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孙交忍不住皱眉。
传说中的“皇帝微服私访”,只存在于戏文中,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
朝中有那么多的御史言官,风闻言事,皇帝为何要犯险亲自到民间考察?除非像正德皇帝那般不学无术跑到民间胡作非为,否则皇帝跟市井绝对不会联系到一块儿。
但在朱浩的描述中,这位小皇帝很亲民,好像对于民间疾苦似乎很上心。
……
……
朱浩不多做解释,行礼告辞后,在孙交陪同下来到院子里。
孙交本以为蒋轮和唐寅已随自家家仆到侧院休息,不料一瞧二人立在院子里小声交谈,看这架势完全是让朱浩作全权代表,而他们两个只需在外面耐心等候即可。
“朱先生,谈完了?孙老……”
蒋轮没个眼力劲儿,见到朱浩出来,马上询问结果如何,却发现孙交黑着脸立在后面不远处。
唐寅迎上前行礼:“孙老,不知入朝之事,您是否……”
孙交恢复了之前和善的笑容:“话已说清楚,老朽年老体迈,实在难以撑起朝堂事务,还请回禀陛下,老朽坚持请辞回乡。”
唐寅用奚落的目光望了朱浩一眼,好似在说,你小子不是每次出马都能成功吗?为何这次给你时间与孙老头面谈,你还是没把他说服?
“唐先生,我们回去吧。”
朱浩笑嘻嘻道。
唐寅和蒋轮仿佛听命般跟孙交告辞。
孙交颔首示意,并未相送,只是立在院子里看着三人离去。
最开始时,三人近乎是并行,可到院子拐角处,唐寅和蒋轮都自觉停一步,让朱浩先走出去后,二人才紧随跟在后面。
这尊卑排序,打眼一瞧会让人莫名其妙。
孙交本来心中就有诸多怀疑,此时脸色更是大变。
“老爷!”
“父亲。”
恰在此时,一直都没出现的孙家小姐,在老仆陪同下前来。
“没事。”
孙交摆摆手,他现在心底的疑惑更多了。
……
……
出了孙府。
朱浩跟唐寅、蒋轮作别,乘坐马车打道回府,却在回家后从后门出去再与二人相见。
“朱浩,怎样了?”
却是朱四先一步出宫到了别院,他很关心孙交是否愿意入朝。
唐寅和蒋轮在旁候着,似在等朱浩出面解释。
朱浩道:“该说的都对他说了,至于孙老是否愿意,还是要看他辞别之心是否过于坚决。以我料想,无论他是否同意入朝,都会象征性再上两道表章,表明自己回乡心切,陛下只要一概否决,继续挽留便可。”
唐寅问道:“如此是否有强人所难之嫌?”
朱浩笑着摇摇头:“先生,今天你也看到了,杨用修亲自登门,表明其父态度孙老不应入朝,若是孙老听了我的话后,不假思索便同意留下,那岂不是不给杨阁老面子?”
“这倒是。”
唐寅点头同意此等说法。
朱四脑袋很灵光,笑道:“那也就是说,其实孙老已被你说服,只是面子上过不去,还要继续推辞,其实只要拉扯两三次后,他就会选择留下?”
朱浩道:“大概是这样吧,但也未必作准,还是那句话,看他离去之心是否坚决。”
朱四笑嘻嘻道:“只要你出马,怎么都好办,我就没见过你没办成的事……哦对了,费阁老已入宫跟朕见过面了,过两天他就会重返内阁,这样一来内阁就有五个人,朕有袁阁老和费阁老两个人可以帮朕说话。”
朱浩叹道:“陛下不要过于乐观,无论谁回朝,在很多事上都不得不站在儒官的角度,他们是为了官途和名声,除非那些仕途无望且受到排挤之人,才会仗义执言。”
“呃……”
朱四不太理解。
唐寅在旁解释:“费阁老和孙老尚书回朝,他们在大礼议等事上,不得不站在杨阁老那边,但在其他事上,一定会跟陛下同心。至于朱浩所言受排挤之人,诸如那些受到杨阁老打压的对象,才会跟陛下保持步调一致。”
“朕明白了。”
朱四点头,“意思是说,那些人就算站在朕这边,也未必是真的赞同朕的想法,只是想借助朕来打压他们的政敌杨阁老。而就算是站在杨阁老一边的,也未必都是支持杨阁老,只是因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朱浩笑道:“陛下明白就好。”
朱四本来挺严肃,眼神锐利看起来像要杀人,一扭头便摆摆手,显得无所谓道:“唉,这治国真无趣,天天动那些歪脑筋,还是在王府的时候好,无忧无虑,那些当官的想那么多干嘛?率性而为不好吗?累!”
