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周医女行医记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落雨秋寒
岑国师拜见皇帝之后,再对太庙的诸位帝王行了一礼,就携着器具在太庙门前摆弄起来,罗盘、龟甲等等一一摆在他认定的方位上。他的大徒弟随侍一旁。
他绕着罗盘走了七星步,手中动作翻飞,有时候快得让人看不清。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皇上信岑国师这一套,百官表面上对国师这一套也是信服得很,但谁心里想什么谁知道。
本来国师占算这一段是很无趣的,但这些走步动作真被他舞出了气势来,倒一下子将观看的人给震住了。
最后,他右手三指弯曲紧扣手心,食指和中指做了一个指剑的动作,指剑开了天眼后,回到左手做成的剑托上面。他整个人仰着脸,注目天上的星辰。道袍迎风招展,一逼仙人欲去的模样。
所有人,文武百官,包括武成帝都一脸肃穆。
可谁也不知道岑霍心中的震惊。
这是,天下将乱的徵兆啊。岑国师看着这星像,想揉眼睛,但他知道不行,他不能露出一点异色。
这不由得让他想起之前的星象,约四十年前,帝星掉落,贪狼星入紫微星宫,才有了武成帝登基御极一事。
现在他夜观星象,却发现破军星亮起,新帝星初显。要命的是,帝星在南不在北,也就是说,在座的几位皇子都不是潜龙。
这些星象的改变像是这几日才出现的,先是破军星星辉大亮,一反常态,以强势之姿易位了,影响了整座星宿的布局。前段时间他夜观之时,大周仍然是繁荣之象,虽然这繁荣之后是动荡与衰败,却可以看到国运未尽。
不过是短短数日啊,这皇朝气象就变了个样!天下局势,说乱就乱了。岑国师简直不敢相信!
这几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国师,如何?”武成帝问。
武成帝出声了,岑霍才恍然自已这回做法的时间太长了,其实大部分的时间他都用来沉思,也是在整理说辞。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四百五十五章岑霍其人
“明年国中会有小动荡——”
“可要紧?”武成帝问。
“有些严重,不过皇上洪福齐天,福泽深厚,最终都能化险为夷。”
武成帝对此倒没有怀疑,他对大周的国力还是很自信的,普通的天灾大约都能撑得过去,“国师可知这动荡的源头在哪?”
“在南。”岑霍犹豫了一下,还是透露了一些。谎言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真中有假,假中带真,真真假假混淆其中才能取信于人。况且他所说也并非都是谎言,大周确实动荡了,只是这动荡是国之基石要易位的先兆。
岑霍说这话时,没发现他的大弟子疑惑地看了他一眼。
非他不想说真话,以他对武成帝的了解,他是那种宁可错杀不肯放过的性子,要让他知道这星象的意义,指不定这一开年没多久就要血流成河了。
况且新帝星出世,乃是顺应天命,说明大周气数将尽。武成帝这颗老帝星,注定要慢慢陨落的。
岑霍是个很现实的人,不执拗看得开,他的师傅就曾说他非常适合道门的。意思就是他这人很没立场,没大是大非观念,所以遭到天道反噬的概率比较小。他是想得开,而且他是有立场的,他的立场就是站在天道这边,不会逆天而行。
在外人看来,武成帝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他呢,就应该死命报答武成帝,天道反噬不算什么。
可他偏不这么觉得,人活着这一辈子,谁不是为了活得更好更肆意?都只有一个人生,难道他就该为了武成帝牺牲到底?
