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不急,不急!”
朱浩笑着应答。
唐寅有意在朱三面前说这话,似乎别有深意。
朱浩知道唐寅现在没个正经,不再去探讨这种问题,以手头还有事为借口,先去翰林院了。
……
……
下午朱四出宫,见到朱三很高兴。
“三姐,你比以往更漂亮了。”朱三笑嘻嘻道。
“是吗?”
朱三挺直腰杆,“你再看看,我还有什么跟以往不同?”
“咳咳!”
张左在旁咳嗽。
作为兴王府内最懂礼数之人,张左可不会跟蒋轮一样坐视小郡主乱来,尤其还是在皇帝面前。
就算是亲姐姐,那也要恪守君臣规矩,尤其你还是个女孩子,而皇帝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谁知会不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朱浩道:“陛下,有事我们还入内商议吧。”
朱四笑道:“朱浩,我这姐姐不错吧?要不我许配给你?赐婚嘛,一句话的事。”
“小四,不许拿姐姐开玩笑!”朱三急了。
随即一熘烟跑了。
朱浩往朱三背影看了一眼。
心说。
这小辣椒,以前不觉得如何,现在发现更难缠了,这女人谁喜欢谁娶去,反正我不凑这热闹。
锦衣状元 第五百四十七章 朕已决定禅位(求月票)
翌日,朝堂上。
一切都如朱浩算计的那样,由蒋轮出来起了个头,表示蒋王妃恪守礼数,准备回安陆继续当她的兴王府王妃,不再牵扯朝中事务,既不入宫,也不打算在京师常住。
这些都是杨廷和希望看到的,也是文官同意让蒋轮入朝堂表明蒋王妃态度的根本原因。
但随后……
事情就走向了文官无法预料的未知。
“……朕自幼受父王教导,一定要遵从孝义礼法,如今父王已去,只留下朕与母妃相依为命,母妃为了让大明,为了让朕克继大统,连母子情分都可以牺牲,朕辜负了母妃的养育之恩。
“诸位卿家,不必再劝了,朕已决定禅位,回到安陆继续当兴王,朕是母妃唯一的儿子,生养死葬本就应由朕一力承担,朕不想背负不孝的骂名。你们就赶紧草拟禅位的诏书,成全了朕的心思吧。
“退朝!”
朱四痛哭流涕,最后在众大臣懵逼中,就这么离开奉天殿,回乾清宫去了。
不给大臣商议的机会,没让杨廷和等人站出来拿大道理教训人,上来就表明要禅位,可问题是……这皇帝是你想不当就不当的?
若是皇帝有子嗣、兄弟也好说,可问题是这皇帝本来就是从小宗过继过来的,再过继一个来……那也难以服众啊。
现在大明的江山才刚刚稳固,正德时期的弊政一步步被扫除,这皇帝是说换就能换的吗?
……
……
“杨阁老,您可给说说,这到底是怎生回事?”
“是啊,这事可不小,若是真有变故发生,我大明可能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啊!”
朝议一结束,出了奉天殿,这次大臣顾不上别的了,上来就把杨廷和给团团围住,好像要找首辅讨个说法。
蒋冕急忙道:“诸位冷静一下,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
“怎么不是说话的地方?这朝堂上,不正是我等臣僚商议国政之处?这乱子可不能起啊。”
在场大臣虽然大多数之前都在大礼议的问题上,或者直接署名,或者是在公开态度中表明支持杨廷和。
可在这么个节骨眼儿上,却没人敢同意皇帝的意见,将皇位禅位给别人,只为了成全文官在大礼议中的讨论结果。
谁要是敢说“要不我们换个皇帝吧”?那基本就跟自己把脑袋交出去让人砍差不多。
皇帝可以这么说,但大臣绝对不能有如此不臣之心。
于是乎,所有人的目标一齐对准了杨廷和,哪怕是杨廷和的死忠粉,现在也要让杨廷和给个说法。
杨廷和绝对没料到,会在这时候成为众失之的。
“诸位,内阁会跟礼部在迎兴王府王妃之事上,酌情考量,请诸位先回吧。”
这次发话的是费宏。
他刚入阁,论资历和威望不弱于杨廷和,比毛纪和蒋冕要高。
但现在他在内阁的排序却在最后,等于说是威望高而地位低,此时此刻站出来说话,却能安定人心,毕竟费宏代表的是朝廷老派势力,这话若是由袁宗皋出来说就很不合适,因为文官大多不把袁宗皋当回事。
……
……
众大臣焦躁不安,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出宫去了。
杨廷和则与其余几名阁臣,一起到了内阁值房,路上内阁几人都不言语,明显今日之事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估。
到内阁后,由毛纪站出来说话:“事情怎发展到如此境地?难道说陛下真的为了一个法统礼数的问题,连皇位都可以不顾?”
