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的1982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国雄起

    古村正雄看到社长天野樱秋面色十分难看,他小心翼翼地把他收罗到的名单,和那些人所说的话,递给了天野樱秋。

    古村正雄心中对于那些反水了的漫画家实在鄙夷,不光是他鄙夷这些漫画家在《周刊少年》时候表的衷心,更是鄙夷这些人的人品。

    如果单单是因为《周刊少年》给予他们的推荐少,他们不在《周刊少年》这边画了,这也没有什么,可是,他们怎么能够说出来那些污蔑社长的话呢

    天野樱秋看了看名单上的人,又看了看名单上的那些漫画家说过了什么话,他怒极反笑地说道:“这些个蠢货,目光短浅的蠢货。简直是太让我失望了,暂时先不说他们这几个漫画家的合同在我的手中,我随时都可以把他们这些个家伙告上法庭。他们这些人怎么就不长那么一点脑子呢哪怕是忠信君的《灌篮高手》没有获得成功,他现在还在连载的《名侦探柯南》,不还是当下里rb漫画最火的一本书吗”

    天野樱秋在这个时候也是真的很生气,他一直就不明白,难道这些漫画家一个个的脑子都进水了在或者就是鸿田静二那个该死的蠢货,给他们灌输了一些什么让人作呕的思想。

    天野樱秋心中十分清楚,当看完灌篮高手,漫画当中的每个人都会活生生的浮现于你的脑海里,他们会说什么样的话,会做什么样的事,会露出什么样的神情。

    灌篮高手里面的人,就好像是真的存在过一样,那樱木花道和流川枫简直就是活人一般。

    这样的一种全新的篮球漫画,剧情并不拖沓,有胜有败,是属于成长和友谊类型的,正符合rb当今社会的潮流。

    这个漫画虽然看上去不是多么新鲜的题材,然而笑与泪水并存的,是那些渡过的少年时光。

    一个根本不爱篮球也毛都不懂的傻大个,成长为一个发自内心热爱篮球的天才篮球手。

    一个自大狂妄的天才小子,真正的融入团队,成为互相信任的队友。

    一个从来不停止称霸全国梦想,并不完美但完成了梦想。

    一个曾经骄傲的失足少年,回归了他所爱的篮球,永远不肯放弃希望。

    一个身高没有优势的倒霉孩子,在成为no.1后卫路上奔跑。

    &




第九十八章 姥家
    李忠信和伤养好了的王波坐了四个小时的火车,又摸黑坐了三个小时的汽车,终于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大早上,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富锦的兴林村。

    李忠信望着袅袅炊烟升起的这个大屯子,他的心中颇有感慨。

    后世的时候,他只是在姥姥和姥爷去世的时候到过这边,而如今,他在十岁左右就到了姥姥家这边。

    他心中不禁想到,这一世,他是不是能够让姥姥姥爷和几个舅舅摆脱那贫穷的命运,是不是能够让姥姥姥爷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他心中清楚,姥姥和姥爷两个人在六一年的时候就搬到了这边,在这边生活了二十多年了,如果他要让他们搬到江城那边去,他们能不能搬还是两说。

    这个时候和后世大不一样,邻居家住着就好像是一家人样,一个千人的大屯子里面,几乎所有人都认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大家都能够互相帮助。

    如果到了城市当中,虽然姥姥和姥爷他们两个人能够重新认识一些朋友,但是,和在老家这边根本就没有办法比,想要说服他们到城里面享福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如果一直在富锦这边,路程太遥远,而且现在还没有汽车,就是有汽车的话,路况也不适合经常到这边来,他需要好好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说服姥姥姥爷到江城那边定居。

    “姥姥,姥爷好,大舅、二舅、老舅、老姨,大舅妈好……”李忠信进入到屋子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屋子里面所有的亲属问了一遍好。

    他的眼中看到,姥姥和姥爷基本上和后世时候没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比后世时候他认知当中年轻了一些。

    姥姥依旧和以前一样,就好像是地主婆一般,盘着腿坐在炕头上,手里面拿着一个大烟袋,身体向前探探着,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

    见到他来了以后,紧着吧嗒了两大口烟以后,才笑眯眯地把烟袋里面的烟灰在炕帮子上敲打了几下,把剩下的烟灰都磕到地上,笑眯眯地说道:“哟,这不是我大外孙子来了吗快过来让姥姥看看,我大外孙子长大没有。”

    姥姥用手一边摸着李忠信的脸蛋,一边把盘着的腿伸向了那边依旧抽着烟的姥爷。

    她用脚狠狠地一蹬,恶狠狠地说道:“你这个死老头子,没看到大外孙子和老三回来了吗一天就知道抽,抽死你得了。”

    姥爷王明山呛了两口烟,咳了两声以后诺诺地说道:“回来了好啊!你别踢我成不成。外孙子,你姥姥可想你了,一会儿跟你姥姥近乎近乎。”

    王明山说完这些之后,便一个劲地抽起了大烟袋,再就不说话了。

    李忠信记得老妈后世时候说过,姥爷从小就是给姥姥家放牛的小长工,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姥姥的阴影之下。不过呢!两个人经过了几十年的融合,却也能够达到一些默契。

