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逐凤江山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安九家




第120章 欣然接受
    “元青今日来得有些早,彼时书院清幽,帝都街巷也还是一片将醒未醒。我百无聊赖之间,恰见一位白发髭须的老先生,正于庭前洒扫,那时天寒地冻,老先生衣着单薄,我便上前去,与他一同清理积雪,那时我的手脚冻得冰冷,只能勉力支撑,而老先生却无半分懈怠,直到将积雪扫完。”

    “彼时,我于庭前见银杏一株,便想,或许等到秋日树叶金黄之际,这位老先生也曾有过同样的举动。我在今日之前,从未来过璟山书院,直到比赛开始时,我才知晓,原来,我所遇见的那位老先生正是书院的院正,定国公杨玄远大人。”

    阿箬所讲的,正是今日她在到达书院时所发生的一切,方才她写一言策之际,不知为何,脑海中就是无法拂去杨老扫雪的身影,故而,才在此基础之上,写了这些匪夷所思的答案。

    “元青尝闻,大兴皇朝以孝治天下,在坐书生上百,皆是饱读诗书的有识之士,可是为何却偏偏要由一位年过古稀的院正来扫雪或许,院正大人只是想强健筋骨,但是我始终相信此举的背后,有一层深刻的含义。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又尝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院正大人身体力行,或许是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有书院之中某一学子,亲自接过他手中的工具,将这份深意传达开去。不识以孝立身者,读尽诗书也枉然!”

    她吞了口唾沫,最后总结道:“所以,身为大兴皇朝学子和青年的典范,太子殿下若能主动洒扫庭前落叶,定可不费吹灰之力,感动天下之人,教化孝悌之义,驱使百姓和乐,民心向善。”

    话音一落,全场陷入了一阵寂静之中,大家都在垂首静思,考量着她这话的深意。

    是杨玄远的笑声打破了这凝滞的氛围,“没想到,老夫扫雪乃是随性而为,不料,竟能引起你如此之多的遐思,幸甚,幸甚!”

    阿箬又作一揖,实在对自己方才那满口胡诌感到侥幸。

    而就在她打算坐下之际,上首的司马笠,竟大笑两声,而后起身,边说边向她走来,“元公子这番话,真是叫本王耳目一新!”



第121章 补写碑文
    阿箬一低头回到了座位之上,对于这个结果,她也算是满意。

    这时,杨玄远起身,淡淡道:“诸位,现在是比赛的第三场,这一场,与先前两试都有所不同。”

    大家屏息以待,对这决定胜负的一场非常关心。

    “来人,上石碑!”杨玄远一声号令,便有校工推着一辆小车进了礼堂,小车之上有一高耸起的物体,全以红布包裹,叫人辨不清是何物。

    杨老在众人的注目之下来到小车之旁,然后拾起红布的一角,一用力便将其全都拉了下来。

    阿箬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一切,直到红布落下的瞬间,她的表情几乎陷入了凝滞,而此刻,一转不转的,除了她,还有上首尊座的司马笠和容隐之。

    而座中其他人,皆是一脸茫然,不知眼前之物究竟有何渊源。

    “此碑,乃是西楚女帝登位之时,立于大殿之前的石碑,碑身由赤铁石打造,碑上刻有西楚女帝亲手所书之《升平赋》,其词其言,不仅极言其心中盛世愿景,更是将其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现详加梳理,可以说,此碑是艺术与思想的高度结合,是世所难见的珍品。”

    “此碑,在西楚国灭后,便不翼而飞,老夫也是不久之前,于北境寻得,只可惜,世事辗转,我虽费尽心机,却无法保其全骸,以致如今尚有尚有部分碑文流落江湖。”

    杨老叹了口气,仿佛是在为一件艺术品的蒙尘而哀伤不已。

    “此碑文世间素无传本,所以,除了当年几位肱骨老臣之外,几乎无人能记得全章。故而,今日这第三试,老夫所拟之题,便与此有关。”

