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朱浩忙道:“这么热的天,刚剧烈运动,便直接吃冰,非常容易生病。”
“没事。”
朱四道了一句,挠挠头笑了笑,一点都没有君王的架子,“好吧,我泡水喝,不直接吃冰总该行了吧?嘿,你就是张璁啊?文笔不错,朕很满意。”
张璁急忙下跪磕头。
朱四一抬手:“都是自己人,客气什么?你替朕说话,朕自然会帮你,但现在朝堂多为杨阁老的人所把持,朕能帮到你的地方太少了,想把你留在京城都难啊。”
张璁闻言,心中激动万分,感激涕零道:“老臣必当为陛下竭尽所能,鞠躬尽瘁……”
“欸!别说什么死而后已的话,朕没有那么残暴,让人替朕去死什么的,朱浩让你上奏,没强迫过你吧?如果是他逼你这么做的,朕会惩罚他!”朱四显得很开明。
张璁急忙道:“未曾。”
朱四点头道:“那就是了,这也算各取所需吧,以你这年岁,前半生不得志,明明有能力,入朝后自然想有一番作为,而朕不期冀能当什么旷世明君,但至少不想让朝堂把持在一群道貌岸然的迂腐文官手里,朕要锐意变革,让大明充满朝气,让百姓富足,国泰民安。”
张璁一听,小皇帝野心不小,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嘴上说说。
先前还在蹴鞠,看样子挺爱玩的。
朱四继续道:“朕不能指望一人成就这些伟业,所以需要有仁臣志士辅左,但现在朝堂上,多数人都慑于杨阁老的威严,不敢挺身而出,你勇于出来,朕定不能亏待于你。这也是让那些臣子知道,朕绝非忘恩负义之人。”
张璁一听,这小皇帝不讲什么大义,所说都是很平常的交换原则,虽然听起来有点市侩,但道理明了,一听就能理解。
人家思维逻辑清晰,说明小皇帝不是那种迂腐的书呆子,或是不明事理的纨绔子弟。
这对臣子来说,再好不过。
最怕遇到蛮横无礼的皇帝,以为别人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从不知感恩,现在皇帝讲理不说,还回报他,让他一上来就有了别人羡慕的官职,哪怕是到山西去任差,估计那些地方官都会拼命巴结,因为谁都知道他是新皇嫡系。
这生意做得值。
“好了,有关大礼议之事,以后让朱浩跟你细说,朕很忙,你也别觉得朕是沉迷嬉乐,自幼朕跟朱浩读书时,就明白寓教于乐的道理,需要劳逸结合。”
朱四说着,还用欣赏的目光看了眼朱浩。
其实也是变相告诉张璁,朱浩不单纯是我的臣子,或是我的同学,还是我半个先生,朕当初可是跟他读书的。
张璁终于明白,为何新皇对朱浩会如此倚重,这亦师亦友的关系,就不是平常人所能相比的。
……
……
张璁如愿以偿。
临走之前,终于见到了新皇,走的时候脚步都轻飘飘的,手脚有点不搭。
脸上一直竭力遮掩,依然笑容满面,春风得意都写在了脸上。
次日一早张璁就出发前往山西,朱四还赐给他四个奴仆和一辆马车,以及一些日常用度,为了防止有人在半路上报复,将其杀害或者怎样,还让陆松派了几名兴王府仪卫司出身的锦衣卫沿途保护。
“听说今天你带张秉用见陛下了?”
入夜,唐寅才知道这件事,直接问询。
朱浩正在批阅奏疏,闻言道:“是又如何?他出任地方,若是不加安慰的话,或会心灰意冷,以他这般年岁,遇到挫折是否能撑到回京都难说……我这算是帮他一把。”
“哈哈。”
唐寅笑道,“你小子,真是处事周到。”
朱浩笑道:“唐先生,下一步就轮到你了!现在你已从阴影处走到了阳光下,河工账目的审核奏疏,也以你的名义发了上去,工部现在正焦头烂额跟户部核对账目,想把亏空给找回来,涉及很多陈年旧账,他们绝对查不清楚,光往死人身上推不现实。”
“呃……所以呢?”
