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共10册)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阳
刘锡彤请的刑名师爷,是个苏州人,叫作黄寿山。出于福建寿山县旧坑的石头,色如蜜蜡,称为“田黄”,是极名贵的印材。而黄寿山诗酒逍遥,雅好金石,因而得了一个“田黄”的外号。
田黄赋性忠厚而懦弱,律例虽熟,却拿不出决断,善善恶恶,了然于胸,只是不能坚持。像这样的人,实在不宜于学刑名,但既走上了这条路,为衣食所迫,亦只能靠师友帮衬,辗转荐引,总期馆地不致落空。若说想有所发展,高自位置,那就谈不到了。
于刘锡彤,聘请田黄入幕,原是别有贪图的。
第一,田黄所欲不奢,一份微薄的薪水及三节照例的礼物以外,别无需索。
第二,田黄的脾气极好。原来幕友别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处事做人的方式。一般的规矩,县衙门中有关“东翁”前程的所谓“刑钱两席”——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都是独居一院,刑名的关防尤为严密,坐卧于斯,治事于斯,讲究摒绝应酬,步门不出。县官有事商量,必须移樽就教,左一个“老夫子”,右一个“请教高明”。而凡是名幕,脾气大半很坏,一言不合,翻起一双白眼,只看书架上的大清律,教人心里着实不是味道。
唯独田黄例外,性情如苏州女儿,温柔如水。一见“东翁”到来,殷勤万分。不过,刘锡彤欣赏他的,倒还不是语言柔和,礼数周到,而是他最听话。其实刘锡彤办刑名并不仰仗幕友,自负老吏,善于听讼,而且内有沈彩泉,外有陈湖,要想个点子搞钱,不愁没有可商量的人。之所以仍要请刑名师爷,亦有两个原因。
第一,例不可废。凡是州县,一定要请幕友,尤其是刑钱两席,绝不可少,倘或不请幕友,会遭物议;第二,凡是幕友,先是“学幕”,然后是帮着老师或者师兄做助手,最后才能独当一面,这一来师弟同门,自然而然结成声气相通的一帮,遇事照应,种种方便。譬如田黄,有个师兄就在杭州府,如果驳余杭县申详的案子,即等于驳田黄,一次两次,还则罢了;多驳几次,刘锡彤就非另请高明不可。那不就是兄弟阋墙,师兄敲师弟的饭碗?
当然,除此以外,田黄也还有用处。申详的案卷,总要他整理动笔。等刑书将葛毕氏谋杀亲夫一案的全卷送到,田黄花了整整一夜的工夫看完,知道东家这案子办错了。
于是请了刘锡彤来,他和颜悦色地说道:“东翁,这件案子,似乎还可以缓一缓再报。”
“噢!这是什么道理?”
凭他这种质问的口气,遇见脾气大的师爷,就会拂袖而起,因为通常都应该用等待的神色,说一声:“请教!”好在田黄是听惯了这种语气的,慢条斯理地解释了道理:命案最重凶器,起出凶器,与检验的伤痕吻合,才能认定。此案虽非行凶,但下毒就追究毒物的来源,来源不明,即难确认为杨乃武的教唆指使。
“嗨——老夫子!”刘锡彤一开口说就是大不以为然的语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砒毒是杨乃武所给,断无可疑;至于他从哪里弄来的砒毒,只要一动了刑,自然乖乖招认。不过,我不便动刑,因为他革的不是秀才,而是举人,革举人要报部,等有了复文,才算定局。杨乃武刁恶万分,倘或我动了刑,他倒活动言官参我一本,我不是自讨苦吃?”
“原来东家是这个打算,倒也不错。不过,人同此心,到了府里,恐怕也未见得会动刑。”
“那我就管不着了。”刘锡彤停了一下问道,“老夫子,陈太守的为人,你知道不知道?”
