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明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听着汪博彦不停的拍马屁,他更是恶心。但是,既然已经做了吴国的官,就得为吴国着想。
“李少卿但讲无妨。”赵构乐呵呵的说道。
“臣以为,现在最为紧要的事,是效仿汴京皇帝的举措,厘清田产,以正经界论。”李椿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压制住朝堂的议论声。
这乱哄哄的还不如当初太上皇赵佶上朝的时候安静。
“哦通过强制手段,整理确定不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土地界限”赵构若有所思的问道。
他倒是想做,但是他却深知自己的基本盘是地主联袂,此时不宜想赵桓那样直接均田。
“官家,经界不正共有十大害,一曰侵耕失税。坊间私斗成风,无界则无端。”
“二曰推割不行,秋收加重百姓负担。”
“三曰衙门及坊场户虚供抵当,以假乱真,肆意抵押借贷,造成经济上的混乱。”
“四曰乡司走弄税名。贪腐成性,百姓苦不堪言,朝堂也没有税收。”
“五曰诡名寄产;六曰兵火后税籍不失,争讼日起;七曰倚阁不实;八曰州县隐赋多,公私俱困;九曰豪猾户自陈诡籍不实。十曰逃田税偏重,无人肯售。经界正,则害可转为利。还请官家明鉴。”
李椿年从怀里掏出了一本札子,上书《通考田赋》,交给了赵构的太监,低头等待着赵构决定。
赵构也没有等下朝,直接拿起来看了看。
第一条就让赵构不得不佩服,而这十条每一句,都让赵构如同醍醐灌顶一样。
汴京自己那个哥哥,不光厘清田产,还要均田。结果得罪了无数的地主。
搞什么商税改制,搞得自己都头皮发麻,又得罪了无数的员外。
也有越来越多的地主和员外们跑到了两淮等地。
在赵构眼里,步子实在是太大了,得罪太多人了,仗着自己手里有军权,为所欲为。
但是李椿年的札子里,只是提到了要正界,厘清各地田产,以保证税收,手段温和不激烈。
具体的步骤,李椿年在札子里也写的非常明白。
第一步,打量步亩:以乡都为单位,逐丘进行打量,计算亩步大小,辨别土色高低,均定苗税。
第二步,造鱼鳞图:保各有图,大则山川道路,小则人户田宅,顷亩阔狭,皆一描画,使之东西相连,南北相照。
第三部为堪舆:合十保为一都之图,合诸都为一县之图。合诸县为一州,合诸州为一路,诸路为国。
则成天下堪舆图。
第四步置砧基簿每户置簿:逐一标明田产的田形地段,亩步四至,以及得产缘由,赴县印押,永充凭证遇有典卖交易,须各持砧基簿和契书对行批凿。
“好!”赵构用力的拍了一下桌子,拍的手都疼了,他也全然不顾。
结果他还站起身来,端着札子,从御前走到了御下,看着李椿年大声的说道:“肱股之臣!”
“天佑我大宋!”
&nbs
第二百九十五章 搁置争议,奸臣必死
赵构散了朝,他在思考如何做好一个皇帝,当然现在的任务是,如何当好一个吴王。
做皇帝并不会轻松,即使再无耻,也要稍微顾忌一下江山社稷。
他心里也不大愿意接受金国的册封,他更希望能得到汴京他哥哥的册封。
他虽然不要脸,但是接受金国的册封,实在是太丢人了一些。
所以,他才称王而不是登基称帝。
他仔细想了想,想借着李椿的事,跟汴京赵桓那边,缓和一下关系。
那第一步,也是他习惯了的套路,称臣。
这不丢人,只要能当皇帝,称臣就称臣呗,反正石敬瑭当儿子都当了皇帝嘛。
他仔细想了想,才把札子写好,然后命快马,加快宋到汴京。
而赵桓收到赵构札子的时候,正在组织迎接岳飞回京的典礼。
赵桓不会忘记岳飞的贡献,不管是邢州峡谷的阻截,拖延了完颜宗翰还有完颜宗望合并一处的战略计划。
还是拿下了雁门关,打开了整个河东路的战争局势,还是到燕京路在大北关下,力阻完颜宗望,在平州滩余保住了粮道。
又有夺取榆关的功绩,这足以让任何皇帝侧目的盖世功勋,按照制度,岳飞才升到了中校尉一级。
原因就是岳飞本身的品秩太低了,这离封王还有十万八千里。
但是品秩低点,并不代表岳飞的战功不卓著,事实上谁都清楚,岳飞已经成了大宋冉冉升起的宿将,没有人能够阻拦。
所以,盛大的欢迎仪式很有必要。赵桓也知道自己的统治根基就是那些依旧奋斗在边境的军卒,还有无数的无产农民。
所以,盛大的欢迎仪式,更有必要,可以表明自己支持武将、武人之心并没有变。
赵桓准备欢迎岳飞的同时,收到了赵构的札子,别提多恶心。
他耐着性子打开了赵构的札子,倒是出乎意料的看到了赵构还是人的一面。
赵构请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还是希望赵桓能够册封他为吴王,这样他就不登基称帝,赌咒发誓让人不得不信以为真。
赵桓没有相信。
骗鬼呢
第二件事,赵构请他的母亲,也就是请韦贤妃去临安颐养,尽孝。
赵桓信了。
因为赵构在正常的历史线里,也是将议和之后,从金人手中要回了自己母亲的骸骨。
至于赵佶的骸骨,赵构既没有守孝,也没有打开棺椁,但是对于生母,他足够的尊敬。
这一点不管是出于希望养子孝顺,还是真心实意,都是值得肯定。
所以赵桓第二件事准了。
这第三件事,在赵桓看来,跟见了鬼一样,他赵构,居然问自己要官。
你一个实质性独立的政权,问自己要官员任免是不是太过分了
但是赵桓还是耐心的看完了赵构送来的第二个札子。
那就是李椿年的《通考田赋》,然后不得不感慨,这人是个人才。
所以大手一挥,准了第三件半事,成立经界所,让李椿年成为经界所的提举。
为什么是三件半
因为赵构很不要脸!