别说是毛纪想不明白,连杨廷和整个人都处于混沌状态。
小皇帝是吃饱了撑的吧?
皇帝乃天下之主,多少人挤破头,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也要往前冲,哪有像新皇这样为了迎个母亲连皇位都不要的?是兴王府家教太“好”?还是说小皇帝就是打算拿大礼议的事来跟文官作对?故意给文官出难题,为了巩固皇权?
费宏走到杨廷和面前道:“介夫,如今应当及早商议迎王妃之事,哪怕于礼数上有所不合,但为了大明,也不能由着陛下胡来啊。”
费宏的话,既像是劝说杨廷和退一步,其实也是在抨击新皇“胡来”,等于是一种相对中立的说法。
杨廷和打量费宏一眼。
他马上感受到小皇帝把费宏调到内阁来产生的作用。
费宏名义上是他派系的人,之前一切交谈都很正常,甚至他挑不出费宏在言行上的任何问题,大礼议等事上费宏也是坚定的“继嗣派”,可在发生事情后,费宏还是出来劝他知难而退。
这说明,小皇帝的用人本身就是一记妙招,一步步把局势推到如今的境地。
几人面面相觑,一时间拿不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恰好这个时候外面传来萧敬的声音:“……几位阁老,都在吗?”
杨廷和起身带人迎到门口,把萧敬给迎进值房,毛纪问道:“萧公公,可是陛下那边……”
“哎呀,诸位阁老,陛下回到乾清宫后,泪流不止,到现在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已让人在乾清宫内收拾东西了。”
萧敬哭丧着脸道。
几位阁臣不由面面相觑。
说是要走,还真的要走?
不只是为了吓唬我们?
你在我们面前表演完了,回到乾清宫还能哭得出来?这感情……挺真挚啊,不像是装的。
“此乃何物?”
费宏打量萧敬手上的东西。
萧敬死死攥着手中之物:“此乃陛下随身之御宝,说是要交还给诸位阁老。”
话是如此说,但他却不会把玉玺交出来。
大明从开国就没有拿到传国玉玺,所造二十四御宝,多是在不同场合之用,以体现出皇位的正统,但合起来的份量依然不如传国玉玺,真正有用的还是皇帝的随身印鉴。
杨廷和听到这里,已知事情开始恶化。
随后他摆摆手:“劳烦萧公公回去跟陛下说,礼部会再行商议迎太后之事,请陛下以国事为重。”
说着拱手行礼。
杨廷和已自行改变称呼,将蒋王妃称呼为“太后”,充分说明他这个首辅在此事上已做松口,虽然是权益之举,但也意味着大礼议的铁板一块终于出现了缺口。
萧敬抹了一把眼泪道:“杨阁老,还有诸位阁老,真是难为你们了,但陛下也真的是仁孝的君王,有孝宗皇帝的风范。咱家至今都还记得先皇那会,为了追寻生母消息,连日连夜不眠不休、寝食难安的模样……”
意思是,这位小皇帝有他“养父”弘治皇帝的风采,都是以孝义为先。
杨廷和本来还不觉得怎样,在看到萧敬这样的老好人,都被新皇举动感动得一塌湖涂,便发现无论新皇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跟大臣争,还是说就真的是孝义为先,至少现在新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朝中大臣都看到了新皇的“孝”,头顶如此大的道德光环,若是文臣还要坚持搞什么禅位换皇帝的话,那时就算是皇帝派兵来杀大臣,恐怕大臣也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这就违背了杨廷和议大礼的初衷。
舆论制高点轻易就被小皇帝占去,杨廷和感觉一阵无力。
……
……
礼部尚书毛澄,被紧急传召到文华殿集议。
同时过来的还有翰林院的几人,包括刘春、丰熙、石珤等,再就是内阁五名阁臣,坐下来要商议的最大之事,就是以何礼数来迎蒋王妃。
趁着几人在里面商议,杨廷和一脸恼火走到门口,想透口气。
其实他心中早有定桉,给蒋王妃加“兴献太后”的名号入宫,不加“皇”字,以体现出生母与正统太后的区别,如此也算是给自己人一个说法,至少我们没有在皇嗣大礼的问题上做妥协。
“介夫,何必如此懊恼?不如进去,早些把事定下来。”蒋冕见杨廷和迟迟没回,便出来站在杨廷和身旁劝说一句。
杨廷和道:“本以为兴王府王妃,会以仁义国法来劝说陛下回头,却未曾想……唉!”
