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小餐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不定型啫喱水
反正吧,杨国伟现在就是想巴结杜清和。
只不过杜清和想不到,杨国伟居然和京都的白云观有交情?
张青在一旁听了也觉得惊奇,他倒不是怕了绿桂园,因为他旗下也有房地产公司,只不过从来不是主业而已。张青对房地产的判断是,可以做,因为是现金牛,可是要谨慎,再谨慎。因为负债而压垮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商实在太多太多了,张青宁愿发展脚步慢些,也要稳妥一些。
事实上,别看房地产现在很风光,实际上也确实风光,用借来的钱发展自身,不知道有多爽。当然了,房地产的风险也是很大的,这就是傻子也看得出来。一旦跌跌不休,那恐怕没有几家房地产能幸。
就算稳住了,长期来看也是在跌的,因为钱会贬值。
就好比十几年前,如果你在潘州买了房,你当时会觉得几百块的房贷好像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现在来说,几百块钱的房贷算什么啊?
相比这个,张青更确认了,杜清和就是同道中人,哪怕他不肯承认,没有度牒,一样也是同道中人。不然的话,绿桂园凭什么给他花那么多钱?
杜清和也是无语,这真的是赶上了啊,这云从道人早不来迟不来,偏偏今天来,这不是和尚头顶的虱子,一眼能看穿了嘛!
“我不是,我没有,你别瞎说!”
杜清和用出了否认三连,可惜都没用。
云从道人笑道:“道友说笑了,杨主席也说了,让我过来就是帮你办理度牒的。实际上,也不用怎么办理,你只要签个名字,给我几张身份证、户口本的复印件和照片,我就能给你办理了。顺带,把道士证也办了。”事实上,特权是随着金钱、地位提升而存在的。要是一般人,哪里有这么容易就拿到什么度牒?
很多人弄不清楚,这度牒和道士证,不是一回事吗?
还真的不是一回事,度牒可以说是传统认定你是同行的凭证,传统来说正一派只有经过传度仪式才可以成为道士。在传度法会一般都会颁发度牒、传度证和传度法器。传度之后就有了师承,道号和门派的字辈。
至于全真教,就是冠巾仪式了。冠巾仪式是全真派由皈依居士正式成为道士的一种仪式。也就是说,全真教的道士需要蓄发,所以行冠巾礼一般会有数位高功度师参加,分为冠巾师、度师、拢发师和引礼师。这里的度师就是师父,和正一派一样,冠巾仪式后颁发冠巾状,这样就是一名道士了。
道士证呢,是指正一派传度或全真派冠巾后,再经国家宗教部和中国道教协会认定和备案后,核发的“教职人员证”。
这个道士证,可不是那么轻易就拿到的。当然了,对于内部人士来说,也就递交一个名字和照片的事,都不用本人到场。张青是知道这事的,就饶有兴致地看杜清和怎么抵赖了。
杜清和叹了口气,真的是太赶巧了,也只能认命:“你们啊,好心办坏事。”
要是平日里,云从道人找上门来,杜清和不知道多高兴。
虽然吧,办了道士证之后就不能向组织靠拢了,因为道教始终是一个有神论的信仰。但是嘛,杜清和又不走仕途,这个障碍对他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既然无法否认,杜清和索性大大方方承认了:“行吧,我给你准备。不过,你们打算在哪里建道观?”
“听杨主席的意思是,打算在浮山岭上建造一个浮山观。”
云从道人的话,让杜清和有点无奈。
“难道你们不知道,上面已经有一个超世寺了吗?”
