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明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不过他很快也写了一份答案,吹干了墨迹,正准备装入信封之中,朱琏好奇的说道:“官家写的什么,能给我看看吗”
“不能。”赵桓说道。
“哦。”朱琏略有些失意,大概是什么军国大事吧,她安慰自己的想到。
“除非你……”赵桓附耳在朱琏耳边说道,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朱琏羞红了脸,娇嗔道:“官家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忘记这茬…”
“那你给我看看。我就应了你。”朱琏红着脸点了点头。
赵桓哈哈大笑起来,将朱琏一把抱起,下雨天反正也出不了门,又没有札子,美人在侧,安能不食指大动
“官人!这是白天啊!”朱琏惊惧的拍打着说道。
“要的就是白天。”赵桓没有理会朱琏无力的拍打。
“嘤…”
信件和赵鼎的车队擦肩而过,来到了汴京城主考李纲的手里。
一个优秀的宰执,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加大吏治,官家虽然明面上罚俸半年,但是李纲还是读出了赵桓想要给朝堂换血的想法。
否则为何要在燕京、汴京、临安、成都府四处设立行政学院呢
教别人怎么当官
李纲并不觉得会这么的简单。
他端坐在考场上,收到了这封来自燕京的标准答案,李纲一看字迹,就知道这不是官家手书,应该是朱琏写的。
作答
第四百五十七章 上京道应大兴教化
赵桓看到的场景让他不禁有些泪目。闪舞www
大宋是有不少的废物,但是也不乏热血之人,至少现在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学子们,都是让赵桓心间一暖的文臣和学子。
“拜见官家。”赵鼎、陈东和欧阳澈,两个人走进了燕京的文德殿,连忙行了个礼,在沈从的帮助下,褪去了身上的蓑衣。
赵桓挥了挥手,赵英等宦官快速的搬出了三张凳子,给赵鼎、陈东和欧阳澈坐下了。
这个赵英,真的是越来越有眼力价了。
“好生歇息一下。”赵桓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三个人在朝堂和太学院组织了一百多号的臣工和学子,来到了燕京。
“很好!”赵桓用力的拍了拍赵鼎说道。
“臣之志也!”赵鼎拱了拱身子,笑着说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赵桓哈哈大笑起来,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就是孟子不太受皇帝喜欢的理由,他有很多话,都让当权者会很不舒服,但是赵桓却没有在意赵鼎话里的潜台词。
中原王朝有一个很怪很怪的逃不过的宿命。
皇帝越能干,皇权就会越大,而皇权越大,臣子们就会越畏惧,以至于无人敢明言。
自己的身边,现在还有李纲、宇文虚中和赵鼎肯对自己说顶撞的话,这是好事。
赵桓哈哈大笑的说道“朕给你赵鼎,河间正军两万人,都统制刘经随行。”
“去镇州(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东北古可敦城),弦控招州、维州、防州。”
“牧西北路招讨司州府所在地,共达密里部、耶律部、达旦部等共九部之民。”
“欧阳澈,你带着永定军三万人和河间军三万预备军,都统制傅选随行。”
“前往静边城(内蒙古满洲里市附近),河董城,还有塔塔尔人随时可能南下,你切记要留心,他们很厉害。”
“那里约有二十部的契丹人不过都是老弱,需要你负责劝牧,整个乌古敌烈统军司统统在你的管辖范围内。”
赵桓说完喝了一口水,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口不渴才怪。
其实广漠的草原上,契丹人主要就这两个集中的地方。
而最重要的镇州赵桓派出了赵鼎。
因为契丹人的耶律姓的皇族都在那里,不把他们这块地方彻底归化,根本无从其他的想法。
而欧阳澈得待在静边城,这里是一个中转站。
如果能够在这里站稳脚跟,那王彦的绕路攻击敌后黑土区就不再是孤军奋战。
“那臣呢官家…”陈东一看没有自己的任命,有些着急的问道。
赵桓笑道“怎么可能没有你的事,你要去清河城。那里紧邻西域。真正的地广人稀荒无人烟,连契丹人也不太愿意去。www”
“但是清河城到西域有一条古商路,打通这条上路,从西域购进马匹就是当务之急。”
“朕给你五千人,记住如果遭到了耶律大石的攻击,你就撤离清河城,那就是个小土堡,耶律大石手上都是精锐,你不要跟他打。”
“打通商路吗”陈东的表情跃跃欲试,他虽然不知道清河城在哪里,但是有契丹人做向导应该可以。
“那官家给我多少钱啊”陈东忽然想到了什么,愣愣的问道。
赵桓笑着说道“给你一座金山!”
