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医女行医记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落雨秋寒
葛如沫首先去拜访的是她的爷爷葛八。葛七斤家住在村西头,而她爷爷葛八和大伯一起住在村东头,两家隔着一条村那么远。
葛如沫就是在傍晚的时分,提着一篮子别人送的鸡蛋往村东头走去,遇上几个人,都很热情,一路上招呼不断。
她才到门口,七八岁的小堂弟就眼尖地见着她了,忙冲着屋里的大人喊,“娘,小五姐来了。”
罗氏忙从屋里出来,脸上堆满了笑,“小五来了?”眼睛一扫就见着她提着的那篮子鸡蛋,忙嗔道,“人来了就好了,带这些做什么?”
“这只是一点小心意。”葛如沫笑道,“阿爷阿奶这些年一直是您和大伯在照顾,以前我还小就算了,现在出来干活了,该孝敬孝敬他们了。”
“嗨,这不当什么,前些年你们家也难,你大伯家宽裕一些,就照顾两老了。不过也只能做到这样,倒没有余力照拂一下你们家。”罗氏是在解释这些年两家疏远的原因,若葛如沫心存芥蒂,也藉此消除一二。
前些日子她领了第一个月的工钱,足有一两银子,比员外郎府的二等丫环还要多一些。虽然他们医馆的人都有意不往外泄露工钱,但外人还是能猜到他们工钱不老少,对阿南以及她们几个都眼红得不得了。
葛如沫如今的身份今非昔比,青囊医馆也是名声在外,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瞧这势头,青囊医馆只会越来越好。
所以她不得不多多思量如何维护彼此间的关系。她还想着,等医馆扩大了,和小五说说情,让女儿如楠也进医馆干活呢。
“这些都过去了。”
葛如沫笑着转移了话题,在她原来的世界,家族的观念比较淡薄,分家后各过各的很正常。年长的照不照顾下面的兄弟,全凭情意,而非规定性的任务。葛常春只是生活得略好一些,没有照拂弟弟一家,不很正常吗?他好歹把两老接过去养了。况且真正会介意的人早就不在了,她才懒得理这陈谷子旧芝麻的小事。
她抬举大伯一家,不是为了和他们亲近的,至少和他们亲近不是主要的目的,只是附带的而已。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她今日来,便是来验收一下成果的。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九十三章得知真相
罗氏和葛如沫在屋外说话,屋里的葛如楠听闻响动,便出来了,见着葛如沫,秀气地打着招呼,“小五来了。”
葛如沫颔首,“如楠姐。”
她大伯家生育了两男一女,孩子不算多。如果说他们那家子的女孩子是以玉为名,那么她大伯家的孩子则是以名贵的树木为名,大儿子葛如樟,女儿葛如楠,小儿子葛如檀。葛如樟不在家,被送到罗氏娘家,和她娘家侄子一道进了清河镇有名的私塾进学。
寒暄了几句后,葛如沫四处张望,“对了,怎么不见大伯和爷奶几个。”
“你大伯去地里干活还没回来,你阿奶去屋后摘菜去了,你爷爷估计是在大柳树下和人唠嗑呢。”闻弦知雅意,罗氏本来就是个玲珑的人,隐约就明白了她的来意,“怎么,找他们有事?”
“嗯,有点事。”
“小山,你去把爷爷叫回来,就说——”罗氏看了葛如沫一眼,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叫他回来吃饭了。”
见这话说完,葛如沫笑笑,罗氏便知自己做对了,忙对小儿子叮咛了一句,“别往外嚷嚷你小五姐来家里的事。”
不一会,爷孙二人便对坐于客厅。
罗氏他们上了茶后,便打算去厨房给女儿帮忙做饭,将空间留给了爷孙俩人。不料却被葛如沫叫住,“大伯娘,不是什么机密的事,你要是不忙的话也坐下听听。”
罗氏从善如流,“既然这样,那我且坐下听一听罢。”
“我爹娘给我说了一门亲事。”葛如沫开门见山地说。
“怎么会?你才十三岁!”罗氏吃惊地瞪大了眼,“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上头还有三个姐姐没说亲呢,怎么就轮到你了?”
