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眼前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才子唐寅唐伯虎?
杨慎将之上下审视一番,他听父亲提到新皇登基后很多惊世作为,据分析都是唐寅在背后出谋划策,他实在看不出来这个干巴巴没有一点富贵气的小老头有什么能耐。
“哎哟,这不是朱……小官人吗?进了翰林院,就是跟以前不一样啊……咦,这位是谁?”
唐寅没有答话,一旁的蒋轮率先过来熟络。
在杨慎面前,一场戏总归还是要演一演的。
朱浩认识杨慎之初,可没有提过唐寅这个人,杨慎自然会怀疑,朱浩是否在此事上刻意隐瞒,但朱浩跟唐寅见面后的称呼直接就解答了杨慎心底的一个疑问,其称呼唐寅为“陆先生”,意思是这个人我认识,但以前我可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你尽管去查证,那时你就会发现,唐寅在兴王府内的化名就是“陆某人”,可能只有兴王父子和袁宗皋等少数人知晓其真实身份,我一个进兴王府当卧底的学童,怎可能知道那么多?
所以我可没有刻意隐瞒,全是因为不知情。
杨慎道:“在下杨慎,字用修。”
“啊啊啊,原来是杨阁老家公子?失敬失敬,在下姓蒋,字孟载,乃是……”
蒋轮本想在杨大才子面前好好介绍一下自己,不料话刚说了一截就被朱浩打断:“蒋先生,你的名字谁都知道,就是兴王妃的弟弟嘛……你跟唐先生来这里,不会也是为拜访孙老尚书来的吧?”
“啊……”
蒋轮看了眼唐寅,见唐寅脸色冷漠,心想还是你们师徒俩会唱双黄,我表现就很一般了,就算把戏路提前告诉我,还是演不好。
杨慎见朱浩可以随便将蒋轮的话打断,心里释然了。
他可想不到,兴王府内朱浩的地位远比蒋轮高,再加上蒋轮的儿子乃朱浩弟子,平时称呼对方先生的人不是朱浩而是蒋轮,若他知道内情的话,就明白为何朱浩可以肆无忌惮打断蒋轮的话,还用话语去挤兑。
因为太熟悉了。
而落在杨慎眼里,朱浩丝毫不给蒋轮面子,以此等方式表明跟兴王府间泾渭分明。
唐寅对杨慎拱拱手:“杨公子,在下前来拜见户部孙尚书,是受陛下之命,劝说他留任京师……听闻司礼监萧公公请托令尊帮忙说和,看来你们来此地的目的也跟我等一样?”
杨慎一听心里就来气。
怎么这么巧就碰上了?
你唐寅是来劝说孙交留下,而我则是来劝孙交态度坚决地请辞,咱俩的目的根本就不一样啊。
但你都知道皇帝曾派萧敬去跟我父亲请托,可见你受新皇器重不低,那我只能装湖涂了。
“是。”
杨慎微微点头。
唐寅便发出邀请:“那便一起吧,孟载兄,麻烦你前去敲门,我等一同入内。”
……
……
敲门后,孙交带来的家人开了门。
听说是皇帝和杨廷和分别派来的特使,孙家人很重视,赶紧请两拨人进了院子,却像有所安排一般,唐寅和蒋轮被请到了东院,而朱浩和杨慎则被引到了西院。
各自找了屋子安顿下来。
“两位贵客,请稍候,下人已在准备茶水,我家老爷初来乍到,身边没带多少人,若有招待不周的地方还请海涵。”孙家人很客气。
杨慎点点头,示意孙家人自行前去准备即可。
等人退下后,杨慎问道:“那两位你都认识?”
朱浩道:“有何不认识的……蒋姑爷和唐先生,他二人在王府时就是酒友,没事就喜欢凑一块儿喝上几杯……唐先生在王府里教书,以往都以为他姓陆,谁曾想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
杨慎听朱浩把事情说得如此坦诚,好感陡增。
也是因为他心中有一误区,乃是杨廷和带给他的,杨廷和明确地告诉他,朱浩的家族参与到了对新皇兄长的谋杀桉,而朱浩又是锦衣卫派到兴王府的细作,所以朱浩就算跟兴王府的人再熟悉,也不可能上同一条船。
“不容易啊,你竟然对兴王府内事务如此了解……”杨慎笑了笑。
有种“天助我也”的得意感。
朱浩道:“他们来此地的目的,跟我们应该不一样吧?”