超世寺其实就是潘仙的修炼地,而浮山岭是潘仙的道场。
然而诡异的是,现在超世寺已经成了和尚的道场了,这倒是杜清和所料不及的。
“我们当然知道,但是超世寺现在是佛寺,你也该知道吧?杨主席的意思是,潘仙的道场,怎么可以没有道观呢?所以啊,就委屈道友到浮山岭,去做一个住持了。”云从道人有点好笑地看着杜清和,他觉得杜清和这样的老板,是不会到穷乡僻野去受罪的。
山上的生活是清苦的,哪怕浮山岭并不是什么穷乡僻野,距离潘州市区也就几十公里而已,但是终归是山上,来回不便。
杜清和却有点默然了。
道教的式微,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也是因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且和尚的福利也不少。再加上道教没啥油水,最多一些香火钱,所以道教式微很正常。
当然了,道教的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一些什么城隍庙、龙母庙什么的,大抵上也可以归纳到道教的范畴之内。从这个角度看,似乎道教演变成了另一种形式。以遍地开花的姿态,深深扎根在本土的百姓当中。就拿潘州的冼太庙来说,归属上也算是道教。而冼太信仰,是潘州最为主要的信仰,反倒是以潘茂名命名的潘州,其道观在潘州并没有多少香火。
养生小餐厅 第693章 道场
诡异不?很诡异,大抵上也是因为有关部门不宣传潘茂名造成的,毕竟是宗教人士,哪怕是一个城市的名字由来,介绍的时候最多说潘仙救济百姓,然后以潘仙活动的地方为潘州云云。至于顺带介绍道教?呵呵,想多了。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历史的原因。
毕竟潘茂名是西晋的人,而冼太夫人是隋朝时候的人,人们记得年代近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更重要的是,冼太夫人信俗没有太明显的宗教色,这就是中国的特色了,在世为英豪,去世成神。这样的人物有很多,比如伍子胥,比如岳飞,比如关羽……太多了,各地供奉也不一样。
杜清和倒是觉得,这样的人物被人铭记,倒也应该。
只是,一些不该忘却的人,是不能忘却的。
“所以,你们用了潘茂名的名号,给我弄了一个道观?”
杜清和哭笑不得,这倒是沾光了。
云从道人笑而不语,但是意思大家都明白了。
话说开了,张青也不急了,他也想看看杜清和怎么推脱。
杜清和也知道事已至此,也没啥好推脱的了,只是看着他们两个,反而热火朝天的聊了起来。事实上,也不会是探讨业务,只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罢了。突然,云从道人才回过神来,笑道:“对了,道友,杨主席知道你忙,所以让我帮你全程打理新道观,你不会介意吧?”
“不介意,我介意什么?”
其实杜清和也预料到了,没理由云从道人会千里迢迢赶来,就为了给杜清和办理度牒和道士证的,这于理不符啊!所以,杨国伟肯定是要派一个打理道观的团队过来。这云从道人是白云观的,属于全真教龙门派,算是真正的出家人。道教的出家人分两种,一种是出家道士,一种是火居道士。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而且全真派的道士皆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蓄胡须。
眼前这个云从道人,就是满脸的络腮胡,看着十分彪悍的样子。事实上嘛……杜清和能打好几个,因为都是虚胖,跟和尚差不多。唯一区别就是,云从道人可能锻炼比较多。
天师教的道士,多为火居道士,也有出家道士。而像杜清和这种,其实更应该称之为“散居道士”,也就是没有宫观的道士。天师教和全真教不太一样,道士有的蓄发,有的不蓄发,所以很多天师教的道士不穿道服的时候,你看不出是道士。至于云从道人为什么这么欣喜,其实也能理解一二的。
作为出家道士,最希望的就是传播教义了。潘州可以说是有道教的根基,算是比较好的地方,而且也没有其他竞争对手。只要云从道人勤勉些,传播教义不是问题的,香油钱也能不少。更重要的是,杜清和这位正主可能根本没几次到道观里,道观实际上是云从道人的地盘了。
别以为出家道士就没有追求了,只不过人家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杜清和也是心知肚明的,并没觉得有什么。本来他就不打算抛头露面的,要是给杜父杜母知道他成了“道士”,不知道要花多少口舌,才能解释得清楚。按照潘州的旅游发展计划,浮山岭肯定是要大开发的,这可能也是允许建道观的主要原因。毕竟浮山岭是潘仙的修炼地和飞升地,有个道观能吸引不少游客过来。
张青还是有点忍不住了:“人家杜道友可是身怀绝技的,有无道场也是一般无二。”
杜清和却深知,有无道场差别太大了。
就拿功德来说,龙虎山千百年来积攒的功德,只是给了杜清和那么一小撮,就差点让杜清和修完了整个“地煞七十二术”,这里面的差别简直是天差地别!也难怪常说,修炼道术,要“财侣法地”的,现在看来,确实是缺一不可。
杜清和不在乎谁管理道观,只是这道观一定要在他的名下,这是杜清和唯一的要求。
因为杜清和已经知道了,信众来道观烧香啥的,也是会给杜清和积攒功德的。日积月累之下,这功德就非常非常恐怖了。
“哪里,像张道友这般,才是真的潇洒。”杜清和淡淡的反击,让张青哑巴吃黄连。
张青离教,虽然是个人选择,在江湖上名声却不太好听。那些年龙虎山艰难的时候,也没见张青怎么资助,更是把柄无数。现在想要修缮关系,龙虎山也不需要了。张青最遗憾的就是这件事,哪怕他从来不认为做天师教的掌教天师比做商人更好,但也是会遗憾自己的根回不去。
“杜道友不知师从何处?”
