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不过这些和京城的大员都没什么关系,虽然大家都在议论皇帝选妃的事情,可是还有其他的事情让他们更担心,那就是构陷熊廷弼的案子。朝廷下了圣旨,杨涟任主审官,三司会审此案,犯人冯三元、魏应嘉、张修德和姚宗文等人已经被刑部给提到了刑部的大牢里面。
这其中自然还有辽东总兵李如祯,原本这是一个好事情,因为东林党将案子拿到了手里面。
可是接下来传出来的消息就没那么好了。天启皇帝先召见了高攀龙,想要将这个案子交给他审理,结果高攀龙勾结魏忠贤,拒绝了陛下,结果陛下才找的杨涟审案。
这个消息无论真假,在京城都掀起了非常大的波澜,在东林党内部就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东林党围绕着熊廷弼的案子,算是彻底乱了起来,不少人都在盯着杨涟,看他是如何审理这个案子的。
皇宫大内,朱由校又在晒太阳。
最近阳光正好,木匠工作室一直闲置着,朱由校也不让人进去打扫。
他微眯着眼睛,享受着暖洋洋的阳光,一副即将要睡着的模样。心里面则是在思考着大明的都察院。
都察院,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具有半司法性质的都察院,怎么看都像是后世纪检委,可是朱由校则是觉得大明的都察院变了味道了。
都察院的职责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都察院是监察百官的,说白了,就是让你们帮帝王盯着臣子的。
可是现在的大明都察院呢?
大家比赛着弹劾皇帝,简直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皇帝从都察院这里想要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需要靠东厂和锦衣卫获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大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拿皇帝刷声望的?好像不刷一下皇帝的这个副本,那就对不起御使的职责一样。
“邹元标。”朱由校一只手敲打着轮椅的扶手,一边在脑海里面回忆着这个人。
人其实是很复杂的生物,邹元标这个人最早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是因为反对并弹劾张居正,结果就是被张居正打了八十廷杖,然后发配到了贵州。
万历十一年的时候,邹元标因为劝谏万历皇帝再一次被贬斥,一直到便宜老爹泰昌帝上位,邹元标才得以回来。
邹元标向便宜老爹推荐涂宗浚、李邦华等十八人。老爹下诏,嘉奖并接受了。
过了二天,邹元标又陈奏发掘选拔人才、理财振军等数事以及保证安宁的四项规条,并请求征召录用叶茂才、赵南星、高攀龙、刘宗周、丁元荐,而抚恤、登用罗大大纮、雒于仁等十五人。
可以说现在朝中的东林党人,一大半都是邹元标举荐上来的,他的地位在东林党内部可谓是举足轻重。
当然了,这些都不是朱由校关注的。他关注的,是邹元标的政治主张,那就是邹元标赞同张居正的改革。
一般人很难相信这一点,邹元标不是反对张居正吗?为什么还要赞成?