金山
陈东的心头升起了不好的预感,他得去古籍里翻翻这座金山的记载。
“你主要是一个预警作用,防止耶律大石率领金兵的铁林军从西域回到金山以西的地方。”
“当让没事的时候,雇佣当地的契丹人,采掘金山,将金矿所采的金矿运回镇州提炼,再到西域换成良马和西域特产,回到镇州。”赵桓和陈东详细解释了一下任务。
赵鼎在中间,带着两万河间正军随时驰援陈东的清河城和控制整个契丹本部。
而欧阳澈去上京道的东北部分负责接应王彦的八字军和劝牧。
而陈东就是整个上京西北地方的警戒,挖金矿和商路都是次要。
“清河城在哪啊”陈东愣愣的问道。
“此西去九千九百里,不远。”赵桓笑着说道。
陈东嘴角抽动了一下,西去九千九百里……
第四百五十八章 李师师再进京城
第二天是百人的学子和臣工们出行的日子,老天爷依旧没有给赵桓一点点面子,雨依旧在下。
赵桓当然没有矫情,蓑衣一披,踏上车驾,就出了门送行去了。
他没那么讲究。
而朱琏也从宫人那里拿了一件蓑衣,跟着赵桓闯进了风雨里面。
她已经逐渐明白了,赵桓那么急迫的,让她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皇后的意愿,她也不想错过和赵桓的每个类似的瞬间。
事实证明,陈敷那套盗天地之时利,很符合大宋人,或者符合中原之人的观念,大雨并不是学子和臣工们,不能出行的理由。
赵桓的车驾,走到了广安门,大宋的驿站设立在这附近,赵桓来到了广安门之前,这里有一块巨大的石碑。
仿照之前的唐朝,立在了大门口一个碑,上面写的话,一模一样。
西极道九千九百里。
不到万里之遥,去广袤的上京道,并不是万里之遥。
大雨依旧在下,砸在了赵桓、朱琏和所有臣子学子的蓑衣上,水滴的声音和满是水珠的脸上。
他们是大宋第一批远迈万里去为大宋牧守百姓的臣子,放弃了关内的精致的生活方式,披上了蓑衣,骑上了劣马,奔波在上京道上,有的是烈风阵阵,有的是狂沙漫漫,有的是皑皑雪原。
这是一群豪迈的人。
“臣等告退。”臣工们和学子们俯身和赵桓作别,转身离开。
赵桓目送他们离开,学子们带着赵桓对他们的期盼,坐在满是雨水的路上,向着居庸关而去。
赵桓往前走了两步,送走了他们。
这是一群大气的人!
