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明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卧槽!这妖精!
赵桓表示顶不住,再聊下去就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
“去看看你姐姐。然后收拾一下,明天前往关中。”赵桓对朱凤英说道。
明天就要前往关中考察,到了关中之后,情况应该会比河东路会好一些。
赵桓觉得没有饱受兵灾的关中地区,应该会比河东路好些。
朱凤英点头称是离开,找到了朱琏,两人相拥而泣。
她们两个并没有太大的矛盾,朱琏嫁给赵桓已经很久了,赵桓做皇子的时候不受宠,连带着朱琏连省亲的机会都没有。
这几年未曾见面,朱凤英出落的更加迷人了。
“官家仁义,没有深究我临朝称制之事,只是废了皇后,不过册立了贵妃。”朱琏心情轻松的说道。
朱凤英叹气,她不管怎么撩拨赵桓,赵桓都只是嘴上说说。
今天看赵桓训斥朱琏的样子,也不似感情深厚到眼中没有别的女子的地步。但是那种训斥的语气让他羡慕。
那是教朱琏怎么做皇后啊!是在帮朱琏,想让朱琏学会母仪天下!
“父亲用三万兵马效忠,送我到了官家身边,以后我们姐妹都要侍奉官家了。咱们在宫中,可是要姐妹齐心,不让让外人占了便宜。”朱凤英盈盈的笑道。
朱琏摇头,这普天下,谁能让精明的她吃亏
就连赵楷谋反这种大事,都被她躲过去了。
还有谁能欺负她
“你呀,天底下让你吃亏的人,估计还没出生呢。”朱琏没好气的打趣道。
“哪里还没有出生,分明就已经有人欺负我了。你看着肩上的伤口,就是为了救官家受伤的。到现在还疼的厉害。”朱凤英左右看了看,露出了肩上的伤口,把救官家三个字咬的极重。
朱琏面色煞白,朱凤英受了伤
她赶紧仔细看了看,看到伤口的地方已经结痂,就舒了一口气,箭伤不容易好。
很容易,就会死人的。
朱凤英脸上露着得逞的笑容,她这句话的重音,落在了为救官家受伤。
果然,这句话一出,朱琏的脸色煞白。
这代表她与官家的关系深厚,乃是救命之恩。
朱琏这个刚刚被罢免了皇后的贵妃,心里能没想法才怪。
&nbs
第二百二十八章 大宋的最锋利的剑(为六月打赏加更!)
完颜晟的诏命,其实没有给完颜宗望任何的后路,只是在逼迫他,做出抉择。
诏命让其退后五里筑城,如果是钱粮人到位,完颜宗望还会考虑命令的真实性,但是完颜晟的命令,显然没给他任何一丝一毫的余地。
必须守住金国的大门,渝关。
所以,完颜宗望的谈判,完全是在拖延时间,了解到这一点的宇文虚中在谈判中,表现出了自己的咄咄逼人。
岳飞和韩世忠在谈判中节节败退。
毕竟大宋文人一张嘴,连阎王都得惧怕三分,可何况两个人打仗一把好手,打嘴仗,就远不如宇文虚中了。
“将孩子送到汴京吧。没有价值了。完颜宗望要跟我们决战了。”岳飞敏锐的感觉到了这一情况的转变。
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韩世忠摇了摇头,他笑道:“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计策不成,一个奶娃,怎么可能换如此重要的关隘。那就准备作战吧。”
宋军在整军备战,金人也是夜以继日的准备作战之事。
宇文虚中怅然,他高估了宗亲在金国的影响力,也高估了完颜宗翰在金国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完颜宗翰大败而归的时候,这种影响力降到了冰点。
在大宋,这种权臣打了败仗,还会有封赏,比如童贯伐辽之战中,吃了那么多败仗,还送钱给了金人,结果回去就封了异姓王。
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在此之前,屡战屡胜,未曾遭到过任何惩罚。
宇文虚中错误认知主要是军功在金国中的重要性。
毕竟在大宋,军功是一项最不重要的因素。
这导致了他的暴露,但是无所谓,因为宋人越强大,他就越安全,这就是他还活着的理由。
“金人善战于野,不擅守城。这是要出关作战吗”宇文虚中看着金人备战的场景,就知道他们要做什么。
当然宋军的斥候也早就发现了这一情况。
完颜宗望就站在关隘之上,看着关隘中忙碌的士兵说道:“我留着你,不是因为我不想杀你,而是因为你还有用。”