    与此有关阿箬心中暗暗一惊,不禁回想起了一年前离忧将给她的那本《西楚碑拓》,上面几乎将整个西楚最为著名的石碑古文全都拓印了下来



第122章 打探
    第三试之后,有两个时辰的评卷时间,所有的应试者被邀请到礼堂隔壁的书斋休息喝茶。

    阿箬抱起一碗姜茶,缩在墙角,并不想与那些互相吹捧的学子们过多交谈。

    待到一碗姜茶下肚,阿箬顿时倍感温暖,仿佛元气恢复了似的。

    然而,还没等她放下茶盏,身后便有一人,很是客气地与她搭起话来。

    “元兄!”那人很是恭敬地作了一揖,言语也很是温和。

    阿箬转过身去,面带笑意说:“谢公子有何贵干”

    谢与安看了她一眼,说:“经过方才几试,谢某十分钦佩兄台的才华,故此前来相与兄台交个朋友。”

    阿箬心想,像他这样出身高贵,又确有真才实学的世家公子,定是不屑于阿谀奉承的,所以,他所说的结交,多半是出于真心、绝无虚假。

    于是,阿箬赶紧放下手中的茶盏,对着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神色清朗的年轻人深深鞠了一躬,“元青能有那般成绩,纯属运气使然,倒是谢兄,博闻强识,又能针砭时弊,让元青很是敬仰!”

    谢与安淡然一笑,又轻轻摇摇头,感叹了一句,“若是往昔我在会稽,自然毫无胆怯当此才名,可是,今日来了帝都,见识了各种人物风华,倒是让我心中生出了不少彷徨,方知学海无涯,山外有山!”

    阿箬也是淡定一笑,答道:“谢兄能有如此这般心性和反躬自省的习惯,何愁将来不能闻达于天下呀”

    正在他们相聊甚欢之际,一个声音突然闯了进来,“谢兄,好久不见呀!”

    阿箬和谢与安皆是朝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说话之人竟是一个身着青领白袍的书院学子,谢与安一看到他,神色倒也不见惊



第123章 昔日风采
    而那谢与安,似乎一早便察觉了那人的目的,他坦然一笑,淡淡道:“太子殿下心中韬略,又岂是我们这些无职小民可以揣度的。倒是卓兄,你既出身将门,想必定有许多关于军队的真知灼见,我想,若是有朝一日太子殿下需要,卓兄还得竭尽所能好好劝谏一番才是呀!”

    姓卓的没料到谢与安竟反将了他一军,他微微一愣,只得以尴尬的笑容来遮掩内心此刻的彷徨。

    恰此时,门口有一校工走进来,他朗声高呼:“批卷工作已经完成,还请诸位移步礼堂获知结果!”

    于是,屋中一应人等又浩浩荡荡去了礼堂,整个过程虽然有些繁琐,但倒也没耽误多少时间。

    待阿箬等人坐定后,校工又重新请上了方才上首坐的那三人,又是一阵拜礼客套后,终于到了宣布最终结果的时候。

    “方才,老夫与太子殿下及容大人对诸位的补文进行了十分详尽地批阅,最终考虑补文的文采与实用性,评选出了位于前十名的考生。他们是,第十位,永州花红棉,祁县宋志远,鄞州张普,帝都何锦文……”

    杨玄远的声音铿锵有力,阿箬也一直静静地听着,直到即将公布前三甲时,杨老才有意停了下来。

    “接下来这三位,是本次第三试的前三甲,他们的文采与见地亦是得到了我等三人的一致认可,老夫读完他们的文字,实感后生可谓,亦倍感忧心忡忡!”

    此语一出,在坐着皆有些茫然,杨老读到好文,欣喜非常也就罢了,可为什么还会忧心忡忡

    只听杨老继续道:“第三名,乃是凉州卓漪房!”

