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汉武帝直接规定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有无市籍(汉代商人另立户口册,叫做市籍),都要据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数字,并规定凡二缗(一缗为一千钱)抽取一算,即一百二十文(一说二百文);而一般小手工业者,则每四缗抽取一算,这叫做“算缗”。
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的人,罚戌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有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被告发者所没收财产的一半,这叫做“告缗”。
单单是这一条政策就吓死人了,告了之后就能分到对方一半的财产,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会有多么强烈的欲望去举报想隐瞒的人。可以说大家都盯着这些富商,谁敢隐瞒家产不上报,那自然就有人替你报,下手真的狠。
另外,还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属占有土地和奴婢。敢于违抗法令的,即没收其全部财产。
这些法律的惩罚手段非常单一,那就是没收全部家产,可是这么干却恰恰是最好的敛财手段。
那些被没收了家产的商人是什么下场?
肯定好不了,没收的家产还能够为朝廷增收。当时支持这个政策就是儒家,公羊学派的思想。
可是到了大明,看看现在的儒家,朱由校只能是望而兴叹了。不过也并不是没办法,这个也可以搞。
现在大明的商人都是士人,可以从这方面下手。当然了,为了使天下不乱,要手里面有兵才可以搞。
至于说抑制商业发展,朱由校丝毫不在意,因为现在的大明所谓的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其实是非常畸形的。
士人经商,官商勾结,如果只是为了赚钱也罢了,这些人在政治上谋求更多,还不像真正的资本主义那样谋求权力。
这些人结党营私,不纳税,同时贪污,挖国家的墙角,一点没有资本主义开拓进取的精神,反而保守的要命。
想要健康的发展大明的工商业,这些毒瘤一定要扫掉。
想要引导他们,基本上不可能。这些人从诞生之初就是趴在国家身上吸血的,你怎么引导?他们做别的不行,只能是趴在国家身上吸血。
比如沿海的走私商人,他们改稻为桑,他们卖丝绸到海外获取利益。
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海外赚钱,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打造船只出海贸易?凭什么让外海的那些人赚我们的钱?
这些人偏不,反对开海的就是这些人,他们想做垄断贸易。他们只会一味的向朝廷要免税。
这样的商人或者说士人留着干嘛?
全都清扫掉应该。
打破旧有的才能够建立全新的,朱由校可没精力也没时间去和他们斗法。
去引导他们,与其浪费那个时间,还不如直接将这些人全都打掉来得快。
“陛下,毕懋康来了。”陈洪来到朱由校的身边,恭敬的说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将自己发散出去的思维全都收了回来,开口说道:“让他进来吧!”
时间不长毕懋康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身材清瘦,但是容貌堂堂。在这个时代,能考中进士做官的,长得必然不是歪瓜裂枣。
毕懋康则是有些发懵,陛下找自己这是做什么?
朝中的局势毕懋康也知道,很多人都说这是大乱的开始。如果让权阉魏忠贤得了势,那么朝廷必然会大乱。
在这个时候陛下召见自己,毕懋康心里面非常的没底气。要知道自己只不过是有一个顺天府丞,别说一个府丞了,即便是顺天府尹得到陛下的召见,那也不多啊!
虽然心里面在打鼓,可是毕懋康还是躬身对着朱由校行礼:“臣顺天府丞毕懋康参见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开口说道:“起来吧!”
等到毕懋康站起身子之后,朱由校直接问道:“朕听闻爱卿精善火器?”
毕懋康无论如何也没想到陛下居然问起了这个,一时之间还有些犹豫。不过陛下问了,自己也不可能不回答啊!
沉吟了片刻,毕懋康连忙说道:“臣的确爱好火器,臣以为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
听了毕懋康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这是多么正确的话啊!
这是火器的时代。比弓马骑射,大明的士卒是比不过了。
双方的军备差距并不大,而马镫和马蹄铁的出现,大大增强了草原民族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想要在马背上和草原民族争锋,难度太大了。
加上儒家这么多年的教育,这么多年对武将的打压,想要重复汉唐军威,太难了。
要知道汉唐时代,儒生都是喊着大复仇,拎着刀子就向前冲的主,讲究是一个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所有人都已军功为荣。
现在呢?现在的学子都在做什么?君子六艺还剩下几个?
