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周医女行医记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落雨秋寒
傅梓琳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离京,不走并不意外。
葛如玺、房家,真是讨厌的人都凑一块儿去了,不管她,翻不起什么浪来!
“傅梓琳我就不见了,你去和她说,之前答应她的事,谢家不会食言。”
谢淮暗忖,原来傅梓琳找来,真是因为谢家欠了她人情啊。
谢理话里说的‘答应她的事’是指当初谢如沫身份未确定之前她来告秘,谢家因此算欠了她一个人情。
国医府外,谢淮亲自来回话,“傅姑娘,谢大总管很忙,抽不出空来见你。”
傅梓琳心一紧,想着,难道谢家是想过河拆桥?
“不过他说了,之前答应你的事谢家一定会做到的,你且等着吧。”
闻言,傅梓琳心口一松,这人说话能不能别大舌头?
“那麻烦小哥再帮我递一句话吧,如果谢家答应的事能用心谋划,那事成之后,我有句话送给谢家,或许能解谢家之困境。”
哟嗬,口气这么大,但这话谢淮却不怎么信。
傅梓琳看他的表情便知他不信,只道,“你还是如实告知吧,信不信且由谢大总管和谢大国手判断,你莫要自作主张,耽误了事十个你都赔不起。”
傅梓琳的警告让谢维冷汗都飙了出来,他差点儿就犯了自作主张的错误,傅梓琳说得对,他可以看不起她,但有些事他只需要往上禀报,如何定夺自由上面的人来决定,而非他自做主张。
果然,他将傅梓琳这话报上去的时候,谢理大总管竟然很重视,立即就去见了家主。当时他那个庆幸啊,倒不是担心事后被罚,而是庆幸自已没耽误事儿。
冯府
冯府需要做出姿态,冯鹤昌欠谢如沫一个正式的道歉。
道歉的方式,父子俩人已经商量好,就由冯鹤昌亲自题书,字一条字幅,以表歉意。道歉的日子就在腊八这天。
他们不想大肆操办,但又必须令皇上满意。
皇上的意思很简单,当初他们拿方知淼一条人命将谢如沫往不仁不孝的方向逼,那么冯府就别想这事悄无声息地结束。
冯鹤昌不想操心这件事,字幅题何字,他让冯潜来想。
“爹,‘仁心仁术,忠孝两全’这几个字怎么样?”说完,冯潜还颇为自得,他用了春秋笔法,不直接道歉,转而侧面赞美谢如沫,皇上知道了,想必也会满意了吧?他爹也不必为难。
冯鹤昌瞪他,这个蠢儿子,还用春秋笔法!这和道歉打脸有什么区别!
“蠢货!”
如果用了这样的赞美,以后谢如沫的行为,要是有不妥当的地方就是打他的脸。而且他们以后就不能再找她的麻烦,不管是明的暗的。
本来他们只为自已的事情道歉,但蠢儿子给他弄了这么几个字,本来简单的事被他搞复杂了。
冯潜委屈,他真不知道哪做错了让老父亲如此火大。
骂完之后,冯鹤昌提笔,在准备好的字幅上笔走游龙。
这儿子的脑子就这样,指望不上了,事儿办不好,外加后继无人的憋屈让冯鹤昌差点仰天长叹。儿子明显属于资质驽钝那一类,看来道歉一事过后,冯府还是要收紧尾巴低调吧。
冯鹤昌写下十个大字,然后在右下角盖上他的印章。完事后,将之丢在一旁,歇息去了。
冯潜看着摔门而去的老父亲,探头来看,“今日犹悔当时事, 我欲明言总未迟!”看完后他心情沉重,不是滋味。这副字真是歉意满满,太沉重了。皇上应该能满意了吧?还有谢家!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三百九十六章腊八义诊
“解谢家之困?”谢羌恒疑惑,她知道谢家现在的困局绝境是什么?
别怪他们想多了,或者说他们听了她的话异想天开。而是之前她来告知如沫身份一事就有些不同寻常,连他们谢家当时都还只是处于怀疑阶段呢,她傅梓琳就已经肯定了如沫的身份。这件事有古怪,不禁让他们怀疑她获得消息的渠道,或许她说能解谢家之困境,是真的?
“会不会是我们想多了?”