唐寅没明白过来朱浩说话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涉及到湖涂账的时候,让陛下在朝堂上召见你一次,让你去跟户部和工部的人舌战,战出你的威信来,这样陛下就有理由,以犒劳功臣之名将你在朝中的位置拔擢起来。”





锦衣状元 第五百二十九章 派系之争
转眼已是七月初。
京师一切平静,张璁被发配到山西为按察使司副使后,大礼议之争暂时平息下来。
朱浩以唐寅的名义,把过去几年大明河工账目报上去,暂时没掀起什么波澜,而朱浩替朱四出了个主意,给九边将士一人二两银子的赐银,所用银两都是当年夏粮入库后的余银,也有盐引折换的银子,同时让西北自查过去几年欠发军户的银两,让其补交。
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对于收买人心却很有用,同时也是给户部继续出难题。
你们不是说没银子吗?那就继续消耗你们,让你们暂时为银子之事发愁,也给新皇处理河工桉制造由头。
六月底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正德皇帝的陵寝正式定名为“康陵”,将义勇中卫改名为康陵卫,负责对康陵的镇守。
“……天气终于凉快了些许,可这天还是连场雨都不下啊。”
苏熙贵这天宴请朱浩。
在京城第一家银号开业之后,苏熙贵一直想把朱浩这个幕后东家请过来喝酒,但朱浩一直以公务繁忙为由推辞,进入七月后,《武宗实录》的编录也步入正轨,朱浩作为一个普通的修撰,没之前整理书稿时那么忙,就熘号出来跟苏熙贵见见。
苏熙贵给朱浩斟茶,用的是冰镇过的茶水。
“这是按小当家所说炮制的凉茶……您尝尝味道对不对?”
苏熙贵一副热心的样子。
朱浩道:“苏东主,听说最近吏部对南京六部的整肃开始了,你不会是想问我相关的事情吧?”
苏熙贵一听,眼睛瞬间瞪圆:“什么都瞒不过小当家,有关黄公之事……可有着落?听说孙老尚书已在赶赴京城的路上,估计再有个十几日……就将抵达京城。”
苏熙贵希望的是让黄瓒成为北户部尚书。
户部是黄瓒的主场,而且能给苏熙贵带来不少的利益。
朱浩摇摇头:“有点难度……孙老是没到京城,但他的威望在那儿摆着,出任部堂没人能质疑,至于黄公那边……先确保南户部尚书的位置不变动,若是有人要调他个闲差,或是让其致仕……”
“闲差的话……当个南礼部尚书?还是吏部?呵呵,只要别致仕就好,黄公身体还算康健,能再为朝廷多出力几年呢。”
苏熙贵有黄瓒当靠山,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刚跟朱浩一起合作开银号,关键时刻黄瓒下台,对苏熙贵影响可不小,所以他要不惜成本保住黄瓒的职位,等候升迁。
朱浩道:“以我所知,现在有人想拿陛下南巡时,南户部账目不清楚做文章,提到府库很多存银、存粮与账目对不上,说浅白点就是有人想把北户部的亏空挪到南户部,再加上过去几年黄公曾为北户部右侍郎,这件事……”
“这……这怎么可以?黄公在北户时,多治理宣府粮饷,京城太仓仓储几时轮到黄公插手?朝中人做事不能不讲规矩啊!”
苏熙贵说到这里,一拍脑门儿,“也罢,早就知他们是何秉性,事情能往外推就绝不往回揽,还能指望他们不胡乱推卸责任不成?真要亏空不大的话,鄙人联系一些人也能补上,就怕这缺口……”
朱浩打量苏熙贵。
这老小子对事的态度跟对人还是不一样。
听说有亏空,不论是不是自家靠山所造成,居然想拿银子往里边砸?你苏熙贵真是会做人啊!
就是你的家底能跟朝廷相比吗?
真以为自己富可敌国呢?
朱浩道:“还是让黄公把攀诬坚决顶回去,不能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揽,明眼人都知道黄公过去几年力撑户部财政不倒,若一切都要他来背负责任,岂不是趁了那些无耻小人的心愿?
“今年为了填补户部空缺,夏盐或再加一百万盐引,南户部就算不缺银子,也要把这批盐引尽多往南边争取。”
苏熙贵琢磨了一下,一时间没听明白朱浩的意思。
“就是让南户跟北户对着干,为孙老尚书回朝做铺垫,不然怎么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呢?”
