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道姑翾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唐长公主

    翾楚说“这令牌还能治病?他是怎么做的?”

    白衣少年笑道“他使用令牌的方法很简单,不是用令牌在患者的身上拍下,就是用令牌在黄纸上印下,令病人服下,在当地很有名气。尽管使用令牌者始终不知道是什么令,也鉴别不出,可使用起来就会显灵。”

    翾楚说“哦,也是人家自己的修为够了,草木皆可成器,对了,我有个问题不解……”

    白衣少年笑道“公主但说无妨……”

    翾楚说“有些人,本来修的不错,为何突然就不行了?”

    白衣少年笑道“过来人为你剖析几个关键的“修炼真相”!提起修炼,一般人都觉得高深莫测。是啊!佛家和道家都有很多法门……还有儒家、医家、武家、民间……有古的、有今的、有国内的、有国外的……功法真是多如牛毛、举不胜举。加上有一些教功者故意卖弄玄虚,那更是眼花缭乱、扑朔迷离。”

    红衣仙子道“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实修之人,良师教导,略有所成,对于修炼,感受颇深。其实,修炼不外是内修气脉、外炼气场。功法虽多,皆是因人而设,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说到底,自修炼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过程对体内是调整内气的分布和动态,对体外是调整自己的气场和周围环境的场相互协调;师傅带功修炼是传功老师利用自己修成的功力(气场)感应学员,使学员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能量,从而产生大小周天运行、甚至虚无的状态。

    实际上,这种现象好比是铁遇到磁铁被磁化似的,有一点不同的是不仅被“磁化”而且能使被“磁化”者体内的能量大幅度增加。“磁化”是比喻学员体内与生俱来的能量在传功老师的功力作用下,定向流动(即“大小周天”运行),这有疏通经络、流畅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这也是气功治病的根本原理。这些原理是修炼的貌,了解这些就基本上可以破除“绝世神功”的神秘面纱和掌握修炼的诀窍。”

    红衣仙子道“有些人说,练气功和发气治病是心理作用,这也是有点道理的。在实践活动中,经常有“心诚则灵”的现象,其实这也不是简单的迷信和心理作用。练功和发气治病都有一定的气感效应,而且这些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是大多数人能够体验到的,绝不是个别现象。假如将很多人同时有感应的现象,说成是集体幻觉,那么,太阳从东方升起也将有人说它是幻觉。因为天生瞎眼的人是从来看不到太阳的。”

    翾楚说“那么,为什么“心诚则灵”呢?”

    红衣仙子道“其实“诚”就是诚心,也是认真做,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万事万物皆有场,调整心理状态就是调整人体场的状态。如果自身人体场的状态与周围环境的场的状态和谐时,则彼此融通成为一体,使自身的人体场大大地增强。发气治病也是这种调谐原理受功者处在一种相对安定的状态(放松入静),发气者主动调整自己的场的状态,与对方和谐共振,使受功者融入发功者的气场之中。远距离发气也是这个原理,只要发气者功夫足够高,即气场足够宽、足够强,就能够感应一定范围内的人、事、物。”

    白衣少年笑道“功夫里边有一种叫“请师傅治病法”(也叫借功治病法),就是说一个从来没有练过功的人、或者功夫很浅的人,在某些功夫高深的师傅的许可下,或者未经正面许可只是一厢情愿的在自己心里至诚祈求,就会出现暂时的、甚至是永久的治病能力或其它能力。这些听起来很玄,其实原理非常简单,都是感应的现象。”

    翾楚说“为什么强调至诚呢?”

    白衣少年笑道“上边有说过,至诚的心是很认真、没有杂念、没有我执,不知不觉符合修炼最高境界的状态无念、无住、无相。在这一瞬间借功者与外界许多功夫高深者的强大的场融通,立刻具备一定的功夫。不过这种功夫很容易退失,因为一般人的私心杂念太重,很难长期保持至诚的心态。是自己脱离师傅的气场,不是师傅不愿意给他加功。”

    daoguxuanchu

    。

    (iishu)是,,,,!