    听到这个名字,在场的白袍学子竟自发地鼓起了掌,而一个熟悉的声音,亦传进了阿箬的耳中,“多谢太子殿下、容尚书还有师尊,漪房受之有愧!”

    &nb



第124章 可否赏脸
    杨玄远言语之间很是激动,仿佛昔日之情景再次浮现眼前一般。

    “所以,有才华有胆识,能将《升平赋》精义重现之人,自然便是这第三试的魁首,恭喜你,姚关县元青公子。”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都投向阿箬,这目光中有审视有欣羡有妒忌,阿箬有些手脚无措,但她明白,就这样傻乎乎地呆坐着也不是办法,于是,她缓缓起身,极恭敬地朝着杨玄远一作揖,道:“元青不才,多谢院正大人抬爱。”

    杨玄远走下台阶,双手扶起了阿箬,将他上下打量一番,而后甚是感慨地说:“没想到,真是没想到,一个出身边关小城,素无多少才名的晚生后进,竟能完成老夫数十年来的心愿,此等妙事,真乃老天有眼呀!”

    老者越是不吝夸赞,阿箬的心中便越是情绪复杂,一方面,她庆幸自己没有照搬全文,避开了被人当场揭穿的尴尬,另一方面,她亦很是怀疑,自己那篇模仿着原文语言行文色彩的随意之作,难道真有杨玄远说的那般好

    “杨老心情,隐之甚为理解,这位元公子,亦确实才华横溢,但是,还请杨老且暂稍安,不如等到公布了整场比赛的结果,再与元公子畅聊何如”久未开口的容隐之忽然说道,那声音自是温柔平和,然则阿箬的心中却莫名有所胆怯。

    恰此时,那作壁上观的司马笠竟也开了口,“是呀,杨老,反正他就在帝都,等今日比赛过了,命他时时来璟山书院当面受教即可。”

    杨玄远是个性情中人,见此场景便哈哈一笑,不再深做追究,“太子殿下说得是,老人家久未激动,倒一时之间失了分寸!”

    他顿了顿,又道:“既如此,便请校工递上榜单,”他向司马笠作了一揖,道:“烦请太子殿下来宣布魁首名单。”

    话音刚落,便



第125章 你可知罪
    是日,阿箬搬进了东宫,太子体恤她初来帝都,又举目无亲,所以便将未央殿旁的正英殿赐给她居住。

    阿箬觉得这份赏赐太重,本想找理由推脱,可是司马笠对她总是避而不见,以至于直到深夜她都没能与这位太子殿下说得上话。所以,一来二去,她也只能住进其间,然而,既然住了,就绝无再搬出来的道理。

    东宫的下人们只识太子殿下求贤若渴,却委实难以明白这其中的真正根由。

    阿箬无奈,只得跪在正英殿外对着未央殿的方向叩了三记响头,以表对太子殿下的感激之情。

    “唉,算了!事已至此,我便明日再去拜见太子吧!”

    阿箬孤身一个,又没什么要紧的行李,从容府到东宫,对于她来讲不过只是换了个地方睡觉,所以,这一夜,她和衣而卧,倒是睡得踏实极了。

    ……

    第二日,阿箬在模模糊糊中醒来,不知为何,这东宫的床榻似乎比她以往睡过的都要软上许多,故而,她虽睡得很深,却着实感觉自己的腰背有些酸痛难耐。

    阿箬挣扎着坐起,然后绵软地伸了一个懒腰。

    岂料,她的手都还没来得及放下,眼光便瞥见屋子中央有个高大的背影,那背影的主人正喝茶,模样很是悠闲。

    阿箬吓得一个激灵,同时她也不禁暗自庆幸,幸亏昨日自己睡觉时没有脱去外衣,否则,真不知道今日会闹出何等的笑话。

    她早已意识到那背影属于谁,于是,她赶紧调整姿势,恭敬跪好,而后道:“草民元青参见太子殿下,不知殿下清早来此,所为何事”

    大概是刚起床的缘故,她的嗓子有些干,说话的声音沙哑无比,甚至在讲“草民”二字之时,还略微有些破音。

    那人显然是想故意晾她一晾,所



第126章 我拗不过你
    司马笠又哼了一声,这一回,总算答道:“你也真够胆大包天的,璟山书院可是帝都最负盛名的书院,若不是家学深厚才高八斗之辈,即便去了,也会被人碾压得体无完肤!”