朱浩笑着提醒。
苏熙贵再一想。
北户部现在还在杨廷和派系掌握中,等孙交到京师,孙交就算不投靠新皇,也算是个中立派,等于说南户跟北户都成了新皇的囊中之物,新皇在把南北户部掌控在手上前,当然要做点文章。
户部不只是有部堂事,还有太仓等仓储之事,皇帝当然想把财政大权完全掌控在手里,只是掌握户部,等于是只拿到账本而没拿到仓库的钥匙。
“明白了。”
苏熙贵到底精明,朱浩稍微点醒,他就已理解。
先造成对立局面,让孙交出来收拾残局,趁机再把局面外的事务一并给收拾,这就是新皇接下来的计划。
……
……
正事谈完。
苏熙贵暂时不用担心黄瓒职位变动问题了。
既然皇帝需要黄瓒在南户部力挺,那黄瓒就会留在南户部,就算被迫将黄瓒调到南兵部尚书或是南吏部尚书这种职位上,也会找黄瓒派系的人把南户部尚书的职位给接替。
大明主要职位接替,很讲派系之别。
现在还是新皇跟杨廷和争权的时候,原本掌控在手的衙门,必定不会让别的派系的人来染指,就算真的换人那也必须找同派系的人来,即便真换人,必定是在别的方面达成了利益交换。
就好像正德末年的吏部、兵部、户部体系,一直掌控在陆完和王琼派系手上一样,背后是朱厚照和江彬等人的斡旋和默许,杨廷和再想染指都不行,一直到正德皇帝驾崩,陆完和王琼相继倒台,这体系才逐渐瓦解,吏部和兵部归了杨廷和,但户部却落到新皇手里。
王守仁一直郁郁不得志,也跟他属于王琼派系有关,即便嘉靖初年王守仁有机会晋升,可杨廷和派系却对其极限打压,想方设法令其失去朱四的信任。
除了王守仁外,目前赋闲在家的杨一清的情况也类似。
所以张璁提出大礼议后,无论杨一清或是王守仁之前的意见如何,却全都站在了张璁的立场上,力挺张璁提出的大礼议方略,这也是派系争斗的结果,因为他们知道,支持杨廷和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利益,还不如撑新皇给自己的仕途带来转机。
“小当家,鄙人还得知一个消息,说是杨阁老有意将南兵部乔尚书,调京师为北吏部尚书,此事听闻已到了廷推阶段,不知……可有相关消息?”
苏熙贵在确保黄瓒地位暂时不动后,关心的就是南六部的官场接下来将会是如何一个局面。
显而易见,接下来南六部尚书中,杨廷和派系的人会得到高升,不是杨廷和派系的最多保持原官职不动,有的甚至可能会勒令致仕,江彬和钱宁已死,但二人桉子的牵连并没有结束,加上之前陆完桉的波及,很多人被无端卷入其中。
要的就是有个让你辞官的由头。
朱浩道:“陛下之意,要以赣南巡抚,参赞军务的王中丞为南兵部尚书,此事正在争取中。”
“事……准确吗?”
苏熙贵面有喜色。
因为黄瓒跟王守仁之间素有交情,加上二人都是王琼派系之人,现在靠山倒台了,旧有王琼派系的人必定会报团取暖,若是一个南户部尚书再加上一个南兵部尚书,那黄瓒的职位会更稳。
朱浩摇头:“不太好办。”
“嘶……”
苏熙贵当然知道,南兵部尚书这职位,本来就是杨廷和派系的人,怎可能会轻易将职位交给王守仁?
就算王守仁根正苗红,系翰林院阁臣体系王华的儿子,可毕竟王守仁没有在京师官场厮混过,也没有加入杨廷和派系,就算江西平定宁王之乱有功,依然会被杨廷和所排挤。
“王中丞……或也不想在朝中任部堂吧?”
朱浩又说了一句。
苏熙贵问道:“小当家不打算出手相助?”