啊呸,说这话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他和武成帝顶多算是互惠互利,武成帝是给了他国师的高位,却不足以让他肝脑涂地。他逢年过节也干活了啊,特别是每年的占测国运,要是他测到啥说啥,他早就没命了。
就说这江山天地自古就存在,难道就一定得姓宇文?这宇文氏的江山也是从别人手中得来的,没听人奠国公说过一句话吗,江山依旧在,只是朱颜改。
窥测天机,本就容易五弊三缺。如果因他一句多言,造成新的紫薇帝星夭折,沾上了大因果,那他要背负的业障就重了,轻则暴毙而亡,重则祸及子孙。
他不可能为了武成帝做到这份上,死他一个不足惜,就怕报应到他子孙身上。
岑国师预言了国势之后,武成帝放心了。大周那么大一个国家,一年到头哪能没点事呢。要是岑霍说今年全国上下太平,他才怀疑是不是他隐瞒了什么呢。
占测国运之后,便是迎春祈福仪式,此时两个仪式下来已过了一个多时辰。
宫中,女眷这边祭拜奉先殿的仪式没有那么繁琐,早已祭拜完毕,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回了慈宁宫。祭拜完后,天还乌漆抹黑的,毕竟都是三品以上的命妇,她们的丈夫都随武成帝前往太庙呢,不可能让她们现在就回去的。
太后让人准备了茶水点心给她们垫肚子,然后一边闲聊一边等着皇上的銮驾归来。
回到慈宁宫后,栾徽音就一直和谢如沫在一块。有些个想找谢如沫说说话套套交情的命妇见此,犹豫了片刻还是过去了,比如陆渊的夫人秦氏是第一个过去的,和小姑娘凑一块有点尴尬,但架不住她医术好啊,迟早都得打交道的,在场的都是女性,爱咋猜测就猜测去。
稍晚就是元旦大朝了,谢如沫的心神全在这上面,所以回到慈宁宫后就和栾徽音呆在一块,不想费那许多精力去和命妇们凑热闹。
秦氏来找她说话,说实话,谢如沫是有点受宠若惊的。陆老夫人秦氏不难相处,几句话就聊到了女性的陈年旧疾上头,谢如沫上手给她看了看,给了一些建议,并针对她腰疼的问题顺势推出了推拿这个青囊医院特有的治疗项目。
谢如沫上手后几下就摸出了她的腰上的疼痛点,让秦氏对她的医术产生了信服。她们这边的情况很快就吸引了别的命妇,她们中很多人都是年过三十四十的人了,谁身上没点毛病啊。可许多时候,那点让人羞于启齿的小小的不爽利都靠自已熬过去,除非是大病才会请大夫。
先前呢,坊间传闻谢如沫的医术很好,但她们这些命妇怎会轻易相信这些呢?对这些传闻一笑置之的多。但也不会否定谢如沫,认为她医术不好,毕竟谢家的招牌在那杵着呢。她们更多的是观望,加上年前忙碌,也没时间去找她证实一下。
刚才她们中有些人就心思浮动了,只是这样的场合让她们抹不开脸,也害怕别人的胡乱猜测,这才没上前攀交情。
“皇祖母,谢家妹妹的医术看来是真的很不错啊,咱们何不向父皇求个恩典,让她入宫做个女太医或女御医呢?这样咱们宫中的女眷们看病可就方便多了,也没有了许多找男太医看病的掣肘。”
三公主宇文婧提议,让整个场面为之一静。
她们中大多数人是乐意的,如果谢如沫进了宫,那就得受宫规皇上太后等人管着,
以她们丈夫的身份,有了皇上的恩典,就能让谢如沫前去给她们看病了,容不得她拒绝。
但有些人想得更深一点的,却觉得不妥当。求人看病,总得让大夫心里乐意才行。
这个提议,谢如沫自然是不愿意的。有谢家的招牌在,她自已也打响了名声,不需要进宫做御医太医之类的来提高自已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还有就是谁愿意放弃自主权啊,太医御医要值守还要随传随到,她哪有那个美国时间。
太后娘娘沉吟了片刻问谢如沫,“你意下如何?”
她肯定不愿意啊,但谢如沫只能装作迟疑地说道,“回太后娘娘,这不合规矩吧?”
三公主想反驳,在你身上不合规矩的事多了去了,一女的当少主家主,合规矩吗?但一看到太后在沉思,自已也不好明着针对谢如沫,只好憋着。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四百五十六章他重生了?