杨慎点点头,问道:“你怎么看?”
朱浩笑道:“孙老在安陆时,寄情于山水,鲜与地方官绅往来,当时老兴王在世时曾试图招揽,却没什么结果……孙老的心思,应该不想再卷入朝堂事,所以我估计他不太会选择留在京城。”
“嗯。”
杨慎点了点头,突然问道,“朱浩,你这般年岁,应该还没成亲吧?”
朱浩一愣,随即点头。
“那你在家乡,家人可有为你许配婚事?”
杨慎似对朱浩的终身大事很关心。
朱浩摇头。
杨慎讳莫如深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促狭,像是在盘算什么事。
朱浩自然知道杨慎打的是什么主意,却不揭破。
正各自想着心事,门口突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子声音:“董叔,家父召客人前去相见,你招呼一下吧。”
人未露脸,只是隐约从敞开的门看到一抹白色窈窕身影从月门的角落轻拂而过,从其话语中可得知,此人乃孙交的女儿,声音带着童稚,年纪应该不大,不知为何却有一股看透世态炎凉的沧桑。
杨慎没等孙家仆人进来相请,已起身往门口去,似想追过去看看那女子的样貌。
但等他到门口时,人早就离开,不见踪影,只有先前引路的老仆立在门口,对于杨慎伫门而望,有些讶异,抬头看了眼随即躬身行礼:“二位贵客,我家老爷有请。”
……
……
朱浩和杨慎一起往堂屋走去。
“谁啊?”
朱浩故作不知,笑着问道。
杨慎没有回答。
朱浩心里很清楚,那是孙交的女儿,闺名是什么不为外人所知。
但此女就是当初朱右杬相中,想纳其为朱四世子妃,却被孙交婉言谢绝,更是在及笄嫁人之前,得知朱四当了皇帝,生怕被兴王府迁怒,后来一生没有嫁人的孙家小女。
此番蒋王妃得到儿子的授意,强行把孙交带来京师当户部尚书。
蒋王妃看出儿子想器重这个安陆出身并跟兴王府颇有渊源的朝廷老臣,便自作主张,让孙交把小女也一并带到京城来,目的就一个,当年婚约虽然没定下,但兴王府并不打算就此放弃,联姻之事可以继续谈。
孙交此番北上,除了他一把老骨头外,就只带了这个小女儿,其实摆明了蒋王妃要给儿子捎个儿媳妇,这样孙交就成了当今皇帝的老丈人,那孙交有什么理由不为新皇效命?
可怜天下父母心……
蒋王妃这么做,本来没什么,却一点儿都不顾人家孙交的想法。
那小子是兴王世子的时候,我们就不想跟他牵扯上关系,现在他当了皇帝,还想乱来不成?
也就是我现在没法跟你相斗,不然我非谴责你不可,这种不顾女方意愿强行嫁娶联姻的行为,令人不耻。
……
……
府院正堂。
朱浩和杨慎到来时,蒋轮和唐寅已先一步过来,正堂主位坐了个胡子花白的老者,正含笑跟唐寅交谈,看来他们已经聊了有一会儿。
“见过孙老。”
杨慎进来后,率先行礼。
朱浩作为杨慎的随从,跟在后面拱拱手就行。
孙交起身走到杨慎面前,惊讶地道:“你便是介夫长子,用修?却说当年你在朝中,老朽还与你见过几面,恍然已过去十年了。”
杨慎乃正德六年进士,而孙交是在正德八年卸职回乡的,二人在朝中有两年交集时间。
但双方真正见面的次数并不多,倒是孙交跟杨廷和关系不错,杨廷和于正德七年接替李东阳为内阁首辅,那时的杨廷和远没有今日这般强势,跟孙交算是老交情。
杨慎躬身行礼:“晚辈一直记得孙老教诲,从来不忘勤修苦学。”
“好啊。”
孙交笑道,“介夫教了个好儿子,令人羡慕!”
随即为杨慎引介:“这两位你应该认识吧?一位是兴王府的蒋孟载,还有就是名声在外的唐伯虎,如今你们同殿为臣,可要通力合作啊。这位是……”
孙交介绍完,才发现杨慎身边还站着个少年。
朱浩笑道:“孙老,我叫朱浩,也来自于安陆州,今年刚进翰林院。”
“呃……啊!”