罗氏一下子没办法理解葛七斤夫妇的作法,一下子越过那么多女儿给小五说亲,怎么看怎么怪异。而且之前她那弟媳不是很反感别人来给小五牵线的吗?几乎是听了第一句话即掉头就走,根本不想听第二句。这前后的反差也太大了。
“男方那边是个什么情况?”葛八问。
“对方是镇上孟员外郎家的嫡次子。”葛如沫倒没有隐瞒,也没那个必要。
罗氏恍然,男方是这位的话,这门亲事倒是登对了。但是,葛小五既然找上门来,其中必是有不妥当的地方,或者说她不满意这门亲事。
葛八凝视着葛如沫问道,“这门亲事你不愿意?”
“是的。”
“可以说说原因吗?”
“订亲后,他们会安排我尽快出嫁。说是男方那边想尽快成亲,好安心读书。”葛如沫低沉的声音响起,“我估计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不是不会超三个月,估计会在一个月内办妥。梁道斌给她的那封信中说,在来信给她时,傅府的人已经启程,走大运河,料想用不了一月便能抵达汝阴。
“这也太赶了些。”罗氏有些着急,她不能不急,眼见着好好的活计就要泡汤了,“那你的医馆咋办?”断没有出嫁女还回娘家这头开医馆的。
她在医馆干活,知道这医馆现在完全是靠葛小五撑起来的,其余的大夫们的医术和她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若是她撒手不管了,这医馆会变成什么样,罗氏不敢说。
“纵然这门亲事算是不错,但以后未必没有比它更好的,你爹娘他们着什么急啊。”
小五这才刚刚崭露头角,以后的际遇谁说得清。反正她是不赞成葛如沫现在出嫁的,不管是为了葛如沫还是为了自己。
“爹,你说是吧?”罗氏问葛八的意见了。
葛如沫的眼中划过一抹笑意,她就知道罗氏一定会站在她这边的,昔日的布局算是派上了用场。罗氏现在在医馆干活,刚尝到甜头。她爹娘就给她来了一招釜底抽薪,罗氏可受不了。
葛八点头,“是有点操之过急了。”
罗氏接过话说道,“就是,谁家姑娘从说亲到成亲,没个一载两载的,便是三年五载也是常态。况且咱们小五那么好的条件,正该好好寻摸寻摸。”
“那么仓促,真不知道你爹娘咋个想的。”罗氏对葛七斤这对爱瞎折腾的夫妻真的没脾气了。
“可姑娘家总是要出嫁的,这事便是我去说,也是拖得了一时,避不了一世啊。”葛八皱着眉头说道,“且这亲事若是一门好姻缘,我也不好张这嘴。”
听到他提起以后,葛如沫也不慌乱,神色平静,“只要爷爷帮我拖过了这次便好。”
“嗯?”
“葛如玺不是我们的亲姐妹。”
“什么意思。”葛八和罗氏还没明白过来。
“葛如玺不是爹娘的亲生女儿。”葛如沫平静地道出这石破天惊的消息。从她打算与葛八详谈,她就没打算隐瞒此事。这事即使她不说,她爹娘在遇到葛八的阻挠时也会说的,毕竟那事一成行,留给他们的时间就不多了。
“什么!”葛八蓦地站了起来。
“小五,这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啊。”罗氏也被吓了一跳。
“此事你是如何知道的?”葛八死死盯着葛如沫。
蒙在骨里替人养了十几年的孩子,这种消息放在哪里都是爆炸性的。
他们完全没有怀疑这则消息的真实性,一是自打开了医馆之后,葛如沫言出必行的形象深入人心。二则是这样的消息若是假的,根本蒙骗不了多久,她没那个说谎的必要。
“我自有我的消息渠道来源。”
“这消息可真?”葛八再三确认。
“千真万确,不出一个月,葛如玺的亲生爹娘便会派人来到咱们这地儿来接她进京,届时爹娘也会一道去。”葛如沫停顿了一下,继续 说道,“其实不止爹娘,如果我估计不错,几个姐妹也会被爹娘和葛如玺一道带去京城。”
罗氏敏锐地抓住了一些什么,“小五,你知道你二姐亲生爹娘的情况?”