的确,大周还没出现过女太医或者女御医,不管是太医还是御医都是带有官职的,真让谢如沫进宫封太医御医,岂不是要加封官职?这是她即使贵为太后也做不了主。
这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他们没等多久,皇帝回銮的声响就传来。太后着人送谢如沫前往金銮殿偏殿,她这一声吩咐,让场面为之一静,这个时候去偏殿意味着什么,她们太清楚了,她们根本想不到谢如沫会有此殊荣。
谢如沫可没空管她们的想法,和太后以及诸位道了告辞后就随着小公公走了。
百官在金銮殿上朝,谢如沫是没有资格上朝的,只能在偏殿等候着。
和上次不同的是,等候在偏殿的人不止谢如沫一个了。谢如沫祖孙二人来得不算晚,却有人比他们更早。
见到谢如沫,那些人还是蛮吃惊的。不出意外,他们候在偏殿的都是要封赏的,谢如沫一个女的出现在这,真的是太让人吃惊了。
元旦大朝,是总结大周朝廷一年的收获,祝贺新年。一年之计在于春,顺便定下来年的施政方针之类的,总归脱不了八个字,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可以说,一年两度的大朝,特别是元旦大朝,说的都是高兴的事,除非有人不长眼,犯了罪大恶极的罪孽,才会在这天见血。
元旦大朝,百官朝拜。
百官们行了跪拜大礼,皇帝允许免礼平身后,武成帝志得意满地说了一番感言,有对建和三十七年的总结,有对建和三十八年的期盼,这番话足足说了一刻钟。
“今天是自朕登基以来的第三十八个年头,这些年,大周国运昌隆,百姓安居乐业,皆有赖于诸位国之栋梁的鼎力相助——”武成帝这番话,暗示着戏肉要来了。
大臣们不敢居功:
“大周国泰民安,皆因皇上英明神武。”
“是啊,皇上您的功劳才是最大的。”
......
各种奉承的话不要钱一样撒向武成帝,笑话,这个时候不表忠心不拍马屁,更待何时?
武成帝嘴角弯成一道弧线,伸出手往下压了压,“你们不必过于自谦,大周就如一条行驶在海上的大船,朕最多是个掌陀者,你们就像是船上的水手,大周这艘大船驶向何处,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谁的功劳朕都记着,谁出力多,谁出力少,你们为大周做的事,朕都没忘。”
武成帝的话一落,一些臣子呜呜痛哭,直说皇帝仁厚,他们误会了他的一片苦心云云。
武成帝的话大家都心知肚明,接下来便是重头戏了。忙碌了一年,该是排排坐分果果的时候了。前面武成帝那番话为何那么多臣子捧场?不就是为了接下来的时刻吗?
“这一年,有人兢兢业业,在自已的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泽披一方百姓。有人尸位素餐,拿着朝廷俸禄,吃着民膏民脂,却不干一件实事!奠国公说过,无能比贪官还可恨!但今天,不是清算这些的时刻,惩罚这些人,不如奖赏功臣来得让百姓心中慰贴。所以,今天,现在,此刻,就由朕来赏赐这些为大周社稷为黎民百姓作出特别贡献的官员!”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成帝的话让好些人心中偷偷松了口气,这些人大多是在建和三十七年表现不佳,在自已所管的一亩三分田里没有什么建树的官员们。
谢如沫进来偏殿,扫了这些人一眼,便找了个位了坐下。
这些人都是一副红光满面,志得意满的模样。大家都很有默契的相互不搭理,这里是偏殿,武成帝的眼皮底下,要是他们相互搭讪,其乐融融,让武成帝怎么想?
这种时候能在这里的,都是聪明人,断断不会去挑动皇帝的那根敏感神经。
坐在这,谢如沫借着进门的机会将人扫了一遍,大约能有个大致的印象。再故意去多看两眼那是不可能的,谢如沫干脆就垂着眼眸想着自已的心事。
谢如沫近来研究过武成帝整个履历,他是个挺有意思的人,早期当皇子时品德不显,亦没什么可称道的才干,甚至做事是有些急功近利的。似乎是从他十六岁后,就变得稳重起来了。中期的时候,他驾驭臣子的手段越发纯熟。到了后期,他待臣子越发宽厚起来,大约是年纪大了,只能通过优厚臣子来巩固自已的皇位。
颇有一些康熙帝王的影子,但可惜的是,几位成年的皇子被他养得有点废了,不像康熙养的九龙那么出色。
可惜他的优厚没有谢家的份,从一开始他就决定了对谢家的残忍,即使到了他年老时对谢家的赏赐不断,也无济于事。
而且谢如沫还注意到了一点,他早期施政很有章法,成果颇丰,很多的政策都有后世的痕迹,可以说是他励精图治的政治生涯。
给她的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某个游戏的前几关,他玩过一样,哪步是陷阱,哪里能走捷径,都了然于心。
所以在早期,大周国力发展得很快,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火,他的政权也越来越稳固,原先皇位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被人诟病不已的都被洗白了。
荀晋死后,大周仍能保持较快的发展。这情况一直到了近二十年才有了变化,武成帝方年过四十,却在施政上接连出错。几件事关国家的大事都办得一踏糊涂,似乎没有了年轻时候的英明神武,独断乾坤。但因为前期积累的资本和国力,却也足够买单的。
这些事给他的打击似乎不小,后来行事收敛了许多,政事上开始和臣子有商有量。
跳出大框架来看,武成帝像不像一个重生者?这样的猜测很不可思议,谢如沫来自脑洞大开的后世,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没见过,连她本身的穿越都经历了,出现一个重生者,奇怪吗?如果她的猜测为真,那么他重生的轨迹应该只到他四十岁左右。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四百五十七章接近真相
金銮殿上,武成帝奖赏完百官中有功的功臣,话峰一转,提到了三个皇子年纪已大,是时候给他们分封爵位了。
此话一出,全体哑然。
甚至连宇文珩都有一瞬间的木了,封王了,真封了!这真是大大的惊喜啊。虽然他们隐约觉得元旦大朝会有彩蛋。可这么多年了,他们在一次次的希望和一次次的失望中都已经麻木了,不敢相信他们父皇会给他们封王!