张青沉住气,问了最关键的问题。
杜清和却轻描淡写:“散居道士,家中传承。”确实是家中传承啊,他的古籍,是他爷爷留下来的。
“原来如此。怪不得杜道友医术湛,不如你看看,这云从道友,是不是要调理一下身体?”张青这个其实是陷阱,就是想看看杜清和的医术到了何种地步。云从道人有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的。
因为人吃五谷杂粮,到了云从道人这个年纪,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
但是,由于道教是讲究养生的,而全真教属于丹鼎派,也熟稔医术,云从道人的身体倒也还算不错,比同龄人要好不少。最起码,在四十多岁的年纪里,像云从道人身体这么健康的,还真的没几个。
杜清和不上当:“我哪里会什么医术……”
“明人不说暗话,年轻人该有点朝气才是,藏拙可不是好事。”张青故意激将道。
杜清和无奈,他倒不是被激将到了,而是也想知道,道教的养生功力到底如何。于是,使出了“医药”神通,杜清和扫了几眼云从道人。“道友的身体并无大碍,除了体虚一点之外。不过你是出家人,不吃肉,也是正常的。以后多吃豆制品吧。”
养生小餐厅 第694章 实话更伤人
云从道人脸上涨红,不知道该不该斥责杜清和,他明明没有病啊?但是,中医说的体虚,你还真的反驳不了。体虚,其实是体质虚弱的简称,不吃肉当然是体虚了。中医的理论是平衡,气血不足就是体虚了,需要进补。但是对于出家道士来说,最大的进补恐怕就是吃豆制品了。
“道友果然医术高明。”
除了这句话,你还能说什么。就是张青抓狂了,这特么的算什么本事?
不得已,张青又问道:“那杜道友看看我,有没有患病呢?”
杜清和的话让他更加抓狂:“张道友壮得跟我这个年纪的小伙一样,能有什么病,别开玩笑了。”
张青:“……”
云从道人:“……”
也不能说杜清和说得不对,因为张青的养生功力确实不赖。天师教的养生功力其实不差的,要不然历代天师也不会大多数都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上百岁了。但是呢,要说年过半百有多的张青,比一个正值壮年的小伙子还要健康,就言过其实了。
你保养得再好,老爷车还是老爷车,比不得新车的。要是更换过零件,就更是如此了。别看外表烤漆喷得倍亮,实际上也就个外壳,不禁用了。
当然了,张青这台老爷子还是原装货,没有更换过零件,也没进厂大修过,性能还是不错的。可老爷车还是老爷车了,要拿老爷车和新车比,还是有所不如的。
大家都明白的事,却被杜清和说出来,可见人家是真的敷衍。
“杜道友,你这就不老实了,张道友再厉害,又怎么可能跟壮年小伙子一样呢?”云从道人不明所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带起了节奏。“不过啊,张道友,依贫道看,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切磋。这养生一道,博大深,你肯定有不俗的见解。”张青随口敷衍道,但眼睛却还是围着杜清和在转。
杜清和也不理会他们,云从道人更加郁闷了——要知道,云从道人还没吃午饭呢,刚刚下了火车就往这边跑了。虽然说出家人不会太在意身外之物,可吃喝拉撒那是人生必须的啊,杜清和作为地头蛇,难道不应该尽地主之谊?