指望这些人,根本没戏。
再说了,朱由校可是穿越而来的人,不玩火器难道去玩什么冷兵器?
那注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东西,朱由校可不会当成宝贝。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3章 另起炉灶
“既然知道爱卿所长,朕当用之。”朱由校看着毕懋康,笑着点了点头说道:“爱卿回去等着吧!”
毕懋康一愣,这就回去等着了?
不过毕懋康也知道了,陛下这是要用自己,而且还是要用自己的所长。可是究竟是怎么回事,毕懋康暂时也不知道啊!
只是这个也没法问,毕懋康只好躬身道:“臣告退!”说着躬着身子退了出去。
看着毕懋康离开的背影,朱由校面无表情的伸手敲打着轮椅的扶手。
虽然朱由校很想和毕懋康商量一下关于新式武器的铸造,现在却不是时候。
另外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关于新武器的铸造,这个需要想办法。只是怎么想办法,这是一个问题。
交给兵部去做?别开玩笑了。
兵部的军械朱由校是知道的,砸下去的钱有一半用到军械铸造上就不错了。
很多人曾经研究过,为什么明代的火器那么先进,但是却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和推广?为什么戚继光的火器部队那么先进,甚至明初的神机营如此强大,到了明末反而不行了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钱都被人贪污了,没人用心地去铸造了。
首先是刀枪这些普通军械,贪污一心银钱,用不合格的铁料。看你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上了战场,卷刃崩断,这些时有发生,搞得像辽东这种地方都要用军饷额外铸造兵器。
为什么不上告呢?
因为掌握军械的是兵部,你告一个试试。这也就导致了大明的军械成本激增。
因为地方上要打仗,他们自己要铸造军械,这也就导致了军饷被挪用,屯田和朝廷的饷银只够养活一部分的士卒,让他们有能力作战,这些人也就是将领的亲兵。
其他的军户就只能种地,像奴仆一样的存在。你指望这些人给朝廷拼命?
别闹了,不造反就是给你面子了。
至于火器,鸟铳炸膛者十之七八,你用试试看,拿着都胆战心惊。放一枪,还没等打到人,自己先被炸得满脸开花了。
想想云南黔国公的火枪多段射击,那可是在明初,可是现在呢?搞成什么样子了?
朱由校心里面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随后就是想杀人了。
另外就是恨大明皇帝的不争气,因为在建国之初,大明为了预防兵部废掉、有人不听话,所以建立了亲军制度。
所谓亲军是什么?
看锦衣卫就知道了,这是专门听命于皇帝的军事力量,是皇帝的权威的保证。现在呢?除了锦衣卫耀武耀威,其余的亲军在哪来?
全都成了勋贵和勋戚吃空饷领俸禄的地方了,京营十几万大军,垃圾得要命。
除了亲军制度,为了军械上不被卡脖子,朝廷还建立了兵仗局。
兵仗局属于明八局制造军用器械、宫中零用铁器的机构。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衙门,用来保证亲军的军械精良。兵仗局由宦官掌管,能够保证军械的优良,因为干不好皇帝可以直接杀人。
可是这些都在哪里?
土木堡之变之后,大明的确是衰落了。但是在朱由校看来,衰落的不是国力,一场大败并不能将大明衰减得如何,而是皇权的衰落,是中央集权的衰落。
士大夫趁机攫取权力,尤其是于谦对京营的改革,勋贵被彻底排挤出了权力中心。文官乘势崛起,士绅集团彻底攫取了这个国家的权力。
他们打压勋贵和将领,内阁的权威也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从而导致的一系列后果使得大明彻底向深渊滑了下去,使得皇帝只能用宦官来夺回自己的权力,随后开始了长达百多年的宦官政治。
朱由校脑中思绪万千,伸手对着陈洪招了招手,然后开口说道:“将朕推到那里去!”