事实上,邹元标的确赞成张居正的改革,他反对的只是张居正不尊礼教,不回去给自己的爹守孝,是“贪位忘亲”。
可后来也是邹元标上疏,为张居正平反:“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张居正是有功于社稷的。国家搞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把张居正的改革成果推翻了。应该为张居正平反,为有志报国者树立楷模。
朱由校心里面大概给邹元标做了一侧写,这是一个真正的理学读书人,他捍卫礼教,一直认为礼不可废;他想要报国,为此不惜自己,同时鄙视权阉,认为权阉应该打击。这样的臣子有优点,也有缺点。
轻轻地张开眼睛,朱由校觉得邹元标这个人有点意思。
事实上,虽然穿越过来时间不长,但是朱由校两世为人,他很清楚人不是工具,人都是有多面性的。
人无完人,作为皇帝,用人就是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地方。对此朱由校心里面非常的清楚,所以他准备看看邹元标的成色。
转头看了一眼陈洪:“去把邹元标的那一份给张居正平反恢复谥号的题本拿来。”
“是,皇爷。”陈洪连忙答应了一声,转身就跑去拿题本了。
时间不长,题本就拿了上来。
朱由校伸手敲打着题本,半晌,转头对陈洪吩咐道:“传邹元标。”
“是,皇爷。”陈洪答应了一声就出去传人了。
看着手里面的题本,朱由校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邹元标,让朕看看,你究竟是真的胸怀天下,还是欺世盗名。有些时候,说没用,还是看做的。”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6章 革他老朱家
“去,将邹元标给朕找来。”朱由校将手里面的题本放下,然后转头看向了陈洪吩咐道。
“是,陛下!”陈洪答应了一声就跑去找人了。
这几天对于邹元标来说有些焦头烂额。
首先,是构陷熊廷弼的案子牵扯了他太多的精力了。其次就是高攀龙和杨涟的事情了,杨涟和高攀龙在陛下的面前表达了不同的态度,使得两个人关系变得有些微妙,甚至是东林党之中的关系都变得有些微妙了。
没等这种关系得到缓和,宫里面又传出了消息,高攀龙勾结魏忠贤,这才不同意将冯三元、魏应嘉、张修德等人交给三司会审的。
这一个消息出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在东林党内部和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个消息直接改变了东林党的格局,加上不少人在后面推波助澜,高攀龙直接就被打成了勾连魏忠贤的奸臣,甚至东林党内部都有了这样的论调。
因为高攀龙不同意将冯三元、魏应嘉、张修德几个人三司会审,你怎么都解释不过去。如果不是勾连了魏忠贤,那你是为什么他不同意将这个三个人交给三法司审问呢?
事实上,高攀龙提出了要三司会审,而且还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完全符合东林党的利益诉求,可是宫里面传出来的消息却不是这样。
当时在场的只有自己和陛下,还有一位陛下的贴身内侍陈洪陈公公,让谁去作证?去找陛下?
去找陈洪陈公公?说不定他就是魏忠贤的人,宫里面的太监岂能帮自己?高攀龙现在是满身是嘴都说不清楚。
邹元标也见了高攀龙,事情的经过他也知道了。
在邹元标看来,这就是魏忠贤的阴谋。
陛下是想将案子交给三法司的,但是不喜欢高攀龙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希望能够严查。
这才是为什么陛下没有将案子交给高攀龙,而交给杨涟的原因。
这就让想要借机掀起大案子的魏忠贤很不满意了。
可这是陛下的意思,魏忠贤又不能去找陛下理论,于是就抛出了这么一个谣言。
“果然权阉啊!”邹元标想清楚了事情的经过之后,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蛋疼。
这件事情不能这么算了,要为高攀龙辩解一下,不然这盆污水洗不掉,那高攀龙可就完了。可是流言这种东西可是非常难洗的,自古都是如此啊!
邹元标猛然站起了身子,伸手在桌子上面拍了一下巴掌,大声的说道:“权阉果然害人不浅。”
正在这个时候,邹元标看到了门口走进来一个人,正是陛下的贴身内侍陈洪。
看到陈洪的一瞬间,邹元标的脸上顿时就尴尬了起来。
这一声愤怒的发泄,没想到居然让陈洪给听到了,邹元标想解释,可是也不知道如何解释。
在邹元标看来,这一次的事情就是陈洪勾结了魏忠贤搞出来的,自己还是相信高攀龙的为人的。
“陈公公此来何事啊?”邹元标脸上恢复了正色说道。
陈洪面无表情的看着邹元标,他自然是听到了邹元标的骂声,心里面能高兴就有鬼了。
不过他是来办正事的,自然不敢怠慢,连忙说道:“邹大人,陛下召见。”
说完这句话陈洪转身就走了,显然对邹元标很不满意,准备回去搬弄是非了。
邹元标看到这一幕,心里面很无奈,这就叫祸从口出,好死不死陈洪就进来了。
来到大内之后,邹元标见到了朱由校,他发现朱由校的身子依旧不是很好,便连忙道:“陛下龙体欠安,还是要多传御医看一看啊!”