“太守”是知府的别称,“陈太守”当然是指杭州府知府陈鲁。田黄只知道他字伯敬,南京人,举人出身,为人刚愎自用。但听刘锡彤问话的语气,很明显的是另有一种看法,所以他只答得一声:“请东翁说给我听听!”
“陈太守最恨的,就是有文无行的人,混上一个功名,不好好往正途上走,在家乡仗势欺人,借百姓要挟官府,借官府鱼肉乡民。两面三刀,‘又做师娘又做鬼’。可恶透顶!”
田黄意会到了,他是打的借刀杀人的如意算盘,可是陈鲁不一定鲁莽,倘或也不愿对杨乃武动刑,而发回复审,也还是麻烦。
正想动问时,忽然想到,果然有这样的周折,一来一往得要个把月的工夫,那时礼部的复文已经到省,杨乃武举人被革,已成定局,变了“一品老百姓”,可以打他的屁股,又何愁他不据实招供。
“东翁的手段高明,佩服之至!”田黄说道,“不过,有几处还要斟酌。譬如银针探喉,应该先用皂角水洗过,不然就不足为凭。”
这下刘锡彤才想起,当初验尸的时候是疏忽了。自己疏忽,情有可原,仵作岂可疏忽?可是他尽管心里大骂沈祥混账,恨不得打他一顿板子,而口中却不便承认,含含糊糊地说:“我记得当初好像是用皂角水洗过的。”
“那就一定是公事上漏叙了。”
“对,对!一定漏叙了。”刘锡彤急忙说道,“类似的情形,一定还有,请老夫子费心改正。”
于是田黄当场动笔,将词句不妥之处,一一改正,而有些地方虽然牵强附会,不甚讲得通,可是原供如此,不能擅改,只好仍如其旧——一件罪应凌迟处死的逆伦重案,初审就这样算是有了结果了。
十月二十日起解,一共五条船进省,脚镣手铐的杨乃武与严密看管的小白菜以外,沈媒婆、喻师母亦要随同进省。王心培是重要证人,亦被牵连在内,自备盘缠,陪着打官司,这就是所谓“讼累”。
从十七日开始,天天有差役上门,来通知准备进省,来一次要好酒好菜款待,临走还要讨“脚步钱”,又名“草鞋钱”。其实每次所需,买一百双草鞋都有余,沈媒婆倒有些懊悔打官司了。
杨家更不必说,差役上门,一来就是五六个:进门先来一顿责备,接下来是神色严重的恫吓。除了杨恭治以外,杨太太亦须抛头露面,用好话周旋。需索的花样,层出不穷,而每一次需索都附带着威胁,倘如不遂所欲,不是官司不利,就是犯人会大大吃苦。杨太太为了救丈夫,已经开始在卖田了。
当然,除了重托解差以外,另外还要派人进省照料。依然是拜托杨恭治与詹善政,随带四名下人,专雇一条船跟着官船走。在路上,杨恭治与詹善政一直在想办法接近杨乃武,为的是官司与家务都要得他一两句要紧话交代,才有措手之处。无奈是刘锡彤亲自押解,监视严密,始终不得其便。
一日水程,到了杭州,立刻送进钱塘县监狱——杭州城内分钱塘、仁和两县,钱塘县名为“首县”,照例为府办差。杭州府衙门并设监狱,凡有审转的人犯,都寄押在钱塘县。
这一来,杨家便得两处打点,平白又多一份开销。一连三天,天天得花二十两银子才能送进去一顿牢饭,却还不知道能不能到得了杨乃武口中。
到了第四天去送牢饭,禁子跟詹善政已经很熟了,告诉他说:“提人的单子已经下来了,明天一早过堂。听你姐夫说,案子是冤枉的,你们得要早早想法子。”
“是啊!是在想法子。”詹善政皱着眉答说,“托人到知府衙门打了招呼,都说‘能帮忙一定帮忙’,也没有一句切实的话。”
“空口说白话是没有用的。”