第七百八十九章:爱宝贝的虫子
    【】(iishu),

    翾楚说“有些人原来功夫很高,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功夫就减弱甚至消失了。这是什么情况?”

    白衣少年笑道“这种现象,有的传说是被某些师父废掉了功夫,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翾楚说“这是什么情况呢?”

    白衣少年笑道“只要你的思想和行为是正确的,你的人体场永远和宇宙一切良好场融通、永远和古今一切高功夫者的气场融通,你的功夫永远是上涨的;如果你的思想和行为是错误的,尤其是知错不改、甚至是明知故犯,你的人体场很快与周围的场脱离,功夫迅速下降、甚至消失,人也会变得脾气古怪、或者焦虑、暴躁、心神不安,甚至还会生病或产生某些不愉快的事情。”

    翾楚说“总之,修炼和接受发气治病的过程都是调谐心身状态与外界环境互相感应融通的过程。”

    红衣仙子道“小心,修行路上有“两只拦路虎”,许多本来修的不错的“牛人”,最终都惨死在它们口中!”

    翾楚说“拦路虎,难道是心魔挡道?”

    白衣少年笑道“修道之难,难在两处在于清心寡欲难,积功累德难。”

    红衣仙子道“道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强调“人心多涣散,一念皆纯真”。也就是说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过的制造者。所以人们常常形象地形容天堂和地狱的分水岭就在“善”、“恶”一念之间。一念天壤之别,动机万象攸分。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

    翾楚说“心魔还是……”

    红衣仙子道“道教《阴符经》认为“天道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为人也”。阐述了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无的思想,并进一步强调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做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符合、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不可虚动和妄为。老子《道德经》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要求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摒弃妄念,清心寡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

    翾楚说“清心寡欲之难……”

    白衣少年笑道“清心寡欲,熄灭贪嗔痴,但这贪嗔痴在身体中,是有物质部分的。也就是说本身的物质没有转化,贪嗔痴都在。怎么转,古代道家讲,人身体内有三尸九虫。三尸虫中上尸虫在上焦,脑部,让人贪宝贝,口臭,发落,有些人爱好古董、古玩、字画,或现在人爱车爱手表金银,等。但是你觉得宝的东西,都是上尸虫在作怪。”

    翾楚说“爱宝贝的尸虫?”

    红衣仙子道“其实东西宝不宝,就是一种坚固的妄想,为什么唐朝宋朝出土的东西就是宝?这就是妄想而已。许多人精神上追求字画,书法,这些都一样,一念贪求,就是中了上尸虫的圈套。所以黄金白玉非为贵,要有这个觉悟。这类毛病一般知识分子容易犯病,比如贪求书,贪求字画书法,这些看起来很高雅的东西。”

    白衣少年笑道“修道的人为什么能洒脱,背起一个包就能走天涯,因为不贪求的缘故。所以知识分子不洒脱,总是被困住。这跟上尸虫多有关。人业障重时,出门都是大包小包,家里也是一大堆物质,衣服,然后储存着。这就是上尸虫多的原因。所以凡是太多贵重东西的人,都是上尸虫多。这些上尸虫专门吃人的精气神。现在城市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因为上尸虫在增多,使人拼命地去抓取,然后上尸虫就把人的元jg气神吃得jg光。浊气就很重了。

    很多人学道也进去一个悖论,就是越积极,结果私人也越强大。这就是没有实际的从熄灭贪嗔痴下手,我们讲发心度众生是对的。但没有熄灭贪嗔痴,福报越大,苦恼就越多。而且会误导学道的人,也徒增他们的贪嗔痴。现在环境的破坏,向大自然拼命索取,都跟我们过多的相关。所以目前应该在减少上去努力,人心清净,就自然得安宁。这才是功德。”

    翾楚说“积累阴德也难呀!”