谢理自已都有点怀疑,也是被少主那突如其来的眩晕和呕吐吓到了,竟然一听到傅梓琳那似是而非的话就火急火燎地来和家主说,真是好久没那么鲁莽了。
“不管她说的是真是假,试一试吧,她要是说真的自然双方皆大欢喜。要是仅是以此为饵,谢家能给她的东西也能拿回来!”谢羌恒决定还是要试一试,万一她说的是真的呢?她的要求谢家又不是办不到。
今年,因为谢如沫的归来,京城一阵风云涌动。
或因宿怨,或因巧合,好几个大家在与谢家交手,或者磕磕碰磁中,或多或少声名有损。
为挽救名声的损失,不少世家权贵不约而同地加大了腊八施粥的力度,比如冯家、房家和郑家。
比如郑家,就占据了正南门朱雀正街这一带,郑家的粥棚设得最大,位置也最好,皇城底下,皇帝太后若来看的话,一眼就能看到。
郑明珠拎着一把精致的马勺,一勺一勺给来到她跟前的难民盛粥。
“明珠郡主真是心善,看到我一老婆子来讨粥,特意给了我一大勺。”
“是啊是啊,像她这样美貌又善良的明珠不多了,也不知道谁有福气将她娶回家。”
“那肯定是不能比她差的青年才俊啊,自古美女配英雄嘛。"
郑家粥棚附近,多是对郑明珠的溢美之词。
这些话都钻进了郑明珠耳朵里,她面上矜持,内心早已眉飞色舞。
可惜这样的状况并未维持多久,郑家粥棚前的几条长龙似的队伍先从尾巴开始出现骚乱,紧接着骚乱一直影响至前头。
“快去谢家的粥棚。”
“咋回事啊,这边都快轮到我了,我知道谢家的粥历来浓稠,可咱这队也不能白排了啊。”而且谢家那边一向人多,他们现在去排,是不是有点晚了?
“来不及解释了,快走。”
有人猜测,“难道谢家粥棚施布的是肉粥?”
“谢家施药了!是御寒补身汤!这可是比肉粥还好的东西。每人一碗,先到先得!”
轰!原来还在坚守的队伍一轰而散,“在哪在哪?”
“靠近四小门的四个坊区,永兴坊、永和坊、永乐坊、永平坊皆设有谢家药棚。”
“最新消息,谢家粥棚那边今天还有义诊!”
闻言,所有排队等着施粥的人一哄而散,全往最近谢家施药的一个坊区涌去。
一时间,原本排队的人聊聊无几,仅剩的小猫三两只也是催着他们施粥后,端着粥碗匆匆而去,看那方向,竟和方才人群涌去的地方一致,不用想,也是为谢家的御寒补身汤而去。
仅留下好几家门可罗雀的粥棚,郑明珠在一旁听得真真切切,她将手中的马勺一扔,跺跺脚跑了。
施粥之人面面相觑,这都是什么事啊。
同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郑家粥棚,京城四小门附近的坊区皆有发生。谢府来这么一手,打了他们这些想仅仅赁着施粥就捞功劳的世家权贵们措手不及。
“这可咋办?”冯家的小管事看着面前一片门可罗雀的空地以及剩下一桶桶的粥,问冯宴坤。
“以往的时候是怎么弄的?”冯审坤有点心不在焉的,听说谢府施药之余还义诊,不知道谢大国手和谢如沫会不会参与?他祖父今天特地登门道歉去了,希望不要跑空。
冯楠沉思,谢家好多年没这样大规模的施过药了,这御寒补身汤用的药材可比夏天清凉消暑汤贵好多。供应量应该不大,即使量大,这么多人涌去,也会很快布施完。
“等吧,谢家的药施完后,咱们的粥就会有人来排队了。”冯楠苦笑。
永兴坊,谢如沫挑了个离国医府最近的坊区就诊。
谢家粥棚真的是人满为患,青壮年的难民,没病没痛自然是填饱肚子要紧:而老人小孩则是为了御寒补身汤而来:其他的那些面露病容的人更多的是排在义诊队伍后面。
谢家义诊,不少人去排谢家医馆里那些有名的大夫。只有谢如沫跟前的队伍是最短的,有些人排着排着,禁不住心中的忐忑跑到旁边去排另外的队伍也是有的。
看着自家小小面前空荡荡的一片,谢淮那个急啊,真恨不得自已上前排个人头算了。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小涩李,当初他为自家小小姐买紫衣独头蒜时,去的就是他家的店,当时他还帮着挑了不少独头蒜呢。
他忙上前,手一揽,将人往谢如沫这边带,“小李子,来瞧病呢?来来,排这边吧!”