杨廷和实在理解不了,小皇帝不懂事,蒋王妃这个当娘的难道也不懂事吗?
说的那些话,分明是在挑唆君臣关系,故意把矛盾推向不可调和的地步,这是为你儿子着想?
显然杨廷和理解不了蒋王妃对于太后之位的渴望,那是一个女人做梦都想得到的无上荣耀,再加上文臣议大礼,生生让蒋王妃把自己唯一的儿子过继到别人名下,是个当娘的都不乐意。
蒋冕道:“或许王妃……她什么都没做错,乃是陛下以仁孝为先,曲解了王妃之意。”
蒋冕的意思是你不能什么都阴谋论,把蒋王妃说得那么不堪。
人家蒋王妃让弟弟来跟皇帝说明,自己无心入宫当太后,只想回安陆继续当兴王府的王妃,从此之后跟新皇恩断义绝,让皇帝不要去想她……这算是一个伟大母亲的牺牲精神了吧?
杨廷和瞪着蒋冕:“你真的如此认为?”
好似在说,咱都是明眼人,难道你看不出来蒋王妃就是在扇风点火?
蒋冕叹道:“如今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容不得再有何闪失,还是放下成见。陛下奉养母亲,毕竟也于教化有益,无须苛责啊。”
锦衣状元 第五百四十八章 敌退我进(求月票)
杨廷和自然很不甘心。
新皇是他选出来的,那一切就该按他的行事逻辑进行,虽然他不是故意要当权臣,但时局将他推到现在的位置上,朝廷上下都以他为尊,凭什么要让一个没什么背景的宗室子在朝廷兴风作浪?
“杨阁老,已商议好了,您看看?”
翰林院侍讲学士李廷相拿着一份草拟好的上奏,到了杨廷和跟前,算是集议的结果。
杨廷和只是大致看了一眼,便点头。
商讨已有结果,对于这份奏疏杨廷和摆了摆手,让礼部的人拿走,意思是别指望让我同意在场所有人联名,这种“骂名”我不会去担,你们自行处置。
集议结束。
杨廷和往内阁值房走去,礼部尚书毛澄跟了上来。
“陛下此番态度坚决,只怕是背后有高人提点,所用之手段非常人能想出,应当小心戒备才是。”
毛澄提出一个设想。
皇帝不可能突然变得如此坚决,肯定是背后有人怂恿。
杨廷和道:“你怎么看?”
毛澄道:“从兴王府王妃弟弟回京,到提请朝堂议事,或都是有人设计好……那蒋家子的话多半也是有人教他那么说的,而陛下则借助其言以大孝之礼施压诸臣,介夫你不觉得陛下此作为太过刻意?”
杨廷和当然看出来了。
但他不好意思说。
毕竟让蒋轮到朝堂上传达蒋王妃的意思,是经过他杨廷和首肯的,现在知道这件事是被人精心算计,难道我堂堂首辅大学士不要面子的吗?
你毛澄这事后诸葛亮当得有何意义?
“陛下身边还有何人?”杨廷和的意思,你光说有人设计可不行,你要说到底是谁给皇帝出谋划策。
毛澄叹道:“这才让人不解……哪个臣子,敢以君王以禅位之举胁迫大臣同意迎陛下生母入宫?此等事怕非一般文臣为之,或是……”
毛澄的话没说完,他只是想提醒一下杨廷和——你看看皇帝身边,什么人可能会动用这种不遵循常理的手段?
是不是那个人的名字就呼之欲出了?
杨廷和道:“你是说唐寅?”