    只不过王明山不喜欢多吱声,哪怕是看到李忠信和王波两个人到家了,他也没有太多的话说,无非就是那满是褶皱的脸上多出了一些笑容而已。

    大舅和大舅妈,二舅几个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比后世时候年轻了很多,都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唯一有些变化的就是大舅家的儿子王长明,这个小家伙在这个时候大眼睛转来转去的,充满了灵动劲,和后世长大以后的憨厚样子截然不同。

    李忠信的姥姥抓过李忠信的手以后,一边摸着李忠信的手和脸,一边向李忠信的大舅妈喊道:“燕子!你三弟和大外甥回来了,这个点应该没有吃饭呢!你看看给他们两个人弄点啥好吃的。你大外甥可是第一次来这边,给他煮两个鸡蛋。”

    李忠信到f县这边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听三舅王波讲了姥家这边的情况,和后世基本没有任何变化,大舅王志,在家务农。二舅王喜,在家务农。老舅王军,在头林上学。二姨结婚在头林镇那边,也是务农,不过却有时间弄一些小来小去的东西进行售卖。

    &nbs



第九十九章黏豆包
    东北农村到了小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忙乎着准备过冬的口粮——黏豆包。

    在东北,这极为特殊的产品,后世虽然没有正式进入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却也是当地的好东西。

    蒸粘豆包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在东北兴起的李忠信并不清楚,但是,为什么在东北这边如此流行他却是猜到了个**不离十。

    东北的黏豆包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因为黏豆包是黏豆包是黏米做的,消化起来很费劲,俗称抗饿。

    吃一顿黏豆包,比吃其他的主食要抗饿得多,人们经常吃不饱饭,对这样的一种食物自然情有独钟。

    第二个好处就是黏豆包做起来方便。东北的主要菜肴就是大锅炖,炖菜的时候,把黏豆包用一个帘子放到大锅上,用蒸汽微微一热,就可以吃了。

    做黏豆包最主要的粮食叫做大黄米,是糜子磨碾以后产出的一种有黏性的粮食。

    这种粮食的样子和小米长得很像,但是却不是一种食物,是有糯性的糜子(古时候称黍shu)加工出来的。

    将大黄米碾磨成粉以后,再加入一些玉米粉,然后把两种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搅拌在一起,放在大的盆子里面以后,放在热炕头上,上面盖上盖帘,然后把大棉被往上一捂,静静地等着这两种木粉发酵。

    发酵好了的年粘稠状的糊糊并没有啥香气,反倒有一种浓郁的酸味,就好像是食品放坏了的那种味道。

    下一步就是做黏豆包的豆馅了,把红小豆用水泡上小半天的时间以后,放入大铁锅里面加一定比例的水进行熬制。

    红小豆煮熟以后,人们用饭勺子把它舀捣碎,最后放入白糖。

    当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并不是一个人制作这种黏豆包,而是要寻找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妇女过来帮忙,一起来包这种黏豆包。

    基本上一天下来都不闲着,从头午开始一直能够蒸到晚上,蒸一次至少要蒸上七八锅,做出来几百个黏豆包。

    蒸好的黏豆包放到外面,一个晚上便冻透了,变得和石头一样硬邦邦的,可以直接放入面袋子里面保存。

    想要吃的时候,把这些黏豆包放到铁锅上用蒸汽只是简单地串下气,就可以吃了。

    黏豆包包的水平,在这个时候绝对代表着一家的家庭主妇是不是能干活的人,会干活的女人蒸出来的黏豆包一眼看上去就能够感觉到又黄又糯,吃起来能够吃出香甜可口的感觉,而且还不粘牙,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水平,在村子里面就会被称为能干活的好女人。

    人吗最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方面的事情,一切都交给喜欢做事情的人来沟通。

    包黏豆包的时候,这些女人们坐在一起交流着她们之间那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互相沟通有无,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原因,东北人蒸黏豆包的时候,每一家的女人都一样,都会找她们熟识的朋友一起来做,也算是进一步交流一下感情了。

    大舅妈封燕是兴林村里面包黏豆包的好手,更是左邻右舍女人当中的典范,只不过家中因为有老人的原因,并不那么富裕,很多时候,被其他的妇女瞧不起。

    这次她邀请同村的几个妇女到家里以后,她猛然间发现,之前一直对她不冷不热的大杏子都开始对她流露出来一股子热乎劲,仿佛她们之间关系十分亲近一般。

    她冷不丁的感觉特别不习惯,其他的几个妇女虽然和平时差不多,但是,封燕却是感受到了往年感受不到的那种热情。

    难道是因为三弟领大外甥回到村子里面的事情

    封燕心中清楚得很,三弟王波在江城那边可是弄回来了许多好东西,之前托运回来大半拖拉机的物品不说,还弄回家里一台十四吋的电视机。

    对于那些衣服和布料之类的,封燕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不过呢!她却是知道,自家的三弟发大财了,要不然的话,绝对不会弄回家如此多的好东西。