孙交突然想起什么,目光不由往蒋轮和唐寅身上看了一眼。
似很奇怪,既然他是朱浩,为何没跟你俩一起来,而是跟杨慎一起来的?这其中有什么猫腻?
锦衣状元 第五百四十一章 一句都听不懂(求月票)
孙交邀请几人坐下。
他自己坐在主位上,两边各二人,蒋轮和唐寅坐在一侧,朱浩和杨慎坐在另一侧。
“……陛下初登大宝,正是用人之际,孙老在朝中德高望重,当初更是受权佞所诬,受矫旨而致仕,时为天下人所惋惜,如今孙老回朝乃拨乱反正,注定将成为大明栋梁。”
唐寅上来就给孙交戴高帽。
孙交摆摆手:“老朽年近古稀,就算真想为朝廷效命,也是有心无力,请回禀陛下,就说老朽只想回乡颐养天年,回朝办事只怕会给朝廷添乱。”
接下来唐寅好一通劝说。
结果每一句都被孙交给顶了回去,总的来说,就是孙交坚决不肯回朝当官,怎么劝都没用。
蒋轮在旁帮衬两句,也都徒劳无功。
另一边的杨慎和朱浩则全程缄默不言。
本来过来见孙交的目的就不同,名义上都是劝说孙交留下,杨慎即便有杨廷和托付要说给孙交听的话,现在也因为唐寅和蒋轮在场而说不出口。
但杨慎看到孙交态度坚决,无论如何都要辞官,心里也就放心了。
完全不需要我做什么嘛!
唐寅见劝说无效,转而望着杨慎道:“杨公子,不知你对此事有何见地?”
唐寅的意思是,我们劝说不得,轮到你上了。
总不能你在旁边看戏吧?
杨慎谨慎地道:“为朝廷效命也当量力而为,孙老以往为朝廷居功至伟,令人佩服,在下作为后生晚辈不敢妄言。”
不出来劝留,其实相当于赞同孙交辞官。
他那句“当量力而为”其实就是传达这层意思,孙交作为官场的老人,怎会连话都听不懂?
孙交本来没觉得怎样,但听杨慎几乎是公开表明让自己别当官的言论,还是挺惊讶的。
莫非你不是皇帝派来劝说我履职的?
那你来干什么?
劝我早点儿滚出京城?
唐寅道:“那朱浩,你有何看法?”
几人目光又落在朱浩身上。
朱浩笑了笑道:“唐先生言笑了,我哪里有什么看法?不过我跟杨翰林的确是受杨阁老所托,前来劝说孙老留在京师……时移世易,在下也想多跟孙老这样的老先生好好学习治国之道。”
看似劝孙交留朝,但怎么听都像是在帮杨慎解围。
你这话是不是有点欲盖弥彰?
杨慎听了心里一阵舒坦,他正担心自己先前表达不清楚,现在朱浩帮忙强调了一下“时移世易”这个客观现实,这下就算在场人再愚钝,也知道我是来劝说孙交离朝的吧?
这朱浩……年纪轻轻挺会说话,倒是个会办事的好苗子。
孙交惭愧地道:“朱状元乃天子门生,老朽才疏学浅,怎有本事教导于你呢?”
“哪里哪里,在安陆时,在下就曾拜读过孙老着作,得知孙老近些年修书不少,实乃文坛盛事,在下以后定当多加学习。”
朱浩显得很谦卑。
杨慎听了心里更舒服了。
这小子已经算是明示了吧?他这是让你孙老头回安陆九峰山继续修书立作,别回朝堂来丢人现眼。
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
接下来的谈话,没什么营养。
不管两边人说什么,总之孙交就是坚决辞官不受,管你们狗咬狗呢,跟我何干?
杨慎一看事情基本已盖棺定论,无须再留下说什么,起身道:“孙老,晚辈还有事要办,请恕不能在此多停留。”
朱浩跟着起身,似要一起走。
孙交一看,借坡下驴便下了逐客令,笑道:“不如老朽送各位出去。”
唐寅看了朱浩一眼,发现朱浩眼神不对后,马上道:“我等皇命在身,暂且不能走,还想跟孙老多叙一叙。”
“呃?”