“只知道是京里的官,来头不小。”这些消息她都没打算隐瞒,只有把真实情况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全盘考虑,对他们之后下决定才是最好的。这些事她都逐一推演过,对他们会站在她这一边,她有六七成把握。省得隐瞒了什么,到时却被她爹娘暴露了出来,葛八罗氏心神一乱,做出对她不利的决定。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九十四章循序渐进
葛八此时心乱如麻,完全被这一消息给镇住了,等心绪稍和,能考虑利弊了。
如玺竟然不是他儿子的亲生女儿!但她对这个养父母的家感情这样深,竟然愿意帮扶二儿子一家拖家带口前往京城住下并站稳脚跟。她亲生父亲竟然是京城做大官的,若他那一溜的孙女在她的帮助下个个高嫁入京,日后大孙子如樟有幸能入京参加春闱,在京里岂不是有了助力?那大孙子光耀门楣指日可待。
葛八是越想越兴奋,那股子激动让他的身体都难以自抑地颤抖了。但触及葛如沫平静如水的面容时,陡然一惊,一个念头直入脑海,是了,这则消息是小五透露出来的!
小儿子那厢的打算固然叫人吃惊,但他这孙女在此事展现出来的能量却也不容人小觑。
不管是葛如玺的身世,还是小儿子夫妇二人带女儿进京一事,都是何等机密的事。他身为葛七斤的父亲,且在村里镇上尚有些能量,都尚且不知。葛小五便已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此乃实力上不对等也。
再者,小五今日是为儿子替她所订的亲事而来,结合这则消息来看,竟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一时间,葛八惊疑不定。
而罗氏还在问话。
“你爹娘是打算进京长住了?”不然怎么拖家带口的去。罗氏不笨,一下子就想到了关键之处。
“大约是吧。”葛如沫捧着茶轻啜。
“真是好命。”罗氏低喃,她是真忍不住要妒嫉了。周氏夫妻二人生出一个葛小五,她尚且不觉得有什么。虽然小五本事厉害,但她家可是一个男丁也无,罗氏自然能在心中找到平衡点。而现在他们夫妇俩靠着葛如玺这个养女竟然能进京长住,且极有可能定居京城,如何叫她心中不翻腾。
罗氏咀嚼着葛如沫曝出来的消息,不知道是想通什么,突然惊叫出声,“那怎么这时候给你说亲?!意思是不打算带上你么?”
葛如沫默然。
她这样,别人如何不明白。
“不带你一起去也就罢了,竟然还匆忙给你订了一门亲事,真是岂有此理!”罗氏气得拍桌,“这都是什么父母啊,偏心到了这地步,真是作孽!”
罗氏葛小五两人几句话印证了他心中所想,葛八忍不住骂了一句,“糊涂!”
在他看来,最完美的作法,莫过于小儿子一家进京就进京,小五放不下医馆,大可留下。小五在,医馆在,小儿子一家自然有保障。待小儿子一家站稳了脚跟,再将小五接去京里。想必那时,小五在杏林已然小有名气,届时定能择一门好亲事高嫁,那岂不是葛家的福气?
“此事是你二姐,不,是葛如玺的主意?”在罗氏的想法里,以葛七斤和周氏的脑子可想不出来这一出,想必是向来与小五不合的葛如玺出的主意。
葛如玺是好毒的心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门亲事不管好坏,小五要是闭眼嫁了,这一辈子可就定了。说句心里话,现在这门亲事看着像是小五高攀了孟家,她冷眼瞧着,小五的前程远不止如此。
“爹,这门亲事不能定啊。”罗氏才不管葛八什么打算,无论怎么样都得先保住了饭碗再说,什么时候求人都不如求已。况且她那二弟二弟妹真发迹了,以他们的尿性恐怕也不会给他们家什么好脸色,远的不说,看小五就知道了。
小五还是他们的亲生女儿呢,都还沾不到一点光。
再说了,靠一个养女,只怕他们自己家的几个女儿都照顾不来,哪里还有余力照指他们家?也就她公爹还会心生奢望了。
反倒是小五,她觉得还能指望上一点。
“这事我得考虑考虑。”葛八如是说道,然后将已经凉透的茶端在手上。
葛如沫点点头,示意她明白。这事她摊开来说,提前来说,也是打算给他们时间考虑清楚利弊关系。省得到时被她爹娘放出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然后做出不利于她的决定。至于他们怎么商议,她就管不着了。
事情说了,他也端茶送客,那么葛如沫也利落地起身,谢绝了罗氏留饭的邀请,告辞出门。
临出门前,葛八在她身后说了一句,“对了,如玺非你亲生二姐一事,还是不要透露出去为好。”
“爷爷,我省得的。”她本就没打算透露,即便他不嘱咐她也是这样做的。
