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言外之意,你别把这件事看得太过严重。
无非是将大礼议的一个环节提前给挑了出来。
兴献王名分先放到一边,皇帝的出身问题也先暂缓,就只提蒋王妃进京,虽然这不是很好的突破口,但事情既然已提了出来,还是要帮朱四把场面给撑住。
至于朱辰担心新皇真一气之下回安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四这点理智还是有的。
你回安陆,皇位真的易主,你离死也就不远了,你的继任者不可能容许你还活着。
……
……
朱浩下午没见到朱四,心里正琢磨,这边下人来通报,说是翰林院发消息到了朱浩登记的住所,让他回翰林院商议事情。
唐寅道:“不会真为陛下召王妃入京之事吧?”
朱浩摇摇头:“不管是什么,唐先生请注意言辞,你没听朱指挥使都已经称呼王妃为太后了?”
唐寅叹道:“没有名分,光有称呼有何用?”
话是如此说,但你在朱四面前试试,估计那小子能跟你犯驴脾气。
朱浩随即便乘坐马车回到翰林院。
这次进来跟早晨来时不同,轻车熟路,一路到了修撰房,却只有余承勋一人在,其余人要么是没收到通知回来,要么是去别的地方议事了。
“朱状元,你真回来了?”
余承勋笑道,“其实没什么,就是内阁让给商定个兴王大妃的名号问题,此等事与我等小人何干?都是那些大人做的事。”
朱浩很不喜欢听什么小人、大人的说法。
虽然当下,朝中官员互相称呼时,开始不以官职相称,很多时候以“大人”作为尊称,尤其是以下级对上级称呼为甚,但朱浩不想让这股歪风邪气滋长。
朱浩道:“那通知回来作甚?”
余承勋把手上桉牍放下,打了个哈欠道:“这就要跟你讲讲了,翰林院看起来是朝中所有衙门中最清闲的所在,你在这里坐几个月班,都未必有一件正事落到你头上。但翰林院又是朝中什么事都能涉及的衙门,大到立嗣、上尊号、草拟诏书,甚至有时票拟不决,还会让众同僚内商票拟,六部审计、直谏君王……不一而足。如果有人告诉你,某件事跟你有关,你权且听听,别往心里去就行。”
言外之意,你第一天进翰林院,不知道翰林院的运行规则,以为是真发生了什么大事,其实翰林院那些老油条都不会把这些事放到心里去。
所以……
即便翰林院通知让回来商议大事,也没人听。
朱浩心想,你们这群人,已经深谙上班摸鱼的诀窍,一个个在治国方面没什么建树,却全是人精。
朱浩道:“余翰林之前不是去参加欢迎新科进士的酒席了?为何在此忙于公务?”
余承勋走到朱浩面前,拉了张椅子过来,让朱浩跟自己都坐下,继续语重心长:“还有个规矩要告诉你,别人不干的时候,你要留下来做事,这样你才有机会与众不同。”
朱浩很想说呵呵,你这不就是上班族在老板或上司面前装样子的诀窍?
办公室政治啊!
“余翰林背景雄厚,还用做这些表面文章?”朱浩眯眼。
余承勋笑道:“用修不在旁,你便口无遮掩?其实也是,旁人说我,都说我沾了杨家的光,但谁说以我的本事就不能在翰林院中有所作为?若是有人说你朱状元是因跟新皇同乡而考中状元,你听了心中如何滋味?”
朱浩心想,没事,我还好,你开心就行。
余承勋收敛起笑容:“我也说了吧,乃是因陛下早朝时,执意要接母妃到京师,却说这新皇,做事真有一套,以孝治忠,你说臣子能怎么办?哈哈,话说多了,那都是阁老大臣担心之事,你我就放轻松好。”
朱浩道:“所以余翰林不打算建言献策?”
“当然要献,每个人都要献,明日一早估计就有人来问,你若没个主张,都不好意思在同僚面前抬头,但你就记住凡事讲究个度,这官场台阶,谁能决定你走上下一阶,按他的意思来说,大差不差便可。”
余承勋又在给朱浩上课。
到这里朱浩大概听明白了。
余承勋留在翰林院没走,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全在他朱浩。
估计就是杨慎刻意让人去传递消息,让朱浩回翰林院来,说得好像有多大的事,再以余承勋作为第三者的身份给朱浩上上课,让他明白,能决定他未来官场前途之人乃杨廷和,你必须要在建言献策方面依附杨廷和的意见,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朱浩心想。
跟我讲这么一箩筐的办公室政治,其实还是因为之前我对杨家大公子展现了个模棱两可的态度,杨家想把我招募过去,让我充当出头鸟吧?