陈洪连忙走过来将朱由校推到了阳光下。
感受着温暖的阳光,朱由校轻轻地闭上了眼睛,仿佛睡着了一般,可是他早就在脑海之中进行着规划了。
想要干掉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硬碰硬是不可取的。一方面会杀敌八千自损八百,其次就是干掉了这个利益团体,新的替代者在哪里?没有替代者只会造成乱子,自己是不会这么干的。
那么如果干掉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呢?
答案很简单,扶持一个新的利益团体取而代之,这即是最好的办法。
朱由校就准备这么干。
既然兵部和兵仗局都靠不住了,那就索性另起炉灶重开张。至于兵部那边,让他们先干着,等到自己这边干完了,那就直接将兵部给吞掉。
到时候就是自己和兵部那些人算账的时候,反正朱由校觉得,大明的文官全杀了肯定有冤枉的。
但是三个人里面杀两个半,肯定全都是死得其所,这个刀子自己早晚是要拎起来的。
京城看似平静,但是下面蕴藏着波涛。三法司开始了构陷熊廷弼案子的审理,原本大家都以为这算不上什么大事情,案子到了自己的手里面,这还能算事吗?
可是当看到坐在那里一副老神在在的魏忠贤,所有人的表情都感觉像吃了苍蝇一样。
魏忠贤却毫无所觉,放下手中的茶杯,淡淡的说道:“咱家奉陛下旨意来旁听,不发表意见,诸位大人尽可放手审问。”
在场的人对视了一眼,眼中全都露出了担忧,这个案子是怎么起来的?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
大家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报复,这个构陷熊廷弼的案子,基本上就是魏忠贤一手炮制的。大家废了很大的力气将案子要到了三法司,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忠贤心中岂能没有怨恨?现在他来听审,那岂不是回去之后全都要说自己这些人的坏话?
虽然担心,可是也没办法,大家都知道这事没法改,甚至连劝谏都不可能。
你想让陛下不派人来听审,那你想做什么?
现在陛下已经对自己这些人不信任了,你再这么搞,必然就是大事情了,说不定陛下就发怒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目光就集中到了杨涟的身上,毕竟他才是主审官。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4章 翻供
杨涟对来旁听的魏忠贤视而不见。
对于他来说,魏忠贤就是权阉。虽然杨涟和邹元标对于这一次构陷熊廷弼的案子上立场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熊廷弼,杨涟绝对不可能容忍;对于魏忠贤那就更不能容忍了。更何况两者还有结党的趋势。
杨涟坐下之后,将桌子上的惊堂木一拍,大声的说道;“升堂!”
随着杨涟话音落下,下面的衙役敲打着棍子大声的喊道:“威武!”
这是喊堂威。
三司会审用的自然是大理寺的衙门,这些衙役也都是大理寺的人。
对于这些人,魏忠贤撇撇嘴,十分不屑。不过他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喝着茶,始终是面无表情的看着。
反正魏忠贤是打定了主意,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自己今天不能开口。
“带姚宗文。”杨涟一拍桌子,大声的说道,脸上异常严肃。
很快就有人将姚宗文从外面带了进来。
此时的姚宗文自然不再像在东厂的时候那么狼狈了,身上也没有穿着囚服,显然这是三司给的优待。
等到姚宗文走上来,一边还有人给他搬了一个凳子让他坐下。
这一切看得坐在一边旁听的魏忠贤眉头微挑,嘴角下意识的露出了一个笑容。今天好像有热闹看了。
杨涟坐在上面倒是不怎么意外,姚宗文毕竟还没定罪,他的官职也没被罢免,士人的身份也没有被剥夺,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是要给他一个体面的。
等到姚宗文坐好了,杨涟这才开口说道:“姚大人,这是东厂呈递上来的审问记录。”
“这上面你供认勾结刘国缙构陷熊廷弼,有你的画押。你可有话要说?”