毛澄摇头:“眼下并不能确定,但听闻最近他以王府旧人之身打理皇庄田地,入秋前该办的事都一口气解决了,此人能力不容小觑……他之前从未有过仕途经历,初为官便如此雷厉风行,只怕能力不俗。”
杨廷和面色漆黑,对于唐寅,他早就无比憎恶,甚至生出除之而后快的心思。
但现在唐寅没犯什么过错,以举人为户部主事,这种事虽然鲜见,但大明开国以来有此等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也不能说皇帝对唐寅的任用就是任人唯亲,之前不也同样用过杨维聪?而杨维聪的作为,还是杨廷和自己否定的。
也是在他的默许下,唐寅才顺利上位。
“那找人多去接触,或是规劝,或是鞭策教导,既然他做事不谙常理,那就教导他直至遵循常理为止……想在朝中长久为官,只靠一些机巧狡诈可不行,若他明白这一点,以后还想在朝有所作为,就必然会听从建议!”
杨廷和给了毛澄一个任务。
找人去“敲打”唐寅。
唐寅现在看似得新皇宠信,有了跻身朝堂的机会,还隐身幕后兴风作浪。
但你以后毕竟要在文臣圈子混,如果你想扬名立万,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在官场有作为,就非按儒官的想法去做,否则我会想方设法打压你,把你赶出京师,明升暗降让你永远回不来。
……
……
不管怎样,有关大礼议之争,朱四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翌日。
礼部尚书毛澄上奏,提出以兴献王为“兴献帝”,但皇帝要称之为“皇叔考”,以蒋王妃为“兴献后”,以其祖母宪宗贵妃邵氏为“太皇太后”。
父母那边朱四是没法争取到皇位的,但为祖母争取到皇太后之名,却有法可循。
毕竟自古以来当了皇帝后,都会追赠母妃为皇太后,并在先皇有皇后的情况下,追求与先皇合葬,现在不过是以孙子来给祖母争取皇太后之名,本身邵太妃也是宪宗皇帝的妃子,以皇妃为太后并未僭越礼法。
因为蒋王妃从来就没当过皇后,就算儿子为皇帝,丈夫可不是皇帝,即便以“兴献帝”为名,也未加“皇”字,这意味着蒋王妃仍旧不是皇太后,只不过是以皇帝生母太后的身份进入皇宫。
大礼议之争到这里暂告一段落。
文臣在短短三个月内经历了剧烈的波折起伏,谁都焦头烂额。
此时许多人心里都在琢磨,皇帝既然争取到了在皇宫奉养母亲的机会,应该不会再闹腾了吧?
那这件事应该到此为止了!
朝堂上朱四脸上满是感激之色,哽咽地道:“诸位卿家,朕未想到,你们会为朕做出改变,体谅朕想要奉养生母的心思,朕在这里谢过你们。”
众大臣心想,只要你别再折腾,就算是对我们最大的感谢。
随即朱四便话锋一转:“现在先王为先帝,是不是就该在京师太庙附近为他立庙,以供朕日常祭祀?”
在场大臣:“……”
不是说好了给你爹追赠个“帝”,给你娘封个“太后”,事情就算完结了吗?
怎么到现在还要给你爹立庙?
毛澄出列道:“陛下,如此恐不妥。”
朱四奇道:“怎就不妥了?朕又没有要求将先帝灵位送到太庙内,也没有跟诸位大行皇帝并列,难道这点要求你们也不能满足?以后朕要祭祀先帝的话,是不是还要回安陆去祭?”
毛澄听了脑袋都大了。
果然是不能退缩啊!
敌进我退,这容让下去,只怕身后就是悬崖了。
毛澄只能用求助的目光望向杨廷和,好似在说,当初坚持大礼议的人是你,带头妥协的人也是你,现在皇帝又出难题了,你是不是也给解决一下?
别让我们这些人当炮灰啊!
这种事就算我们心中有一万个不愿,说出来也没有说服力,而你杨廷和才是掌握朝堂话语权的那个人。
杨廷和黑着脸出列道:“陛下,此事容后再议吧。”
连杨廷和都恼了。
让你一步,本是想各退一步,相安无事,谁知你这还没完没了了?
朱四又拿出孝子的神态:“朕不过是想在春秋两祭的时候有个地方去跟先帝说说话,你们怎就不能成全朕呢?朕……”
在场大臣听到这里,心说,你不会又想说,不给老子的爹立庙,老子又要撂挑子不干吧?
