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劳烦张公公进去通禀。”
朱浩立在乾清宫前。
故宫朱浩前世曾多次造访,其实后世故宫,跟明朝的皇宫还是有不小的改变,毕竟后世宫殿经过多次翻修,也因为这年头宫殿很高,避雷方面做得不够好,木质结构容易起火,焚毁后重修之事屡有发生。
但建筑的主体结构,大差不差。
张左苦笑道:“朱先生,莫要言笑,陛下等着急了,您来的话若还需要通传,那真是……您快些进去吧。”
“规矩还是要遵守的吧?”朱浩道。
张左摇摇头:“规矩以后再顾,赶紧进去安慰一下陛下……陛下快撑不住了。”





锦衣状元 第六百二十五章 谁赢谁输还不一定
朱浩进入乾清宫时,朱四正趴在桉桌上,双手撑着脑袋,整个人郁闷不已。
唐寅和黄锦站在一边,也不知该怎么劝,君臣间就这么安静对立着,相顾无言。
“朱浩,你来啦。”
朱四看到朱浩进门,心情也没见好到哪儿去,甚至都没有坐直身体。
朱浩拱手:“臣朱浩,参见陛下。”
“行了。”
朱四道,“朕听唐先生说了,你早预料到可能会遇到今日境地,却没提前告诉朕……其实你不必隐瞒的,朕早就知道这群大臣的尿性,他们做出什么事朕都不觉得奇怪。”
言语间,朱四倒不像之前那么愤怒和丧气,好像“看开”了。
朱浩道:“恭喜陛下,大获全胜。”
“嗯?”
在场几人,全都以大惑不解的目光望向朱浩。
朱四也是蹭地坐直了身体,用打量怪物般的眼神看着朱浩,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莫名的期待。
张左问道:“朱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浩道:“从结果来看,好像我们失败了,之前推进的西山开矿,还有煤矿拍卖事宜,都没了下文,等于是说被杨阁老全面阻止,但站在全局的高度,陛下却赢得了人心,掌握了主动。”
朱四本来期待挺高的,闻言不由气恼:“什么人心啊,朕不稀罕。朕要银子!”
朱浩摊摊手:“张公公,你路上不是跟我提及散朝后,有关杨阁老之事?你不如告诉陛下。”
“啊?”
张左先是一怔,随即想到什么,恭敬对朱四道,“陛下,是这样的,散朝后,杨阁老出了大殿,摇摇晃晃人差点儿没跌到晕过去,但除了内阁几人上前相扶,别人看到都冷眼旁观,没有一个过去叙话。”
朱四不解地问道:“这算什么?”
唐寅听出一些端倪,眼神中多了几分光彩:“陛下,其实杨阁老自己也认为,他失败了。”
朱四道:“他失败了?明明把朕都限制住了,这还叫失败?”
朱浩语重心长:“陛下,有关朝堂上的事情,张公公已对臣言明。杨阁老在朝会上表达的意思,是朝中大小事务,不能由陛下一人做主,需要君臣群策群力……但他所做所为,却恰恰违背了这一点!”
“我……朕不懂。”
朱四继续摇头。
朱浩道:“杨阁老以极端的方式,阻止陛下在西山开矿和拍卖煤窑,他何曾想过,现在的西山有多少勋贵和官员在开矿?背后涉及多少利益?是他说封就能封的?各家勋贵以及利益受损的官员岂能容下他?
“且之前是他自己主张开窑,连拍卖煤窑之事都是他提出,现在却是他叫停,朝令夕改,并非是因为此举令朝廷利益受损,相反却是朝廷因此而获利不菲,不过是让他首辅大学士丢了面子罢了。这些事,升斗小民或许看不懂,但……朝中文武大臣难道看不明白?
“身为首辅大学士,不以大明利益为先,却优先想如何限制君权,想的是如何保证文官权威,不惜牺牲勋贵和大明府库的利益,连背后支持他的晋商都给坑了!更不要说朝会上他还公然欺君……
“此间种种,他杨阁老如何还能成为文臣表率?大臣对他的冷澹,足见大臣们心底是如何失望!”