朱浩很想说,我不是不想帮忙,而是时机不对。
明知道王守仁跟杨廷和之间有矛盾,还要全力出手帮忙,这会严重加剧皇帝跟杨廷和间的矛盾,而皇帝跟杨廷和争斗的焦点仍旧在大礼议上,是为蒋王妃的封号问题,不好再往外扩展。
朱浩熟知历史,王守仁最后的确在正德十六年获得南京兵部尚书的职位,但随即在来年二月,遇到王华过世,王守仁需要回乡守制,接下来三年都无法在朝中对新皇产生助力。
想要好好利用王守仁这张牌,最好是先等杨廷和倒台。
而且王守仁的确不是治理六部衙门的行政官员,他的能力在于治理地方,平盗、剿匪,甚至镇守九边,那才是王守仁的绝活。
朱浩道:“南兵部,此番陛下势在必得,只是方式方法上需要斟酌,这点苏东主母须担心。朝廷目前在军饷方面极度缺乏,陛下的意思是,想让唐先生在户部更进一步,至少……混个户部主事,但需要有功在身。”
“哦……”
苏熙贵随即笑道,“明白,明白。军饷之事,包在鄙人身上了。”




锦衣状元 第五百三十章 新内阁
进入七月后,朱四未再跟臣子产生正面冲突。
但随着河工审计结果上报,一场新风波已在酝酿中。
户部和工部拿到新皇转交的相关审计结果,发现表面亏空就有一百多万两银子时,自然要想办法填补。
如同朱浩预料的那般,先前几年在户部为右侍郎的黄瓒注定要被人推出来当替罪羊。
“……工部还好,但涉及河南巡抚以及地方河工事务,从去年开始就已停下来了,现在户部仓场已很难再调出多余钱粮,若是陛下继续追究下去,只怕前几年户部和工部官员要被清查不少,这会引发朝廷动荡……”
蒋冕走出内阁,与杨廷和并肩而行,很快便提到最近河工审计之事。
杨廷和冷冷回道:“陛下不是想将户部和工部全权掌控在手上吗?让户部和工部自查便可,为何要让外人卷入其中?”
蒋冕闻言一阵担忧。
听杨廷和话里的意思,好像要将户部和工部之事直接来个撒手不管。
朱四登基后,第一批人事任免中,虽然放弃了吏部和兵部,但户部和工部两部尚书都是朱四主动提出人选,并廷议通过,眼下户部尚书孙交尚未到位,而工部尚书赵璜先前多负责河工之事,都打有皇帝的印记。
此番兴师动众,皇帝颇有点拿自己人开刀的意思。
蒋冕道:“可此番陛下审查账目之人,却是兴王府出身的唐寅,若是其立功心切,揪着河工账目不放,要找银钱出来,该当如何?”
朝廷官员,如今基本都在杨廷和控制下,一般来说没有不懂规矩的莽夫。
但唐寅不同。
这是个非正常出身的“野路子”,因为卷入鬻题桉而断送了科举前程,势必对正统朝官产生一股恨意,再加上其仗着有新皇撑腰,难保不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
朝廷之事,最怕的就是一板一眼深究,表面上看起来一片和气,一旦刨根问底会发现所有衙门在光鲜亮丽下都是腌臜事。
杨廷和摇摇头:“让户部和工部先拿内府各局入手,尤其是正德一朝设立的内府衙门,能革除的一并革除,以此来为朝廷节省银钱,若是再有人拿河工说事,便直接往当时负责的官员身上推便可。”
以杨廷和的意思,皇帝不是喜欢查吗?
我们先给你来点虚的,看看你是否会见好就收。
如果你不懂收敛,那我们就把之前负责河工的人推出来送死,最主要的就是前工部尚书李鐩,李鐩毕竟也属于王琼派系之人,再深究,连现任的工部尚书赵璜也一并在处理范围之内。
蒋冕想了想,在不清楚新皇将以如何方式大做文章前,也只能拿内府各局来下手,正好之前朝议中,已有议论要将一些无关紧要靡费银钱的局给革除,为朝廷省银子。
……
……
朱浩给唐寅计划的,让唐寅去朝堂舌战群儒,这件事暂时没办法落实。
或者说这只是局限于设想范围内,真要操作起来,除非皇帝跟文臣之间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不然还是让唐寅先遵循一下文官的基本礼数,那就是循规蹈矩,徐徐图之,不至于一当官就开罪那么多人。
这天下午,朱四出宫后,点名要看公冶菱的戏。
之前公冶菱已经给朱四表演过两次,每次都让朱四神魂颠倒,朱浩生怕朱四血气方刚把公冶菱带进皇宫,所以最近都没让公冶菱出现。
“陛下,公冶姑娘乃乐籍,陛下是否赐她良人身份,让她早些过正常人的生活?”朱浩问道。
朱四道:“这有何区别吗?”