朱由校笑着说道:“邹爱卿有心了,不过这几日已经好多了,想来过几日就能上早朝了。”
这些天朱由校装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不想上早朝,另外就是一般皇帝病重才会信道,才会给了权阉魏忠贤机会。
虽然自己不在意一个昏君的名声,但是不能真的昏庸,不然会失去了真正忠君的臣子。这是要不得的,要把理由给找好了。
等到需要清理魏忠贤的时候,自己就可以病好了,然后骤然得知魏忠贤干的事情,直接下狱弄死。自己就是楚庄王啊!
“邹爱卿,朕这几日看了你的题本。”朱由校也没绕弯子,直接对邹元标说道:“在这份题本里面,你对张居正的改革很推崇,可是据朕所知,你好像与张居正并不和睦?甚至还因为弹劾张居正夺权被打了八十廷杖,然后贬到了贵州。”
“陛下,确有其事。张居正为人桀骜,揽权善政,骄奢无比,父死不守孝,实乃不孝之举。可是瑕不掩瑜,张居正的革新使得大明的府库充盈,他于国有功。”邹元标一脸公正的说道:“是以,臣认为应当为张居正平反,还他一个公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轻叹了一口气:“如今国用艰难,朝廷上下办法都不多,既然爱卿如此推崇张居正的新法,不知道爱卿对革新如何看?”
“回陛下,大明今时今日已经到了非革新不可强国的地步了。”邹元标听到朱由校的话,顿时大喜,连忙开口说道。
他一直都是赞成改革,现在陛下如此询问,邹元标自然就兴奋了起来,连忙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臣以为,若想革新,当上行下效。”
“陛下垂范天下,可为天下先,不如此,革新不能成。皇宫当行节俭,禁奢靡,此可为天下戒。”
看着侃侃而谈的邹元标,朱由校脸上虽然带着笑容,心里面却已经开始骂上mmp了,这是革新?你这是在革我啊!
不说后面的革新怎么样,自己要是被你们这一套忽悠傻了,那岂不是我做什么都要听你们的?
你们这是革新吗?
你们这是想让皇帝听话啊!
朱由校心里面能高兴才怪了。
邹元标后面说了一大堆,基本上都是请朱由校垂范的。
说白了,很简单,那就是让朱由校先打个样,革新先革了皇家,先革了朱由校自己。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7章 考成法
看着邹元标,朱由校无奈了。眼前这位就是一个理学先生。
朱由校不知道邹元标是故意的,还是他真就是这么想的,不过朱由校觉得后一种可能性还真的挺大的。
以自己的脑回路去理解邹元标,或者理解这些人的脑回路,怕是不可能。
等到邹元标嘴都说干了,朱由校对着陈洪招了招手说道:“去,给邹爱卿端一杯茶来。”
邹元标连忙站起身子道:“谢陛下。”
看着邹元标喝水,朱由校这才开口说道:“爱卿,既然爱卿赞成新政,朕也有一些想法。”
邹元标一愣,不过这个时候他总不能说“我不听我不听”。陛下都听你说了这么半天了,你不听陛下说?还想不想混了?
看着邹元标,朱由校直接开口说道:“邹爱卿,今日构陷熊廷弼的事情让朕寝食难安,这可是都察院的御使,是科道言官,为帝王耳目风宪,他们居然收受贿赂构陷大臣,都察院尚且如此,那其他的衙门呢?各地的地方官呢?”
朱由校说道这里叹了一口气,随后又剧烈的咳嗽了起来,等到陈洪递过绢帕擦了擦嘴,他这才好一些。
“邹爱卿,既然你想要给张居正平反,还推崇张居正的新法,朕觉得是不是可以先从张居正的新法之中拿出一些来实行?比如考成法?”