本来朱四垂头丧气,就差来日在朝堂上把撂挑子的话再说一遍。
但听了朱浩这番分析,豁然开朗。
张左先不管听没听懂,急忙安慰:“陛下,朱先生说得对,今日……杨阁老人心尽失。输的是他啊。”
朱四急道:“朱浩,就算他真的输了人心,但咱也没赢啊,银子又没拿回来,西山煤矿不也没了吗?”
朱浩笑着安慰:“陛下,我们在西山一共经营多久?年前我去西山转了一圈,后来唐先生又去一趟,到现在也不过一个多月时间,对外宣称花了几万两银子,但其实所有费用加起来一千两银子都没有。
“反观朝中权贵,他们在西山经营几十年,利益巨大……就以张家外戚为例,若煤矿无法继续经营,那拍卖的银子就得退回去,八万多两银子的损失他们能承受?”
“这……”
朱四琢磨了一下,好像是这么回事。
开始就是朱浩一个人奔走,对他来说,根本就没什么损失。
随即朱四想到什么:“可还有十几万两卖煤矿所得呢,听你的意思,我们是不是也要退回去?”
朱浩道:“那银子本来就是南方商贾孝敬给陛下的,就算我们换个地方开矿,他们还是会把银子献出来,或是将来等朝中没了反对声音,我们再开矿,也一样会拿到,甚至拿到的会更多。
“我们要做的,是把征收矿税搞成定例,让民间知道,朝廷有此举措,以后等杨阁老致仕回乡,或是他想开了不再反对,那我们就可以快速在全国推广开来……”
听到这里,朱四脸色终于舒展很多。
连张左、黄锦都佩服朱浩劝人的本事,果然有理有据,一番话下来,让人心悦诚服。
朱浩笑道:“况且,就算西山的煤矿,杨阁老想封,也未必封得成。”
“砰!”
朱四听到这里,兴奋得蹦起来,一拍桌子:“就说你还有后手,你快说,有什么办法治他?”
朱浩道:“很简单,就说张家外戚吧,他们会容许自己蒙受巨大的损失?杨阁老提到让太后评理和做主,但太后在开矿这件事上,是站在所谓的龙脉受损的大义上,还是站在娘家利益受损上?只要张氏兄弟入宫哭诉一番,太后绝对会站在陛下一边。
“另外,朝中那么多在西山开矿的勋臣,他们又会支持谁?”
朱四顿时喜笑颜开:“那就是说,朕暂时看来是输了,其实却是赢了,因为满朝都站在朕这边?”
朱浩点头:“此事发生后,君臣嫌隙已在,朝中勋贵会站出来打圆场,到时太后出面,必定会让双方讲和。到那时,估计就要各退一步……”
“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退一步?”
朱四一听要退步,顿时不爽。
朱浩道:“其实所谓的各退一步,是我们不再坚持拍卖煤矿,而杨阁老则同意在西山继续开矿,如此我们在西山建立官窑的计划仍能推进。民间资本看似无法进入,但我们可以暗中吸纳商贾的银子开矿,将部分利益分润给他们……
“只是明面上不再拍卖煤矿,并不代表私下里我们不可以继续跟商贾合作。只要表面上相安无事,那杨阁老就算知晓内情,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后的结果就是,尽管杨阁老用了极端方式遏制陛下,最后却什么目标都没达成,反倒是他众叛亲离……这才是臣说,我们大获全胜的根本原因。”
朱四听到这里,从桌桉后走了出来,大步来到朱浩面前,一把抓住朱浩的手臂,神色很是激动。
朱四眼巴巴望着朱浩:“朕就说不能没有你,以后朝中什么事,非要倚仗你不可!你就是上天派来帮朕成就大业的……朱浩,等姓杨的退下来之后,朕让你当首辅大学士!”
如此礼重,旁边人看了都无比羡慕。
朱浩急忙恭敬地道:“陛下,臣不过是尽职尽责做事,并未有贪恋权位的想法。”
朱四道:“别说这种话,你没权位,怎么做事?现在权位在别人身上,你看朕这个皇帝当得都没意思!这权位还是要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才行!
“朕也看出来了,你对于功名利禄什么的没太大想法,你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事,朕支持你!”
张左在旁恭维笑道:“陛下得朱先生这般大才,看来大明中兴有望。”
朱四骂道:“会不会说话?什么叫中兴有望?朕要当千古明君,如果只是当个中兴之主,那才叫丢人呢!不过现在还是想想怎么对付姓杨的,尤其像朱浩所说的……让杨老头在西山开矿这件事上,吃一回瘪!”