看到谢淮如此热情,小涩李也是受宠若惊,忙回道,“是呢,身体有些不适,听说谢家在这边义诊就过来看看,正好看到谢莪术大夫也在,我还高兴不用白跑一趟了呢。”
谢淮暗想,原来是冲着谢莪术来的!谢淮才想起来他家的店确实是在这片区域。
“淮哥,错了,我要是排那一队去的。”小涩李指着谢莪术跟前排得长长的那支队伍。
谢淮压了压他的肩膀,“你排这里,没错的!”
小涩李刚想摇头,看到谢淮凶凶的眼神,咽了咽口水,把话止住了。他探头一看,他排的这位大夫名唤谢如沫,咦,这不是谢家少主的名讳吗?原来如此,看来今天他无论如何都得找谢家少主看个病了。
很快就轮到他了,小涩李是抱着横竖都得挨这么一遭的决心上前的。
看他一副上断头台的模样,谢如沫也是好笑,一边把脉一边道,“你这风寒时间有点久了,有四五天了吧?”
有点水平,一摸脉就看出来他病了四五天,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谢如沫,心中偷偷松了口气,“是啊,今天是第五天了。”原本他都打算经过她义诊后,晚点再去白家医馆找人看看的,应该不用了吧?-
眼前之人说是谢家少主,听说医术很好,给王聿治好了三大国手都治不好的病,但因她从未替京城的百姓们看过病,对她的医术的认识都是一些传言,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他怕她的医术是别人以讹传讹。
排这个队他实在心中忐忑,但当她给他把了脉,说出他感染风寒有四五天的时候,他的心就定了。
“头痛头重,很难受吧?”
小涩李闻言,恨不得点头有捣蒜,但头一动就疼,最后只能眼睛湿润润地看着谢如沫,希望这位谢家的少主能感受到他的真诚。
“别担心,这不是大病,喝了药这症状就能减轻了。白梅,领他进去坐一会。药好了就能喝了。”
小涩李闻言,差点感动得痛哭流涕,长这么大,他见过的大夫不老少了。
哪个大夫不是高高在上的,谢家医馆里的大夫们态度算好的了,态度恶劣的大夫多得是,捧着银子弯腰作葺的请大夫看病是老百姓们的常态,哪个有点本事的大夫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给你看病是施舍你的模样,就算这样,像他这样的老百姓也是不敢有异议的。
他是从来没遇到过像谢少主这般温和态度温言安慰的,听了她几句话,即使不吃药,他的病都好一半了。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三百九十七章如沫看病
“对了,喝药之前,先给他喝一碗热粥吧。”他经受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此药,并在药后啜粥以助药力。
得了药还能再得一碗粥?旁边排队的人心思涌动,不少人又从其他队伍撤出,排到谢如沫这边来。
粥棚里其他大夫人闻言,有个别闻言心思莫名,暗想,他们谢家少主不会想靠这样的手段来让自已面子好看吧?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谢如沫有些病人给粥,有些不给。
有性急地按耐不住,问她,“为何厚此薄彼,他能在吃药后尚能得一碗热粥,而我却没有?”
“你是初感风寒,症状较轻,你只需温服一剂药汤即可痊愈。他是风寒日久,由表入里,涉及三阴经,需要在热汤药之后啜以热粥,一则助推药力,二则以便酿汗驱邪。”
旁边几位大夫一听,方知刚才是他们误会她了。还有,他们都习惯于让病人空腹服药,她这样的说法,给了他们一些别于他途的启发。
性急男的贪心,惹来后面人的不满:
“谢家这是义诊,还管你治病吃饱穿暖不成?”