可惜,杜清和是真的没想到这一茬,也是累坏了,瘫坐着休息呢。
三个人无聊得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这尬聊终结在云从道人那一声“饥肠辘辘”的响声中。云从道人总算不客套了:“那个……这里还有饭菜吗,贫道还没吃午饭呢……”
杜清和无奈地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面子害死人啊,要是我说没有,你岂不是要饿到晚上?等着吧,我给你煮碗面去。”
“为啥是煮面?……额,有吃的就不错了。”
云从道人有点委屈,他看了一下菜谱,这上面可不少大鱼大肉的,就算是素菜,也有不少好吃的。可杜清和一来就说,给他煮碗面,这待遇……实在是有点差。
杜清和却没觉得,因为通常这个时候,是“自然养生餐厅”的打烊时间,不管是厨师,还是服务员都下班了,能有人给他做菜那都算好了。一般来说,自然养生餐厅是在下午四点半之后才上班的,为晚餐做准备。
不多时,杜清和端着一碗面出来了。
这面条一看,就没啥食欲,清汤寡水的,看着欠缺营养。可是真的饿了的云从道人就顾不得许多了,他这些天全都吃的是面包,喝的矿泉水,现在有一口热乎的面条,已经感动得热泪盈眶了,是真的落泪。
“怎么这么烫?!”
看着云从道人泪眼汪汪的样子,杜清和一脸无辜地说道:“幼儿园老师没教过你吗,这太烫的东西要晾凉了才吃。这刚刚煮熟的,你说烫不烫?”
但是,张青却看出了不一样的内情来。
这碗清汤面一点都不简单,虽然是清汤寡水的,但是汤底里藏着不少好东西:腐竹、豆腐炸、青菜、豆芽和面粉丸,也就是俗称的“鱼蛋”。当然了,这些不可能是鱼蛋,因为都是面粉搓成的小团子。确切来说,就是一个素菜而已。很多和尚,也是吃这个度日的。至于里面的鱼味,在专供和尚的时候已经不添加了。
杜清和这个面粉丸,是自己搓的,也就是用点淀粉加面粉做出来的,保证没有荤腥。但是云从道人不知道啊,看到这颗鱼蛋的时候,眼泪都下来了:“道友,贫道是真的出家道士。”
杜清和点了点头:“我知道啊,你是觉得你开荤了对吧?放心,我是一个商人,给你的这碗面条造价不过十块钱,你会觉得有鱼蛋给你吃吗?也就是一些淀粉和面粉而已。”
张青听了这话,笑道:“我觉得你还是不说实话好,有时候说实话更加伤人。”
云从道人内心赞同,忍不住给张青竖一个大拇指,可现在他没心思了,只一心想这碗面凉得快一点,好填饱肚子。吹了又吹,才发现杜清和在一旁已经闭眼假寐了,而张青却在一旁看着,让云从道人有点尴尬:“有点烫……”
张青只是想问:“好吃吗?”
“料还挺足的,我平日里也是吃这些。”
云从道人想了想说道,再用汤勺舀了一勺汤,吹了吹试了一下,“咦,挺好喝的……哦不,比我吃过的任何一碗面都好吃。”犹豫了一下,才说道,“有点像海鲜的味道,又有点像鸡汤的味道,但仔细品尝,好像什么都不像。”
张青却知道:“这是豆腐皮。换句话说,就是做素鸡一样的原料。”
明白人一听这个,就知道内情了。说白了,就是用豆腐皮做了素鸡一样的工艺,然后混入了清水面汤里面。因为豆腐皮捆紧后,加水煮透,成品软中带硬,质味皆似鸡肉。要是再炒过,这味道就更加咸鲜了。可杜清和并没有这么做,反而让这豆腐皮有了一种海鲜的味道。
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豆腐皮上面的本身风味罢了。但是要做到这地步,非得有高明的厨师不可。
换句话说,不起眼的豆腐皮,正是这道清汤面的主角。其余的什么腐竹、豆腐炸、青菜什么的,都是“障眼法”而已。
养生小餐厅 第695章 中医的真实情况
真正的饕客,是能通过家常菜看出一个厨师的水平的。张青也没想到,一个“同道中人”居然这么通厨艺,心中想道:“难道真的是殊途同归吗?道与道,其实是相通的?”历史上,很多有名的道士其实都身兼多职,比如葛洪,医术就非常惊人。龙阳子冷谦,音乐、书画,而且通天文、地理、律历等。更别说孙思邈了,人称药王的孙思邈,也正是一个道士。茅山道士的开派祖师陶弘景,也是文学大家,擅书画,更通医术。