“自然也有点‘意思’。无奈——”詹善政踟蹰了一会儿,突然问道,“头儿,你能不能让我跟我姐夫见一面,我只说一句话。”
“那不行!上面知道了,我吃不消。”牢头禁子想了想答说,“这样,你要说的一句话,我替你带到。”
“那也好!”詹善政心想,说是说“一句话”,这句话却不易说清楚,传述有误,出入甚大,所以又改了口,“我想请头儿替我递张条子进去。”
“这——我自己倒无所谓,就怕别人知道了说闲话。”
詹善政这一阵子为姐夫奔走官司,进出公门,也很懂一些其中的奥妙了。一听这话,便即明白,立刻答说:“我懂,我懂!当然不会让你为难。”
“你懂就好!‘公门里面好修行’,你就把条子写起来,我替你递进去。”
詹善政识字不多,笔重千斤,这张条子要请杨恭治去写,顺便也可以跟他商量一下。于是跟牢头禁子说明缘故,立即奔回客栈,找到杨恭治写好一封短函,重回监狱,连同二十两一张银票一起递上。
“拜托头儿,替我讨个回音,我在这里等!”
“可以!”
很快地有了回音——他们问杨乃武的两件事:第一,官司有无把握;第二,应该如何下手?因为杨乃武本人深谙此道,官司如无把握,便得准备倾家荡产去营救,但从何入手,仍旧需要杨乃武的指示。而回音却只有一句话。
“你姐夫说,要你赶快跟沈媒婆去说明。”
“噢,”詹善政问道,“另外没有话?”
“没有。”
詹善政无奈,只得跟杨恭治去合计。两人细细琢磨一番,终于了解了杨乃武的本意,这场官司唯有疏通沈媒婆,口供有利于杨乃武,才是釜底抽薪之计。
有求于人,少不得先要表表心意。沈媒婆的境况不好,送现银最实惠,两人商量着,找张皮纸包了二十两银子,捏在手里去看沈媒婆。
“沈大妈,”杨恭治将一包银子递了过去,“一点点小意思,不要嫌少。”
沈媒婆接银在手,踌躇不语,受之无名,拒之不舍,想了半天答说:“不瞒两位少爷说,我是借了几两银子来打这场官司,住店要店钱,吃饭要饭钱,知府老爷还不曾见面,盘缠已经差不多了。总算天无绝人之路,两位少爷雪中送炭,我也就老老脸皮了。”
“大家都是受累,应该互相照应。沈大妈,我们两个可以当着你的面罚咒,十月初五那天,我姐夫在我家,一步都没有离开过。这场官司确确实实是冤枉的,沈大妈,”詹善政兜头作了过揖,“你无论如何要说句公道话。”
“我也没有说杨大爷拿砒霜给我媳妇。”
“可是你媳妇这么说。想来是受刑不过,信口乱咬的。只有你可以替我姐夫洗刷。”
杨恭治觉得他这话说得不大得体,便拉一拉他的衣服,向沈媒婆问道:“沈大妈,过堂的时候,你预备怎么说?”
“我,我不晓得怎么说。要看知府老爷怎么问。”沈媒婆想了一下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不会拿杨大爷牵连进去。”
有她这句话就够了。杨、詹二人道谢着告辞,心里宽松得多了。杨乃武打官司的本事,他们是知道的,既然他这样交代,而沈媒婆又有如此诚恳的表示,想来官司一定会有转机。
可是,是怎样的转机?他们俩都无从想象。
过堂那天,天气极坏,彤云如墨。大堂上阴森森的,只凭公案上一支红烛照明,望出去人如鬼魅,真像传说中阎罗殿的那种光景。
陈鲁升座,朱笔点处,第一个就提杨乃武,铁索锒铛地上得堂去,等陈鲁抬眼下望,两旁差役齐声高喊:“嘎——”其名叫作“喊堂威”,是震慑犯人的一法。
喊过堂威,陈鲁问道:“你就是杨乃武?”