和先帝相比,他们父皇可谓是吝啬到了极点了。他们信阳皇姑姑于出嫁前先皇就给了封号和封地,而他们呢,都年过三十了,头上还是光光的。
但奇怪的是,关于他们的用度是很模糊的。他们这些皇子公主都是光杆之身,但他们发现了,他们的用度却不止是光头皇子的那点额度,通过一次次的试验与试探,基本上能与郡王级别的用度持平。内务府等人也不敢克扣他们的用度,所有的皇子公主都一视同仁没有分封,当然,他们母妃不同,会有所差异。
通过这点,宇文寿等人大致知道了他们在他们父皇眼中的份量了。这也是武成帝压着他们这么些年,他们没有闹的原因,谁也没占着便宜!当然,闹也是闹不赢的。
宇文珩也很激动,颜先生猜的没错,他说父皇要给他们封王了,就果然成真了。现在封了亲王,岂不是要建亲王府了?虽然他们早早分府移出了皇宫,但他们居住之信是按皇子的规格建的。幸亏当初自已没上立世子的奏折,不然可就要弄巧成拙了。
想到颜科,宇文珩就联想到他的另一个猜测,眼神不由得隐晦地扫向谢羌恒那边。
等他回过神来,武成帝已经在奖赏那些暂时没资格上朝,却又在去年立了大功的臣了或者皂吏。这些人都在偏殿候着。不过这些数量不多,都是立了非常大的功劳才能等候在偏殿被宣召。不然丁点大的功劳武成帝都亲自面见,那岂不是要累死他这个做皇帝的了?
偏殿这边,谢如沫还沉浸在自已的思绪中,她总觉得继续挖掘下去,就快接近真相了。
按理说一个重生的帝王,要算计谢家,原因会是什么呢?是在他的前世里他与谢家结了仇了?若是武成帝没有重生,以他的的资质和性子根本不可能被先帝亲睐进而登基。如果是这样,那他前世必定是不如意的。而谢家人的性子她略有了解,不是那等落井下石之人,这就基本排除了谢家在前世得罪于他的可能性。
如果这样,他为什么还要如此对待谢家呢?还是他预见了谢家将来会对王室不利吗?不排除这个可能,这些年武成帝或多或少都在扶植房家,未尝没有想让房家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有一点让她想不通,她是能够真切感受到自打她回归谢家之后,武成帝是偏着谢家这边的。这样的做法是假仁假义还是有其他的考量?
这些矛盾的点,让谢如沫弄不清武成帝的意图。谢如沫决定换个角度,或者反过来看,一个重生的帝王,最害怕忌惮的是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
谢如沫将自已代入进去,一个帝王害怕的是别人反对他的政权。政权政权,重生谋位,如果武成帝不重生,最有可能登基的是前三皇子吧?不行,她回去得问问她祖父,他们谢家与前三皇子有没有深层次的交情!
难道谢家会跟着其他势力反宇文皇朝?谢如沫觉得这个可能性很低。除非像现在的境况一样,谢家嫡系的灭亡真的和武成帝有关,反也是被逼着谋划,不然呢?等着灭族吗?或若没有武成帝的算计,谢家也走不到这一步啊。
头疼,这又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胡同。
所有的猜测都进了死胡同,如今只能看看实验室那边有没有什么令人意外的结果反馈了。
突然,谢如沫灵光一闪,不,还有一个,一个重生的帝王,最害怕忌惮的是死亡!没有帝王是不怕死的,拥有的东西越多的人越害怕死亡。
生死病死,和医有关啊,谢家是杏林世家,专和生老病死打交道。如果是这样,按道理武成帝更应该优待谢家才对啊!怎么会对谢家下手?