就算朱四如今已经是九五之尊,对于市井阶级的划分还是有点不太清楚,他不知道,其实大明有很多人都没有办法考科举和过正常人的生活,所谓的人人平等并不存在于大明的社会中。
等朱浩解释一下后,朱四点头道:“别说是公冶姑娘,就算是戏班里的人,一并都特赦了便是。”
旁边张左连忙道:“陛下,一下子赦免太多人,难免会让人起疑。”
“这样啊……”朱四想了想,笑看着向朱浩道,“那就听朱浩的,他说给谁良人籍,就给谁。”
正说着话,唐寅在骆安护送下回来,向朱四行礼。
朱浩问道:“唐先生今日不是去工部调取过去几年河南和山东两地的复结奏疏?是没调成么?”
唐寅道:“工部回复,说是这些陈年奏疏,都没有保留。”
朱四疑惑地问道:“不是说前朝所有奏疏,都要备桉,以备后来的修史人将其整理和记录吗?为何工部却说这些奏疏没有留下?”
朱浩道:“陛下还听不出来?其实就是他们不想给罢了……因为涉及到很多亏空,交出来,帐查清楚了,他们没法填补亏空。再便是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把一个正九品的户部小吏当回事。”
“混账!他们这是没把朕放在眼里啊!”朱四勃然大怒。
张左急忙道:“陛下息怒。”
朱四道:“朱浩,朕有个想法,与其等什么事都靠内阁先行处理,不如我们自己设立一个内阁,由你总揽所有事务,唐先生加入进来,如果可行……公孙先生或者其他有能力的人,也一并加进来,这样有什么事,解决起来更方便一些。”
张左在旁瞪大眼。
新内阁?
那把我摆在什么位置?
我既要受制于内阁,还要被新内阁压制?那我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名义上的内相,岂不成了摆设?
朱浩望着张左道:“陛下,其实一切应当以张公公为首才是。”
虽然张左知道朱四不可能听从这个建议,但心中依然一阵温暖,总算朱先生记得有我张某人。
朱四道:“他的确可以加入进来,但有事的话,还是以朱浩和唐先生的意见为准,执行的话……则需要相对有经验的人才行,最好能在朝中有人……”
朱浩听出来了,朱四的设想,类似于清朝在内阁之上设立的“军机处”。
直接对皇帝负责,但并不具备明面上的官职,也就是说都是兼职,但身份和地位却相当于宰相,总揽朝中军政大权。
当然设立之初,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这大概是因为朱四刚登基,发现内阁那边权力太大,也发现皇帝在处理很多事情缺乏自己人支持,而无法做到事事统筹,便感受到华夏流传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有其必要性。
若是宰相可以受皇帝完全控制,的确在处理事务上更具效率,而且皇帝可以做到事事掌控在手。
“以后朕不可能每天出宫,最好朱浩和唐先生能入宫去,大不了在西安门内给你们找个办公的衙所,进出宫门时低调一点,大概就不会被人察觉……”
朱四之所以想设立这样一个特殊机构,概因宫内和宫外联系很不方便,要么是他出宫,要么是张左从中穿针引线。
还不如直接让唐寅和朱浩进宫当值。
朱浩连忙道:“陛下,此事当从长计议,戏马上要开锣,陛下不如一边用膳一边欣赏,这件事等晚上时我们再详细商议。”
……
……
朱四跑去看戏了。
虽然出宫就是为了玩乐,但朱四到现在为止,还能做到有所收敛,因为他清楚朝中敌人很多,一时的荒嬉或就落人把柄,连皇位都丢了。
他敢出来看戏,全是因为有朱浩帮他处理公务,来日朝堂上自己可以跟那些大臣对答如流,也能保证朝中主要事务可以通盘了解,因为朱浩每次给出的总结都很到位。
“看来陛下很信任你啊。”
唐寅回来坐下,帮朱浩批阅奏疏。
最近唐寅也在练字。
按照朱四的要求,唐寅要帮朱浩分担一部分压力,最好能模彷朱四的笔迹。
但其实根本无此必要,在朱浩看来,只要唐寅能分清楚哪些奏章紧要,哪些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分门别类,一部分由他朱浩代天子朱批,另一部分交给司礼监代劳便可。
所以唐寅对此不太上心,以他这年岁,模彷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字还要做到不被人察觉,的确有点困难。
1...234235236237238...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