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明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种师道的身子骨经不起颠簸,自己年轻力壮,乘坐御驾就是。
而且这御驾,是李纲在拆过一边大驾玉辂之后,做的车驾,舒适性上,也不是太差劲,凑合能用。
赵桓倒是准备了不少的书,准备在前往晋中的路上看。
也不至于沿途无聊。
汴京城民也知道今天是陛下御驾亲征的日子,毕竟漏成筛子一样的大宋朝堂,这朝堂刚说了点什么,汴京的瓦舍就已经知道的清清楚楚。
说不定连说书人,都想好了怎么编排大宋官家。
大宋的皇帝有两个身份,一重身份是皇帝、陛下、圣上,在祭祀、大典上,三拜九叩的时候用。
而大宋皇帝的第二重身份,就是官家、开封府尹、汴京城的父母官,这李清照闹和离,都闹到了赵桓的文德殿,可见一斑。
自仁宗起,大宋的官家,都比较儒雅随和。
瓦舍编排个皇帝的段子,又能算什么
禁军清理街道,站成两排,所有人都可以围观官家的车架出京。赵桓原来觉得这么安排,大宋的皇帝是不是有被刺杀的危险。
后来一想,禁弓禁弩的大宋,倒是没有大碍。
这是一个刷声望的好机会,表现了皇帝与民同乐,其乐融融的氛围。他偶尔也会掀开车上的帷幕,向外面的汴京百姓看一下。
这一看不要紧,真真切切的吓了赵桓一大跳。
这是大宋臣民
绝大多数身上裹着的都是麻衣,大冬天的脚上一双鞋也是破着洞。衣衫褴褛的模样,真的是汴京的城内居民
赵桓陷入了怀疑之中,大宋有钱,这是绝对的,但是为何他们还是这个模样
衣不蔽体
但是他也看到了身着锦衣,身上穿着貂皮大氅,站在风中,巍然不动。
这些人对着车驾指指点点,偶尔还和旁边的人,说笑两声。
赵桓也终于明白了,大宋的三冗和两积。
已经到了何等的态势。
冗官、冗兵、冗费因为赵佶逃跑带走了很多的宗亲官,也带走了绝大对数的禁军,国库被洗劫一空,也被赵佶一窝带走,。他还没有多大的感觉。
积弱,他已经切实的感觉到了,金兵都打到了家门口,却没有有效的攻击手段,不是弱又是什么
 
第一百一十三章 邻家有女极为聪盈
赵桓叹气,大宋的官家,虽然最为随和,但也是皇帝,这老丈连回答的力气都没了。
“官家,爷爷今年七十二岁了。”一个稚童突然回答到。
童言无忌。
稚童仅有五岁的样子,脸上的衣服是新的,脚下的鞋,也是扎实的千层底的鞋。
也算暖和,鼓鼓囊囊的夹袄,还是挡不住这初春的寒意,冻的稚童脸上红彤彤的。
赵桓也是会心一笑,这个小娃娃甚是可爱,他笑着问道:“小娃娃,你家里的大人呢就你和爷爷吗”
“父亲去工赈监做工了。每天回来,都给我带回来好多好吃的。昨天带回来了间道糖梅和越梅,前天带回来离刀紫苏膏、金丝党梅,都是用梅红匣装着,可好吃了。”
小孩子还是好嘴上这一口,净记得吃了。
老丈人终于反应过来,颤颤巍巍的说道:“童言无忌,童言无忌,陛下赎罪。”
“老丈今年七十二岁了。孩子的父亲在工赈监里,有点手艺,被分到了弓弩作,每天做弦。”
赵桓点了点头,自己这工赈监还是有点效果了,这有点手艺的,都能混口饭吃。
有些作坊,比如这弓弩作,肯定没什么效益,但是其他的作坊效益还是极好的。
他和老丈聊了半天,了解了一下汴京城的城民的具体生活境遇,与自己想的凄惨不沾边,只是有些紧迫,维持生活大不易。
老丈打开话匣子说了半天,才停下,赵桓也该继续动身前往河东路了。
赵桓仔细看了看这百姓间的小孩子,发现个个都是新衣,新鞋。
工赈监也就二十多天的时间。
可以带来些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落到了小孩子身上。
哪个父母不心疼孩子有好的,自然紧着孩子用。
看到自己做的事,起到了正向的效果,赵桓再面对这巨浪一般的山呼海喝时,也有了些许的底气。
自己干的不赖嘛!当得起这个山呼海喝!