“是!”
“你在余杭的名声,远近咸知。如今犯下这样的罪孽,还不从实招来?”
“堂上要乃武招什么?”
一听他是这种称谓,陈鲁不觉冒火,“什么堂上、堂下,”他拍着桌子说,“听你说话,就知道是个不安分的东西!”
“要称大人!”有个差役喝道,“公堂上不准没有规矩。”
“是!”杨乃武忍气吞声地朝上说,“请大人明镜高悬,为犯人申冤。”
“申冤,谁冤枉了你,是葛毕氏,还是谁?”
“是的,是葛毕氏。乃武中举以后,亲友应酬,忙得不可开交,跟葛毕氏从未见过面,怎么会交砒霜给她?”杨乃武又说,“从十月初二以来,乃武的行踪,历历可考。十月初二因为私事进省,初三回余杭,初四有文酒之会,初五在南乡岳家做客,都有人证。请大人明察。”
“全案我都看过,看得很仔细,此案情节十分明白,我只问你一句话:葛毕氏何以不诬赖别人,偏偏诬赖你?”
“这,乃武就莫名其妙了!”
“你跟葛毕氏一向很熟?”
“原是房东、房客的关系。”杨乃武答说,“虽然很熟,并无仇怨,真不知道葛毕氏为什么要咬我一口。”
“噢,你们没有仇怨,可有恩义呢?”
堂下听得皮里阳秋的这一问,发出窃笑的声音,陈鲁却不以为有失公堂的尊严,饮茶吸旱烟,悠闲自得地等候杨乃武答供。
杨乃武实在很难回答,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想有所辩白,话亦显不出力量。唯有毫无表情地答一句:“谈不到什么恩义!”
“然则,话又说回来了,既无恩怨,为什么要咬你?你说你们很熟,总该想得出一个道理吧?”
“实在想不出!照乃武所知,葛品莲根本不是服毒,而是得病而死,只为天气炎热,尸体有变,所以看起来像服毒。”
这一下恼了陈鲁,厉声喝道:“好刁恶的东西,竟想推翻全案!你肚子里打算些什么,妄想自己卸罪以外,还想救谋杀亲夫的葛毕氏不是?照此看来,罪状更加明显!你是余杭县有名的讼棍!平时仗着一领蓝衫,官府看在斯文一脉,格外客气,你就得福不知,胡作非为,莫非你以为本府不敢打你,依然信口支吾?可恶极了!来,替我打!”说着,一把签撒了下来,摔出满地的响声。
于是“嘎——”又喊一个堂威。掌管行刑的差役,屈一膝问道:“请大人的示下,打多少?”
“二百。”
打屁股的板子,分大小两种:大板不常用,凡是堂上未特别关照用“大板”,都是用小板子打。当时便有两个衙役上前,将杨乃武拖翻在地,一个揿头,一个揿脚,揿脚的那个,顺手褪下犯人的下衣。另外行刑的两个差役,已经执板在手,一左一右,此起彼落,一面打,一面递相传呼:“一啊一”、“二啊二”,加上竹肉相击的清脆的声音,犯人杀猪似的凌厉的喊叫,喧哗满堂,惊心动魄。
板子打得响,并不表示犯人的苦头吃得足;相反的,声音不大的“闷打”,可以使得皮肤不破而肌肉如糜,这是极阴狠的手法。这天差役对杨乃武比较“客气”,是因为杨恭治早就打过招呼,而且预料这场官司有得打,“弄好处”的机会多的是,不妨先“放一马”。
因此,这顿小板子虽打肿了屁股,但在杨乃武的感觉中,不过比小时候在蒙馆中挨塾师的藤条,痛得稍微厉害些。这一阵痛,亦只有激起他更多的愤恨而已。
“招!”陈鲁大喝一声。
“招什么?”杨乃武也提高了声音,“本就是‘莫须有’的事,叫我从何招起!”