下一步,该去找里正葛祥荣了。不过最好是找个好点的时机,别贸贸然地登门。葛如沫没成想,这个契机很快便到来了。
这日下午,青囊医馆如常开馆替人看诊。此时已过白露,天气微凉。医馆外也很热闹,葛根正按着葛如沫的吩咐,领着人给那片生长得极好的牛膝打顶。据她的说话,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当打苔,以减少抽苔,这是为了提高块根产量。
许多老农都跑来瞧个新鲜,他们种地种了一辈子了,还没见过这样的。
就在这热闹而祥和的气氛中,一道跌跌撞撞的人影朝青囊医馆冲来,有人认出这汉子是附近村子里的,三三两两地讨论着。
“嗨,兄弟,悠着点,注意脚下,别摔着了。”有好心的人提醒着。
汉子冲那人感激地点点头,看得出来实在是累得说不出话了。
祥贵婶见了,忙拿碗舀了一碗水递给他,“大兄弟喝口水吧,别急,你是来找大夫的吧?就要到了,歇口气不要紧的。”
那汉子喝了水,道了声谢,“嫂子说对了,我正是来找大夫的。我家老子娘突然晕倒过去了,也不敢很动她。只将她抬上了牛车,在后头慢慢走着,我脚程快,就先来医馆打声招呼。”这段话他一边喘气一边说的,断断续续的。
闻言,祥贵婶可不敢耽搁,忙让他进去,“那你赶紧进去。”
今天没什么病人,而葛如沫看诊一向干净利落,没多久,便轮到那汉子了。
葛如沫一眼就认出来这汉子是之前来卖牛黄的那两兄弟中的弟弟那位,看他脸色红润,不像是有漾的模样。不过一切以四诊为准,她示意他坐下,“坐吧,先把脉。”
“小葛大夫,不是我生病,而是我娘——”徐建中着急地解释。
葛如沫眉头一皱,病人生病却没来,难道是病得很严重已经走不动路了?“说说你娘是什么病?可是要出诊?”说着,她就站起来,预备拿了医药箱就随他出诊。
见她风风火火的,徐建中忙说,“小葛大夫,不用出诊。”
“嗯?”
“我大哥他们在后面,用牛车将我娘运来了,估计要不了多久就到了。”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九十五章芳香通窍
“那我们一起出去等吧。”
“喛,好咧。”
说着两人就往医馆外走去。
“对了,你娘是什么病?”
“我娘什么病不清楚。她这回是完全被气倒的,是被我那些不争气的弟弟妹妹给气的。”
“上回我那弟弟为了一个寡妇,将祖屋的房契偷了去,合着外人将祖屋骗走,当时娘就气病了几天。这回是我一个出嫁了的妹妹,因借钱不成的事说了一番话,将我娘给气倒了。”
徐建中说着说着却红了眼眶,“小葛大夫,你一定要治好我娘啊。她争强好胜了一辈子,若是让她这么口眼歪斜说不出话来地活着,比死还让她难受。”
这症状听着怎么那么像中风啊?葛如沫若有所思,“那她平时有什么不舒服的吗?”
“平时啊,她平时不常在我们面前说这些的。不过听我媳妇说,她常常头晕头痛,手脚震颤得厉害。哦,对了,近年来拿东西常容易摔。”
说话间,一辆牛车映入眼帘。
“小葛大夫,我大哥他们到了。”
“你去让他们慢点来,不要急。”葛如沫吩咐。
徐家几个男人护着牛车将到医馆门口的时候,葛如沫迎了上去。阻止他们将老太太往下搬的动作,中风病人最好不要移动。
徐家原先留在牛车上照顾老太太的媳妇先下了车,葛如沫瞧见了病人。老太太发髻梳得一丝不苟,显然是个很自律的人,神智还算清醒。只是嘴歪眼斜,动弹不得,中风的可能性倒是极大。不过人没昏过去,还好。
“娘,这位便是青囊医馆的东家,小葛大夫。”
在徐建中介绍她的时候,老太太眼含祈求。
“放心吧老太太,我们一定会尽力医治的。”葛如沫笑着宽慰了一句。
这一句倒将老太太的心以及徐家众人提着的心安了下来。
“小葛大夫,病人没办法移下来,该怎么治啊?”医馆的另一个大夫戴高松问。
“拿几张高凳子来将这牛车固定一下,病人不好移动,咱们将就点吧。”
在他们说话间,不少人围了上来。
老太太突然有些激动地说着话,但因为口眼歪邪,别人根本听不懂她在嚷什么,只听见几个啊呃呃的字眼。葛如沫见此,想到方才徐建中的话,老太太争强好胜了一辈子,一定不愿意别人见到她这副模样。
于是对周围的人说道,“你们都散了吧,围在这里对病人不好。”
众人都散到了最外围,却不肯离去,而是三三两两地说着话。
“徐家老太太这病不好治啊。我有个老姨也得过这样的病,也是被不孝子给气倒的。后来在床上瘫了几年,自己吃不了饭不说,还大小便失禁啊。”一中年大叔摇着头说道,表示不看好。
旁边一大婶搭话,“那不是受老罪了?儿子媳妇孝顺还行,不然倒不如死了算了。”
“可不是么?我老姨儿子媳妇都不行,女儿好。她得了这病之后都是女儿来照顾的,可是没两年人还是没了。”
“咋没的?”