    白衣少年笑道“我现在大多讲阴德,不讲功德。现在功德二字被误解严重,导致很多人麻木浪费以为是功德。比如点灯点千万个,以为是功德。或者一方面在索取百姓的血汗,破坏环境,然后用获取的钱拿来盖个道观、寺庙,然后以为是功德。或者迷恋度鬼,天天拿食物给鬼吃,与鬼为伙伴,以为是功德。所以我讲阴德,阴德有两个特征,第一阴德是主要以度人为主,教化他人人心向善,莫欺百姓。相对于度鬼,度畜生,人能度人阴德最大。救人一命,度坏人为善人,善人再去度人,如此循环,才是好事。”

    翾楚说“道教讲累劫修布施,讲修仙也要三千阴功。这些阴德是不损害众生,同时能善导众生,这才有福报。所以修道之心,先要正心诚意,不管是布施,还是其它功德善事,都要心正。以辛苦而来的一百元来建道观、寺庙,功德大过赌博,乃至欺骗而来的一万元。辛苦而来的一百元看是小,但没有恼怒损害到人,乃至动物,乃至破坏山河大地。所以功德大。”

    红衣仙子道“若一万元是杀生,赌博,乃至侵犯百姓利益而来,则没有阴德也,阴德存于心。阴德也是来自度化老百姓,让人民心淳朴,断恶修善,这才有阴德。不是说神仙贪求凡夫建个庙宇给住。切莫误会阴德之意。所以林则徐说,妄取钱财,布施无益。意思是既然有布施之心,又何苦去妄取钱财呢。宁愿少布施,也不要妄取。那才是阴德。”

    白衣少年笑道“吕洞宾祖师要成仙之前,钟离权祖师来考验他。教他点石成金之术。吕洞宾问,成了金后,能不能再变回石头。钟离老祖说,五百年后就变成石头,吕洞宾说,那我岂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吕洞宾就不学。钟离老祖说,你存此心,就积累阴德。可见真心来行小善,是积累大y德。心要念念存百姓,而非自私一己之利,要成道成仙又怎有可能。”

    。

    (iishu)是,,,,!



第七百九十章:
    【】(iishu),

    弃绝尘俗,

    翾楚道“中华文明五千年绵绵不绝,都是祖上阴德厚重,所以能生生不息。中国人朴素的老天爷信仰,观念,这比较重要。”

    白衣少年笑道“人行善,自有天神护持,行恶,自能被地狱感应。阴德之事,劝人行善积德,善行中,道教都讲得非常详细。”

    翾楚说“好比劝善经典太上感应篇,更适合中国人的阴德观念。此生无悔入华夏,作为华夏子孙,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

    白衣少年疑惑道“紫宸,现在是什么年月了?还是殷商时期吗?”

    翾楚噗嗤一声笑道“呵呵,你想的美,都已经3000年过去了,殷商时期还能存在吗?”

    白衣少年笑道“呵呵,原来是这样……”

    红衣仙子道“修仙三千年,不容易呀!”

    白衣少年笑道“呵呵,修仙得道都不容易,容易不成仙……”

    翾楚说“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也。人有私心一动,欲念就生,欲一生,容易侵犯到他人。好比人要贵难得之货,很容易误导别人,乃至以损害他人利益来饱自己之欲。阴德中,包括放生也是阴德一件。但若强取百姓钱财,想通过放生来消灾,也是无有是处也。现在人灾难多,因为经济之发达,科技便利,导致人造恶业之迅速。故钱财中,也多含着业。”

    白衣少年笑道“应该要很谨慎。钱财少者,病也少也。现在物质发达,修桥铺路都是国家做好了,缺衣少食的人也没有了。现在就缺人的清净心,应该广修清净,多吃素,存善念。劝人少消费,爱护山水,这才是大y德。”

    翾楚说“真正的修行人,应该是越修越顺!为什么有些反之,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越修行磨难越多、阻力越大?”