只是赵桓还是看到了一群小孩子,身上穿的破破烂烂,脚下无鞋,被这天气冻的通红的脚丫子就露在外面。
“把他们叫来。”赵桓指使着禁军把那群小乞丐拉到了身前。
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头发乱糟糟的,瘦的皮包骨头,身上的冻疮也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不过领头的这个小姑娘,倒是有几分精气神。
“官家,我们都是流民之后,战乱中与父母走散。无以为食,无力做工,勉强靠开封府衙的粥棚过活。官家万岁。”
小姑娘的声音非常清脆,干净,语言逻辑也很缜密。
看来原来家中富裕,大概在这次战乱中,颠沛流离了。
赵桓心善,想要给她一笔钱,自己现在穷的也就剩下钱了。
但是他想了想还是算了,这么小的小姑娘,不见得能护住这笔飞来横财。
别是横财不成,变成横祸了。
“你叫什么名字”赵桓问道。
“民女赵臣夫,家住燕京。”小姑娘脆生生的回答道。
赵桓挥了挥手,让他们离开,猫有猫道,狗有狗道,自己胡乱干涉,不见得对这些小孩子是什么好事。
他心里确定了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变得格外的畅快!
等一下……赵桓停下了脚步。
赵臣夫这个名字好生熟悉,是历史名人吗
一个皇后赵桓不确定的皱着么头。
不对,不对,那是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自己记串了。
最近史书看的有点多,总是记混。
他走到车上之后,依然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有些苦恼的问道:“赵英,赵臣夫这个名字,你可曾听说过。”
“
第一百一十四章 从谏如流是明君的必备技能
赵桓觉得自己是个不错的老板,自己的亲从官请假。
自己都是六倍批准,还不扣工资。
不过,沈从好像办的自己交代的差事
没差了,反正自己准了六倍的假期,还不扣钱,是个好老板无疑。
“张叔夜,继续前进。”赵桓让张叔夜统领着禁军和亲从官,维持阵型。
汴京城的居民,让开了御街大道。
李纲倾尽全力打造的新车,其实依然不如大驾玉辂,稳定性和舒适性上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不是现在的工艺不如百年前的唐朝,而是因为唐朝的疆域太大了,就连西域的镔铁都在其内。
铁料好,硫和磷少,机械性能也更好一些。
金人为何有这么多的甲胄
因为在辽东有本溪矿区,那里的铁料,算是现在能找到的露天矿里,最好的铁料了!
是天不佑大宋吗赵桓认为不是。
普通武人地位低下,民不敢战,亦不善战,再多的资源,也无济于事。
毕竟保不住。
他这看了一路的书,走了大半天的时间,居然看到了袅袅烟火,在远方升起。
这让他为之一愣。
金兵南下,生灵涂炭,四处屠掠,早就搞的民不聊生,哪里来的烟火气
赵桓把张叔夜叫到了身边,问道:“那处是何处因何着火”
陛下御驾亲征,大军前行,虽然禁军打金兵不行,但是怎么说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军人。
这次随行的挑选的也都是精兵,军阵前行,自然有斥候随行。
大量的斥候早就将方圆百里的情况摸了个通透,就是废物一样的禁军,没一点军卒应该有的样子。
发生些许事端,让张叔夜的脸色极为难看。
“陛下,流匪劫掠。一村村民,皆数死去。”
“米缸全空,灶上无锅。已经查明,是承接山上的瓦坨寨所为。”张叔夜只是小全装的甲胄,他抹了自己脑门上的一把汗。
赵桓脸色变得凝重,过去二十多年安泰的盛世生活,让他以为那是炊烟,实际上那是流匪祸乱之后,烧掉民房所致。
“伤亡如何”赵桓问道,这些家伙,在金兵南下,各州府兵勤王之际,趁机作乱。
“全村寨共计找到四百尸首,皆为男子和小孩。妇孺全被掳掠而走。陛下。”张叔夜不敢瞒报,就实说道。
赵桓的脸色终于变得难看起来!