“明日将出城迎战敌人,如果得胜,那就将宋人驱逐出平州。那我会当做不知道你是宋人的察子。你还是金国的国师,但是你需要帮我。完颜晟已经日已老去了。”
宇文虚中知道完颜宗望说的帮他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金国的皇位。
兄终弟及就会有无数的后患。
完颜宗望已经无法忍受皇位旁落了。
特别是在他还拥兵自重的情况下,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个王爷,想要谋反,难上加难,但是在中央有人的话,那就大不相同了。
完颜宗望继续说道:“宋人察子,是一个不错的把柄,但不是你卖命的理由。你们宋人真的很有趣。自己的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是家人却成了你的绊脚石。”
“我在汴京的谍子,找到了你的母亲。所以说,你不给我卖命的话,我就杀了你的母亲。这样比杀了你还要难受。”
宇文虚中脸色数变,最终没有说话,自古忠孝没有两全。
“如果决战败了,我未能驱逐敌人,那就用宇文虚中的换完颜宗翰的次子,这样一来,投靠了完颜宗翰,不说皇位,自保有余。你可明白”完颜宗望笑着说道。
他也到了不得不拼命的时候。
“那就祝大帅明日旗开得胜而来。”宇文虚中假笑着说道。
完颜宗望摇了摇头,说道:“这支宋军是大宋的精锐,不管是军纪,军容还是军阵的演练,都超过了我对宋军的认识,想要战胜他们,何其困难啊!”
“国师,你能告诉我是什么,让宋人有了如此大的改变吗”完颜宗望想不明白,明明是一败千里的宋军,怎么突然就变得如此骁勇善战了。
“这是大宋西军的精锐永定军。这是第一点,与府兵还有禁军不太一样,很正常,但是他们士气旺盛,还如此悍不畏死。我也不知道为何。你知道我不通军务。”宇文虚中摇头,宋军为何有如此大的改变
他不在宋廷,自然不晓得其中的关键。
“那就打过才知道了。”完颜宗望点头,离开了城楼。
次日清晨,金人大军和宋人狠狠的撞在了一起!
铠甲、军器碰撞的声音,弓弩齐飞遮天蔽日,血战,血流成河。
岳飞和韩世忠打的也是浑身是血,韩世忠的兜鍪上还插着根箭矢,倒是没有射穿兜鍪。
“岳校尉,你这冲劲,我老韩顶不住了,明日,我不能随你冲锋了。”韩世忠无
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宋究竟病在哪里?
赵桓的关中巡视工作,进展极为顺利。
到了关中,兵灾带来的影响变得微乎其微,但是关中的民众,过的日子也就比河东路的百姓,好了那么一点点。
蔡京把青苗法变成了高利贷,本来定好的两分利,直接推到了四分利不说,还强制所有的百姓春耕借贷,秋收还款。
再加上地主的租子,皇粮国税,每年没有任何的结余,稍微遇到不是丰年的时候,就是饿死无数的结局。
“那是在做什么”赵桓皱着眉,站在陇上,看着远处的村寨。
“在摔婴。民间养不起太多的孩子,万一有孩子降生,能做的就是把孩子摔了。然后找个地方一扔,死老孩子的坟坡很多。官家。”赵英汗津津的说道,他感觉到了王者身上的怒气,正在酝酿。
“朕既然已经均田,而且税赋相比较原来的税赋也变低了很多,三十抽一的农税,他们承受不起吗为什么要摔婴!”赵桓的怒气旺盛,声音却较为平淡。
赵英推了一把沈从,这怒气总不能自己一个人承受,陪着官家巡查的还有沈从。
沈从硬着头皮说道:“春苗刚种下,官家。他们今年没有余粮养奶娃。”
“朕知道了。走吧,去秦凤府,我要见种师中和何栗。”赵桓叹气,踏上了车驾,向着秦凤路而去。
赵桓目光看着关中沃土上辛勤劳作的百姓,这才是大宋的根基,如果没有根基,那大宋这个大树,就只有枯死的结局。
他皱着眉看着千里沃土上的民夫,心有戚戚。
随着赵桓的做这个皇位愈久,随着他在宫廷之中,看到的文集越多,随着他在系统中兑换了更多的文选资料,他才知道这大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摔婴,不怪百姓。活都活不起时候,养个孩子更是让孩子遭罪。
这现象应该归罪于祖宗之法。
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战守,唯所指挥。
就是每一路的文臣叫经略使,总管军政财,而武人为总管,管理兵马,受经略使的钳制,出入城郭,听从经略使的指挥。