    白衣少年笑道“实际上,若真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未曾真正开始修行,要么修行中出现偏差。”

    红衣仙子道“一般来说,修行过程中遇到磨难是很正常的,遇到阻力也是理所当然的。”

    翾楚笑道“这是什么情况?”

    白衣少年笑道“不过,如果修行了很长时间,不仅自己的生活未见改善,而且还处处遭遇阻碍、事业不顺、家庭不和、亲友不睦、身体上还出现各种状况,那真的需要停下来认真思考一番。”

    红衣仙子道“按理来说,修行之后应该越来越顺才正常,如若不顺,要么不得其法,要么不够精进。”

    翾楚说“好多人问他们是不是没有皈依,所以没有拜师,并没有进道观,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白衣少年笑道“呵呵,紫宸公主,此言差矣,修行不是宗教人士的专有名词。”

    翾楚惊讶道“难道不是这样?”

    白衣少年笑道“自古以来,儒家一直提倡“修齐治平”,而根本在于修身,不修身则难以齐家,不齐家则更谈不上治平,因此,要求我们用修行的方式提升自我。因此,只要跟改善自身状况有关的言行,都可称为修行。

    从这点来看,偏向宗教的修行只是多了一些宗教哲学智慧,来引导修行而已,与每天认认真真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其实没什么区别。”

    翾楚说“只不过,在今人看来,一说到修行,总让人退避三舍。很多人的逻辑是,皈依宗教修行就显得很高大上,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很高大上,好像修行人的灵魂都要更高贵些似的。果真如此吗?”

    白衣少年笑道“其实未必,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修行都必须落到实处,都与油盐柴米酱醋茶有关,除非直接出家隐退,否则不可能隐去生活的痕迹。”

    翾楚“这样看来,真正的修行就不能停留在嘴上,更不能将其作为噱头,因为噱头终归是噱头,不能让人真正的高贵起来,皈依了宗教也未必就能成仙成道,作为红尘中的修行人,脱离了生活的修行,往往没有任何功德。

    由此看来,真正的修行就是用宗教的智慧理念引导生活、服务生活、融入生活,最终升华为俗世的楷模,用言语教化有缘,用德行树立榜样,这才是功德无量之事。”

    翾楚说“邱祖西行,是为劝化成吉思汗使中原众生免遭涂炭,这是一种大无畏精神。明末,张献忠攻打渝城,破山禅师为救众生而破肉戒,这也是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后人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精神,如此,修行才能有所成效。”

    红衣仙子“道观中的出家人已弃绝尘俗,遵守三皈五戒,以严苛戒律规范自己,因此,修的时间越长,则可远离世俗纷争,进而无吉凶祸福之虞。而红尘中修行则不然,无法用寺庙道观那一套戒律要求自己,因而当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必拘泥于形式,修心却是根本。”

    翾楚说“我有一学佛的朋友,为在家居士,常听她说她每日早、中、晚各诵经3遍,且行1080次朝拜大礼,早、中、晚课从不间断,每日如此,周末甚至更多。

    我问她行完这些礼需要花多长时间,她说估计得6个小时左右。

    然后我问她那你工作咋办?

    她说因为修行的需要,我把工作辞了,专心在家修行。

    我问那你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她说原来老公挣钱支持,现在刚离了婚,也就靠同修们捐些功德,不过没关系,吃苦也是一种修行嘛。

    她挺乐观。

    我从未评论过她的修行方式,或许这是她们这一派的修行法门。

    翾楚说“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见类似的修行人,不可谓不虔诚,只是修行了很长时间以后,妻离子散,六亲不和,人际关系很差,进而被人当成另类。”

    白衣少年笑道“若到如此境地,也许已经偏离了轨道。修行人应该是随和的,因为随和而拥有很多良师益友;修行人当是随缘的,因为虔诚而结很多善缘;修行人当放下,放下那些该放下的,进而不执著于拥有,也不执著于未得;修行人当是慈悲的,因为慈悲可以度化有缘,度化有缘则可积功累德,功德即福报。”
1...202203204205206...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