    阿箬听了这话,颇有些不服气,她倔强道:“殿下未免也太看不起人了,即便那璟山书院是刀山火海,草民不也生生闯了过来,还拔得头筹吗”

    司马笠瞥了她一眼,道:“你,不过是略有几分运气罢了,那第二试的一言策,若不是我有心将你筛选出来,你又怎可能有机会与谢与安相提并论呢”

    阿箬心里有些不舒服,闷闷道:“殿下是监考,说谁好便是谁好,草民拗不过!”

    “怎么,你还有怨言不成”

    “怨言”阿箬低着头,恨恨道:“不敢!”

    见到她这副闷闷不乐而又有口难辩的样子,不知为何,司马笠心中竟是出奇地爽快,从昨日到今日的一肚子火,仿佛在这一瞬间就消失殆尽了。

    司马笠不是一个轻易忘记旧仇的人,但这一刻,他决定既往不咎。

    “起来吧!”他冲着跪地之人轻描淡写地道。

    腿脚早已跪得发麻的阿箬,闻声,如逢大赦。但她还是须得继续装出一副淡然处之的样子,只见,她慢悠悠地爬了起来,对着司马笠一拱手,道:“多谢太子殿下恩典!”

    司马笠嗯了一声,便一拂衣袖,走到茶案之旁坐了下来。他今日的打扮与往昔不同,头上是镶着南海明珠的雕蟒金冠,一身玄底金花东宫便服,蜂腰之上扎着翡翠衣带,一应配饰俱是精致非凡,阿箬一眼望去,只见他华袍广袖,甚有皇家威仪。

    这样的司马笠,倒与一年之前姚关那个一身劲装的带兵来救的广陵王,相去甚远。

    阿箬摇摇头,提醒自己,今时不同往



第127章 怠慢客卿
    阿箬早知他会问这个问题,于是微微叹了口气,将原先糊弄容隐之那些话又悉数搬了出来。

    司马笠的表情虽略微有些惊讶,但说到底,还是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异议,这一遭,总算是过了。

    “所以,从今往后,你不再是小师爷,也不再是丑八怪了”听完阿箬地交代,司马笠戏谑道。

    闻言,阿箬勉强笑了笑,虽心里有火,但也不好当场发作。她垂手而立,等着司马笠的进一步安排。

    果然,没过一会儿,司马笠便道:“如今,你既已入了东宫,便也算是本王的人了,只是你未曾取得功名,本王也不好奏请父皇给你安排差事,索性,你就先以客卿的身份,留在本王身边伺候吧!”

    阿箬很想问一问,留在他身边伺候——是什么意思是做端茶倒水的杂役,还是做些别的什么但最终,她却没有鼓起勇气,只得随意诌一句,“谢太子殿下恩典!”

    司马笠饶有兴味地看着他,忽然来了一句:“如今瞧着你,却是颇有几分意思!”

    阿箬有些不解,拱手问:“殿下说什么”

    闻言,司马笠的眼神忽然有了几分闪烁,他未加详解,只是改口道:“没什么,没什么!本王是说,你虽无品阶,但这样的日子,应当不会太久。”

    这句话倒是叫阿箬有些糊涂了,然而当她刚想追问之际,司马笠却又开口说:“你且静观其变吧!”

    这司马笠很明显是想卖个关子,因而阿箬只得再次拱手,不好多言。

    “你来东宫前住的哪家客栈本王派人去将你的行李搬来。”

1...1617181920...1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