朱浩故作惊讶。
他随即看了杨慎一眼,好似在问,我们都走了,这两个家伙留在这儿说什么,我们岂不是茫然不知?
杨慎马上明白朱浩的意思,一抬手:“朱浩,你不是兴王府出身吗?不如留下来与两位故旧叙叙话,我这边先走了……”
“这……好吧。”
朱浩随即出屋送杨慎。
杨慎向朱浩使了个眼色,意思是他们说什么你给我盯紧点,回头一并告诉我。
……
……
孙交起身送杨慎出屋,却没有继续送其到府门前。
朱浩多送了几步,却被杨慎早早打发回来。
等杨慎走了……
屋子里氛围顿时就变了,蒋轮笑眯眯望着朱浩,连唐寅也没有之前那么公事公办的严肃。
“伯虎,孟载,你们不必说了,老朽心意已决,实在没必要多费唇舌,人各有志……”孙交怕唐寅和蒋轮又对自己死缠烂打,干脆表明态度,你们说什么都没用,不如跟杨用修一样早点走呢。
蒋轮眯眼打量朱浩,再望望唐寅:“这……我们的确不知该说什么好,不如由朱先生跟孙老单独聊上两句?伯虎兄,我们先到外面等?”
“嗯!?”
孙交顿时觉得这局面有点怪。
他从蒋轮对朱浩和唐寅不同的称呼中,感觉到问题不太对劲。
他之前也很奇怪,为何朱浩是跟杨慎来的,而不是跟唐寅和蒋轮一起。
现在这架势,分明是蒋轮和唐寅并不是来劝说的正使,更像是副使,但正使是谁?难道是朱浩?
……
……
蒋轮和唐寅起身去了外边的院子。
孙交莫名其妙望着朱浩。
朱浩没有落座,对孙交恭敬地拱了拱手。
孙交道:“朱公子,老朽在安陆时,便听说过你很多事迹,你是我大明第一个连中六元的状元郎,才学堪比如今的阁老杨介夫,他当年也是十二岁中举人,但他中进士可比你晚多了。”
朱浩道:“孙老,您应该听先王提过我吧?”
孙交一愣。
想到自己先前见到朱浩时,神色有所异常,便大概猜想朱浩是那时猜出来的。
“嗯。”
孙交未做隐瞒,“当初老朽人在九峰山,时常与兴王互通书信,他曾提过兴府内很多人和事,那时你已考中生员,他便提及你,当然也仅仅是粗略介绍,并未深谈。”
朱浩道:“那孙老该知道,我是锦衣卫朱家的人,家父乃忠义将军朱讳万功,我朱家受皇命迁居安陆,负责监督兴王府。”
孙交笑着摆摆手:“这些过往与老朽无干。”
朱浩道:“那您觉得,陛下为何要召孙老入朝呢?”
“嗯?”
孙交不明白朱浩为何会问这么二逼的问题。
为什么召我入朝?
当然是让我回来当官。
这叫问题吗?
朱浩指了指门口的方向:“先前杨公子的态度,孙老也该看到了,如今只是因为孙老出身安陆,即便与杨阁老交情深厚,本身又是颇有资历的老臣,杨阁老依然不想让孙老回朝。管中窥豹,可见陛下在朝中有多孤立无援……满朝大臣,居然无一真心人托付。”
孙交皱眉。
这事他不是没考虑过。
可正是因为皇帝跟文臣之间矛盾重重,他才不想纠缠其中,难道皇帝让我回来当炮灰?
朱浩道:“难道陛下是让孙老回朝鞠躬尽瘁的吗?以在下看来,非也……陛下只想在朝中,有个能说得上话的人,至少满朝文武不至于一眼望去无一交心之人罢了。只要孙老立在朝堂上,陛下便可心安。”
相比于之前唐寅讲那些大道理,朱浩的话,可说直击人心。
但这并不足以说服孙交。
毕竟孙交态度坚决,岂是你小子三两句话就能改变的?
“孙老早前曾回绝过兴王好意,如今陛下孤立无援,又想到孙老来撑腰,这便好像孩子受人欺负时,找到亲近之人诉苦,可孙老却不领情,那您老认为,未来您还能安心颐养天年吗?”
朱浩的话,让孙交脸色立变。
这小子……
居然敢威胁我?