唐寅很想说,你以为兴王府就不是个大染缸?
兴王府就是个小朝廷,内部争斗同样残酷,派系之争由来已久,只是当初你是世子,这些龌蹉事你看不到罢了。
眼下朝堂纷争,若不是有朱浩在你面前说明情况,就算你当了皇帝估计也很懵逼,什么事都不懂吧?
“朱浩,今天看什么戏?安排演一出放松一下。”
朱四马上想到了玩。
朱浩道:“陛下,还有一事,若是孙老执意不肯留在朝的话,您最好以私人身份前去相见。”
朱四不耐烦道:“你先前不是说过了?我知道了,先吃饭,再去看戏……见孙老尚书的事,你来定时间吧。”
……
……
杨慎回府后,晚上见到回家的老父亲。
“……你是说,孙志同无意留在朝堂,执意请归是吗?”
杨廷和听了杨慎对于面见孙交情形的讲述,微微皱眉道。
“是!”
杨慎点头,显得很确定,“这位孙老尚书,明显不想卷入到朝堂纷争中来,从一开始就没给一点回旋余地。”
“嗯。”
杨廷和对此很满意:“子充入朝,为父倒是不惧,他坚持原则,在大礼等事上,与为父态度一致。却是这孙志同,以前是有过往来,也建立起一定的交情,但经年不见其立场不明,况且他乃安陆出身,与兴府本就有往来,不得不防。如今他肯自行退去,也算是全了过往的情谊。”
杨慎道:“可是父亲,观陛下态度,好像执意留其在朝。听闻人都是强行带来的,还连同他的小女……今日在其府上,听闻有女子声音,或就是其女。那兴王妃似乎有意要为陛下联姻……”
杨廷和语气中略带不屑,摇头道:“这已非陛下为王府世子时,天子选后选妃,岂能如世子一般随心所欲?这一点可由不得他人乱来。”





锦衣状元 第五百四十三章 不起眼的小人物(加更二)
孙交如朱浩推测的那般,继续上表请辞,一次比一次言辞激烈。
但现在朝堂上对于孙交是否回来之事并不太关心,连杨廷和似都知道,就算新皇不用孙交,也会用别的致仕的老朝官,而现在最让文官头疼的,还是小皇帝以要皇太后礼数迎接蒋王妃入宫。
这天朝堂上,又吵得不可开交。
“朕已为天子,母妃无人奉养,朕不过是尽人伦之孝,却被你们说成是乱了礼法?朕倒要问问,《礼记》中有提到过,母亲在世,无兄弟者,却要过继到他人名下,而将母亲置之不理的吗?”
朱四态度异常坚决。
这次不是大臣之间在争,完全是皇帝跟一群谏臣辩论。
从始至终,内阁和六部尚书、九卿等都没出来说话,跟皇帝争论的都是给事中、翰林学士等人,这些人引经据典,为的就是让皇帝接受之前所定下的大礼,至于张璁之前那份上奏,虽然在朝中引起波澜,但明显无人敢直面认同。
一场朝议,不欢而散。
……
……
回去后,杨廷和派系的人自然铆足了劲,上疏据理力争。
当然被人顶在最前面的不会是杨廷和,只能是礼部尚书毛澄。
但现在的毛澄,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住了,最近他已经两次上疏请辞……明显是不想继续留在风口浪尖上,本来当天朝议中该由他出来主导议大礼之事,可无论杨廷和给他打几次眼色,他都无动于衷,最后只是看着那些中层官员跟皇帝辩论。
翰林院中。
朱浩上午很晚才到,简单整理了一会儿书稿便准备散班,下午正好轮到他休沐。
来日也不用回来……
正好是中元节。
今儿翰林院的人要么在想祭祀先人之事,要么在琢磨趁着休沐时好好出城去游玩放松一下。
没人专心工作。
正午临要走的时候,余承勋过来,说是请朱浩吃饭。
“余兄,还是别了,我这边已安排好一些事,就不去凑热闹了。”朱浩笑着婉拒。
余承勋问道:“何事?”