朱浩道:“如此需要尽快把消息告知太后。以臣的估计,今日御史言官参劾杨阁老欺君擅权的奏疏,就快送到通政司了……”
……
……
仁寿宫内。
张太后听了汇报,脸色很不好看。
“不就是开个矿吗?好端端的,怎么闹到君臣不睦的地步?杨中堂也是,西山的煤矿一直都开着,并没有影响大明的龙脉啊,怎么皇帝说要开矿,他就不依不饶了?”
张太后虽然在大事上没什么见地,但有一点她贯彻始终。
那就是护短。
妇人之仁,朝廷利益受损与否她不在意,好像她也没那能力,但这次的事情让她两个弟弟受损,却是实打实的。
先前张氏兄弟已派人来跟张太后申诉,请求姐姐做主,她就很不高兴,现在又听到杨廷和在朝堂上公然欺君,她心里就更不舒服了。
难道你杨廷和要学那霍光,公然行那废立之事?那置我这个皇太后于何地啊?
黄锦跪在地上,恭敬道:“太后娘娘,陛下的意思,是想让朝中大臣出面,缓和君臣关系,以保大明社稷安稳。”
张太后道:“不用大臣,哀家便可以出面。不就是西山开矿吗?哀家同意了!找人去杨阁老府上传话,就说西山那地儿开矿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何至于今日陡然废止?如此岂不是要影响京城百姓安居乐业?
“若是他有何想不开的,可以入宫一趟,哀家见见他,跟他好好絮叨絮叨。顺带哀家把皇帝叫过来,当面说清楚……”




锦衣状元 第六百二十六章 敌进我退
当晚,杨廷和回到府中,脸色阴沉,显然还没从打击中走出来。
杨慎早早便在书房等候。
简单的礼数过后,杨慎问道:“父亲为何要在反对陛下开矿这件事上,如此执着呢?”
杨廷和侧目而视,先前儿子完全站在他这一边,现在似乎连儿子都不支持自己这种近乎刚愎自用的行为。
“你在翰苑中,听到了什么议论?”
杨廷和问道。
作为一个父亲,在杨廷和看来,儿子态度的变化应该是受到周围人舆论的影响。
杨慎苦涩一笑,神情多少有些凄凉:“旁人都顾忌儿身份,自然不会在儿面前谈论今日之事,但就算他们不说,儿也知,此事上……他们都不会站在父亲一边。”
一句话,就让杨廷和感觉到自己已然是众叛亲离。
“父亲,其实在西山开矿的基本都是勋贵以及部分朝廷大员,若父亲坚持关闭西山的煤矿,他们肯定会群起反对,只怕对父亲日后施政不利。”
杨慎的意思是劝说杨廷和收手。
但杨廷和岂能不知其中诀窍?
甚至事后杨廷和也非常懊恼,当时自己为何那么冲动,居然当众跟皇帝翻脸?
仔细想来,好像一开始形势尽在掌控,一直到唐寅突然现身,为小皇帝说话,从那之后一切就变了,自己的情绪不再受控制,一心要将小皇帝的嚣张气焰给打压下去,因此而犯众怒。
杨慎道:“好在朝堂上陛下也很冲动,此事尚有回旋的余地……以儿的意见,父亲大可将陛下塑造成不学无术任意妄为的君主,如此可保父亲声名无损。”
现在的局势已发展到非要贬低皇帝,才能突显杨廷和正确的地步。
等于是说,要把小皇帝的名声彻底搞臭,以此体现杨廷和是个敢于直谏而得罪昏君的铮臣,至于什么开矿的勋贵和朝中大员也顾不上了,将他们当成既得利益者,就算明知如此会把他们推到小皇帝一边,也不能在舆论场上失败。
“你下去吧,此事勿用你多虑。”杨廷和板着脸喝道,以他的政治智慧,岂能不明白其中关节?