但朱四也只是感慨一下,却未再有过激的话语:“诸位也都是人子,当理解朕的心思,谁没有尊堂要奉养?难道民间立祠,也不能以生父母为尊吗?好了,就先这样吧。诸位卿家回去后好好议一下,回头再说。”
……
……
看起来皇帝暂时偃旗息鼓了,但在场的大臣都深深地体会到,皇帝没打算善罢甘休,估计回头还会整一堆幺蛾子出来,在场这些大臣依然会焦头烂额。
从奉天殿出来后,毛澄急忙追上杨廷和道:“陛下要立庙之事,当予严词拒绝才是。”
杨廷和很恼火,刚才你怎么不说?
现在跟我说这些有什么用?
蒋冕在旁道:“既然同意让陛下立兴献王为兴献帝,给先帝立庙便有了法理上的支持,难道这比先王追赠先帝之事,还要严重吗?”
意思是先妥协的是我们,既然都同意给兴献王追封为兴献帝了,就算没加皇字,但从法理上也是新皇赢了。
凭什么不同意给一个追赠为帝的藩王在京师立庙?
皇帝也说了,兴献帝到现在没有皇位加持,所以不会强求入太庙,所以只是另行供奉,难道这不算是皇帝的退让吗?
你让那小皇帝继续争执下去,非要给他爹追赠个“皇帝”的名位,要列于太庙内,那把朱右杬的灵牌摆在哪儿?
没当过皇帝,摆在朱厚照之后?
可朱右杬始终是武宗的叔叔,再说死得也比武宗早。
蒋冕想要说明的是,既然已经退了一步,就不要再在这种细枝末叶的事情上纠结了,还不如成全了那小皇帝,让他给他爹立庙得了,只要他别在其它事上争吵不休就行。
毛澄道:“可是到现在为止,陛下都未正式发诏,以大行孝宗陛下为皇考。”
他本以为杨廷和会给出个方案,比如说跟皇帝谈谈,让其不要再执着,再比如说大家各退一步,把诉求说明白,以后不要再起争执等等。
不料杨廷和好似也看出来了,皇帝就是想拿大礼议之事来打压文官,跟文官不断争锋,借机在朝中拉帮结派,也是看谁站在杨廷和一边,谁站在皇帝一边,以此笼络人心,同时为将来的打压异己做准备。
既然看出来小皇帝定然不会善罢甘休,那现在做任何妥协都是徒劳无功。
“走一步看一步吧!”
杨廷和没正面回答问题,径直往内阁值房去了。
毛澄立在原地,望着逐渐远去的杨廷和,内心也很纠结。
毛澄心里在想:“莫不是这位杨中堂,后悔了昨日的决定,现在却要将妥协的罪责迁怒到我们这些人身上吧?这朝官,愈发不好当了!”
锦衣状元 第五百四十九章 替先帝举行的家宴(加更)
七月二十一。
圣谕差遣兵部车驾司郎中查仲道前去通州迎接蒋王妃。
除此外,锦衣卫派出两批人,一批由东厂派出,朱万宏领衔。
另一批则是由锦衣卫千户陆松领衔。
从京师出发到通州,再回来,估计也就三四天时间,朱四已做好准备,跟朱浩商议以怎样的礼数将他老娘接到宫里,既显得有面子,又能以此来威吓群臣。
朱浩看出来了,朱四身上斗气的意味很重。
这也是朱浩一直给其灌输朝中无好人思想所致。
也就在皇帝派人去迎接蒋王妃的当天下午,朱四在宫外官邸接见了到京师后一直回绝不肯履职的户部尚书孙交。
孙交由御用监太监黄锦前去邀请,主要是因为黄锦曾经作为兴王府使者,在安陆时代表老兴王朱右杬前去拜访过孙交,并以兴王府的名义送给孙交一些田宅,算是孙交的老相识。
除此之外,蒋轮也负责前往迎接。
当天的蒋轮春风得意。
蒋王妃成为“兴献后”,意味着他很快就会成为国舅,爵位什么的最近一两个月看来册封到位有点困难,但估计一年内就能搞定。
现在他作为兴王府跟朝廷间的联系纽带,更多出现在接待的场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