他知道赵桓一定会准了自己的札子,所以,问赵桓要人,要能吏去厘清南方田产。赵桓捏着鼻子认了。
自己这边的确有不少负责分田的能吏。
因为赵构答应按往年的税收交到汴京。这些人,还是赵桓的人,但是最后得到的天下堪舆图,双方共同持有。
搁置争议,联合开发
不能乱想,不能乱想。
为什么赵桓认为李椿年是个人才呢
赵桓之所以能够在北方诸路均田,搞得风风火火,还搞商税改制。
一方面是他的拳头足够的大,而且打出去足够有力,金人都给他都把他给打跑了,这些乡绅员外哪里有反抗的余地
第二方面是真的穷,事实上,北地的地主其实不是很多,员外也是稀松,大地主和大员外,像陈家、崔家、李家等巨贾都是在江南才有。
第三方面还是金祸,让北方诸路成为了一片又一片的赤地,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均田商税改制,正是时候。
流了足够的血,足够的疼,所以才能彻底进行下去,否则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
只不过北方诸路连个裤衩都没有,就不用考虑扯到蛋的问题。
但是南方和北方的局面完全相反。
赵桓这个均田的法子,赵构即使不在
第二百九十六章 闷声才能发大财
在大宋做臣子哪有那么容易
蔡京、蔡攸、童贯之徒,纵恣于上;高俅、杨戬、朱勔之党,朋邪于下。闪舞www
这些人都属于奸臣中的奸臣,大宋之贼、社稷之贼。
上了奸臣传,自然是理所应当,没人会认为他们不是。历史的评价也相对公允。
但是王安石呢
王安石死在宋神宗之后,在太皇太后高氏执政后,全面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
司马光的元祐更化,将王安石与神宗三十五年的努力,全部付之一炬,变成了废纸一堆。
高太皇太后的执政理念是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
别人都是人亡政息,王安石还没死呢,就一天一个坏消息,今天是青苗法,明天是免役法,后天是将兵法,直到所有的努力全部消失,抑郁不已。
而元祐更化,也是开启大宋最严酷党争的标志。
王安石被全面否定,新政被全面废除,变法派的代表人物菜确写了一首《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
而另外一名吕惠卿,也是小心翼翼,连口冷水都不敢喝,唯恐得病被人抓了把柄。
但是到最后,吕惠卿还是被贬为了建宁军节度副使。最后的评价也是背信弃义、祸国殃民、人格低劣。
在边事上,司马光和高太后,恢复了熙宁新政前的绥靖政策,把已经收复的疆域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图安一时。闪舞www
听闻这个消息的王安石被活活气死。
从神宗死后,王安石的评价就在一路走低,从最开始的停宗庙配享,然后削其王封,到最后的更改谥号,都是一步步的向一个奸臣评价转变。
这种导向,到了宋徽宗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王安石乃是獾子精投胎,而说起王安石,也变成了此老乃野狐精。
李纲为何会想到王安石
因为在他眼里,现在汴京皇帝与九子赵构的争斗,其实和元祐、元丰的党争,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
都是激进、变革、新法与守旧、绥靖、祖宗之法的争斗。
但是李纲却深知变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比如现在官家所依仗的大宋西军。
比如西军,追根溯源,还是追到了王安石的将兵法上,在范仲淹手中,西军才彻底变得强大起来。
如果不是当年王安石的将兵法,能有现在的西军定鼎之功
所以李纲非常喜欢赵桓时常嘟囔的一句话。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李纲也愿意做那个殉道人,可惜的是他还没做,已经有人抢了先。
那就是自己面前的这个官家。
直接用最强硬的态度和手段,进行了最为本质的变革,虽然一些手法稚嫩,一些手段太过激烈,还有些想法太过激进。
但是这种变革,正是大宋所需要的变革。
朝臣们对变革的态度是保守向的支持。
保守是因为,王安石当年太惨了。
所以,大家都不敢跳出来说,这就是新政,这就是变法,这就是变革。
大家都在做事,但是无人说话,闷头做事。
风风火火的均田、商改已经落到了实处,但是依旧没人敢提一句,我们就是在做新法,在变法求存。
在改变祖宗之法。
至于朝臣们,为何都支持官家做这些事呢
金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再不想办法变强,下一次就是身首异处了。
所以李纲看着赵构的信,不是看到了赵构的孝,也不是看到了赵构心里还装着点大宋,而是看到了政治格局。
保守与变革的冲突正在酝酿。
这次的党争,不仅仅是朝臣,连皇帝都亲自下场,做了变革的引导者和掌舵人。
李纲想了想说道“官家,臣以为不如派个官员到南方诸路,也厘清一下商税之事田无经界,则误国,商无经界,也是误国啊。”
赵桓皱着眉,喃喃自语道“你的意思是工商管理局赵构能同意吗等一下,我什么都没说。”
他这才反应出来,自己似乎是说漏嘴了。
李纲什么人,一听就知道,官家对于商税改制有了新想法,只是觉得不成熟,没有理论依据而已。
就这几个字,李纲的脑海里已经浮想联翩。
他俯首说道“官家英明。”
&
第二百九十七章 岳飞的谨慎
赵桓误会了赵英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