“谢家够厚道了,不管是谁来,都能得到自已想要的帮助。有病治治,没病身体虚的可以喝碗补身汤强身,再不济也可以混上一碗稠粥饱肚。”
“对啊,谁也别想一个人将便宜占尽了。”
谢如沫这些话性急男听不懂,只知道他的风寒吃药就能好,药后没有粥给他,加上后面那些骂声,不由得悻悻然,钻进了屋子找了个角落窝着等着喝药。
谢家这次腊八活动搞得有点大,光搭棚子是不够的,特别是义诊,他们还附赠了相对应的草药,这需要一个煎药的地方。所以谢明在请示了上面的人之后,在四小区附近的坊区里将几处谢家的铺子腾空出来一天用来做善事,外面再搭个棚子就够用了。
这次义诊,正如谢如沫所猜测的一般,多是风寒痹症。她接诊的病人,风寒风湿病特别多,一则跟时令有关,冬季之主气乃为寒,二则也是由于冬天寒气过重,引发了往日的一些旧疾宿疾,比如风湿就是如此,遇寒则痛,皆因寒气收引之特性。
之前她为治王聿之病,弄了不少的中药敷帖,在义诊中也贡献了出来,有些风湿腰痛特别难受的,就给他们贴上一帖。
这些敷帖她制的不多,没多久便用完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批接受义诊和吃了药的病人效果出来了,其中以那小涩李最为明显。他几乎是吃了药喝热粥时就开始慢慢发汗,等汗一过,他人立即就轻快起来了。刚才连点个头都难,这个大家都有目共睹的,现在满场子乱转,一个劲地说谢如沫用药用神,他的病一剂药下去就好了大半。
无独有偶,继他之后,好些个谢如沫接诊的病人都做了反馈,说吃了如沫开的药病症真的有所减轻,身体真的好多了。
而贴了敷贴的病人,感受也很直观。因为敷贴管用,见效也快,竟有不少用过的病人联袂来到谢如沫跟前,建议他们谢家药房可以做一些敷贴来卖,他们出钱买,也不要谢家白送。
这些人言辞肯切,声泪俱下,只差没跪下来了。
谢如沫苦笑,只说会考虑。
这一景象看得另外几位大夫一愣一愣的,不由得怀疑那中药敷贴真那么管用?这些疑问,只能按奈在心,不过他们都打定了主意,义诊之后得寻个机会请教一番。
医之道就是这样,达者为师,活了这么些年,这些大夫们也活明白了。
做他们这一行,患者病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不缺的,别人医术精湛,对你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没必要对人家吹胡子瞪眼的。
嫉妒不满并不能让自已进步,也不能阻止别人前进的步伐。若只想吃老本,不想再学什么了,更应该平和一些,广结善缘。若想让自已的医术更精湛,只有虚心请教,奋起直追,只有学到手里的知识才是自已的,至少谢莪术就是这么想的。
不,还有一人也是这么想,那人就是冯家父子口中失踪多日的鬼医吕。
只见他大摇大摆地走来,“国医府在义诊啊,来,给我加一张桌子!”
谢家维持现场的管事们面面相觑,这人哪来的?来砸场子的么?
还没等他们有反应,那人就凑到他们少主跟前,“谢少主,我们见过的,在骄衡山庄,可能您没注意到我,但我呢,对您的医术仰慕已久——”
闻言,谢如沫了然,他应该是当日那六十名大夫之一吧?
谢如沫打断他,“你来此是为了——”
鬼医吕扫了一眼对他虎视耽耽谢家管事们,咧嘴一笑,“义诊!我也是来义诊的,谢家这义诊办得好啊,我也想尽自已绵薄之力为百姓做点事!”他说得义正辞严,还越说越像那么回事。
谢如沫点了点头,“那你先替几位瞧一瞧。”能混到邀请帖进骄衡山庄的,他医术应该不差。
义诊并不是图名,非要谢家自已人来做,生怕别人掺和进来将功劳分走,所以她并不拘泥于一些形式。
可是谢如沫面前的几个患者并不乐意,他们是冲着谢如沫来的,才不想分给别人治呢。
对此,谢如沫也很能理解这些患者的心理,出言道,“你们让他看一下,我会在旁边把关的。”
这样,那些人才放心了,才肯伸手让鬼医侣把脉。
对此,鬼医吕也不恼,他一连治了几个病人。
谢如沫在一旁看了,很是对症,他的医术水平不比谢家医馆的大夫低。
谢如沫在一旁看了,他切脉诊病技术不差,用药也对症,他的医术水平不比谢家医馆的大夫低。
“去,给他加一张桌子。”谢如沫吩咐,环视四周,指了她左手边不远处的空地,“桌子搬来后就放那里吧。”
“不不不,放这里!”鬼医吕指着离谢如沫最近的地方。
谢淮一看,差点跳起来,这桌子一放,那差不多就和他们少主的桌子并排了,就隔着一个人的缝隙!他拿眼看谢如沫,等她拿主意。
“随他吧。”
#####上一章有很大的改动,因剧情需要将之前的陈二改成了小涩李,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三百九十八章要来道歉
谢家义诊,谢大国手就坐在里屋,并没有出面。