十道九医,在古代根本不算什么奇事。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玄学里面就包括了医术,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在现在屡屡受到抨击的缘故。可世界上就是这么奇妙的,无法亲眼见到的事物,就不代表不存在了。中医讲究经络,讲究平衡,讲究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却都是玄而又玄的东西,怪不得不被现代科学认可了。
而现代医学承认的,只有中医药,却不怎么待见中医。
很多人不知道中医药和中医的区别,一个是草药,一个是玄学,嗯,起码现在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中医却能治好不少慢性病,这是现代医学难以解释的事实。中医的辩证,太有学问了,非要一个老中医带上几年,才能摸到一点点门道,再自己摸索个几年,才算是入门。等熬成老中医了,才算是彻底登堂入室。这样的成长历程实在太慢了,再加上每个人的资质不同,难以量化,所以难以被世界上的主流医学接受。
更重要的是,中药太便宜了,西药的制造商,资本家无法接受。你说,一个病人反复吃药,这个西药商能挣多少钱啊!但是中药呢,几剂药下来,病好了。这夺人钱财的事,西药商人哪里能善罢甘休?于是大肆掀起舆论,诋毁中医中药。好吧,国内还有一些愣头青,选择了偏听偏信,自以为是科学。殊不知,偏听偏信就不是科学了。
要不是国家大力保住中医中药,怕是在这些年的黑中医中药浪潮中,中医中药已经消亡了。可笑的是,现在外国都在研究中药的成分!
有个有趣的事实,就是中医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多中医漂洋过海到了国外,反而大受欢迎。
比如中医在米国,就挺受欢迎的。米国人太惊奇了,感冒去看中医,喝个苦苦的中药,一天后就好了,连呼这是“东方魔法”。事实上,就是他们的耐药性没那么高而已。更扎心的事实,就是米国的医院太贵了,贵到普通人晕倒前都要用尽全力喊一句:“不能叫救护车!”
试想看,只要十几美刀就治好的感冒,能让米国人多么追崇了。
但要看到,中医在米国的地位,和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传统医学地位是相当的,也是不被主流医学承认和重视的。
不过嘛,中医的针灸和艾灸,却在国外大有市场。可以说,一家外国的中医诊所人满为患,一定是因为前来做针灸和艾灸的人太多了。西医什么都好,就是治不了关节炎、风湿病和骨头疼痛。但是针灸、艾灸却能减轻他们的痛苦,所以“不差钱”的米国人,也乐得花点小钱,给自己轻松一下,再不济也能镇痛一二。
这么说吧,米国人把中医馆等同于按摩馆了,虽然不想承认,但这确实是事实。哪怕国外中医馆遍地开花,但是不正规的中医馆更多。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中医,出了国却摇身一变成了中医,到国外招摇撞骗了。
不得不说,这让原本就摇摇欲坠的中医更加雪上加霜。
即便有一些医德医术好的中医,却也抵挡不住大势。
从全世界来看,中医发展得最好的,除了中国,就是德国了。德国人对中医的信任,出乎中国人意料。德国人也热衷看中医,认为疗效更快。在德国,中医的用比西医便宜得多。很惊讶?但事实就是如此。至于在香江和湾湾,中医师都是不准开西药,和中国内地这边的情况根本不一样。所以说,只有在中国这边,占据了主流位置,与现代医疗平分秋色。
额,还有一个地方例外的,就是非洲。
毕竟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援助很多,其中也包括医疗援助和中医的输出。所以在非洲很多国家,都有不少黑人中医。这其实也有大功德的,因为非洲之前的医疗状况太差太差了,稍微一点病,都能夺走一条人命。中医的价值,就是用朴实的中药,治愈了一般疾病,保证了非洲百姓的医疗底线。
可以看到,中医能在世界扎根,还是脱离不了“低价”的事实。
但这也是中医的神奇之处,用一般的草药,就能治病了。
张青也是知道其中道理的,所以他就想着,是不是有什么验方,可以治疗他的妻子,最起码能控制住病情。张青的思路很奇特,杜清和既然能在厨艺上有独到之处,那么在医术上,肯定也有独到之处。
回到酒店的张青,跟自己的妻子说了这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