,连盖房子这样的事都亲力亲为。更有很多各地学子,向他请教学问,其中以海南人姜公弼的事最著名。
海南岛太偏了,识字的人都少,怎能论到文章呢直到宋朝立国近140年,仍没出过一个进士。这实在是没法,学问是讲究传承的,就算是不世出的大天才苏轼,也得有出色的先生给他启蒙。
姜公弼自学成才,等到需要拔高时,上天赐福,把苏轼贬到了他家乡。苏轼耐心地指点他,临别时在他扇子上题了首诗——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端合破天荒。写完这两句后,突然收笔不写。姜公弼不解,苏轼说“候汝登科,当为汝足”多年后,姜公弼终于金榜题名,可惜那时东坡已离世了。他不远千里,到许州找到衰老的苏辙,苏辙在扇子上为兄长补足全诗——生长芸间已异方,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坡翰墨场。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使信东坡眼目长。
这首诗见证了海南岛第一位进士的成功之路,由八大家中苏氏兄弟合力完成。
以上的事很阳光,让人很佩服。似这就是苏轼的精神内核了但如只是这样,那么苏轼就只是个精神胜利法的大师,在逆来顺受里让自己不哭出来罢了。何来伟大呢
苏轼从没放弃希望,他一直怀念北方、坚信着自己定会回去。被贬昌化3年后。某一天苏轼若有所感,对苏过说“吾誓不做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原气象”为
洵武上图篇
之后,宋徽宗赵佶才做出了上层建筑的再次调整。10月4日,尚书右仆射韩忠彦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9日,知枢密院事曾布调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11月16日,知枢密院事由安焘担任。18日,尚书右丞黄履被罢。29日,以礼部尚书范纯礼为尚书右丞。
11月26日,夏崇宗李乾顺遣使入辽请婚。
同时11月8日,赵佶颁布诏书,阐述了自己的执政精神:自今以后,对军国大政、用人标准,没元丰、元祐的区别,更无所谓新旧两党。做事只看是否可行、是否妥善。辨别忠奸、用舍进退,只看是否合乎情理…一句话,同志们,我们要团结!要安静、努力地工作,把国家建设起来!为此,明年的新年号定为“建中靖国”多好的口号!很多人激动得浑身发抖,终于不搞政治运动了!
截止到这,这段历史被历代史书高调传唱,尤其是南宋朝,为突出这时的成绩,给它起了个外号“小元祐”非常的贴切啊!无论在哪点上都像极了!如形象工程极其完美,成功塑造了赵佶的光辉形象,更连带着把范纯仁、苏轼等名人声望也提升到了新高度。可在另一方面,这些事和‘女中尧舜’执政时期更是一模一样:只有名声,对国计民生半点好处都没!
这种好日子很短,旧党的命太苦了,好容易盼到一位崭新的强力太后出现,却没能像高太皇太后那样坚挺,建中靖国元年(1101)1月13日,宋哲宗去世恰好1年后,向太后居然病死了!
她死了,政治风标立即飘摇不定。十几年了,大宋朝政局一直在变——宋神宗变法,变一次。高太皇太后执政。变一次。宋哲宗亲政,变一次。哲宗死了,又变一次…前前后后已4次了,顶级官场里还剩下的这些人。早就都成了变形金钢!根据形势需要,谁都有n多种形态任意转换!
再把眼光转向大辽国。向太后死的同一天,1101年1月13日,成功熬死仁、英、神、哲4代大宋皇帝的70岁的辽道宗耶律洪基终于也死了,继位的是他的长孙、那位最天才同时也最冤屈的太子耶律浚的长子天祚帝耶律延禧。宋辽两国都迎来了各自的亡国之君,新的时代里,新生的强者主宰一切!宋、辽、夏这传统三强不得不都沦为配角!
2月1日,随着改元大赦诏书一起颁布的便是耶律延禧为当年冤案平反的圣旨。诏“为耶律乙辛所诬陷者,复其官爵。籍没者出之、流放者还之”但随即14日,耶律延禧就把当年在最紧急关头救下他的大恩人、大忠臣、太傅萧兀纳赶出朝廷。任辽兴军节度使。6月13日,耶律延禧封自己的族叔、辽兴宗之孙耶律和鲁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这一次想变的人是曾布。按属性,他是新党。可做起事来,总会让旧党们打心眼里喜欢。王安石当政,他第一个拆台。从内部瓦解新党。章惇当政,他简直是旧党利益的代言人,明里反对、暗里下绊子,各种招数用得让章惇相当的郁闷。
可这时轮到他郁闷了,无论如何,他是新党。可他仅仅在6月2日搞倒了一个旧党——尚书右丞范纯礼。随着7月26日的知枢密院事安焘、10月6日的门下侍郎李清臣2位新党成员的被罢。眨眼之间,宰执人员中。新党只剩他一人凤毛麟角。且他还是次相,上面还有一位大首相——元老名臣韩琦的二公子韩忠彦。
甚至就连这个次相职位,也是他在宋哲宗死时倒向旧党、帮着向太后压制章惇、拥立赵佶才得来的。现在向太后死了,没必要再装孙子,首先第一步就是搞倒韩忠彦、抢到首相位置!