锦衣状元 第五百一十一章 反间
余承勋的举动太过刻意。
以朱浩的政治思维,可不会停留在简单层面,朱浩发现儒官一党招募他时煞费苦心,再想想自己在朝中的价值没那么大,那就只有一种解释……有人想推他出来当炮灰。
而他以何等身份,能成为“首席炮灰”人选?
除了锦衣卫千户之家出身,就是今科状元的身份了。
联想到今日上午皇帝跟大臣在迎接蒋王妃的事情上起了冲突,设身到杨廷和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其最佳劝谏办法,不是以大臣联名上奏,而是让新科进士冲锋陷阵,那时他朱浩作为新科魁首,就能合情合理充当炮灰了。
朱浩心想:“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我会受到这般重视,原来是想让我带本届进士去直谏,得罪君王。新皇不是想以亲自主持殿试的方式来培养一批天子门生吗?杨廷和就要以这种方式让新皇知道,你的所谓门生,全都站在文官立场上考虑问题,与你这个皇帝离心离德。”
好狠!
即便朱浩不能确定杨廷和是否会用此等招数,也能感觉到那种杀人诛心对小皇帝朱四造成的实质性伤害。
朱四指望这批他钦点的进士能为他在大礼议问题上出头,结果杨廷和已经布置好一切,让这群进士当那出头鸟,劝谏皇帝回头,这都不算杀人诛心那什么才能算?
“在下多谢余翰林点醒,以后在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既然翰苑无事,那在下便先告辞!”
朱浩起身就走。
余承勋一怔。
你小子不是听明白了吗?要是明白了就该知道我这是在招揽你,好说歹说半天,行不行你倒是撂个准话啊?
但朱浩装湖涂的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比,他的层级也不是余承勋这种在翰苑混日子的“名士”所能理解,说白了,就是余承勋的段位不够,余承勋想从朱浩这里试探,却不知变相被朱浩探寻出更多的情报回去。
“余翰林,有事明日再言。”
朱浩说完头也不回离开翰林院。
……
……
下午朱浩见到朱四,急忙将朱四叫进书房,张左和唐寅跟了进去。
“朱浩,我还想看戏呢……你不是说公冶菱到京城了吗?我想听她唱白娘子,她唱得比别人都好。”
朱四今天是来见少年时偶像的。
朱浩道:“陛下请勿谈及其它,现有一件重要事与你商谈。”
一听朱浩如此说,张左和唐寅急忙凑近,想知道是什么着紧事。
等朱浩把他的分析跟朱四一说,朱四皱眉:“不会吧?新科翰林要劝谏朕不接母妃来京?他们为何要为杨阁老出头?他们不是朕的门生吗?”
朱浩叹道:“今天我跟翰林修撰余承勋说了很多,他有一句话很打动我,一个人做事的逻辑,不是看长远,而应该聚焦于眼下,谁能拉自己攀上下一阶台阶,就要以此人的意见为准。
“陛下以为,新科进士在朝中的仕途前景,是陛下赐给他们的更多,还是杨阁老,或是说杨阁老派系之人?”
朱四一听就明白了,神情无比沮丧。
张左着急道:“现在朝野上下都是杨阁老的人,连吏部都在杨阁老控制下,他们说什么便是什么,那新科进士自然会……”
有些话连张左都不敢随便说,怕说出来会打击小皇帝的自尊。
“那朕……就要眼睁睁看着他们这么做吗?朕不过是想将母妃接到皇宫来,连最基本的尽孝都不能做到吗?”
朱四说话时很委屈,泪水已在眼眶中打转。
唐寅劝慰:“陛下,这不过是朱浩的猜测,做不得准,或许事情不至于发展如斯。”
朱四摇头:“朱浩说的话,朕相信,因为朕若是杨阁老,也会这么做,如此便能让这些新科进士死心塌地跟他一起对抗朕,把朝堂变成杨家的朝堂,他有什么理由让朕逐步收买人心,培养自己人?”