正如杨慎所分析的那般,只要在外人看来,小皇帝刚愎自用,跟朱厚照一般胡作非为,那此事就会成为罗生门,连今日不站在他立场上的那些大臣,回头想想小皇帝集权的严重后果,那他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有些事情看破不说破,一旦捅破对父子俩的名声都是极大的妨碍,还不如先放手去做,再看情况有何变化。
……
……
杨廷和一心以为,小皇帝会因为跟他的矛盾,来个辍朝,或者在朝会上大放厥词。
只要小皇帝失态,那他杨廷和就赢定了。
只要别人都认为,杨廷和做得对,将小皇帝躁动的心给打压下来,胜利就唾手可得。
可他错了。
朱四在经过朱浩开解后,已完全放平心态。
现在的朱四清楚地知道,光计较西山煤矿的得失,已不是成败之关键,即便将所有煤矿都丢了,至少把人心赢回来,就不亏!
尤其是那些对杨廷和欺君和擅权有巨大意见的大臣,更是要将之拉拢归心。
所以朱四似乎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
当天该批阅奏疏还是批阅,甚至朱批时对内阁的票拟也多以采纳为主,第二天一如既往按时参加朝议,勤勤恳恳处理政务。
朝堂上。
唐寅不在,没有任何人提及昨日之事。
杨廷和面色阴沉,就等着小皇帝发火,可朱四由始至终都没提一句有关西山煤矿之事。
随着朝议持续,杨廷和觉得自己好像失去点什么。
“介夫,情况不对啊!”
朝会结束,内阁几人回值房的路上,蒋冕凑过来对杨廷和低声道。
旁边的毛纪分析:“或许是陛下知难而退,不想再起纷争吧。”
毛纪的意思是没什么情况,就是小皇帝昨天被杨廷和的强势给吓着了,小皇帝大概也意识到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只要杨廷和跟张太后联手就能废黜他的皇位,所以识趣地不敢再与文臣争论。
杨廷和显然不像毛纪这么乐观。
想赢得人心,首先要把朱四塑造成任意妄为、不按规矩行事的无道昏君,最好说他罔顾祖宗家法……总之怎么能恶心到小皇帝怎么来。
可现在小皇帝的作为,却有一股圣人风范。
昨天咱是斗得不可开交,但今天朕就能把旧事抛诸脑后,不以私人感情带到处理国事中来。
此消彼长下,那些文臣武将会怎么想?
他们一定会觉得,小皇帝是做大事的料,有着千古明君的潜质。
反观你杨廷和昨天做得太过分,一点都没有起到人臣表率的作用。
“怎么会这样?”
杨廷和怎么也想不明白。
以他之前的观察,以及对小皇帝的了解,觉得朱四应该是属于那种有点急才,但做事却毛毛躁躁,又很偏执任性,不听人劝的脾性,不然也不会在大礼议和开矿之事上如此执着。
可就一天工夫……小皇帝就转性了?
怎么可能?
……
……
杨廷和回到内阁值房。
这边御马监太监韦彬前来传话:“杨阁老,太后娘娘懿旨……”
韦彬在正德朝,也是权势滔天的太监,在内府体系中兴风作浪。
如今跟他同样作威作福的太监,多已降职外调,而他依然平安无事,主要是他有着“拥立之功”。
再加上兴王府承奉司内的确没几个太监可用,就算朱四想培养自己人,也找不到那么多“人才”,只能在旧体系中找一些有一些对新皇有功还会办事的太监,留在身边暂时予以重用。
这也是为了安定朝中人心,尤其是皇宫老人之心。
之前被朱四用过的魏彬、萧敬,到现在还在任用的韦彬等,都是这个路数。
而韦彬作为内宫的老资格,多听命于张太后,没事帮张太后传个话什么的。
杨廷和接过懿旨,看完后面色阴沉,虽然懿旨上张太后对他这个首辅大学士很客气,但也婉转表达了要为君臣间充当和事老的意愿,言外之意是双方放弃成见,劝说他以国事为重,不能让君臣不合。
“介夫,你……”
次辅蒋冕走了过来,很想知道懿旨到底是何内容。杨廷和却没有理会他,将懿旨合上,望着韦彬问道:“韦公公还有旁的事情交待吗?”
韦彬笑道:“杨阁老,朝中事务如今多为您主持,实乃我大明柱梁,谁都能倒,您不能倒啊……这是太后娘娘的原话,又言及陛下年少,亲政日短,望杨阁老以朝事为重,不要因一些小事而伤了君臣和气。”
捧加踩。
张太后既肯定杨廷和在大明朝堂不可或缺的地位,表明对他的支持,同样也指出你昨天在朝堂上的举动有僭越之嫌,不太容易为世人接受。
作为内阁首辅,你不能太执着于眼前那点绳头小利,应顾全大局。
杨廷和很想说,若我这把老骨头不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才不会阻止小皇帝“胡作非为”。
小皇帝现在做的事,看起来是为朝廷开阔了财路,但这种破坏规矩天马行空的做派,一定会把朝廷带偏。
前面有个胡作非为的正德帝还不够,现在又要加个嘉靖帝?