“痰迷了心窍,一口气上不来,没了。听大夫说,若旁边有人替她翻个身,拍拍后背,将那痰给拍出来就没事了。她女儿伤心死了,没想到她就出个门的功夫,老娘就没了。”
“竟然是这样没的?唉,这样死了也好,终于不用再受罪了。”
这话老太太听见了,顿时面如死灰。这般不体面的活着,还拖累儿女,倒不如死了算了。
葛如沫一看这样不行啊。老太太这样消极,对病情可不好。
“老太太,你放心吧,这病虽然我还没上手,但看症状也大概知道是什么病,治这个病我还是有六七成把握的,且放宽心便是。”
众人闻言,精神一振,这病可不新鲜,远远近近,他们都见过听见几出。
在场的多数人,谁没有四五十岁,俗话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病明显就是个老人病,他们也怕啊。现在葛小五说有法子治,怎能不让他们振奋。
牛车一固定好,葛如沫也不耽搁,随即登上牛车,她先给老太太解开两颗衣衽,然后又将她的腰带给扯松。
徐建中的大嫂一惊,“小葛大夫,你——”
“不碍的,这对你婆婆的病有利。”葛如沫说完,然后跪坐在老太太身旁替她把脉。把了脉又问了他们家人一些问题,确定是中风之后,便让阿南去煎药房交待他们煎一碗银花薄荷汤。
此时戴高松也给老太太把好了脉,听到她的吩咐,忍不住瞪大眼,“这病用银花薄荷能治好?”
葛如沫摇头,“当然不是,仅靠这两味药治不了这邪热内陷心包之证的。”
戴高松点了点头,舌为心窍,热闭窍机,则言謇不语,其证机确实在心包。可是这药方该如何开?
葛如沫又吩咐阿南将她的行医箱拿来,待银花薄荷汤送来之后,她从行医箱中取出一枚药丸。金算子一见这药丸就想起来了,这药丸东家也给了他一些,让他妥善收放在药柜里。
此药金箔为衣,蜡护,封得密密实实,生怕散了药性。由此便能看出此药的珍贵程度。
“东家,这药很贵啊,二两银子一粒呢。你还是先征求一下家属们的意见再用为好。”金算子提醒。
旁边的人闻言,倒抽了一口冷气,二两银子一粒,真是贵得没边了!
徐国中冲金算子怒目而视,“你这掌柜,我娘都这样了,只要能治好她,再贵的药我们都舍得用!”
“这当然是最好不过了。”金算子轻飘飘地回了一句。
“小葛大夫,这是什么药啊?”徐建中忙问道。
“安宫牛黄丸,此药最对老太太的症,一丸下去,立即见效。”葛如沫想了想,又加了一句,“若是无效,便分文不收。”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九十六章安宫牛黄
此药丸乃安宫牛黄丸,用料考究,且十分难寻。其中牛黄的珍贵程度自不必说,犀角也不好寻,还有珍珠,都是极贵重的药材。是她在得到牛黄之后,费了挺多精力才弄齐全材料的。饶是如此,她也只不过是研制出少量的安宫牛黄丸罢了。这药在她原来的世界,都卖到了天价,用的牛黄还是非野生的,因为犀牛的稀少,犀角也改成了水牛角。她在此自然也不打算贱卖,一粒少说也得卖二两银子。
不是她心黑,而是研制安宫牛黄丸的材料实在太难寻找了,而且量实在太少了,价钱低了,恐怕转眼就被人哄抢了去当黄牛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