唐寅不由感慨。
小皇帝已把他自己跟杨廷和彻底摆在了对立面上,用了很多偏激的词汇,甚至提到皇帝需要收买人心的话,这说明朱四真的没有安全感。
朱浩道:“其实……陛下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也是眼下最好的解决办法。”
朱四瞪大眼,道:“对啊,朱浩,你既然提前洞悉了杨阁老的意向,那你就该想到解决办法了吧?”
说话间,朱四把流出的眼泪鼻涕随便在衣袖上擦了擦,看向朱浩的眼神中满是期冀,好似又看到希望。
自己这边有个能掐会算,还打入敌人阵营的心腹大将,干嘛要那么灰心丧气?听朱浩的安排不就成了?
朱浩满脸都是高深莫测:“陛下记得之前臣跟你提过,要以财帛贿赂礼部尚书?陛下就要以此方式,来分化瓦解杨阁老阵营,同时可以有意无意对他们透露出一些不为人知的消息……”
……
……
朱浩能从余承勋简单的拉拢言辞中,判断出杨廷和阵营会用到什么招数。
料事于先。
主动权难道要拱手相让?
当天朱浩就让朱四回宫,趁着日落前,将礼部尚书毛澄召到宫里,彻谈半个多时辰,恳求毛澄在迎接蒋王妃的事情上出力……
不提大礼议,单提奉养母亲之事。
言辞恳切,让毛澄挑不出一丁点毛病。
就算是儒官,想以儒家认为的道德规范来制约新皇,但也不能不讲孝义礼法这些基本的儒家典范吧?
而且朱四还根据朱浩的说辞,有意无意跟毛澄透露出一些消息,趁毛澄离开宫门前,由张左亲自过去,让锦衣卫挑了三担财帛,加起来足有二百两黄金,以及诸多绫罗绸缎等贵重物品……
意思是贿赂毛澄出面为其周旋。
此举一下就把毛澄给整得不会做人了。
张左面带凄哀之色:“毛部堂,您该知道,先王去得早,陛下自幼孤苦,与王妃相依为命……陛下到京师后一直牵挂安陆的母亲,每每提及都会暗然落泪,甚至为此寝食难安,还望您能理解陛下的苦心,成全陛下当个孝子。这天下间,谁人不是母亲的孩子呢?”
毛澄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
……
毛澄离开宫门,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求见杨廷和。
显然毛澄也明白,皇帝单独召见他而不是杨廷和,就是看准他在朝中没有杨廷和的影响力,知道新皇这是变相离间他跟杨廷和的关系。
他入宫之事,可能很快就会传到杨廷和耳中,就算没人传话,估计皇帝也会想方设法让杨廷和知道。
既如此,还不如主动找杨廷和,将入宫跟新皇的对话和盘托出,也好让杨廷和明白新皇的立场。
二人在杨家单独会面。
毛澄直明来意,同时说出个在宫里听到的让他无比惊愕的消息。
“……介夫,陛下无意中透露,说是有人暗中串联,内阁将以新科进士联名上奏的方式劝说陛下回心转意,不再提接王妃入宫之事。不知可有此事?”
杨廷和一听面色立变,瞪着毛澄喝问:“陛下可有言,系听何人所提?”
毛澄摇头:“陛下如何会对我提及?难道说……真有此事?”
连毛澄事前都不知道,杨廷和完全不知该如何跟其解释,难道告诉他,你跟我立场不同,或是你并不是我的嫡系,所以有些事我不能对你明言?
杨廷和神色冷峻:“此事尚且只有个意向,有翰林想联名上奏请求陛下收回成命,之前不也封还陛下敕赐兴王府的诏书?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毛澄听了,顿时感觉到一种背叛。
说什么翰林联名上奏,我看就是你杨廷和暗中撺掇那些新科进士闹事,以此来让这群朝堂新人跟新皇对立。
亏我还对你唯命是从,这么大的事你都不告之,简直没把我这个礼部尚书当回事啊。
毛澄心里很不高兴,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摇头叹息:“陛下御赐金帛,还在我面前提及孝义礼法,司礼监张公公临走前提到陛下每每思及王妃便落泪,彻夜难眠,想母子团聚……此事看来应当做些变通,长久不令陛下见生母,从道义上来讲……”
杨廷和顿时皱起了眉头:“宪清,你这是被陛下说动了?”