朱浩道:“家事,最近家母要从故乡到京师来。”
余承勋疑惑地问道:“你不是锦衣卫千户朱家之人?朱家好像就在京师吧?”
朱浩笑道:“家母之前一直都在安陆,话说在下户籍如今也在安陆,父亲留下的产业什么的也都在那儿,故土难离啊……只是如今我已考中进士,想接母亲到京师来奉养。”
余承勋叹道:“真是孝子,等令堂抵京后,在下一定登门拜访。”
“或有不便吧?”
朱浩摇头。
“哦,你看我,的确有不方便之处……不过,既然是朋友,想来拜会一下令堂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余承勋想跟朱浩搞好关系,所以对于拜访霜妇没觉得如何。
眼下朱浩已得到杨慎器重,虽然还没被杨廷和所用,可受到杨慎器重乃朱浩在翰林院站稳脚跟的第一步。
余承勋与朱浩一起出了修撰房,等快到翰林院大门时,余承勋道:“陛下接王妃到京师之事上,颇为执拗,听闻你对礼法颇有见解,这边刘学士安排下任务,让各人回去后,研习一下《礼记》,看看如何引经据典上疏辩驳,令陛下不再执着于以皇太后之礼接王妃入宫。”
朱浩想了想。
这次还算和气,没上来又让众新科进士或是翰林搞什么联名上奏。
但让各人回去研究《礼记》,这是刘春想出来的应对策略?
朱浩道:“余兄,这是刘学士的意思,还是……杨兄的意思?”
“呵呵。”
余承勋凑过去小声道,“有些时候,装湖涂就好,莫要较真儿……知道你心思敏捷,但有时说话不能太直性子。”
说完还给朱浩打了个眼色,意思是,你知道这是杨慎的主意就行。
现在翰林院名义上由刘春主持,丰熙为副手,但实际上现在翰林院很多事务,尤其涉及经延日讲和议大礼之事,都是杨慎在背后操持,杨慎借助父亲的威严,已隐约有成为翰林学士的倾向。
翰林院中人人都知晓,只是没人敢指出来罢了。
……
……
“他真是这么说的?”
余承勋送朱浩出翰林院后,乘坐官轿去杨府见了杨慎。
当天杨慎没去翰林院,留在家里整理文稿,眼下《武宗实录》的修撰已进入到整理录入稿件的最后阶段,杨廷和的意思是趁着《武宗实录》正式编修前,把杨慎的名字排在众修撰中靠前的位置。
修书是翰林院中考核任免最重要的“政绩”。
一般来说,一部重要的书籍成书,修书者都会酌情升官一等。
翰林院中想有别的什么功劳可是很难的事情。
余承勋坐下来,毕竟是妹夫和大舅子的关系,算是一家人,私下场合没那么多拘谨。
余承勋笑道:“我倒觉得,他说话挺耿直的,做事什么的算不上勤快,却也没说偷懒,总之深谙儒家中庸之道……从他身上真看不出有何勤奋之处,却能考中状元,文采卓着……呵呵。”
杨慎没反驳余承勋的意见,澹然道:“或许就是过去十年付出太多努力,又被人寄予厚望,考中进士后才不想过于折腾自己。”
余承勋道:“用修你乃状元出身,应该理解他吧?”
杨慎放下手上的书稿,打量余承勋道:“现在朝野都在为陛下迎王妃之事议论纷纷,今日我不在翰苑,周围人有何独到的见地?”
“没听谁说起过……”
余承勋很坦然。
翰林院这群闲人,谁没事会去关心皇帝迎母亲之事?蒋王妃当不当太后,只有古板的卫道士才会关注,再或是像杨廷和这样的野心家。
众翰林明明应该处在议礼的急先锋位置,却没一人想出头,也是知道这种事出力不讨好。
迎合了皇帝,现在就要倒霉,因为会得罪当朝首辅。
而迎合杨廷和,难道指望首辅一辈子在朝?新皇未来有一天大权在握,会不会报复今日之事?