陈鲁没有想到,受了刑罚的杨乃武,居然出言顶撞,态度更为恶劣!他咬着牙狞笑道:“你大概苦头还没有吃足!好吧,我让你知道,什么叫‘官法如炉’!来啊!”
“喳!”仍是那掌刑的差役上前应答。
“今天要动大刑了!”
“喳!”那差役回身高喊,“奉堂谕:大刑伺候!”
所谓“大刑”便是三根枣木用两条麻绳穿住的夹棍,只听“嚓啷啷”一声,掌刑的下手,拿来棍使劲地往地上一摔。胆小的只听得这一响,就会发抖。
“慢着!”陈鲁手指掌刑的差役说,“我还有话。”
“是!请大人吩咐。”
“想这杨乃武,心肠虽然狠毒,刀笔也很厉害,到底只算个文弱书生,不比江洋大盗,非用夹棍不招。然则,我又为什么要动大刑呢?你倒说个道理我听听!”
掌刑差役一愣,赔笑答道:“小的不明白。”
“我一说你就明白了!这顿夹棍,是你作成他的!如果刚才二百板子替我着实打,他有不招的吗?只为你受了他家的好处,手下留情,不叫他吃苦头,他才敢这样子不怕朝廷的王法。如今用了小板子,不能再用大板子,只好用夹棍。照此说来,这顿夹棍,岂非你作成他的?”
听此一说,掌刑差役既觉冤屈,又感惊惶,极声答说:“大人明鉴!小的决不敢犯法,请大人去查,查出来受了杨家的贿,任凭大人定罪。”
“我也不必查!我只告诉你,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如果你再敷衍公事,连夹棍都夹不出口供来,你想会怎么样?”陈鲁自问自答,“无非一堂一堂再审,一堂一堂再夹,你害他皮肉多受苦而已。好了,下去动手。”
掌刑的差役怀着一肚子的委屈,心想:哪有这种自作聪明,不讲道理的官?倘或犯人是个罪证确实的十恶之徒,凭他这番话,就不妨拿犯人整死。拼着挨一顿板子,不当这个差使,也得让官儿落个革职或者降调的处分。
因为如此,下手就不同了。向来用刑的宗旨,亦可以说是“刑期无刑”,不动刑而能让犯人从实招供最好,所以用刑之前,必先威吓,喊堂威,摔刑具,都是这样的用意。动到大刑,尤其慎重,将犯人的双腿夹好以后,还要听堂上招呼,说“收”才收绳子。这时由于有受贿徇情的嫌疑,掌刑的差役便不等堂上下令,向下手做个手势,使劲将麻绳一收,只听杨乃武嗷然一声,随即没有声息,跪着的上半身软塌地往一旁倒了下去。
一看犯人昏厥,陈鲁也有些着慌,心知道是掌刑差役负气,故意下此重手。但因有话在先,不便呵斥,更不宜张皇,勉强保持沉着,静以观变。
见此光景,夹棍自然松了,下手取来一碗冷水,满满含了一口,使劲喷在杨乃武脸上,然后扶起他来,抹胸拍背,乱了好一会儿,才得将他救醒。
人是醒了,浑身还在发抖,这又不尽关乎痛楚,而是一想到便觉心悸。同时信心尽失,知道自己受不住刑罚,势必屈打成招,输了这一场官司,由此想到绑上法场的情况,身子抖得更厉害了。
“招是不招?”陈鲁警告,“不招还要夹。”
掌刑的差役自知鲁莽,心怀疚歉,便即劝道:“你招吧!再夹一次,你的两条腿就不是你的了。”
杨乃武还在犹豫,一招就是两条命,生死出入,关系太大,明明没有这件事要承认有,自己冤枉自己,实在于心不甘。
“招!”陈鲁催促着。
“大人,”杨乃武凄厉地喊,“冤枉……”
“可恶透顶!”陈鲁拍桌大吼,“再替我夹起来!慢慢收。”
于是掌刑差役亲自动手,将夹棍的部位移动了一下,因为夹在原来受夹已伤之处,真怕杨乃武的双足会成残废,而且一夹之下,可能又会昏厥,岂非自找麻烦?