所谓考成法,其实就是给官员的头上套上了一个紧箍咒,是张居正改革中建立的一种官员考核制度,目的是注重考核工作实效提高效率。
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
不仅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并且对其所办各事均规定期限办妥,执行“考成法”重要特点即所谓“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后世的官员考核和人事考核就有考成法的影子。一句话,责任到人,限时完成,完不成的,一律处置,该处分处分,该开除开除,朝廷不要庸官和懒政的官员,凡是冗官和不作为的,全都罢黜,一律永不叙用。
在张居正秉政的几年里面,被考成法罢黜的官员达到了三成之多。这些被罢黜的官员结成了一个反对张居正的团体,其中就有大量的人混迹在东林党里面。
朱由校这个话就是一个陷阱。
邹元标说了新政,说了一大堆,朱由校却提出来的是东林党不想要的考成法。
后世有很多人说东林党给张居正平反,其实也就是给了一个名,既然推崇张居正,为什么不重新推行他的改革?
比如考成法,比如张居正的税务制度?
显然这些都是东林党不愿意要的。
现在朱由校不管东林党要不要,这是自己要的。
一句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在朱由校看来,张居正改革的最精华就是考成法。一旦完成了考成法,那么吏治必然大有起色。
至于张居正最得意的一条鞭法,朱由校根本就不看好。
一条鞭法绕过了问题的本质,也就是官绅一体纳粮,查清了天下的土地又怎么样?过几年还不是一样?
而且一条鞭法加重了自耕农的负担,因为税收是收银子,粮食总不能自己变成钱。士绅和地方官府勾结,在纳税的时节打压粮价,让粮食变得不值钱,百姓要想用银子交税,那就只能低价卖粮。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士绅和官员就抬高粮价,让百姓买不起粮食,只能卖地,卖身。
可以说一条鞭法是一条妥协的法律。正是因为它的妥协,使得大明的百姓负担加重了不少,使它从一条为民之法变成了害民之法。
如果大明的新政不被废除,万历时期就遍地烽火了,活不下去的百姓就直接起义造反了,一条鞭法只是饮鸩止渴。
至于解决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后世的清代雍正皇帝已经给出来了。
清代承袭明的制度,康熙末年,基本上又重现了明代的旧观。税收不上来,各地土地兼并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皇帝直接一步到位,摊丁入亩。
没有免税,你当地主没关系,你家有几万亩地也没关系,你有多少地,你交多少税;没地的,不用交税。
当然了,这也有弊端,因为地主会长租子,压力在佃户的身上,他们过得更加苦不堪言。
解决的办法也有,发展工商业,让百姓从土地上解绑。
去务工,去经商,去当兵,去殖民,反正就是不当佃户,百姓有了其他的活路,自然就不当佃户了。
朱由校就想要这么干,不过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吏治。可就现在这个吏治,什么政策都没用。
所以朱由校直接就上了考成法,正好邹元标撞上来了,那就他吧!
邹元标听了朱由校的话就是一愣,考成法?
一瞬间邹元标就在心里面否认这个想法。
怎么能用考成法呢?
“陛下,考成法过于严格,将所有的事情都做规定,这是对臣子的不信任啊!”邹元标直接就反驳道:“陛下的臣子都是读圣贤书之人,君子之行,在于正己,为君之道,在于仁恕。对臣子要信任,切不可如考成法一般,那样会使得臣子与君王离心离德啊!”
朱由校看着邹元标,心里面有数了。
这就是一个理学的卫道士,治理天下靠的不是律法,而是君子之道,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
虽然不知道邹元标是故意这么说的,还是他真的是这么想的,不过这都不重要的了,这就是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校明白,这个人没法用。
即便他有气节,有骨气,甚至面对鞑子敢于自杀以全臣节,但是依旧没办法用。若真的听了邹元标的,估计大明灭亡的更快。
听着邹元标在那里说帝王垂范,朱由校摇了摇头。
居然相信只要君王带头做了,下面就会上行下效。简直就是在开玩笑,自己把皇庄纳税,这些人也会跟着?