所以但凡不是被人逼到头上,这些清贵的翰林都不会说出个所以然来,能混就混,大不了就当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人前也不会随便议论什么。
“嗯。”
杨慎点头。
余承勋问道:“用修,听说昨日费老以武英殿大学士,加柱国、少保入阁,他对此事态度如何?”
杨慎道:“此等事自然会由父亲去提,我等还是想想如何能在旁相助一把,作为后辈能做的事本就不多。但就是不知陛下那边会出何策略,对这点……或是袁大学士,或是兴王府出身之人应该有所了解。回头你去见见朱浩,让他去拜会一下王府故交,探探底。”
余承勋摇头:“就算朱浩跟兴府的人有联系,那些人也不会对他推心置腹,去了有何用?”
“不尝试怎知不行?交待他一句罢了,成不成,看他自己本事。”
……
……
朝中文臣看出皇帝在迎接母亲入宫之事上态度强硬。
符合新皇登基后在大礼问题上一贯的作风。
这让朝廷上下很头疼。
一边要据理力争,一边又知道如此做或会开罪皇帝,头铁的自然不怕,觉得有“道义礼法”支持,而且法不责众,我们不过是以礼部对于大礼的规定来据理力争,没有违背公理,怕个球?
朱浩在杨廷和一派中,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在此等事上连发言权都没有,最多偶尔被人拿来当枪使。
但在新皇这一边,朱浩就是灵魂大脑级人物,几乎所有对策都出自他手。
下午朱四一如既往出宫来见朱浩,刚一碰面便好一顿抱怨,将朝议时诸多文官死谏、顽固不化的样子痛斥一番,同时也骂了杨廷和等人不出面劝阻,有的还在当搅屎棍。
“陛下息怒……”
张左见朱浩不言语只是倾听,赶紧出来劝说朱四。
朱四道:“朕能不生气吗?现在母妃就在通州,朕若去接母妃,两天就能到京城……朕迫切想见母妃……但若是这件事谈不成,母妃只能回安陆继续去当兴王妃,还要从别家给朕过继个弟弟孝敬,那群人真是疯了!”
“那就坚持到底呗!”
朱浩道。
“嗯?”
朱四抬头看着朱浩。
张左也惊讶于朱浩这不阴不阳,好似消遣般的语气。
朱浩道:“此等事,就是等一方妥协,或者说等各退一步,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策略……只要陛下表现出固执己见的一面,杨阁老也怕朝堂出乱子,最后估计会同意让王妃入宫,到时……”
“太后,是太后。”
张左在旁强调。
朱四瞪了张左一眼:“别搭茬,听朱浩说。”
朱浩道:“若是明面上谈不成,陛下也可派人去跟杨阁老等人谈判,反正就是周旋一段时间。至于王妃那边,知道陛下为难,会安心在通州等候,到时或许王妃还可以出面帮陛下一把。”
“怎么个帮法?”
朱四急切问道。
朱浩笑了笑道:“王妃说要回安陆,陛下便跟众大臣说,要回去奉养王妃,如今京师戍卫基本已在陛下掌控之中,他们敢放陛下走吗?这就好像做买卖一样,你要是不扭头表现出决绝的样子,店家怎会在价钱上做出妥协?”




锦衣状元 第五百四十四章 波澜不惊(求月票)
朱四在迎接母亲的问题上不需要做别的,坚持到底就能胜利。
历史上就是这般。
朱浩确信就算杨廷和态度再坚决,也该察觉到如今京师周边军队都被新皇掌控,新皇已用自己的能力证明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君王,若只是因为新皇要接生母入宫当太后,就要起冲突重新换个皇帝,那他杨廷和将站到舆论的对立面。
这是个需要折中的问题。
看谁先退让,或者说看谁退得更多。
僵局暂时没有被打破。
皇帝派了一直在京师无所事事的蒋轮,协同礼部官员去通州见蒋王妃,临出发前蒋轮还想问问朱浩的意见,但因朱浩忙着翰林院的事,双方没能见上一面。
唐寅转达了朱浩的意思。
正常去见,就当是跟姐姐久别重逢叙叙旧,见完了回来,你的作为无关乎大礼走向,不用背什么心理包袱。
朱浩这两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做,那就是替朱四整合锦衣卫和东厂的力量。
“……朱先生,如今东厂事务都为宫内萧公公掌控,有关缉捕和调查官员枉法之事,萧公公一概都往下压,东厂如今已很久未做事,锦衣卫很多兴王府出身的同僚,都被东厂调去督造康陵之事……”
跟朱浩对接的不是行锦衣卫指挥使事的朱辰,那样目标太大,而是由负责北镇抚司事的骆安跟朱浩对接。
现在骆安已经正式被朱四任命为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论官品,已跟朱辰平级,但职责上仍旧是上下级的关系。
朱浩看着骆安送来的各种锦衣卫诏狱审查的卷宗,语气平澹:“这位萧公公,宫里出了名的老好人,处事圆滑,他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朝中上下安心,让人觉得陛下不会对前朝旧事重提,以安人心,就整体而言,他没有做错。”
骆安道:“可是……锦衣卫现在好似折去羽翼,做事处处被掣肘。萧公公的人已开始从东厂往锦衣卫渗透……如今朱先生家族那位千户……已深得萧公公信任,东厂很多事中都有他的身影。”
朱浩笑道:“你是说我大伯吧?”