新夹之处,在小腿的腿肚子上,肉头较厚,所以绳子初收的时候,杨乃武还能熬得住;及至慢慢收紧,就使劲咬牙也没用了。只见他冷汗淋漓,齿震有声,从牙缝中挤出尖锐的嘶喊。掌刑差役知道差不多了,特意先放一放,然后蓦地里一收,杨乃武不由自主地狂喊:“招,招!”
听得这一声,绳子立刻就松了,杨乃武仆倒在地,只是喘气。陈鲁怕他一松了刑,多想一想又会“放刁”,所以连连拍桌催促:“招,招,快招!你的砒霜是哪里来的?”
“是——”杨乃武只觉得脑中有无数金苍蝇在乱飞,茫然半晌,忽而想起,由余杭进省,经过仓前镇,在一家药店中买过豆蔻,跟药店主人闲谈过一阵;再想一想,记起招牌:“爱仁堂。”
“爱仁堂?”陈鲁问道,“在什么地方?”
“在仓前。”
“你买了多少钱的砒霜?”
“四十文。”
“药店里怎么肯卖砒霜给你?”
“因为,因为我说要毒老鼠。”
“就毒老鼠,药店也不会卖给你,除非你跟药店的老板是熟人,信得你过。”
“是!是认得的。”
“哪里药店老板,姓什么?”
“姓钱。”
“叫什么名字?”
“不知道。”
“怎么不知道?”
萍水相逢,片刻盘桓,知道爱仁堂的老板姓钱就够了,何须请教人家的名字?回答“不知道”是实话,反问一句“怎么不知道”就太没有道理了!
杨乃武这样转着念头,突然灵机一动,发现一丝生路,心里在说:陈鲁,陈鲁!你伤天害理,刚愎自用,我要叫你在这毫无道理的一问上,自留破绽!到那时领教了我的手段,前程已经不保,方知悔之晚矣!
原来杨乃武熟谙律例,亦深知官儿的心理。刘锡彤与陈鲁一意罗织入罪,凡事不假深究。不过,此案起码还要经过两次面审,一次部议,只要按察使与巡抚两审,有一位不肯马虎,就必定会传爱仁堂钱老板到堂讯问。一问名字不符,当然要追究缘故,那时自己就可以翻案了!本来是受刑难熬,胡乱攀供;而问官偏要提名字,情极无奈,只得随便捏造。这一来,不就足以证明,所有如何买砒霜毒鼠的话,皆为“三木之下,何求不得”的子虚乌有之词?
主意一定,随即答道:“想起来了,叫钱宝生!”
买砒霜一节,有地方、有日子、有原因、有数目;而卖砒霜的亦有名有姓,事无可疑。陈鲁认为别的都无须再问,只要查证一件事:钱宝生卖砒霜的情由。
等退了堂,犯人还押钱塘县,陈鲁随即派人将刘锡彤请了来,当面交代:“贵县回去,立刻传爱仁堂的钱宝生来问明白,杨乃武去买砒霜,是不是以毒鼠为名?钱宝生有无串通情事?这一点弄清楚了,详报本府,全案就可以往上移送了。”
“是!”刘锡彤对陈鲁的支持,非常感激,奉命唯谨地答说,“卑职马上回县遵办,赶月底以前,一定呈复到府。”
回到余杭,将审问的经过告知了黄寿山,这位刑名师爷,微有意外之感,“杨乃武居然招供了!”他说,“我总以为他无论如何熬刑不招,这一招死定了。”
1...2930313233...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