    其实封燕心中也清楚,别说是她招呼过来的几个妇女朋友,整个兴林村哪家哪户不知道,老王家的老三王波发大财了,回家过年来了。

    封燕记得很清楚,三弟王波回到兴林村的时候,抽的烟是过滤嘴的,叫什么红塔山的烟,回来以后,看见熟识的就散烟,还没有到家,就已经散出去两三包的烟了。

    对于红塔山烟,封燕并没有什么印象,因为她不抽烟,可是,王波在一路上发的大白兔糖,她却是有所耳闻。

    封燕记得很清楚,她领儿子到县城百货公司的时候,儿子想要吃奶



第一百章不吃眼前亏
    东北的热炕头很多人都没有享受过,东北有句老话:老婆、孩子、热炕头。寥寥几句话,道出了东北人的实用主义观念,也见证了火炕在东北人生活举足轻重的地位。

    凡是到过东北的客人,在领略了火辣辣的关东情以后,最惬意、最舒服的享受就是睡在那热乎乎的火炕上,体验一下消困解乏的滋味了。

    火炕一般都用土坯或是红砖砌成,炕面以前都是用苕条编成大片,上面铺上粘稠度很大的黄胶泥,三层苕条片加上黄胶泥,厚厚的有十多厘米,既结实又保暖。只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耐火性也差,现在用的人并不多见了。

    李忠信在姥姥家的炕头就是这种最原始的热炕头,他坐得时间长,感觉到烫屁股了,他立刻就和姥姥说他要下地出去转一转,顺便去个厕所。

    烫屁股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李忠信实在是受不了姥姥絮絮叨叨地就那么几句话。

    姥姥和姥爷那一辈人,基本上一辈子没有享过福,一张嘴就是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候他们基本上吃不上饭,孩子还多,就是榆树上的榆树钱都撸没了。

    姥姥家的成分不好,算是农村当时的一个小地主,算不上是那种罪大恶极之人,家里面的地也都是上几代人省吃俭用盘下来的。

    后来解放了,姥姥家所有的土地都被政府收了回去,而她则因为姥爷的成分是贫农而嫁给了姥爷……

    说道最后,可以总结出来一个宗旨,那就是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勤劳努力,要省吃俭用,千万不要因为现在的生活好就可以忘乎所以。

    李忠信对于姥姥家的历史,在后世可是听过无数遍,甚至姥姥家那边的亲戚都有什么人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就好像姥姥一辈子就喜欢讲述她家里面的光辉历史一般。

    李忠信从姥姥家走了出来,准备重游一边兴林村,看看这个时候的兴林村是一个什么样子,和后世记忆有什么不同。

    就在李忠信想要自己一个人走走的时候,他大舅家里面的弟弟王长明从屋子里面追了出来,并缠着李忠信,让李忠信带着他一起玩。

    李忠信见到是表弟王长明,他没有拒绝他的跟随,更是领着王长明到兴林村子里唯一的那家食杂店转了一圈,给王长明买了几个他喜欢吃的,这边农村特有的大块糖。

    原本李忠信想要给弟弟多买一些好吃的,可是,兴林村的这个食杂店里面东西实在是太差劲了,东西少得可怜不说,很多东西都是差不多要过期或者是临期的,这样的东西李忠信可不敢给弟弟买了吃。

    就在他领着王长明从食杂店里面出来,刚走出每一百米的时候,突然被几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堵住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自从王波开始有钱以后,李忠信身上的衣服和鞋子都有了很大的转变,棉衣由黄色的棉袄变成了面包服——羽绒服。

    八十年代初期,羽绒服刚刚开始出现,由于面料和羽绒的关系,穿到身上就好像是面包一样,也被东北这边的人唤做面包服。

    衣服是羽绒服,鞋子更是儿童型的军勾。

    东北在八十年代最流行的就是军用品的鞋子,老校毕,人字尼,三接头,军勾,其中最实用也最好的看就是军勾鞋了。

    李忠信的家庭在这个时候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可是,他从家里面给农村弟弟拿来的两件冬衣上面,依旧有着几个小块的补丁。

    李忠信和兴林村这些跟他一般大小的孩子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几个孩子的个头明显比李忠信高,但是由于营养跟不上去的原因,都显得很是单薄,几个孩子棉衣的胳膊位置,屁股、膝盖的地方都有着大块的补丁,脚下更是有些开线的棉乌拉(最早的时候是东北农村自制的牛皮大头鞋,里面垫的是乌拉草,叫牛皮乌拉)。

    到了八十年的时候,江城这边的棉胶鞋在农村就叫棉乌拉,中间是棉的毡子,两边是鞋布,然后用缝纫机缝好,最后在轧上一个胶底。

    “你们要做什么我是二道街老王家的亲戚。”看着眼前堵路的几个小子,李忠信十分冷静地说了起来。

    他心中清楚,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他绝对不适合和人打架。

    最为重要的是,他身边还跟着王长明,王长明还不到十岁,真要是他和眼前的这几个孩子打起来,到时候他跑都没有办法跑,总不能把弟弟扔下来。
1...2728293031...4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