“是。”
骆安很为难。
现在皇帝对朱浩无比信任,但问题是朱浩背后的朱万宏却一早投靠了杨廷和,而现在萧敬看似是个老好人平衡一切关系,但其实暗地里更倾向于听从杨廷和的意见。
如此一来,朱万宏就成为锦衣卫中独树一帜的存在,东厂和锦衣卫内也形成了一种诡异的气氛。
新老对抗!
新人是朱四从兴王府带来的这些人,但在锦衣卫中目前只是掌握了指挥使、北镇抚司和四个千户营,剩下的都是朝廷的旧势力,他们怕被新皇势力逐渐蚕食,所以立场上基本都站在杨廷和与萧敬一边。
朱浩道:“我这个大伯,就是个墙头草,先是投靠钱宁,后来转投江彬,今年他更是头也不回加入到清算江彬的阵营中,做事狠辣,不留丝毫余地,现在江彬的余党也想除之而后快。”
“嗯。”
骆安点头,“确实,听说最近他很少在人前出现,多隐藏在幕后……”
朱浩笑道:“他就是个鼹鼠,没事喜欢把头埋在土坑里,多少年都这样。对他不要轻视,但也不要过于重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相信他翻墙的速度比谁都快,风往哪儿吹他往哪儿倒……”
骆安道:“可是如今京师的风向,对我等很不利啊。”
朱浩摇摇头:“你感受错了,现在的风向是东风正逐渐压倒西风,谁是正宅之主,有心人都清楚,作为内阁首辅杨阁老始终会退下去,到那时朝堂内外你以为还有人能跟陛下叫板吗?”
随即朱浩把手头上的公文丢到一边:“不过……正好找个机会,会会我这大伯。”
……
……
朱浩要整肃东厂和锦衣卫,还不能亲自出面,有些事需要暗地里进行。
此时京师中有三件人事任免比较引人注目。
第一件就是吏部尚书石珤上疏请辞。
石珤在吏部干得很不得劲,前半生基本都在翰苑体系中混,让他当吏部尚书的确为难了些,皇帝以“珤旧臣清谨,为士论所服,且考察公明”为由,将其留用,但不再让其担任吏部尚书之职,而是以翰林学士之身重回翰林院,掌翰林院事。
廷推时,杨廷和提出,以南京兵部尚书乔宇为吏部尚书。
历史上石珤回翰林院,是因为刘春病故,让石珤以詹事府詹事的身份执掌詹事府,但因为朱浩产生的影响,现在刘春并没有死,石珤明显难以胜任吏部尚书的工作,只能让他回去负责翰林院事务。
第二件是跟乔宇一同被任命到吏部衙门的还有吏部右侍郎,乃之前因参劾宁王谋反,而被罚戍辽东数年,回京时正好遇到会试进行还在众士子中露了一把脸的黑胖子胡世宁。
胡世宁过去一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一年下来把资历给混出来了,调吏部右侍郎朝中没什么异议,因为都觉得他为人耿直,且不畏强权,光是在民间读书人中的威望,就足以撑起目前的地位。
但胡世宁是朱四当众点名调回中枢的,不为杨廷和所喜,但既然吏部尚书的职位在杨廷和控制下,他觉得没必要在这么个粗汉子身上争论太多。
1...240241242243244...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