所以种师道的永定军路经略使的职位,大于杨宗闵的总管职位。
文臣指挥军阵,就会有很多理想主义的操作。
当然因为种师道本身就是文官出身,又是以武将身份复出,先建节,再成为经略使,所以他战阵经验丰富,属于文官,而不属于武官。
这个祖宗之法是谁敲定的
并非出自宋太祖之手,在宋太祖时期,文官和武官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大家同殿为臣,上马安天下,下马谈治国。
这个祖宗之法的根源在宋太宗,驴车皇帝双股中箭,大败乃还,将门蠢蠢欲动不受控制,为了钳制将卒,定下的国策。
宋太祖时讲究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命。变家为国。鸿恩宜被于寰区。大概就是要不断的变革,把家天下变成国天下,不断的变革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而宋太宗玩的那套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所常。玩的是万事在执行的时候,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制定好完善的制度在实行。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也是太宗皇帝率先提出和使用。
这样重文轻武的国策,就导致了后面的澶渊之盟中,王家拥兵二十万,坐看宋真宗和辽圣宗在澶州打的天翻地覆不为所动。
而澶渊之盟不光有积极意义,的确给大宋和辽国带来了百年承平,但恰恰百年承平,武备松弛,成为了北宋暴毙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澶渊之盟对皇权的削弱,史无前例的削弱。
皇帝的权柄终于从无限大,变成了国家的君王定义的一个转变。
澶渊之盟中有一条,不引人注意,那就是是大宋与契丹结为兄弟之国。
往来国书的抬头都是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这是历史上,中国皇帝第一次与他人共称皇帝。彻底打破了中原王朝一直习惯的、一直宣传的、理念之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第二百三十章 军功爵制度出现了些许的瑕疵
“种太尉,永定军路可曾有异动”赵桓进了秦凤府,见到了种师中和何栗。
种师中摇头,说道:“官家天威正盛,而官家也在河东路和关中巡查,永定军路的各将门瑟瑟发抖,唯恐官家的兵锋一转,指向他们,现在人人自危。”
“折家已经献了知府右鱼符,根本不敢与官家争锋,现在折家的次子府州知府折可求,已经到了秦凤府,请求觐见官家。”
哦折家八门进京之事是和外三家连决的,而外三家为首的就是这个折家。
“让折可求在门外候着吧。何栗,最近关中均田之事,可办的妥当”赵桓看着何栗说道。
关中、河东、云中路的均田已经完全展开,春苗已经下种。
“因河东路的常平仓失火之后,加强了厢军对各常平仓的看管,仅有三处常平仓失火了。损失极小。不过经过盘查,这些常平仓悉数不满。”
“比如信州,帐籍所载为九万三千石,上报之数为六万八千石,复经盘量只有一万二千九百石。官家,差了八万石!”何栗小心翼翼的说道。
赵桓沉默……
九万石的粮食,就这样消失了八万石,他已经在怀疑河东路的失火案件,是否是那些逃难的地主放的了。
毕竟金兵南下,地主外逃,河东路的常平仓、广惠仓全部着火!
怎么可能是仅有那些想要发国难财的地主们干的事!
有猫腻啊!
赵桓盯着何栗问道:“此事可有眉目”
何栗擦了一把冷汗说道:“常平仓的钱谷常常被挪用充作军费,与西夏作战频繁,粮草消耗较多,但是朝廷每年给的银钱不是很足,所以常平仓常常不满。”
“有与西夏作战的原因,也有主管官员,贪腐导致。”
综合原因吗
赵桓皱着眉说道:“彻查此事,在我离开永定军路,离开关中之前,必须将此事彻底查清,是挪用了军费,就是挪用军费,对外作战,不能让将卒饿了肚子。贪腐也要查清,贪了多少,又有多少摊排,一一查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