毛澄知道杨廷和怀疑自己立场可能发生动摇,但他不好意思说。
身为礼部尚书,掌管礼仪教化,难道皇帝跟我提想孝敬母亲,还那么低声下气找我恳谈,甚至不惜以皇帝之身来贿赂臣子,我还要死板到拒人于千里之外……你让我这个臣子如何立身?
若换成你杨阁老,自然可以全程黑脸不同意甚至当面将新皇教训一顿,你有那地位和能耐,可我在朝中没有这般威望,只不过是个普通臣子,只想平衡好君臣关系,做那维护道义礼法之人。
你不能要求我事事都跟新皇对着干啊!
“中堂……”
毛澄情急之下,也不以私交论处,就事论事,“陛下目前未有提重议大礼之事,若是连最起码的奉养生母之愿都不能实现,实于教化无益,更会令陛下寒心。大明非常需要新皇来剔除弊政,维护和巩固根基,如今朝堂上可比先皇时……好太多了啊!”




锦衣状元 第五百一十二章 我不是墙头草
送走毛澄,杨廷和面色冷峻。
自己尚未出手,居然就被小皇帝提前预料到,还特地将事告知不知情的毛澄,以贿赂等方法离间他跟毛澄的关系,而毛澄最后说的那番话,却是让杨廷和最为气恼的。
毛澄分明是在向他建言。
没必要为新皇的执拗而与之死争到底,现在比正德朝时好多了,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君臣和睦关系,共同维护大明的稳定,而不是为了跟小皇帝争个接母亲到京师之事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可能令皇帝撂挑子不干。
杨廷和随即将杨慎找来。
“用修,为父除了将此事告知于你外,就是内阁几人知晓,而他们却不可能将事外泄……莫非你对旁人言及?”
杨廷和先把毛澄来意说明,再发出质问。
杨慎对于毛澄知晓此事很意外,仔细回想之后道:“只跟杨达甫说过此事。”
“达甫?”
杨廷和眉宇间一股阴郁之气外泄,带着一股恐怖的杀机。
杨慎道:“新科进士中,朱浩并未明确表示要以父亲马首是瞻,看来是个明哲保身之徒,达甫为榜眼,若是要发动新科进士联名上奏,非要有达甫出面不可,再者宴请翰苑庶吉士之事,也是由他主持。”
杨廷和微微颔首,意思是杨慎把事告诉杨维聪,好像没什么问题。
连他这个父亲也没觉得儿子有过错。
“除了达甫外,可有对外人提及?”
杨廷和再次问询。
杨慎摇头:“就连懋功那边我暂时都没说,只是让懋功去跟朱浩说及要识时务,应该投靠谁才能上进,但朱浩分明不想与我等走得太近,而后……并无异常。父亲难道怀疑,是达甫将事泄露出去?”
杨廷和瞥了儿子一眼,反问道:“事未成,就先被人捅到宫里,你让为父如何自处?即便乃无心之失,但也会影响大局。”
杨慎道:“孩儿有错。父亲,那发动新科进士联名上奏之事……”
杨慎请示杨廷和,现在新皇已经知道了计划,咱是否要做出改变呢?
“不能延误。”
杨廷和态度异常坚决,“新科进士关系到大明的未来,若是连最基本的直谏都不敢,以后如何能托以重任?且要提前,明日就将联名上奏报上去……”
杨慎再度请示:“是否人人都要联名?”
言外之意,那么多进士,总不能一次让他们都联名吧?
并非每个人都会受你要挟!
毕竟这些进士未来的官路各有不同,也不是说每个人的下一阶台阶都要你杨廷和来拉一把,很多人还是会外放到地方为官,再或是他们对于这种大礼议之争根本就不感兴趣。
再就是有的人好像也没资格参与到大事中来。
“其余人可以不理会,但本科进士中入翰苑的,最好一个别漏,若是那朱浩……不肯就范的话,也由着他,大可未来将其调出翰苑便是。”
杨廷和的意思,若是朱浩不识相,不以状元的身份带领本科进士一起联名,重申皇帝跟蒋王妃现在已不是母子,不需要你去侍奉,那朱浩就非我族类,不必勉强,其在翰林院的日子也就不长了,很快就会调到地方为官。
这相当于是对朱浩的最后通牒。
杨慎点头:“若是新科进士联名上奏,有无状元来牵头,意义大不相同。父亲的意思孩儿明白了,孩儿不会再勉强他,或是他真不想有将来呢?”