“朱公子,你这话……好像别有深意,且不太中肯啊。”孙交收起之前和善的笑容,改而一脸严肃地望着朱浩。
朱浩笑道:“这还不叫中肯?那我就说点不好听的吧……或许陛下,只是想以孙老的名望,来震慑朝中那些牛鬼蛇神,甚至陛下从未想过,孙老要在朝堂上事事迁就他……”
孙交皱眉:“你这话是何意?”
朱浩继续笑着:“孙老不妨再想一想,在下为何会跟杨阁老的长公子一起前来拜会?其实在下如今已是杨氏门人,杨公子对在下非常倚重,事事问询,甚至在大礼议一些反对陛下意见的联名奏疏上,我都署名在第一个。”
“嗯?”
孙交迷惑了。
你小子既然已成为杨廷和派系之人,为何还要劝我这把老骨头留在朝堂上?
你到底站在哪一边?
若是你真的跟杨廷和是一路人,为何先前蒋轮和唐寅又刻意避开,让你来跟我说话?
“孙老,难道您没听明白吗?其实只要我等在朝,能帮陛下出谋划策,哪怕在一些大事上站在对立面,陛下非但不会怪责,反而会很欣慰,因为陛下要的不是唯唯诺诺的小人,而是能真的为大明,为新皇着想之人。”
朱浩又说了句让孙交听不懂的话。
你在大事上都站到了对手立场上,还说为新皇着想?
对此新皇还很欣慰?
我今天是在跟人说话吗?
怎么这小子说的,我一句都听不懂?
锦衣状元 第五百四十二章 貌合神离(加更一)
朱浩问道:“孙老可有听明白在下话里的意思?”
孙交没说什么,但他在仔细琢磨过后,隐约把握住一些脉络,但需要朱浩亲口说出来。
“陛下的意思,孙老入朝后,无须有那种夹缝中求存的感觉,在大礼议等事上也不必迁就于陛下。另外,陛下有意将令长子元调到翰苑中为编修,并荫一子入国子监,以显隆宠。
“孙老并非独自回朝,先前费阁老已入见,不日将重新入阁,除此之外,前朝老臣中,陛下征召刘司直刘大学士回朝,尚有谢阁老、林尚书、邵尚书等人,陛下可是非常礼重前朝老臣的……”
朱浩娓娓道来。
先前用了一点威逼的手段,现在马上又提出“利诱”。
孙交长子名叫孙元,乃正德九年进士,可惜只是名列三甲第二百零四名,如今为陕西某偏僻小县县令,皇帝打算让孙元入翰林院为编修,可以回到孙交身边,父子同心。
这对一般人来说,简直是极大的礼遇。
还同意让孙交将子弟中一人入国子监读书。
众所周知,孙交属于“老来得子”,他的儿女年岁普遍都不大,小女儿如今年方及笄,小儿子孙京也不过二十岁左右。
这对一个老来得子的古板老学究来说,能给孩子带来福荫,吸引力可比自己跻身朝廷中枢大多了。
“孙老或还有诸多犹豫,其实陛下的意思,有些话可以当面谈。”朱浩进一步说道。
孙交道:“当面?你是让老朽入宫面圣?”
朱浩摇摇头:“可以安排在宫外,陛下以私人方式来见,到时孙老有何顾虑,不妨跟陛下直言。”
听到这里,孙交显得很谨慎:“陛下乃九五之尊,怎可轻易出宫门?”
言外之意,我很不支持皇帝这种“胡作非为”的举动,也不接受你这样的年轻士子在我面前“大放厥词”,所以你的话我可以选择不接受。
朱浩早就知道自己“僭越”的言辞,肯定会令孙交这样守旧的老臣厌烦。
也容易给人一种新皇登基之后宠信年轻士子,要步正德皇帝后尘的坏印象。
孙交又不知道他朱浩到底有多大本事,只当他是因在王府中跟朱四为同学,才会被新皇器重,而任人唯亲在传统文官看来那可是大忌。
但这对朱浩来说并不重要。
管你怎么认为呢。
我会用自己真本事赢得你的尊重,眼下我不做出一点僭越的举动,怎能劝服你这头倔牛?
“孙老德高望重,朝中人人敬服,在下言尽于此。”
就在孙交以为朱浩会喋喋不休时,朱浩却选择见好就收,拱手道,“回头陛下出宫体察民情时,或会请孙老陪同,到时在下会派人前来通知与会。”
“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