为此,曾布要做两件事:1让宋徽宗重新倾向新党;2要在新党中扶植起一个人。用这人去搞倒韩忠彦!
于是曾布开始在宋徽宗耳边像唐僧一样不断的念叨:我们要绍述、要绍述啊…终于宋徽宗被说动了。11月22日下诏:改明年的年号为崇宁!意思就是:我们要崇尚熙宁年间(宋神宗年号)一切都该按熙宁年间的规矩来办!
24日上朝结束,曾布单独留了下来,向宋徽宗进献了一幅图。邓绾之子邓洵武所画的《爱莫助之图》
邓洵武,正牌进士出身,博闻强记、精通历史。宋哲宗时担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国史院编修,具体工作是重编《神宗实录》。这太理想了!以他和父亲两辈人对高太皇太后的仇恨,可想而知他的书里高太皇太后能变成什么样。本就是老巫婆了,还不得头上长角、脑后披毛,每晚吃3个小孩子当宵夜写得狠了点,可后遗症也出现了!宋哲宗死后,他被向太后一伙盯住,狠狠教训了一顿!
邓洵武很失落,关键时刻一即将倒霉的重臣帮了他一把!蔡京在被贬职前力挺邓洵武,把他又保回到国史院。这看似一步闲棋,却对蔡京一生的命运至关重要!什么是聪明人蔡京最高明一点就在于善良!与蔡京接触的人没一个不说他善良的!不管他做了什么,每个人见到他,都会如沐春风。从最初他处在下位,对领导对同事零拒绝开始,到他日后权倾天下长盛不衰,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正在伤天害理进行中,都面带笑容…
这就是所谓的“态度决定一切”哪怕金玉良言,连喝带骂地说出去,也没人接受,甚至可能结仇。而带着三分笑意,哪怕伤到了谁,都是“不小心”的…
现在回报来了!邓洵武要把蔡京搞回到开封城来,这想法是多么的疯狂。为达到目的,邓洵武做了海量的准备工作。超级多的数字理论、完美的震撼效果,他相信只要抛出去,必定会让赵佶热血沸腾、无法自制。但他仍很小心。因这些都得建立在一前提下面——赵佶是不是跟他父亲、哥哥有一样的灵魂呢曾让赵煦心动的东西,会不会也让赵佶怀念这可真说不准,从赵佶登基以来最初大半年里,他是多么的“旧党”啊…可谁又能忘记:赵煦从10岁起一直忍到19岁,期间任凭高太皇太后为所欲为。坚忍程度在历代帝王中极为罕见!
思前想后,弟弟也许和哥哥有些相似但就算不像,该做的事也要去做,尤其是向太后已死了的现在!这一天。邓洵武终于找到机会,单独接近了新皇帝“恭喜陛下”开场白很正规。
赵佶“喜从何来”皇帝也很习惯,毕竟每天都要被恭喜很多次的。
邓洵武“陛
蔡京首相篇
可曾布失算了!因他根本就没看清楚蔡京这人的本质!这是个妖孽!是30年来宋朝政局不断反复,从最初为信念荣耀而战,到后来为党派为恩怨而斗,一系列血腥龌龊中孕育出来的集大成者…
在蔡京的身上,已再也没有了原则!因他曾亲眼目睹良臣如王安石被罢免;圣贤如司马光身败名裂,险些连坟墓都保不住;文豪如苏轼颠沛终生;长者如范纯仁衰败老盲;党魁如刘挚被流放至死;强臣如章惇也翻身落马…连安全都谈不上,还说什么荣华富贵这些例子深深刺激到了蔡京,于是他变身了、升华了…
蔡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是北宋连续30年不断升级的党争的终极产物!
人需自救天方救之,在曾布想着提拔蔡京前,蔡京早就展开了自救行动。说实话,他怕!他被贬到杭州了,这地方是美,在宋朝已公论为天下第一风景区了,在南宋更做过近150年的首都。元祐以前,这里是贬职的终点站,苏轼不止一次到过这儿。可元祐以后,这里只是块踏脚板,贬到这儿的十之**都会迅速上路,贬到更远的天涯海角去…
谁敢说蔡京与众不同,能在杭州城里静等官复原职呢所以要自救!天遂人愿,机会来了!只要抓住,回京有望啊!可是这机会…真要和这个沾了边,以后就算飞黄腾达做了首相,也会有人指着脊梁骨骂,骂得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