根本就不可能,什么帝王垂范,那就是你们弄出来让皇帝听话的。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8章 第三十八 道不同
《孟子·公孙丑上》有言,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代表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从古至今,无数人对以身殉道都非常的推崇,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从来都不少。
在普世价值观里面,大家对这样的人都非常的尊重且敬佩。
邹元标就是这样的人,他捍卫着自己的道,甚至愿意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与邹元标一样的还有高攀龙。
天启六年二月,崔呈秀不甘心高攀龙仅被罢官,必欲除之。
于是崔呈秀假造浙江税监李实的奏本,诬告高攀龙、周起元等七人贪污。朝廷派遣缇骑前来抓捕。
三月,高攀龙整冠束带前去拜谒先贤杨时的祠堂。回家后与弟弟高士鹤及门生赏花于后花园池畔,谈笑自如。
此时有人前来禀告周顺昌已被逮捕,高攀龙闻言神情泰然,笑说:“我本视死如归”。
他归家后与夫人谈笑如常,没有异样。老高将亲笔书信交给两个孙子,交代他们翌日递给校官,而后闭门遣散诸孙。
不多时高攀龙的儿子们(发觉异样)前来探查,发觉高攀龙已自沉于池塘,时年六十四。
子孙们打开高攀龙的信,其上乃是遗嘱,上面写着:“我虽被罢免官职,但过去曾是朝廷大臣。大臣不可以被侮辱,因为大臣被辱等同于国家受辱。我现在只有恭敬的面北叩首,以效仿屈原的遗愿。皇帝的恩泽未能报答,只愿来世再报。臣高攀龙绝笔。希望使者带去这封信向皇上复命。”
道之所存,虽百死其尤为悔矣。
这话说的就是高攀龙这样的人,他们一生都在坚持他们的道。
的确让人感佩,的确让人感动,此时朱由校想到得却是另外一句话,这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
你在践行你的道,捍卫你的道,为此你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也在践行我的道,捍卫我的道,为此我也不惜付出我的生命。
朱由校忽然觉得古人的智慧很深沉,这也让他想起了后世的一些事情。
武士道是不是道?那些日本fas.ces践行的是不是他们的道?
为了他们的道,他们可以慨然赴死,可以切腹自尽,可是他们的道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抬起头看向邹元标,朱由校觉得自己找到了症结。
东林党之中或许有忠正之士,或许他们不贪污,或许一心为国,可是他们道就是错的。按照他们的道治国,大明不会强盛,大明也不会中兴,只会急速地衰落!
想明白这些,朱由校就笑了。
杨涟等人带头攻击熊廷弼,认为熊廷弼虽然于国有功,但是于国也有过,这就是在捍卫道统。
在道统面前,一切都是浮云。道统是第一位,什么都没有道统重要,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邹爱卿的话,朕会好好想一想的。”朱由校看着邹元标,笑着点了点头,随即一副严肃的模样。
等到邹元标走了,朱由校转头看向了陈洪,伸手轻轻敲打着轮椅的扶手,悠悠地开口说道:“和上一次一样,就说邹元标请奏复考成法。”
陈洪一愣,又放消息出去?这是不是太阴损了一些?
可是陈洪又不敢谏言,只能连忙躬身去办了。
朱由校也知道这事不能经常干,这也是最后一次这么干了。
当然了,这两次放风出去也是有目的的。
高攀龙那里,朱由校是想看看谁会上题本弹劾高攀龙,谁会上题本请奏严惩李如祯。
相比较起来,李如祯案就没那么重要。即便是三法司那边决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己不同意,他们一样没办法,自己可以随时将案子再一次打回到东厂重审。
这一次的消息就更简单了,朱由校需要找到支持自己政策的臣子。
无论是他们是忠是奸,是东林党还是其他的党派,只要他们支持自己的政策,那么自己就用。
朱由校看得很清楚,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齐浙楚党,他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方从哲当内阁首辅的时候,朝廷有几个大问题。
排在第一位的是地方饥荒。由于小冰河时期开始,地方多处灾荒。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大明又开始出现下层骚动。
1...910111213...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