大明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太后娘娘还说,若是杨阁老有何看不开的地方,可以到仁寿宫向她请安,由太后娘娘亲自劝说。”
韦彬又放出一句。
意思是。
你若还放不下,太后就要亲自接见你,当面劝那就没意思了。
杨廷和道:“敢问韦公公一句,陛下昨日可有去拜会过太后?”
“这……应该没有吧。”
韦彬也不是很确定,认真思索了一下才道,“不过陛下倒是派人去跟太后娘娘知会过昨日之事,陛下似是觉得,昨日有些冲动……其实要不是陛下有缓和之意,太后又怎会愿意从中牵线搭桥呢?”
“哦。”
杨廷和听到这里,心里总算舒服了一点。
难道真如毛纪所言,小皇帝被他一番强势言论给吓了回去?
早不退缩迟不退缩,这时候主动忍让,会让我杨某人陷入极大的被动啊!
你但凡强势一点,就算不是胡搅蛮缠,只要形成君臣长期争斗,那我就有信心把文官集团的心给拉回来。
但现在你服软了,我这个做臣子的继续强硬下去,那岂不是正应了别人对我的非议……说我欺君?僭越?不懂对帝王的尊崇?
韦彬道:“杨阁老,这样吧。太后娘娘在文华殿设宴款待几位阁老,到时陛下也会去,就当是和头酒……望几位阁老不要回绝。”
蒋冕本想多问两句,但听张太后态度如此坚决,一心要当和事老,感觉这些举措简直是在往杨廷和身上扎针。
本能的,蒋冕装起了鸵鸟,当什么都没听到,回到桉桌前继续拿起奏疏看。
杨廷和道:“不必了吧。”
“要的要的,几位阁老辅左新君,劳苦功高,太后娘娘也不是单独设宴,就当是太后和陛下母子对几位阁老的犒赏,再请来几位朝中重臣作陪……既如此,咱家便回去跟太后娘娘说,一定会安排好这次宴席。”
韦彬的话明显有个进阶的过程。
杨廷和看出来了,这全是出自张太后的授意,若他表现出不想和解的样子,就把后面一席话说出来。
也算是很给他这个首辅面子了。




锦衣状元 第六百二十七章 母“慈”子“孝”
文华殿内。
张太后设宴,给朱四和杨廷和这对君臣摆和头酒,同时还将内阁所有成员和朝中两名大臣给请了过来作陪。
张太后坐在主位,一侧是皇帝的席位。
下面两侧各摆了三张桉桌,左侧依次是杨廷和、蒋冕和毛纪。
而右侧席位就很有讲究了。
为首者乃户部尚书孙交,其次是内阁大学士费宏,最末席是唐寅。
这是唐寅第一次参加这种高规格的皇宫赐宴,居然还是太后和皇帝一同款待大臣,而他唐寅能登堂入室,也是张太后得知唐寅深受新皇器重,并且开矿这件事本身就是由唐寅在主持。
宴席开始。
酒菜方面,非常考究,果子五般、烧炸五般、凤鸡、双棒子骨、菜四色、汤三品等应有尽有,全是上等佳肴。
张太后做开场白:“杨阁老,陛下刚登基,很多事都不懂,多仰仗你和诸位卿家鼎力协助,有何纷争,私下里说清楚便可,避免生出误会……朝堂上吵吵嚷嚷,不是让天下人瞧笑话吗?”
杨廷和面色拘谨,拱拱手当作是受教。
朱四道:“母后,朕也觉得杨阁老与诸位部堂居功至伟,尤其是固我大明之本,应当论功请赏。”
张太后道:“陛下,你不是已加杨阁老为左柱国了吗?”
杨廷和有拥立大功,朱四到京城后,给杨廷和加“左柱国”文爵,已是朝中众大臣之隆宠之最,但现在朱四好像还要再嘉奖。
1...277278279280281...364
猜你喜欢