杨廷和冷声道:“用修,你要让他明白,瞻前顾后没有好结果,朝堂无须墙头草!”
……
……
杨慎回房路上仔细琢磨父亲的话。
杨廷和不会自贬身价招揽一个新科状元,最后通牒得由他来下。
“墙头草?这朝堂上到底有多少人是墙头草?谁又能完全不瞻前顾后?”杨慎觉得父亲的话似乎有些毛病,但他吩咐下来的事情还是要照办的。
第二天一清早,杨慎到翰林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余承勋叫来,要其将昨日跟朱浩的对话叙述一遍,然后告之自己的打算。
余承勋这才知道杨廷和打算以新科进士,尤其是翰林院新人来联名上奏,劝说皇帝不接母亲到京之事。
“有人泄密?谁?”
余承勋不解。
杨慎道:“此事与你无关,或是陛下那边有人提前揣测到……并非完全无此等可能。”
余承勋想了想,摇头:“杨阁老未对外人提及,加之陛下要接兴王妃入京乃昨日发生之事,非常突然,怎会有人提前预料?用修你可有对外人言?”
此时的余承勋怎么也想不到,泄露机密之人就是他自己,可问题在于他提前并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自然也不会怀疑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正是因为杨慎让余承勋招募朱浩,让杨维聪去联络一帮庶吉士,事情紧急需要朱浩来当那出头鸟,朱浩才以此推算出杨廷和动向。
杨慎摇摇头,他不好意思跟余承勋说,其实我还告诉了杨维聪。
现在别说杨廷和怀疑杨维聪,连杨慎都觉得杨维聪有问题,虽然未必一定是杨维聪有意泄露,但或许是无意中说漏嘴了呢?
“有一点,我大概知晓。”
杨慎分析,“刚进翰苑的人中间,肯定有人跟陛下通风报信。”
余承勋眼前一亮,问道:“会不会是……江西那位?”
所说对象乃费宏的侄子费懋中。
杨慎摇头:“以我所知,昨日宴会,只去了十几名庶吉士,新科探花并未前去……算了,懋功,此事并不着紧,一会儿你我分头前去翰苑不同的公房,将此事尽快落实下来,中午前便要让所有人联名。”
“好!”
余承勋到底是杨慎的亲妹夫,大舅子面前他没什么可质疑的余地,当即二人便分工协作。
至于本来要作为“牵头人”的杨维聪,则被杨慎晾在了一边。
……
……
这天朱浩进翰林院的时间稍微晚了一些,当他进修撰房时,只有杨慎一人在等他。
“是在下又来早了吗?”
朱浩很意外。
昨天进翰林院便只见到杨慎一人,今天更稀奇,修撰房居然也只有杨慎一个。
杨慎道:“月底时,翰苑事务处置完毕,翰林院的人可自行选择休沐,今日非新科进士无须来翰苑。”
朱浩叹道:“看来新人在哪儿都是被打压的命,连天下文人向往的翰林院都不例外,想偷个闲都不行……”
“如此是为了让你们这些新翰林早些适应翰苑的规矩。”
杨慎面色不善,因为他听出来了,朱浩对待工作很是消极,一点都没有那种为国为民、心系天下的使命感,好像一点也不着急出人头地。
换作一般进士,能进翰林院,肯定铆足了劲儿要干一番大事,通常是磨砺几年后才发现前途暗澹,这才消磨意志混起了日子。
像朱浩这样年纪轻轻一上来就混日子的,真是少见。
朱浩道:“那杨翰林为何在此?”
杨慎面色阴冷:“朱浩,陛下要接母妃至京师,还要封其为太后,此事你如何看?”
“乱了纲常啊。”
朱浩脱口而出,连片刻思考都没有,好似理所当然一般道,“议大礼之事,不都已尘埃落定?莫非因为陛下昨日在朝堂上提出接兴王妃来京,翰苑要做点什么?通常这种事,礼部一道奏疏就给回绝了啊。”
1...226227228229230...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