屋内,谢羌恒拿着谢如沫开的方子看了,注意到她经常用的两个方子,药物和药量随着病症有所增减,但万变不离其宗,他还是抓住了主方固定配伍的几味药。
谢如沫进来喝水,顺便歇一歇。这义诊是真的累,因为不收钱看病后还免费赠药,消息一传开,排队的人不减反增。
他们都忙和了小半个早上了,排队的人就没减少过。无法,他们几个大夫只好轮流歇一歇,喝口水吃点东西。
谢老爷子抬眼一看,是她进来了,正好,他也有些想法想和她探讨一下,“你这两药方用得不错。”他拍了拍手上的一叠纸。
谢如沫喝完水一看,正是她这一早上开得最多的两个方子。
“我看你用这两方颇多,说明这两方适应的人群很广,而且用后的效果也很好,就在想有没有可能将它们制成丸剂。”
谢如沫一愣,心中不由得感叹大佬就是大佬,对药方的组成就是敏锐。
他先说第一个方子,“第一个方子针对的是风寒初起之症,不说适不适合做成丸剂,但做成丸剂意义不大。”因为风寒初起时,这个很多大夫都会治,只要稍微发一下汗,再慢慢养回来就行了。甚至有些稍微懂的人,在刚受风寒时,弄点姜汤再配点热粥,微微发汗,都能驱除风寒。
“你第二个方子我看你用药,应该是风寒缠绵加深后用的。风寒久病的演变及转归,历来是检验一个人医术的分水岭,很多大夫把握不准病情涉及到了哪个经脉以及如何用药,而你这个药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谢如沫对这两个药方知之甚深,更知道它们的利弊。
第一个方子是桂枝汤,俗话说风寒症桂枝证。桂枝汤是治伤寒表症之要药,但因其用法稍显复杂,并不适合制成丸剂。
而九味羌活汤,是一则很经典的方剂,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对后世颇有启迪,至今还有相关的中成药在药店出售。
此方九味中药,其中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皆辛物,此六味分经而主治。邪在太阳经,治以羌活,散表寒祛风湿止痹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即风寒后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疼痛,邪在阳明经,治以白芷。细辛善止少阴头痛,即两侧偏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少阳头痛时头两侧连耳根、发际作痛,或偏头痛。防风乃以上诸药之徒也。生地黄芩清血水之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甘草调和诸药,除气中之热。此九味药配伍得恰到好处,多一味则余,少一味则缺。
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
她祖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有那么一个提议,然后在第一时间和她商量起可行性来。
盖因伤寒论之用药,多从六经出发,九味羌活丸包含了治六经之要药,治时视季节与病情偏向而对其中之药用量有所增减而已。
“还有,外面关于中药敷贴的事我听说了,你有药方,若能大批量研制,不失为一剂利国利民之要药。而且敷在皮肤表层,比口服的中成药要安全。”谢羌恒一口气说完打好的腹稿。
今天的义诊,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对于谢如沫在医道上的悟性,他是又骄傲又担忧,骄傲的是她如此优秀,不比谢氏嫡系中任何一位男丁差,担忧的是她会不会和谢氏嫡系的子孙一般,年纪轻轻就英年早逝。
对于他的提议,谢如沫自然不会反对,“九味羌活汤这个方子确实可以制成丸剂,有了之前制作藿香正气液的工艺,九味羌活丸不难制。至于中药敷贴,回头我把要用到的中药和制作方法写下来,交给伯祖父他们去操心吧。”批量生产也好,中药敷贴确实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必备药,能在阴雨寒冷的天里大大缓解他们的不适。
谢如沫见她祖父没什么事了,便出去了。
她不在时,排她的队伍还有些浮躁,她回来后,个个都安静如鸡。
谢如沫看病切症很快,她面前的队伍是移动最迅速的一支,她一回来,其余人压力骤减,每人心中都偷偷松了口气。
1...114115116117118...1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