是和平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就连他认为是蛮荒之域的草原!被打败的部落也是车轮以上男子,才会被杀死!
但是在自己这世界文化最盛的大宋!
居然生了此等不堪之事!
“陛下,臣让斥候抓了不少附近流匪的舌头,根据这些人的招供,瓦坨寨曾经都是罪犯。”
“太上皇为了让更多的人勤王,为了施恩于民,大赦天下。这群亡命之徒,才从牢中出来。”
“他们无比弑杀,附近流匪寨营地,对其颇为不屑,可能也是因为如此,才不知道陛下御驾亲征,要经过此处。所以才在这种时候犯事,污了陛下的眼睛。臣已经派出轻骑若干,前去营救妇孺。”张叔夜回答着。
赵桓点了点头,但是脸色依旧难看的紧,这张叔夜是算是赵桓在大臣中找到的第二个能用的人。
此人大官年间的进士出身,曾经在兵部做过武库的库部员外郎,也做过开封府的少尹,后来历任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给事中、礼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
少年时就喜欢兵法,多言兵事,后来以父荫被任命为兰州录事参军,做了参军之后的张叔夜第一战。
第一战,就打出了赫赫威名,直接打下了五路交回,秦凤路军事重镇安州。
这一次突袭至少保了边疆数十年的安稳,而后作为使者出使辽国,辽国为了侮辱宋国,提出了要比赛骑射。
草原上的套马汉子,
第一百一十五章 口齿伶俐观察入微的小丫头
种师道拍了一句马屁,本来劝谏的事,是宰相和谏官的事,要不要宰相和御史台干什么
不过现在这荒郊野岭的,那里去找御史还是去找李纲来
种师道拍马屁,有一半是因为自己越权,让赵桓不要计较自己越权劝谏的事,有一半是官家是真的有明君之相。
赵桓这一个月的时间,从最开始荒唐的在朝堂掀了桌子,到现在已经有了绝大的改变!
一人计短,三人计长。
只要能听进去劝谏,总会慢慢明白所有的事,应该如何处理更加恰当。
比如全程无人劝谏的李邦彦的处理,种师道认为新帝处理的极为恰当,留下了李邦彦而已。
留下,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太上皇在南方临安复政,蔡京一系除了一个蔡攸,汴京就没有人了。
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而杀掉李邦彦,若是李纲真的有点事,孙博无法堪当大任,李邦彦是贪了点,但是也算是有能力之人,而且很有胆魄。
敢赴金兵大营的大臣有几个
康王算一个,李邦彦算一个。
就再没有了。
没有胆魄的宰相,最后只会让大宋每况日下。
一个传令官跑了过来,稽首说道:“陛下,前去营救村寨妇女的亲从官回来了。抓了几个俘虏,拷问出了瓦坨寨的位置。”
“令禁军上前,围杀瓦坨寨,限期半天。”赵桓想了想说道。
瓦坨寨为恶多端,死有余辜。
他并不打算放过瓦坨寨这样的绿林势力。
种师道没说话,自己岁数大了,倚老卖老一次可以,再多了,引得官家心中不满,岂不是不妙
行无大错,不必太过纠缠。
张叔夜领命而去,带着数千禁军前往不远处山中的瓦坨寨。
赵桓已经开始琢磨如何彻底消灭流匪这件事了,正如种师道所言,自己的诏命,确实不太妥当。
谁还没有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但是这流匪确实为害甚广,不除不足以平民愤,不除不足以定国安邦啊!
该怎么办,他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可以参考后世,是如何彻底剿灭流匪的做法,彻底把流匪,这为害中原之国千年之久的顽疾,彻底铲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