如果谢家不听话呢?这句话在脑海划过的时候,谢如沫吓了一跳,一想到这个可能,她的思绪就停不下来,
谢家不听话,那就给不了武成帝他想要的东西,他另外扶植房家起来,想从房家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是有可能的。当然,大周也需要更多的大夫,两者并不相悖。武成帝作为一个帝王,恐怕没那么伟大先替百姓考虑,更多的恐怕是先已后天下。
是不是房家这么些年,都还没有能力给到武成帝他想要的东西,然后她的出现,让武成帝再次将希望放在谢家身上呢?武成帝究竟想要什么?
等等,谢如沫发现自已漏了一个问题,假如武成帝是四十岁的时候重生,那他是怎么死的?难道他前世是病死的?谢如沫呼吸瞬间急促,她觉得她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但她的思路被一道太监的尖细唱诺声给打断了。
偏殿离主殿不是很远,通过太监的高声唱念,他们偏殿的人都听到了武成帝给他的几个儿子封王的事,大皇子宇文寿封安王,二皇子宇文瑞封宁王,三皇子宇文珩封睿王。
别人怎么想,谢如沫不清楚,但她却从这些封号看出了一些端倪,武成帝似乎更看重睿王宇文珩,安王宁王这两个太平庸了,也寄托了武成帝的一些想法,似乎只想他们二人平平安安的就行了。而睿王,睿智,颇有托付重任之意。
宇文珩能脱颖而出,谢如沫并不意外,正如她先前的想法一样,武成帝的几个儿子被他给养废了。属意睿王继承大统,算是在矮个子里挑高个了。
封赏完大臣分封诸子,这偏殿还有人是等着他封赏的,今年的武成帝是出乎意料的大方啊.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四百五十八章宣召觐见
“宣洛阳河道司司长刘曙光觐见!”一声尖尖长长的宣召声响起。
终于轮到他们了,偏殿中一留着八字胡的青年男子站了起来,一脸激动。
作为第一个被宣召的人,偏殿的人都羡慕的看着他。
刘曙光没料到自已是第一个被传召的,站起来时整张脸都胀红了,接着因为太过激动整个人就呼吸急促。
“不好,他这是心疾犯了!”离他最近的一个小官忙上前将他扶住。
“这可怎么办?皇上还在等着传召他呢,他这病发作的不是时候啊。”
这是元旦大朝,就图个吉利,他这一发病,是大大的不吉。
医者本能,谢如沫也凑了上去,她留意到他的手指一直指着衣袖,“他袖袋里应该有药。”
谢如沫的提醒,旁的人见识过的也反应过来了,“对,应该是。”
果然,从他的袖袋里找出了药,谢如沫接过一闻,便大约知道这药对他的病有效,但效果不足以让他立即恢复。
他这都要面圣了却出了这样的事。守着偏殿的公公也急得团团转,皇上正等着他觐见呢,他这去不了,自已可怎么交待?直接进去汇报情况?他会被迁怒的。谢如沫的发现简直让守殿公公如蒙大赫,就指望这刘署光赶紧好起来。
他们的动作已经很快了,可金銮殿那边的传召太监见人迟迟不到,又扯开嗓门传召了第二遍。此时武成帝和百官们都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对劲。
果然不出谢如沫所料,药吃下去了,刘曙光的症状是缓解了一些,却是不能立即上朝的。
刘曙光面露着急,要是不能面圣,触了武成帝的霉头,别说因功就赏了,他这辈子的前途也完了。当然皇上面上不说什么,但总会有人帮他记着的,而自已前程无亮那是一定的。这么一急,他泪都出来了。他们刘家奋斗了几代啊,好不容易他出头了,来京前他那年近七十的老爹还高兴地喝了二两酒替他践行。而他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所有的准备都没有用处。
谢如沫凑近了,盯着他问,“我这有一种药,能解你现在的症状,你敢不敢用?不想用的话你就眨一次眼,敢用的话你就眨三次眼。”
1...131132133134135...1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