“有!”姚宗文听到这话,猛地站起了身子,神情激动,大声的说道:“我是冤枉的。”
“这都是魏忠贤这个权阉的构陷。”姚宗文伸手直指向魏忠贤,继而愤愤的说道:“熊廷弼,国之大贼!熊廷弼在辽东,辽东必然祸事近矣。我上书弹劾熊廷弼,一心为国,一心为公,天地可表,日月可鉴。我是为了大明,为了陛下!”姚宗文越说越激动,最后都喊了起来。
听到姚宗文这么说,所有人都是眉头一皱,甚至包括杨涟在内。
杨涟根本就不相信姚宗文的话。
姚宗文是什么人,杨涟当然知道。
这个人当初是浙党,与熊廷弼、刘国缙在都察院没少攻击东林君子。然而,自从浙党首辅方从哲倒台了之后,刘国缙和姚宗文玩了命似的攻击熊廷弼,彻底倒戈了,这才没有被东林裆一起清算。
现在,像他这种人,喊什么为国为民,真是寡廉鲜耻。
“这上面有你的画押。”杨涟看着姚宗文问道:“难道是你挺刑不过?是东厂屈打成招?”
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在替姚宗文说话,可是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回事。
挺刑不过就招了,而且还攀咬同僚,这是要被人不耻的。
文人要的是风骨,你居然因为被打了就招了?就攀咬?
你这样的行为怎么称得上君子?你的风骨呢?你的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虽然我也没挨过刑罚,但是我可以嘴炮。
姚宗文要是承认了,那名声瞬间臭大街。
姚宗文也不傻,自己不会承认的,直接说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我姚宗文读圣贤书,区区拷打焉能让我屈服?我姚宗文不是那种人,那上面的画押是他们将我给打晕了之后画上去的,我自己完全不知道,这都是东厂权阉的构陷和污蔑。”
这话一出来,大堂上为之一静。所有人都看向了目光微有些闪烁的姚宗文,然后又看了看悠闲自得的魏忠贤。
与姚宗文的激动不同,魏忠贤端着茶杯抿了一口,一副享受的模样,似乎没听到姚宗文的话一样。
轻轻的放下手中的茶杯,见到众人都看着自己,大堂里面也没人说话,魏忠贤顿时就笑了:“杨大人不继续审了?还是说杨大人想要审问咱家?”
“如果杨大人想要审问咱家构陷姚宗文,怕是要去请旨了。”说着魏忠贤抖了抖衣袍,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
审问司礼监秉笔太监奉旨提督东厂魏忠贤?谁有这个资格?没人有,除非陛下让你审。
再说了,陛下是派魏忠贤到三法司来听审的,结果直接将魏忠贤给变成了受审,你让陛下怎么想?
杨涟看向姚宗文的目光都变了。
在杨涟看来,事情其实很简单。姚宗文几个人把事情认下来就可以了,然后就是量刑了,罢官回家就可以了。
杨涟没想到姚宗文居然翻供了,而且还是翻得彻彻底底的,甚至魏忠贤都不是屈打成招,而是直接构陷。
事情大条了。
坐在杨涟身边的大理寺少卿姜旭则是有一种如坐针毡的感觉。
在姚宗文翻供的一刹那,姜旭就有了一种非常不好的预感。
这件事情怕是不会善了,而且必然会掀起非常的波澜。同时姜旭也在心里面大骂,究竟是谁搞的鬼?
看了一眼身边的杨涟,姜旭的心里面闪过一抹疑惑,难道真的是东林党的人?
到了这个地步还要保住姚宗文等人?这是不是昏了头了?这案子要是翻过来,你们把陛下当成什么了?
或者说姚宗文等人的手里面掌握着什么其他的把柄?
想到这里,姜旭的心就不断的往下沉。这次的事情怕是真的麻烦了。最关键的是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这是无妄之灾,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
杨涟盯着姚宗文,声音略微有些低沉的说道:“姚大人,你说的可是实话?”
“是,是实话。”姚宗文继续大声说道:“这一切都是魏忠贤的阴谋诡计,是他的构陷啊!”