赵桓拉着朱琏回到了延福宫,他准备换身衣服就去文德殿,继续着自己批阅札子的事,整个大宋都在蒸蒸日上,这一切都让赵桓感觉到了使命感。
而此时的李师师撩动着自己满是雨水的发梢,脸上苦笑不得看着广安门前转身走向皇城的赵桓。
自己千里迢迢从淮南来到大宋,就是为了在燕京府设立羊毛的脂化的工坊,她带了配方和两百余人的工匠,准备教导燕京的妇女们,把毛纺工坊建起来。
结果赵桓的注意力都在远走的学子身上。
压根没有看到风雨里,同样有些狼狈的李师师。
大宋的官家呀,是一个狠心的人。
李师师看着巨大而宏伟的燕京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再也找不到的原价的城内用地的租契。
李师师将自己的蓑衣的帽檐摘下,就这样在雨里淋了个通透,带着工匠们,进了广安门。
这里有陈家给她置办的工坊,不过利益却是对半分。
李师师非常的不幸,还没走到淮南的时候,陈家那位准备婚配的陈家大官人,就不幸生病去世了。
不过李师师并没有追究那个不幸去世的大官人,到底是畏惧赵家皇室躲起来了,还是真的生病而死。
不过不重要,连皇帝都再没有再过问过她的行踪。
“汴京没去结果倒是到了燕京,葵儿,你说我这算不算兜兜转转的打转,离不开他赵家人了”李师师笑着问道。
崔葵儿想了想,笑道:“不算,毕竟不是在汴京,这是燕京。当今官家也不是太上皇。”
“你这张嘴啊。”李师师轻声笑道。
之所以来到燕京路的燕京府,完全是因为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了大宋另外一个个中心点。
赵桓想要迁都的想法,几乎所有人都品出来了。
路人皆知。
这里未必会成为大宋的经济中心点,毕竟南方的富硕,北方其实真的很难比得了。
海贸的繁盛,给南方带来了足够大的优势。
北方的限制太多了,就东海以北的入海口冬日里结冰一件事,就大大的阻拦了燕京城成为大宋经济中心。
但是这并不代表燕京不能成为整个大宋的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文人墨客最多的地方。
李师师现在手里的方子,是官家赏的,这是当初把赵佶从南方劝回汴京的报酬。
这个报酬极为丰厚,甚至可以成为她李师师一辈子的依仗。
但是不管是收购羊毛,还是贩售毛呢制品,都是在北方更加便利些。
“你说大宋的官家是不是负心汉,赵都知的那个鸟花使,就提了一嘴让你入宫的事,就再也没有后文了。这官家呀,也是个负心汉呐。”李师师叹气的说道。
即使她早就听闻了燕京城的宏大,但是从江南转到燕京的一瞬间,还是被这恢弘的
第四百五十九章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
雨最后还是停了。
这场雨淅沥沥的将整个燕京城外的土地都浇了个通透,在赵鼎从大同府出发的时候,李师师也拿着和契丹人的交易许可,来到了大同府。
真正的脂化羊毛的地方,最好是在大同府奉圣州沿线,而在驰道大肆修建的同时,李师师也深切的注意到了驰道的便利,将有利于自己的商货通行天下。
在大同府如火如荼的工坊建设的时候,王彦带着他的军卒们从新上路了。
他看着士气有些低迷的军队,脸上挂着微笑,这几天的雨有点浇灭了他们内心的战斗的。
这很正常。
劣马那暴虐的性子,现在都有些垂头丧气,它们看着雨后的草原,居然没有撒开欢的奔跑。
士兵们也耷拉着脑袋,肩膀松松垮垮的,眼神中充斥着的是迷茫。
他们有些迷茫,也有些胆怯,还有些害怕。
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会有喜怒哀乐。
这次的万里之行,并不是王禀那种千里奇袭,而是真正的扎根于敌人的身后,在敌人的腹地进行活动和作战,虽然做了无数的准备,但是他们依旧清楚的知道,此行会有多么的危险。
但是他们依然来了,带着国仇家恨,辞别了家人和皇帝,踏上了未知的行程,他们有时候也会抬头,看着高远的天空,看着那翱翔于天际的雄鹰,喃喃的问自己一句。
自己为什么要来自己要到那里去自己能活着回到大宋吗
他们并不确定自己的明天,但是他们依旧还是来了。
因为现在的大宋需要时间。
王彦并不怪他们,士气是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不管多么能征善战的将领,他的军卒都会有士气低迷的那一天。
不过他去请教过王禀,王禀丝毫没有藏私的告诉他,有一个提升士气的好办法。www
王彦找到了官家,求了一首行军时候,用的军歌,来提升士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