杨涟看了一眼魏忠贤,然后大声的说道:“将刘国缙带上来。”
很快刘国缙也被带了上来。
结果一样,刘国缙也翻了供,说法和姚宗文的差不多,也是打晕了被画押了。魏忠贤构陷,我们都是忠正君子,视死如归,挨打都不招供,宁死不屈。
杨涟的脸色黑如锅底,陪审的大理寺和刑部官员则是胆战心惊,大气都不敢喘。
反倒是魏忠贤,端着茶杯喝着水,挨骂也是脸上带着笑容,一副看热闹的模样。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5章 百工院
大堂上瞬间就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尴尬了,因为下面不好办了。
在东厂审问的时候,那是证据确凿,刘国缙和姚宗文也是供认不讳。
可是到了三法司的大堂上,他们全都翻了供。怎么办?继续往下审问?
那估计剩下的人都要翻供。
然后结案?弄一个魏忠贤构陷言官的结论?那陛下会怎么想?
不说其他的,这一次审案子的人全都要吃瓜落。
陛下会以为你是欺君,甚至会怀疑你们这些人和刘国缙和姚宗文有勾连。就算没有勾连,至少也是无能,连个案子都审不明白。
大理寺少卿姜旭已经是一脸无奈了,自己这是招谁惹谁了?
是刘国缙和姚宗文的等人构陷熊廷弼也好,是魏忠贤构陷刘国缙和姚宗文也好,自己都不关心也都不在意,可是现在搞成这个样子,自己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杨涟此时也暴怒了,拼命压着才没直接发作。他的脸色黑如锅底,知道这一次自己失算了,东林党的人也失算了。
在东林党人看来,这件事情很简单,你们几个把罪名认下来,然后搞一个罢官也就是了。最大的罪名让李如祯去扛,加上他坐视铁岭失陷,这样的人就直接论死砍头就完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件事情也能最大程度的消弭掉。
可是现在看来,根本就不可能了。这些人居然不认罪,全都翻供了,这怎么办?
杨涟真想将这些人吊起来抽一顿!
用刑,可是不行啊!东厂可以肆无忌惮的用刑,可是自己要是用刑,那自己的名声还要不要了?
不但不能用刑,还得客客气气的,这怎么办?想到这里,杨涟惊堂木重重一拍,直接说道:“刘国缙和姚宗文翻供,此案需要重新彻查。今日到此为止,退堂。”
说完这句话,杨涟直接站起身子就向外面走了出去,显然一刻都不想在这里呆着了。
魏忠贤看着杨涟的背影,顿时就笑了,施施然站起了身子,笑着说道:“这就完了?还真是干净利落,咱家可不能耽搁,要马上进宫和陛下汇报。”
紫禁城,乾清宫。
朱由校面无表情的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满意的点了点头。其他的先不说,单单是继承自天启帝的刀工,还真的是没得说。
“皇爷,魏忠贤来了。”陈洪来到朱由校的身边,轻声的说道。
“让他进来吧!”朱由校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魏忠贤就从外面走了进来,恭敬的给朱由校行了礼,这才开口说道:“陛下,三法司那边的审问完了,刘国缙和姚宗文翻了供,他们说是奴婢构陷他们,他们的画押都并非自己所供,都是在东厂的大牢里的厂臣将他们打晕了之后,用他们的手签字画押的。”
魏忠贤没有丝毫的遮掩,直接将整个事情的经过对朱由校说了一遍,脸上的表情也没有丝毫的变化,异常平静,仿佛说的就不是自己的事情一样。
听到魏忠贤这么说,朱由校脸上却没有丝毫生气的样子。
看了一眼魏忠贤,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随他们去吧!他们升堂你就过去听着,差事做得不错,朕倒是很好奇你是怎么让他们翻供的,和朕说说。”
是的,没错,刘国缙等人的翻供就是魏忠贤干的,当然了,在背后指使的是朱由校。
“回皇爷,说起来也很简单,奴婢告诉他们,这一次的事情只要他们肯翻供,奴婢就能保住他们的命,甚至来日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在三法司提人的前一天晚上,奴婢告诉了他们,如果他们谁敢不答应,奴婢就让他们当天晚上就悄无声息地病死在东厂的大牢里面。”
“即便他们出去不翻供,把罪名坐实了,奴婢虽然不能让他们判个斩立决,也能够让他们去辽东充军。”
1...1112131415...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